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臣秀吉说死后要葬在宁波,当时宁波的什么征服了他?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凭借浓厚的文化发展和海纳百川的民族融合,成为了东亚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国,更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一尊巨狮霸踞东方。即便如此,却总有一些野心家觊觎中国的富庶,对中国屡屡伸出贪婪之手,试图破坏和平。

日本有一个苦命孩子

中国在明朝时期,嘉靖十六年,那一年在日本出生了一个苦命的孩子,这位苦命的孩子名字叫丰臣秀吉,他在自己的家中,被继父每天折磨的活不下去,最终选择了离家出走。

丰臣秀吉流浪生活,后来跟着织田信长混,当了一个足轻,也就是最低等级的一个步兵,总算混了一口饭吃。丰臣秀吉虽然个头不大,只有一米四左右,但是他很聪明,得到了织田信长的赏识。

中国有句老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丰臣秀吉虽然童年的生活凄苦,但是也在这样的苦难生活中养成了自立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他跟着织田信长的时候发挥了巨大作用,使丰田秀吉迅速在军中成长,成为了织田信长实质性的接班人,在织田信长死去之后,丰田秀吉顺利接管了织田信长的权力,成为了一代名将。

统一日本后失控的野心

丰臣秀吉,迅速在日本四处征战,平定了国内的所有藩镇,最终统一了日本国,迎来了丰臣秀吉主政的时代。就在丰臣秀吉登从穷苦孩子登上了日本权力巅峰的时候,他还没来得及高兴,新的问题就迎面而来,让刚刚执政的丰田秀吉有些慌乱。

战乱过后,丰臣秀吉和所有的统治者一样,希望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政权,脱离战乱的时代,开创全新的和平时代。就在丰臣秀吉想要大展拳脚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在日本国这些狭长的岛屿之中,国土面积有限,资源匮乏限制了发展。即便想合理使用这些资源依然无法达到,因为在战乱时代,那些武士们瓜分占据了大部分的资源,剩余的资源极度有限,根本无法支撑新的国度未来发展,毕竟武士们占据的大部分资源,只会对他们自己有利,同时他们又无法提供生产力,只能提供武力输出,但是和平年代要这么多剩余武力有什么用呢?

丰臣秀吉冥思苦想之下,终于想到了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那就是继续发挥剩余武力的作用,用它来换取更多的资源,才能平衡武力与生产之间的矛盾。既然如此,丰臣秀吉索性就开始着手大干一番“事业”,经过他的深入研究,决定了一个根本无法完成,但是看上去美轮美奂的目标——举国之兵,入侵朝鲜,随后占领中国明王朝,他将入驻宁波,剑指印度,最终统治他眼中的“全世界”。

丰臣秀吉或许是野心膨胀,失心疯妄图鲸吞多个国家;也许是他明知道此事不可为,但是由于国内武力剩余的压力,不得已而为之,不管什么原因,他确实实际执行了这个计划,只不过他的计划看似美妙,这种倒行逆施的计划实施起来却并不顺利。

当丰臣秀吉起全国之兵14万攻上了朝鲜国土的时候,朝鲜第一时间向中国的明朝发去了求援,随着明军赶到,日本人的攻击受阻。有趣的是,明朝使者第一次与丰臣秀吉会面,封丰臣秀吉为王,结果丰臣秀吉大怒拒绝了。但是随着第二次明朝使者与他见面,万历的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丰臣秀吉还是厚着脸皮接下了,这份圣旨现在还保存在大阪博物馆里,见证着中国明朝的威仪。

“吾掌握日本,欲王则王,何待髯虏之封!且吾而为王,何以对天皇!”丰臣秀吉为啥独爱宁波?

丰臣秀吉虽然狂妄不知趣,但是他在整个入侵计划中,却一直在强调一点,等他统治了中国明朝,要把日本的都城迁到北京,这一点都能理解,因为北京是首都的不二之选;但是丰臣秀吉为什么反复强调,他要坐镇宁波?宁波为何对丰臣秀吉有着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呢?

宁波的前身在宋朝的时候被称为鄞县,当时在鄞县还有过一位耳熟能详的大人物,他正是王安石,他的变法正是从鄞县开始着手,是他大展宏图的一个起点,那个时候,鄞县就在王安石的治理下开始了大力发展。

到了明朝的时候,宁波的名字还没有出现,当时叫做明州,朱元璋建立的王朝叫做明朝,这个明州自然要回避,于是朱元璋给它给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宁波。

“海定则波宁”

宁波与广州、泉州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对外贸易港,在明朝时期尤为重要,承担着明朝对日本与朝鲜贸易的重要任务,而且宁波背靠江南富庶之地,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经济战略重镇。

日本国土狭长,整个国家很多的地方都是海边城市,主要依靠港口贸易获得经济支持国内发展,所以,日本对港口贸易尤为重视,尤其是他们经常接触的宁波港口,在他们的心中是大明朝经济最发达的城市。

丰臣秀吉自然也不例外,在它的心中,中国有两个重要城市,一个是明朝的首都北京,另一个就是他心目中最棒的城市宁波。宁波经济优势巨大,符合日本的需求和习惯,而且宁波的地理位置极为优越,是中国距离日本最近的港口,方便他下一步攻打印度的计划,国内可以从宁波作为补给线,给他最大、最快的支持。同时,个人还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丰臣秀吉之所以选择宁波,虽然进攻意图明显,但是他或许也是给自己安排后路,一旦战争败北,他也方便从宁波港迅速逃回国内。

参考文献:《日本史人物辞典》《日本史话》

丰臣秀吉说死后要葬在宁波,当时宁波的什么征服了他?

其实,丰臣秀吉当时只了解宁波,换个地儿他真的不熟悉。

统一日本之后,丰臣秀吉自信心爆棚,开始制定惊天地泣鬼神的“征服计划”。日本史料记载,丰臣秀吉想要搞定朝鲜,以此为跳板征服明朝。然后,让天皇到北京待着,京畿地区归天皇所有;整个北方和中原地区,交给自己的养子(外甥)丰臣秀次;丰臣秀吉决定跑去宁波安家,准备更宏伟的西进计划——目标直指印度、西亚和欧洲。

我们能说什么呢?

从征服朝鲜到搞定世界,是不是有点像某男电梯里看到一位美女,很快脑海中就计划了牵手、求婚、结婚、生子……最后头发花白坐着轮椅深情对望?叮!电梯到了,脑洞结束。

那么,丰臣秀吉为什么这么看中宁波呢?

首先,虽然丰臣秀吉在日本历史上地位很高,但他并非整天拿着世界地图指点江山的战略家,能搞定日本各地的势力就不错了。而当时对外界有所认识的日本人,也仅仅是笼统的知道有大明国,有宁波,有印度……这些字眼仅仅是模糊的概念。

日本人对邻居朝鲜了解很多,对大明的了解,主要还是几个港口城市。而宁波,是当时日本人眼中,离他们最近的港口。

早在南宋时期,宁波已经是极其重要的对日贸易港口,大量的商品和中原文化,都是通过这里传入日本,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说,宁波是个很“神圣”的地方。注重海上贸易的日本,自然也觉得宁波是个最理想的大本营。

丰臣秀吉想完成自己征服世界的梦想,大明国贸易大港宁波,可以安家。

不过,说到底,你们还是要理解丰臣秀吉的。

作为农民出身的他,少年时期就被迫离家出走,流浪江湖。后来非常幸运的跟着织田信长打天下,成功完成了日本的统一,眼界真的没有这么开阔。

那时候的日本大部分的军事家都把精力用在内部征战上,对海洋之外的事情几乎一无所知。尤其是明朝的海禁政策,让日本人只能通过少量的倭寇和走私商人了解明朝,在这样的环境下,宁波作为港口,自然成了日本人眼中最重要的城市。

说白了,对其他地方实在是不太了解,就捡一个最“熟悉”的地方吧。

丰臣秀吉说死后要葬在宁波,当时宁波的什么征服了他?

丰臣秀吉,一个日本战国时代出身贫苦的政治家,由于幼年生活艰辛,导致营养不良,成年后,身高只有140公分,因此被人们戏称为“猴子”。

公元1544年,18岁的丰臣秀吉投奔了织田信长,成为了织田氏的家臣。随着时间的推移,丰臣秀吉逐渐崭露头角,地位不断地提升。近30年后,46岁的丰臣秀吉等到了本能寺之变,织田信长被杀,丰臣秀吉乘机崛起,取得了政权,并且在1591年统一了日本。

统一日本后,丰臣秀吉信心大振,他便想着“统一世界”。在当时日本人的眼里,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一个是中国,一个是印度,另一个就是日本。其余的政权都是这三个国家附属,所以,丰臣秀吉制定了进攻计划。

第一步攻下朝鲜,第二步以朝鲜为跳板进攻中国,第三步拿下印度。如此一来,一幅早于近代日本军国主义500年的“超级亚洲共荣圈”诞生了!

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的计划,丰臣秀吉经常给自己的臣子们画饼充饥,不断地给周围的人打气,这种美好的畅想犹如今天的传销团伙一样。他曾在给自己小妾浅野氏的信中说;

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明)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

后来,丰臣秀吉开始了更疯狂的畅想,并且把这个畅想以诏书的形式颁布,宣称准备迁都北京;

奉天皇于大唐(明)之京都(迁都北京),可于明后年幸,将京城(北京)附近之十国(县)可供圣上(天皇)御用”,“周围百国(县)吾儿(养子)领有

而他自己呢?也准备到咱们华夏大地享清福了。他为自己选择的地方是宁波,放言称“乘日本船渡海,居守宁波府”。

宁波,这让人很奇怪。

当时的中国除了北京之外,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等地都比宁波出名,为什么丰臣秀吉却幻想着将北京让给天皇,自己居住于宁波呢?

难道他想吃汤圆了?

显然不是,原因在于丰臣秀吉就认为中国有两个大城市,一个是北京,一个是宁波,其余的实在不了解,说出第三个来都算难为他了。

宁波对于当时的日本而言是“圣地”

宁波最初称为明州,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对外贸易城市,在唐朝时已经成为了我国对外贸易的中心。

宋朝以后,由于海外贸易的繁荣,明州成为了著名的港口城市。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虽然下令海禁,但却留下了明州为通商口岸,并且改明州为宁波,意味“海定则波宁”。

当时的宁波成为了中国对外的窗口,承载了大量的对外贸易,所有的日本人如果想进入中国朝贡,必须经过宁波。在这里还发生了“争贡之役”。

当日本人看到宁波的繁华富庶,以及琳琅满目的商品后,很多日本人认为这就是大明王朝最繁华的城市。很多日本人甚至把宁波看做了第二故乡,就这样,宁波成为了日本向往的天堂。

丰臣秀吉也不例外,他认为宁波有着诸多贸易的便利条件,可以获利颇丰,而且距离日本也近,便于遥控指挥,所以他选择了宁波。

当然,岛国嘛,难免会有一些无知。丰臣秀吉异想天开的认为,宁波和北京距离很近,可以遥控天皇。另外,在丰臣秀吉的印象中,宁波靠近天竺[印度],以便“尊圣意,占领天竺”。

不过,一场万历援朝抗倭的战役让丰臣秀吉大受打击,最终所有的幻想都成为了空谈。

丰臣秀吉说死后要葬在宁波,当时宁波的什么征服了他?

在古代的中日交往中,宁波确实属于一个非常关键的城市,甚至,千年来,在日本人眼中,宁波是个仅次于中国行政首都的,最“高大上”的存在。

早先遣唐使的那个年代,大量东渡而来的日本“留学生”与“留学僧”们,历尽艰辛抵达东亚大陆后,登上的第一个城市,就是明州,即当今的宁波市。

虽说中日两国之间离得不算太远,常被形容为“一衣带水”,只是,那时候的日本航海技术还比较落后,来往一趟非常不容易。遣唐使团若碰上狂风巨浪,船队轻则偏离航线被刮到别处,重则船毁人亡。即便是那些九死一生后,幸运抵达的人员,多数也被航海过程折腾的衣衫褴褛,饥肠辘辘。在宁波,他们受到了官方的热情欢迎,好吃好喝好招待,做了充分休整后,再拿上政府涉外部门开的“介绍信”,就一路绿灯大开,直奔长安城了。

(唐朝政府发给“留学僧”前往五台山和长安的公验文书,功能类似于当今的介绍信。文书中明确写明了人数及行程等信息)

到了明朝初年,日本的室町幕府曾主动向永乐皇帝称臣,建立起了朝贡体系,即“勘合贸易”。而这个“勘合贸易”的主要通商口岸,就是“宁波港”。

在宁波,明朝政府设有专通日本的市舶司,吸引着大量日本商人来华活动。为了配合勘合贸易,市舶司还配套建设了主要对日本人开放的迎宾馆、嘉宾馆、市舶码头等设施,以方便两国往来经商。大量的日本商人通过宁波港的外贸活动发家致富,宁波也成了日本人最熟悉的中国城市,和数代日本人心驰神往的美好之地,名气甚至大过了北京城。

到了16世纪中期,由于某些日本贸易人员表现实在太差,投机取巧还扰乱正常社会秩序,明政府取消了中日间的官方贸易。

之后,沿海的民间走私活动兴起,中日商人雇佣了大量日本浪人充当私人武装,以宁波双屿为据点,跟大明反走私武装对峙,同时,各派别的走私队伍之间,也不断进行着大小规模的武装冲突。

再接着,他们一面从事走私贸易活动,另一面则登陆袭扰沿岸居民,最终发展成为倭患,成了明朝中后期的一块巨大顽疾。

16世纪末期,日本传奇人物丰臣秀吉终结了日本战国时代的百年乱世,统一全国。

(丰臣秀吉四肢非常短小,按他传下来的盔甲换算,他老人家的身高仅在140cm左右)

统一日本后,丰臣秀吉开始放飞自我的规划了一番“远大抱负”——以朝鲜为跳板,进而征服中国,占领印度,称霸亚洲,建立日本人主导的亚洲大帝国。

按他当年的话说是——“假道朝鲜,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皆入我俗”。

此番规划,简直与300多年后,日本法西斯军部制定的那个“大东亚共荣圈”如出一辙。

当年,丰臣秀吉的设想是,消灭大明王朝后,让天皇迁都北京,自己则坐镇宁波。

因为,正如前面讲的那样,他还有更远大的计划——坐镇宁波,南下、南下......

宁波作为一个国际港口性城市,可以顺着季风乘船南下,到达马六甲和印度,进而征服印度。

显然,丰臣秀吉他老人家虽说成了全日本的大BOSS,但见的世面,开的眼界还是太有限。那个年月的日本高层,对于大明王朝的认知,仍相对肤浅,天真的以为中国的面积仅为朝鲜的五倍大左右,而北京和宁波的距离,也就跟大阪到京都差不多。

岂不知,前者隔了1300多公里之远;而后者才50公里而已。

此外,他对东亚沿海与印度的距离,估计的也过于乐观,甚至还曾计划,以宁波为总部,可以临近指挥“对印度作战”。

这就是1592年,日本首次入侵朝初期,大明没有派兵介入前,丰臣秀吉曾自豪的在“领导班子会”上规划的——“吾居守宁波府”,以便“尊圣意,占领天竺印度”。

可笑的是,他太小看了我大明王朝的体量。

丰臣秀吉在朝鲜并没有爽太久,就遭遇了大明军团,15万日军被李如松将军的7万人马打得一败涂地,丰臣秀吉的队伍匆忙渡海逃回了日本。期间,丰臣秀吉曾试图与大明和谈,但因立场和实力差距太大,和谈破裂。

1597年,碰壁后特别“上火”的丰臣秀吉再次以14万大军进攻朝鲜,决定一洗前耻。结果,明军在邢玠和邓子龙的率领下,没费什么劲,又一次大破日军。

至此,丰臣秀吉版的“大东亚共荣”彻底破产。

次年,丰臣秀吉病死京都伏见城,只留下了没什么势力的孤儿寡母。很快,他打下的江山,迅速被德川家康接手,日本进入了德川幕府时代。

困于寒微的出身,丰臣秀吉毕生都在拼命证明自己。这促使他选择在事业的高峰,螳臂当车般的发动了对东亚大陆的战争。

显然,这两场战争最终促成了他的身死族衰,令其他一生功业化为乌有。

丰臣秀吉说死后要葬在宁波,当时宁波的什么征服了他?

宁波这座城市在中国还算比较有名,但与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相比,还是很有差距的,根据202年中国最新城市排名显示,成都、重庆、杭州、武汉、西安、天津、苏州、南京、郑州、长沙、东莞、沈阳、青岛、合肥、佛山等15个城市入选新一线城市,而宁波却遗憾入选。可见,在全国的城市排名中,宁波作为一个副省级城市,影响力还是有限的。

让人想不到的是,16世纪晚期统一了日本的丰臣秀吉,竟然表示“乘日本船渡海,居守宁波府”,并且留下遗嘱,在自己死后,也要葬在宁波。

难道宁波现在不是大城市,在明朝时期是一个可以比肩北京的大城市?我特意去查了一下资料,即使是在明朝时期,按照《大明一统志》中记载各城市纳粮的情况来看,宁波(明州府)连前四十名都没进去。

江浙一带的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杭州、镇江、应天、绍兴、扬州等城市全部上榜,唯独没有宁波,实在是落后周边城市太多。

那么,宁波拥有怎样的魅力,让如此杰出的日本政治家丰臣秀吉,就想要埋骨这里呢?

这就说来话长了,朱元璋立国后就实行海禁政策,唯独将明州对外开放,我想这里得益于宁波的地理位置,在宋元时期这里就是重要的对外港口,尤其是对应日本。从地图上来看,宁波应该是距离日本最近的港口。

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为了避国号,将明州府改名为宁波,取义“海定则波宁”,名字沿用至今。

由于明朝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不允许海上贸易,但是商品还是要交换的,明朝时期就与周边国家实行朝贡贸易体系,周边国家想要获得明朝的物品,就需要进贡物品,然后明朝再赐予一些物品。

按照我们天朝上国的风范,别人敬我一尺,我必还人一丈的外交思路,外国进贡中国价值十两的东西,我们必须赏给人家二十两,方显大国风范。

但是并不是哪个国家都可以随便进贡,在永乐二年的时候,就采取勘合制度,每个国家都给一定的配额,按照约定的期限向明朝进贡,各国自然是争相来进贡。

当然,由于中日关系并不好,当时是允许日本十年一贡,宁波就应该是日本法定登岸港口,日本有一位叫做策彦周良的和尚就曾在嘉靖年间两次来到中国,并且写下了一部叫做《入明记》的书籍,在书中,策彦周良详细记载了日本的进贡使团到达中国后的行程,尤其记录了宁波的城市风貌。

因为到中国的日本使团必须在宁波等待准许觐见皇帝的诏书,宁波也就是日本人在中国的落脚之地。

比较有意思的是,策彦周良还在书中讲述了宁波的地方官员是如何招待日本使团的,对今天的中日关系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当然,对日本最有历史意义的一件事是,在嘉靖二年(1523年),日本两个使团为了争抢向中国进贡的资格,竟然在宁波大打出手,进行火拼,史称“宁波之乱”,由于日本人在宁波火拼,伤害到了很多中国人,为此嘉靖皇帝下令禁止日本的朝贡,等于是对日本进行经济封锁,于是整个嘉靖执政时期,东南沿海都陷入了倭寇的侵扰中,边境百姓苦不堪言,中日关系差得很。

再说丰臣秀吉,他出生于1537年,距离宁波之乱不过14年,对这件事应该有一定的了解。

丰臣秀吉由于父亲早亡,自己流浪江湖很长时间,一直到成年后才成为织田信长的家臣,在织田信长不断扩大势力的同时,丰臣秀吉也逐渐获得织田信长的信任,后来织田信长去世,丰臣秀吉接替了织田信长的职务,成功了结束了日本的战国时代,统一了日本。

应该说,丰臣秀吉是一个比较有远见的日本政治领袖,在统一日本后,随即将目光放到统一世界的宏观战略中,比较有建设性地提出了先侵略朝鲜,再入侵中国的计划,与后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路线十分吻合。

但是整体上来说,限于日本人对世界认识的不足,尤其是对中国的不了解,丰臣秀吉认为宁波可能是中国仅次于北京的第二大城市,他想要把天皇安置在北京,自己居住在宁波,操纵天皇,这种想法简直就是异想天开,我想,在中国任何一个政权,好像都没有定都过宁波,究其原因应该是战略位置太差,周边的杭州、绍兴,尤其是苏南一带的南京、苏州更适合定都,战略位置更优。

之所以丰臣秀吉会出现这样的笑话,主要原因是丰臣秀吉不了解中国,更不了中国的地势,中国之大,地理因素对战争的影响远超日本。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去嘲笑丰臣秀吉,因为那个年代的丰臣秀吉不了解中国是很正常的事情,我想即使是现在的中国人,都未必了解日本的历史发展。

前一阵子海南出版社的朋友找到我,希望我帮他们推荐一下他们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日本史》,我看了之后,对日本的了解更多了一些,可惜感兴趣的朋友并不多。

实际上,丰臣秀吉虽然不懂中国,以致丰臣秀吉兵败朝鲜,最后带着遗憾去世。但日本完成明治维新之后,再次想要侵略中国时,确实是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可以说,在那个年代,日本人对中国的了解,可能已经远超我们自己,而当时的国民却依然对日本不甚了解。

丰臣秀吉说死后要葬在宁波,当时宁波的什么征服了他?

我是兰台令君,我来回答!

丰臣秀吉应该说是日本战国时代的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被后人誉为“战国三杰之一”(另外两个是织田信长和德川家康)。他曾经短暂统一日本,不过他并不满足于此,还妄想统一世界,想先侵略朝鲜再进攻明朝,在写给自己小妾的心中,还大言不惭地说道:“在我生存之年,誓将明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简直就是痴心妄想。不过今天咱们主要说说他和宁波的那些事儿。

宁波的商业气息吸引了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虽然是农民出身,却是一个十分重视商业建设的人。这在当时的东亚国家中是十分少见的。朝鲜咱们就不说了,就说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历来重农抑商的帝国,而且将老百姓的职业划为三六九等,所谓的“士农工商”商人阶层的社会地位是最低的。正因为这个特点将他与宁波联系到了一起。而波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发展商业与对外贸易拥有天然的优势,是古代中国不可多得的几个相对重视商业传统的地方。可以说宁波之于明朝并不亚于现在的上海之于中国。

它以前叫做明州,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防止倭寇,下令“片板不许下海”,却保留了明州作为有限度的和国外进行商业的通商口岸,并且改明州为宁波,意寓着“海定则波宁”,宁波便被赋予了政治安定与经济发展的双重意义。就宁波也称为了日本商人的“天堂”。即位重视商业发展的丰臣秀吉自然对宁波心向往之。丰臣秀吉死后还发生了历时一年的宁波争贡事件就足以说明日本商人对宁波有多么重视了。

好像是误会了什么

丰臣秀吉拥有出色的政治天赋,但是他的地理水平确实不敢恭维,不过这也阴差阳错的让他更爱宁波了。丰臣秀吉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他信佛,在他统治时期曾经下令严格保护日本的佛教寺院。一直来他一直以为宁波更靠近天竺,也就是佛教的发源地印度,而且还认为宁波靠近北京,如果征服了明朝,那么宁波无疑是最理想的都城之选。这非常有利于他对芸芸众生的政治控制和思想统治,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洗脑。

梦想灰飞烟灭

丰臣秀吉当时有这样的奇葩构思肯定是建立在他能征服明朝的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上的。历史已经证明“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尽管当时在明朝并非像洪武、用了年间那样所向披靡,但也不是一个小小的日本能惹得起的。万历皇帝大笔一挥决定援助朝鲜,数万明军跨过鸭绿江,打了几个漂亮的胜仗,也让丰臣秀吉认清了现实。至于他的地理谬误有没有被纠正咱们就不知道了。

以上就是该问题的答案,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