美国航天局报道,8月10日小行星掠过地球,可能会撞击地球,有什么办法应付呢?

莫要杞人忧天,过分担忧。

美国航天局报道,8月10日小行星掠过地球,可能会撞击地球,有什么办法应付呢?

美国航天局报道,8月10日小行星掠过地球,可能会撞击地球,有什么办法应付呢?

在7月25日的近地小行星“2019OK”的预告轨迹中,它在距离地球约7.5万千米的地方掠过!这是一颗直径可能在100M左右的小行星,很显然它不会撞上地球,尽管7.5万千米在在太空中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距离,但地球直径也只有1.3万千米不到,接近地球直径6倍以外的地方路过,是不会对地球产生影响的!假如它在这次轨道改变后在下次路过地球附近时,一头撞上地球怎么办?

一、100米的小行星撞击威力有多大?

准确的说100米直径的小行星将会造成一次区域性人道主义灾难危机,当然它如果撞击在人口密集地区的话!人类关于小行星撞击的威力早有评估。

上图是小行星直径和它破坏能力示意图,根据观测,2019OK是一颗直径在57-130M之间的小行星,如果按“顶配”计算,它的撞击能量月相当于1亿吨TNT,足以毁灭数个城市!我们可以用用前苏联在新地岛试爆的世上威力最大的氢弹来评估,5800万吨的毁伤半径超过数百千米,一亿吨威力可想而知!如果在欧洲的话,有可能波及数个国家。

二、假如确定这颗小行星会撞击地球,人类有办法阻止吗?

1、如何发现?

尽管现代科技已经十分发达,但要阻止小行星撞击地球,也许首先就有一个难题,如何提早发现!据了解,全球有超过400个天文台的望远镜投入了近地小行星的搜索工作,迄今为止大约发现了2000颗小行星可能对地球产生潜在的威胁,看上去是不是很多?不过仍然有大量的漏网之鱼!

首当其冲的就是车里雅宾斯克上空爆炸的小行星,2013年2月15日一颗划破天际的小行星在距离俄罗斯乌拉尔联邦管区车里雅宾斯克市上空约30KM处凌空爆炸!

2019年2月一颗在白令海峡上空爆炸的小行星,如果不是日本卫星刚好路过记录了下来,那这颗小行星可能永远都不会有人知道,因为它的爆炸点位于白令海峡上空,甚至连渔民都很少到达这个位置,更不要说其他人了!

上图是1988-2015年间的小行星撞击事件,当然这些都不严重,除了车里雅宾斯克那一次!那么有多少漏网之鱼呢?我们不得而知!

  • 难以发现近地小行星的原因小行星本身不发光,而且材质不一,反射率也不一,不规则表面反射率更低,因此直径在100M以及以下的小行星搜寻一直都是一个难题,不是发现距离过近就是根本就在未覆盖到的区域!

  • 或者因为天气原因,比如一个台风就可以让整个华北华南地区的小行星搜索留下一个大面积的空洞,或者梅雨季整个区域的天文台望远镜就可以进入保养季了,而且白天还没发搜索,只能夜间工作!

  • 如果要杜绝这个问题,必须发射近地小行星搜索望远镜专门从事这个工作,也许要数台甚至更多才能覆盖所有天区!

2、如何使小行星改变轨道?

一颗100M直径的小行星,总质量超过150万吨,但人类在太空中推动过的最大质量的物体就是国际空间站,不过区区400吨而已!当然也不是不能改变150万吨小行星的轨道,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而已,因此及早发现绝对是一个必要选项!那么尽早发现了,有哪些手段可以改变小行星轨道呢?方法其实有很多,你喜欢哪一种?但无一例外的是,这些方法都不可能KO它,而且即使是改变轨道起效也非常慢,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来改变这颗小行星的轨道,因此当我们发现还有半个月就要撞上地球的小行星时,恭喜各位,我们将提前知道地球被一颗小行星撞击,甚至还能观看直播!但我们无能为力,因为我们什么都做不了!

3、我们真的什么都做不了吗?

  • 一般一颗100米直径的小行星撞击并不是一件什么大不了的事,大家避开就是了,关键是如何疏散人口密集区域的民众!

  • 另外准确预报撞击地点更重要,这是我们疏散哪个位置的关键信息,要不然不是无头苍蝇?一般时间越近准确度越高,但留给我们的时间也越少!

4、我们个人能做什么?

其实做到一点就可以了,不要轻信谣言,更不要传播谣言,这才是最主要的,毕竟都不知道撞在哪里,更不确定往哪里跑,但有一点,准备好食物饮水以及必要的交通、通讯工具与应急电源,远离人口密集区域,避免一旦撞击点公布后恐慌连跑的机会都没有!

三、2019OK小行星有撞击风险吗?

从这个吉利名字的命名方式来看,似乎我们早已没有被撞击的风险,而且根据预测的距离,地球完全就可以看一场好戏!不过直径100M的物体,又比较暗淡,在7.5万千米外根本就看不到,它会静悄悄的来,更会静悄悄的走,不带走一片云彩!当然我们更希望它下次不来!

美国航天局报道,8月10日小行星掠过地球,可能会撞击地球,有什么办法应付呢?

感谢邀请!众所周知,小行星是宇宙中的一种天体,它按照既定的轨道在太阳系或其他星系间运转。

大家都知道,宇宙中所有天体的位置都在不断变化,包括地球和太阳。当双方运转到特定轨道的时候,就会产生交叉点。如果双方距离足够近,由于天体间的引力作用就会相撞。

此次,据美国宇航局(NASA)8月1日发布公告,一颗编号为2006 QQ23的小行星将于8月10日近距离掠过地球。这颗小行星比纽约帝国大厦略大。如果它撞上地球,将轻易摧毁一个国家。

那么人类目前可以应对此次灾难吗?答案是完全可以!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种武器,叫氢弹。是的,它是一种热核武器。利用轻原子聚变而释放出巨大能量的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它仅被少数国家拥有,用作战略威慑力量。有这种武器的国家没有哪个国家敢动它。目前还没有被用于实战。其威力是原子弹的成千上万倍。它爆炸的冲击波,可以荡平方圆500公里内的一切。

随着载具的迅猛发展,洲际导弹可以把它投送到10000到20000公里外地方。同理,只要我们计算好近地小行星的轨道。我们同样可以利用运载火箭,把氢弹投送到小行星的同步轨道。在一两万公里的外太空,利用遥感技术引爆氢弹。100万吨TNT当量的氢弹就可以轻松的把帝国大厦大小的小行星炸成碎片。即使碎片再入大气层,也不要担心。它会被摩擦成渣渣。即使有个别的较大碎片撞击地面也不会造成大的伤害。因为我们地球几乎每天都有流星造访。只要质量不大都不会有太大的危害。

现在你应该明白了吧?人类科技的发达程度相当可以了!应对危机我们都从容不迫。

美国航天局报道,8月10日小行星掠过地球,可能会撞击地球,有什么办法应付呢?

美国人预测不准,肯定不会撞地球

美国航天局报道,8月10日小行星掠过地球,可能会撞击地球,有什么办法应付呢?

在7月25日小行星“2019OK”在距离地球的7.5万公里远处飞过,这个距离大约是地月距离的五分之一。小行星“2019OK”直径在一百米左右,如果撞击在地球之上虽然不会引起全球范围内的灾难,但是毁灭一个城市绰绰有余。这次小行星事件比较令人惊恐的是,我们的各种天文台、望远镜并没有提前发现它的踪迹,这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

而最近据NASA近地天体研究中心报告称,在8月10日左右地球将会迎来另外一颗小行星,这颗小行星的直径大约570米,会在距离地球大约740万公里之外飞过,这个距离大约是地约地月距离的二十倍,可以说我们很安全。这颗小行星编号为2006 QQ23,从它的名字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颗之前就发现的小行星,这次飞掠地球只是一次回归。

人类面对小行星撞击实在是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对于体积和质量相对较小的小行星,我们可以尝试在它们进入大气层后用地球上的尖端武器进行拦截,让它们在空难中解体爆炸。但实际上质量和体积较小的天外来客,会自己在空气中摩擦燃烧解体爆炸。

例如发生在2013年俄罗斯的一次天体撞击事件,该小行星在距离地面几十公里的高空就解体爆炸,但是也依然造成了地面上数千人的受伤和一些建筑物的玻璃被震碎。
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大约10公里的小行星,导致地球上80%的生命灭绝,也让曾经“红极一时”的恐龙走上了今天我们的餐桌。人类面对这样的小行星撞击是难以阻拦的,但是能做的就是撞击后的恢复重建,或者提前做好防护措施例如地下之城等。

而对于在未来几天飞掠地球的小行星2006 QQ23我们是不用担忧的,它撞不到地球,当然了即使撞来人类也无能为力。

文/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美国航天局报道,8月10日小行星掠过地球,可能会撞击地球,有什么办法应付呢?

如果它在8.10号撞击地球(实际上,撞击的可能性为0),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撤出可能撞击的范围,因为没有多少天了,来不及采取一些应对措施,较可行的办法就是核武器攻击,在它的行进路线上进行截击,破坏小行星的主体构造,减少撞击威力。不过,人类从未做过这样的事情。以这颗小行星为例,它在接近地球时的速度达到了1.6万千米每小时,虽然并不是很快,但是这颗小行星的个头大,直径达到了570米,如何准确命中靶心,对于现代的人类科技来说绝对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况且这样的挑战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570米的小行星倘若撞击地球,将对地球的环境造成几年以上的改变,它的威力足可以摧毁世界上一个中等偏小的国家,因为虽然直接灾害并不至于此,但次生的灾害却完全可以办到。以阿波菲斯这颗小行星为例,虽然它的直径仅有394米,但如果它撞击地球,威力相当于30颗大伊万。

而570米比394米长了176米,直径多了这么些,质量会增加近2倍,那么撞击的威力会翻番,由此可见,毁灭一个中等偏小的国家绰绰有余。

对于地外的那些潜在威胁天体,科学家有几个可行的办法:引力拖车、核弹攻击、发射镜面卫星(主要是发射镜面卫星环绕小行星飞行,反射光线到小行星表面加热一部分区域,使其向外喷发出蒸汽,产生的极小推力久而久之也会对小行星的轨道产生影响,从而偏离原先轨道)、给小行星安装推进器(发射火箭前往小行星表面着陆,安装推进器,直接推开它)。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留言探讨。我是科幻船坞,感谢大家的阅读与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