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蒙古军队为什么非要打下钓鱼城呢?

蒙古大军与宋朝的战斗持续了几十年,本来宋朝无法坚持如此之久,却因为一座四川小城,延长了国运,这座改变了宋朝命运乃至世界命运的小城只有2.5平方公里,名为钓鱼城。

钓鱼城是新城亦是坚城

钓鱼城建立在钓鱼山上,钓鱼山的得名来自于一个传说,有一年钓鱼山闹饥荒,钓鱼山的居民就要被饿死之时,在这个危急关头,一位仙人降临在钓鱼山,他每天坐在山头上钓鱼,将鱼分给大家充饥,这座山后来就被大家称为钓鱼山。

钓鱼山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是一个三江汇集之地,四面环水,又处在嘉陵江的上游,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钓鱼山注定是一个军事重地,而且易守难攻。

最早在宋蒙战争中发现此地险要的人名为彭大雅,时任重庆知府,他目光如炬,看到了钓鱼山的重要战略位置,他认为在钓鱼山建城,乃是重中之重,只是他虽然有眼光,有能力,但是没多久,重庆知府彭大雅就被人弹劾,没能完成建造钓鱼城的壮举。

后来,四川又来了一个重要的人物,名为余玠,他是兵部侍郎,这一次入蜀发誓要收复失地,将完整的蜀地还给祖国。余玠在蜀地各处修筑防御工事,史称“四川八柱”,在抗击蒙古大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修筑的过程中,钓鱼城同样被余玠看中,而且列为了重中之重。他为了修建好钓鱼城,特意请来了当时的建筑大师冉氏兄弟。在冉氏兄弟的帮助之下,钓鱼城完成了修建。此时的钓鱼城虽然是兴建不久的新城,但是它的防御能力却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有内城,又有外城,城墙厚度达到了1.5米。可惜好景不长,余玠也因为朝中小人进谗言,即将被召回京,眼看着自己的努力就要白费了,忧心忡忡的余玠病倒,在这段时间,他迎来了一位重要的人物,他就是王坚。余玠把自己费尽心力的钓鱼城托付给了王坚之后,自己就撒手人寰了。

钓鱼城到了王坚这里,得到了最后的修筑,王坚在余玠修建的基础上,将城墙从1.5米的厚度,增加到了高达5米的厚度,使钓鱼城完成了最后的加固,彻底成为了一座名符其实坚城。

钓鱼城得天独厚的优势

钓鱼城四面环水,又建造在山上,这样的城池简直就是天然的壁垒。但是有一点我们一定要注意,虽然居高临下者易守难攻,但是很容易被敌人大军围而不攻,最终建在高地的城池会因为缺水断粮而主动投降。这一点几乎是军事的尝试,而钓鱼城历经几代官员修建,自然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有水源正是其中之一。

钓鱼城虽然建在山顶,但是因为四面环水的缘故,山上的植物茂盛,水资源丰富,加之城内有天池,不仅饮水无忧,甚至还能养鱼来供给城内军民新鲜的鱼肉。有了水源,在城内和城区周边又开垦了大面积的农田,看似一座孤城,却有着自给自足的优势,这样的先天优势,也成为了钓鱼城后来能够坚守多年的基础。

蒙古大军为何一定要攻下钓鱼城

钓鱼城,城池坚固,又能自给自足,守城人王坚又是一位高手。当时进攻钓鱼城的蒙古大军是蒙古大汗蒙哥亲自统帅的军队。钓鱼城虽然坚固,但是四川其他地方可没有这么能坚持,所以的地方都没能挡住蒙古的铁骑,不出意外的都被蒙古给推了。所以,钓鱼城很快就成了一座孤城,朝廷方面虽然有过从水路而来的支援部队,但是却没能突破蒙古对钓鱼城包围的军队。

在久攻不下的时候,蒙哥的大将术速忽里曾建议蒙哥放弃进攻钓鱼城,而是选择分兵困住钓鱼城,防止钓鱼城宋军出城,主力部队则顺长江东下,与忽必烈部汇合,灭宋后再回来慢慢收拾钓鱼城。

蒙哥并没有采纳术速忽里的建议,他依然选择继续强攻钓鱼城,甚至亲自上阵擂鼓助威,最终导致被王坚的炮石击中,不久身亡。

蒙哥身为蒙古大汗,蒙古在当时又是横扫欧洲的强大民族,蒙哥能够成为大汗,自然不会是傻子。很多人认为蒙哥当时必须要攻灭钓鱼城的原因,是因为蒙哥刚愎自用,固执己见,一意孤行造成,我则觉得不然。

攻下钓鱼城的意义是什么呢?第一、除去蒙古大军顺江东下的后顾之忧。这一点的意义其实不大,因为他完全可以按照术速忽里的建议执行,灭掉钓鱼城已经不是灭宋的必要条件,根本就没必要理会;第二、钓鱼城如果一直存在,即便蒙哥灭掉宋朝皇族和都城,那也不算真正的灭掉了南宋,因为钓鱼城内依然有南宋力量在等待天子归来,或者有人自立。对于蒙哥来说,这一点也可以先汇合忽必烈灭宋,再来慢慢征服钓鱼城,完成彻底征服的大计。从这两点看来,都不是蒙哥必须要灭掉钓鱼城的真正原因,如果蒙哥不是鲁莽固执,那么,他宁可死也要灭掉钓鱼城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蒙哥的处境与尊严

军事方面既然没有找到蒙哥灭钓鱼城的合理解释,那么我们再看看蒙哥当时在蒙古所处的环境。

蒙古的大汗窝阔台在世的时候,想立自己的孙子失烈门为继承人,但是由于他大儿子贵由的母亲乃马真皇后的操作,最终贵由当了大汗,但是这样做违背了窝阔台汗的意思,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

贵由后来突然暴毙,也没留下遗命,本来贵由的汗位就颇多争议,他死后,拔都认为大汗的人选应该由成吉思汗的后代继承,于是推荐了蒙哥做大汗。贵由好歹也是窝阔台一支,蒙哥如果当大汗,对窝阔台一支极为不利,所以窝阔台一支极力反对蒙哥当大汗,只是最终蒙哥成功当上大汗,但是却有很多人不服气。

在这种局势之下,蒙哥需要一场战争的胜利来证明自己,他需要让所有的蒙古人看到,他蒙哥配得起大汗之位,然而,在忽必烈等兄弟捷报连连的时候,身为大汗的蒙哥却遇到了钓鱼城这么一个“油盐不进的弹丸”之城。蒙古大军从来都是战必胜,攻必克,身为大汗的蒙哥,此时如果绕过钓鱼城,本来就不稳固的汗位很可能受到冲击,除此以外,蒙哥也有他的尊严,曾经君临天下,横扫千军的人,突然被人打的灰头土脸,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战,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其实,对于蒙哥来说,钓鱼城是地位之战,又是维护自己尊严的一战;对我们南宋钓鱼城来说,又何尝不是赌上了最后尊严的一战呢?南宋灭亡,但是钓鱼城未亡,这是骄傲,更是一种凄凉。

当年蒙古军队为什么非要打下钓鱼城呢?

13世纪是属于蒙古人的世纪,也是一个令世界恐惧颤栗的世纪。

从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建立蒙古帝国开始,蒙古大军不断对外扩张,横扫中亚、西亚以及东欧,所到之处毁灭一切,以杀戮为乐,忠实践行成吉思汗的人生价值观:“战胜敌人,夺其所有,使其亲人流泪,纳其妻女才是人生之最乐。”面对呼啸而来的“黄祸”,欧洲人惊恐地认为,这是上帝的惩罚之鞭--不然怎么会如此疯狂且势不可挡?

1259年夏天,在中国西南四川盆地嘉陵江流域的一个山城要塞,“上帝之鞭”却意外地折断了。一年前,蒙古大军分三路准备灭亡南宋,蒙哥大汗亲率主力攻击四川,一路所向披靡,次年却在合川钓鱼城久攻不克,蒙哥身亡。

对于蒙哥死因,史学界至今尚无定论。《元史》等记载为病死,酷暑季节,军中痢疾流行,蒙哥染病而亡;另有一些史料认为,系被钓鱼城守军炮矢击中,伤重不治而亡。

鉴于蒙哥大汗亲自攻城的可能性较小,而且在冷兵器时期,远距离被冷枪冷炮击中的概率也很低,蒙哥死于“酷暑+疾病”的可能性大一些。位于嘉陵江上游的合川钓鱼城距下游重庆仅60多公里,气候跟著名“火炉”重庆差多不。

重庆30度以上暑热天气平均70天以上,盛夏40度以上极端高温天气持续近1月,户外地表温度超过60度,摔一跤可能就是“三级烫伤”,“非洲留学生哭着要回非洲避暑”是重庆媒体每年必报的“老梗”。蒙哥进攻恰好是重庆最热的七八月份,钓鱼城又位于三江交汇处,水汽多,湿度大,高温加高湿,从早到晚“蒸桑拿”,对于北方游牧民族而言,这绝对是致命的。

蒙哥意外身亡,不仅使南宋国祚又延续了20年,而且改变了世界历史。为争夺汗位,蒙古西征大军匆忙从欧、亚各地撤军,欧洲各国以及阿拉伯世界得以躲过覆灭危机,钓鱼城因此被称为“上帝折鞭处”“东方麦加城”。

此后二十余年,钓鱼城如同滚滚历史大潮中的中流砥柱,任凭蒙古军队长期围困、持续攻击,我自岿然不动,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直到1279年南宋灭亡后,钓鱼城守军以不可杀城中一人为条件与蒙古军队谈判,才终止了抵抗,钓鱼城落下历史帷幕。

四川是南宋支持战争的财力、物力供应基地,战略地位相当重要,蒙古军一旦夺占四川,即可出三峡,顺流东下,直逼江东,径取临安,因此蒙古统治者对这块风水宝地早已虎视眈眈。

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秋,雄心勃勃的蒙古第四任大汗蒙哥,急于想建立超过父祖的功业,实现四海一统的梦想,不顾诸王大臣们的谏阻,决心对南宋发起全面进攻。他吸取窝阔台汗全线进攻,兵力分散,难以突破长江防御的教训,决定把战略突破口放在四川。计划兵分三路,西路主力攻四川,南北两路分取潭州(今湖南长沙)、鄂州(今湖北武昌旧城)。企图先占四川,再取荆湖,三路大军会师后,顺江东下,夺取临安。

在战争准备大体就绪之后,蒙哥即于宝祐六年(1258年)二月颁诏天下,征诸道兵,屯聚于六盘山。以灭亡南宋政权为目标的步调统一的大进军,就此拉开了战幕。

七月,蒙哥亲率西路主力四万人,号称十万,从六盘山出发,入陇州(今陕西陇县),经宝鸡,入大散关,然后分道沿嘉陵江、渠江、涪江南下,于是年底进抵合州(今重庆合川),把攻击矛头直指南宋的四川军政大本营——重庆。这时,四川数十座山城,或降或陷,或围或困,能够担负起屏障重庆、支撑四川战局重任的,只有重庆北面七十公里的合州州治钓鱼城(今重庆合川东)了。

钓鱼城位于嘉陵江、渠江、涪江交汇之冲,下可控扼三江展开的扇形地区,背依华蓥山脉,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既可阻止南下的蒙古铁骑长驱直入,以蔽重庆,又可连接诸江,组成一道封锁开达、夔峡之路的防线。

此时,担负钓鱼城防御任务的守将名叫王坚。王坚原是南宋名将孟珙的部下,孟珙任四川宣抚使时,他随孟珙一起来到四川。入蜀后,王坚参加了四川制置使余玠指挥的北伐汉中之役,因战功卓著被任命为兴元都统兼知合州。

王坚知合州以后,进一步加强钓鱼城的防御。他发动军民修固城墙,开池凿井,并在钓鱼山的南、北两面各筑了一道“一字城”,延伸至江边,以拦截来敌于城墙和江流之外;与此同时,王坚率领城中军民,春季出屯耕耘,秋季收粮运薪,收获储备了大量粮草物资。经过一番努力,钓鱼城城坚、粮丰、水足,布置得当,具备了长期坚守、独立作战的良好条件。

开庆元年(1259年)正月,蒙哥汗驻跸青居山(今四川南充南),欢度新年,并召开前线军事会议,商讨下一步的进军方案。

大臣术速忽里进言说:“重庆以钓鱼城为藩屏,此处地势险要,宋人依险为固,若死守抗击我师,则不易攻破。不如用降人为向导,绕道东下,出荆楚,与鄂州渡江诸军会合,如此则东南之事一举可定。”诸将恃强好胜,邀功心切,加之一路东伐势如破竹,未遇大碍,都没有把小小的钓鱼城放在眼中,认为“攻城则功在顷刻”,因此纷纷指责术速忽里见解迂腐,要求蒙哥出兵攻打钓鱼城。

蒙哥思量再三,也认为拿下钓鱼城,则攻取重庆易如反掌。如此全取川蜀,再挥师东进就无后顾之忧了。主意拿定后,深谙“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蒙哥并未急于出兵,而是派了一个叫晋国宝的南宋降官前去劝降守将王坚。

晋国宝到了钓鱼城,劝降未成,反而被王坚骂了个狗血喷头。在返回途中又被王坚派人捉了回去,押赴阅武场处决了。钓鱼城军民看到这个变节汉奸的可耻下场,人心为之大快,抗蒙情绪日益高涨。晋国宝被杀事件大大激怒了蒙哥。他明白该是用武力说话的时候了,于是合诸道兵进围合州,直抵钓鱼城下。

蒙哥首先作了切断钓鱼城与外界的联系,堵绝荆蜀通道的部署。一方面,他派亲王末哥(蒙哥异母弟)率军攻打渠州礼义山城(今四川渠县东北),曳剌秃鲁雄率军攻打巴州平梁山城(今四川巴中西),以切断钓鱼城与渠江流域诸城的联系,陷钓鱼城于孤悬之中。另一方面,蒙哥又命令纽璘率一部兵力向重庆下游江面进攻,在涪州的蔺市(今重庆涪陵西)造浮梁,以阻长江下游宋军增援,造成“蜀道梗绝”的态势。

蒙哥在部署停当后,便于这年二月带着精心准备的攻城器具,率军从钓鱼城东北的鸡爪滩渡过渠江,在城东南的石子山扎下营寨,准备攻城。

二月七日,蒙哥督师钓鱼城下,指挥蒙古军从东面向东新门与护国门之间的一字城发起了猛烈攻击。城上的宋军早有准备,箭矢、石块雨点般倾泻下来,蒙古军屡次发起冲锋,都未能奏效,伤亡者极多,蒙哥只得下令停止进攻。九日,蒙古军转攻镇西门,再次受挫。

两战的失利,给蒙哥当并头泼了盆冷水,使他清醒了许多。他开始意识到,钓鱼城将是块难啃的骨头,一味靠单向强攻、死打硬拼是很难成功的,于是他开始考虑变换战术。

对付一座孤城,蒙哥自然想到了一个“困”字,到手的肥肉,又何必急于吞下呢?于是,蒙哥命令部队原地休整,一连一个月没有发动攻势。其间城中宋兵每日站在城头上声诟骂,蒙哥丝毫不予理会。

一个月后,蒙哥推想城内粮草大概已所剩无几,认为是重新发动攻击的时候了,就选拔勇敢的士卒组成敢死队,准备再次攻城。蒙哥吸取了前两次失利的教训,决定采取“环攻”的战术,同时从东、北、西三面向钓鱼城发动强攻。

三月,蒙古军兵分三路,分头攻打东新门、奇胜门和镇西门。蒙哥命令各路人马在阵前架起石炮,以配合攻城。在飞石的掩护下,敢死队队员们肩扛云梯,手执刀盾,喊杀着向城下冲去。许多人在冲锋途中就被城上射来的箭矢、飞石击中倒下,也有不少人被射程不够的己方石炮所误伤。不多时,钓鱼城下的江岸上已遍布蒙古兵的尸体。

但蒙古军的攻势并未因此而有所减弱。他们踩着同伴的尸体,继续奋勇前冲。一顿饭工夫,已有成群的蒙古兵冒死冲到城墙下,用盾牌护住身体,开始向城墙上架设云梯。当蒙古兵不顾一切地把云梯支好后,却发现了一件悲惨的事情。原来钓鱼城依山而建,城邑高厚,云梯搭上云,距城头还差了一大截子,蒙古兵登时傻了眼,泄了气。

城上宋军则在王坚等人的指挥下,乘机用钩枪钩翻云梯,又不断发射利箭、檑石,对城下蒙古兵予以痛击。只听惨叫声从城墙下不断传出,撕心裂肺,此起彼伏。几个时辰过后,城墙下已是尸积如山,血流成河。三路蒙古军攻了大半天,不是因伤亡惨重而苦战不前,就是因后军不继而被迫退回。蒙哥发动的第二次攻势又以惨败而结束。

进入四月后,蒙哥又卷土重来,采用“夜袭”的战法,乘着夜色曾一度攻入外城。形势危急时刻,王坚、张珏及时率援军赶到,开城出击,经过奋战,终于把蒙古军赶出了外城。此后,风云骤变,连续下了二十天的大雷雨,恶劣的气候条件使得蒙古军攻势顿减。钓鱼城中的宋军则在王坚的指挥下,夜晚不断出城“斫营”,袭扰敌人,使得蒙古军士气大为低落。

钓鱼城经过数月的坚守,给了南宋军民以很大的鼓舞。宋理宗赵昀以王坚忠节,守城拒敌,万折不回,可为列城之倡,特命优加旌赏。为了确保长江上游地区的安全,他让四川制置副使兼湖北安抚使吕文德率军逆江而上,增援四川战区。吕文德进抵涪州,经力战冲垮江上浮梁,突破蒙古军的封锁,于六月初到达重庆。然后又率战舰千余只,逆嘉陵江而上,增援钓鱼城。蒙古大将史天泽军分两翼,顺流纵击,在槽山(在今重庆合川境内)大败吕文德军。吕文德入援钓鱼城不成,只得领兵退守重庆。

这时,蒙古军围攻钓鱼城已有五个月,仍不能攻下,而巴蜀炎热的夏天已经来临。这一年的夏天奇热无比,又逢天旱,田里的禾苗全都枯死了。蒙古军长期征战,加上水土不服,疫病开始在军中蔓延,病死了不少人,其部队的战斗力大为减弱。

这时内心最焦急的恐怕就是蒙哥了。这位雄心勃勃的蒙古大汗,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尽快拿下钓鱼城,以扭转不利的局势。因此他派前锋大将汪德臣去城下对王坚进行招降。汪德臣多次前往,均被王坚严词拒绝,不由得恼羞成怒,发誓说:“我大军旌旗所向,无不披靡,独此旅拒。捐躯图报,正其时也。”于是他挑选锐卒乘夜进攻外城马军寨。王坚率兵进行反击,两军一直相持到天亮。

第二天,汪德臣又来阵前劝降,大声喊话说:“王坚,我来是给你们指条活路的,赶快投降吧!”话音刚落,城上忽然飞来一块巨石,不偏不倚,正把汪德臣打下马来。汪德臣受重伤被抬下,送往重庆北碚的缙云山寺温泉养伤,不久便一命呜呼了。

汪德臣的死讯传来,蒙哥扼腕叹息不止,直呼失去了左右手,蒙古军的锐气也因此大受挫折。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钓鱼城内粮草仍旧丰足,城内军民士气高涨,斗志旺盛。为了显示城内的储备和必守的信念,王坚命宋军发炮,向城外抛掷了三十斤重的鲜鱼两尾和数以百计的蒸面饼,并在城上喊话说:“尔等北兵可烹鲜鱼、吃面饼,我们再守上十年,你们也攻不下来。”

蒙哥气得吹须瞪眼,但却无力强攻取胜。他又不甘心弃城撤军,只好加强对钓鱼城的封锁和监视,以待有利时机。为了观察钓鱼城内的情况,蒙哥命人在西门外建筑瞭望台,并亲自到城下督视。当蒙古兵爬上瞭望台向城内窥探时,城上宋军瞅准时机,发射飞石,把探望的蒙古兵打下来摔死。

蒙古军在此期间,伤亡甚众。蒙哥也不幸在一次督战中被飞石打中,身负重伤,蒙古军被迫从钓鱼城撤退。不久,蒙哥在撤退到金剑山温塘峡(今重庆北温泉)时因伤势过重而死去(关于蒙哥的死因有多种说法,一说因病,一说中箭,还有的说中飞石受伤而死;死的地点也有所不同,一说在钓鱼城下,一说在壁山西温泉,也有说在北碚北温泉)。进攻四川的蒙古军随即在史天泽等大臣的率领下,运着蒙哥的灵柩奉丧北归。

九月,南宋朝廷宣布合州围解,擢升王坚为宁远节度使。十月,宋理宗又诏谕四川守臣“恤军劳民,庶底兴复”。至此,钓鱼城之战宣告结束。

钓鱼城之战在中国战争史上,创造了以山城设防击败蒙古军铁骑的奇迹。此役的胜利,使蒙古军会师鄂州、顺江东下灭亡南宋的战略计划彻底宣告破产,从而使南宋王朝暂时免遭灭国之祸,又延续了二十年。

当年蒙古军队为什么非要打下钓鱼城呢?

为了打下钓鱼城,蒙古人花了36年的时间。

其中,蒙哥汗更是亲征此城,并殒命于此,导致正在欧洲、中东势如破竹的西征诸王中止进军,算是救了欧洲人一命,使钓鱼城有了“上帝折鞭处”的名声。

此后,蒙古人又继续攻钓鱼城二十多年,直到南宋灭亡后,才在做出“不屠一民”的承诺后,“和平解决”。

蒙古人横扫亚欧大路,所向披靡,搞出了这么大一帝国,为何非要和小小的钓鱼城过不去呢?

蒙哥的大略

自宋蒙战争爆发以来,双方已经交兵许多年。

和历代北方势力一样,尽管蒙古军展现出了相当优势,但对于江汉水网和西南山地构成的防线,仍然办法不多,战事由此陷入僵局。

如何打破僵局?前人提供过办法。

历代平定南方,多是先攻取巴蜀之地,再出三峡,顺流而下,直取东南。

晋灭吴,隋灭陈,唐平定江南,莫不如此。

因此,蒙古人一直将西南作为主要突破口,常年用兵,并突破了秦岭、大巴山的“重关之险”,在四川战场取得了相当优势。

可是,你蒙古人会学习历史,南宋也会学习历史呀,南宋也做出了相应调整。

由于阳平关等要害已经丢失,南宋已不可能阻止蒙古人进入四川,但南宋可以以重庆为重心,构筑山地防御体系。

如此,尽管蒙古人可以侵掠四川大部分地区,但却无法突破出三峡,顺流而下。

蒙哥发起“斡腹”之策,以忽必烈、兀良合台攻灭了大理。

然而,由于西南气候潮湿恶劣,蒙古南征军“十万军队得还者不到二万人”,因此,短期内,只能作为辅攻力量,无法成为决定性力量。

要想灭宋,还是得在川渝主战场打开局面。

而要在川渝打开局面,就要把钓鱼城打下来。

必须攻取的钓鱼城

仅仅从平面地图看,似乎钓鱼城是可以绕过去的。

不过,山区作战,兵力、辎重、粮草运转都依赖水路,否则,翻山越岭、爬山涉水,效率极低。

而钓鱼城,坐落于合州城东十里的钓鱼山上,位于嘉陵江、渠江、涪江交汇处,南距重庆一百四十里。

钓鱼城,既可阻止蒙军沿嘉陵江南下,攻取重庆,也可连接渠江等水系,构成一道封锁前往涪州、夔州通道的路,使其无法东出三峡。

钓鱼城不控制住,蒙古人东出三峡的设想将无法实现。

钓鱼城不但要拿下,而且要迅速拿下!

蒙古人生长于北方草原,耐寒不耐暑,因此,秋来春去,没到暑期,蒙古人多回到北方,四川境内多以汉兵为主。

所以,以重庆为中心的宋军,每每可以趁机发起反击,收复一些失地,重新巩固形势。

因此,如果不尽快控制钓鱼城,蒙古人在四川也无法巩固形势,往来奔波,徒劳而已。

如此,蒙哥这个当时全世界最大的老板,亲攻小小钓鱼城,也就自然而然了。

“杠”上的蒙哥

1258年十月,蒙哥发起三道伐蜀作战,势如破竹,到十二月时,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南宋沿途各山城寨堡多轻易攻取(或降服),直逼钓鱼城。

1259年初,蒙哥亲临钓鱼城下,信心满满,“凡攻城之具无不精备”。

然而,搞了半年,劝降、偷袭、强攻、筑城、封锁,各种手段都用过了,就是打不下。

钓鱼城地势险峻,“炮矢不可及,梯冲不可接也”;蒙古人的精良攻城工具无法发挥;钓鱼山山顶有良田千亩,蒙古人封锁了也断不了粮;钓鱼城军民忠诚护国,蒙古人劝降拉拢白费口舌。

钓鱼城其实已经不可能被攻下了。

其实,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蒙古人素以灵活著称,这种情况下,一般就先不打了。

何况,酷暑已近。怕热的蒙古军本就有“当暑不战”,何况,重庆是著名的“火炉”!

而蒙哥身边的宿卫大臣提出了一个既务实又不失面子的方案:在钓鱼城和重庆附近驻5万精锐,监视钓鱼城宋军,其余部队顺江而下,攻破涪州、万州、夔州,待到冬季水少时,再出三峡!

其实,这是一个比较靠谱的方案。

蒙哥大老远跑过来,其实就是要出三峡,顺流而下。

如今,钓鱼城打不下,但城小兵少,留兵监视,不阻碍大军执行大战略。

可是,蒙哥拒绝了:攻城则功在顷刻!接着打!

蒙哥这么大的老板,怎么非要和小小钓鱼城杠上呢?

尴尬的蒙哥

蒙哥的压力很大!

蒙古帝国越作越大了。

可是,其他广大地区,都是已经有离心倾向的拔都等封国所有,真正直属于蒙哥汗的,只有大漠南北。

其中,大漠以北,虽是老家,但经济落后,无法提供足够的资源,而大漠以南,则长期统治不当。

蒙哥时期,以忽必烈治理大漠以南。

忽必烈以其雄才大略,采用汉法,赢得了汉人知识分子、地主的支持,被称为“中国之主”。

此后,忽必烈又主持执行“斡腹”之策,攻灭大理,立下大功。

忽必烈的威望、实力,已经构成了对蒙哥的挑战!

因此,蒙哥一度有杀忽必烈之意,只是因忽必烈做出重大妥协,交出兵权及河南、陕西、邢州的一切权力,又毕恭毕敬,蒙哥念及手足之情,才“不令有所白而止”。

此次,蒙哥亲自南征,一是为顺便夺回对漠南军事的控制权,二是为立威(蒙哥即位七年来,亲征不多)。

可是,当蒙哥顿兵钓鱼城下时,其局势非常尴尬。

原本,蒙哥自率军走西路,攻四川战场,另择将走中路,攻鄂州,特意把忽必烈晾到一边。

结果,攻鄂州一路主将表现拙劣,蒙哥没办法,只好换将,把忽必烈请了回来。

打脸呀!

而且,蒙哥所率,原是主攻方向。

可是,如果留下数万精锐在后方,即使抵近中路,兵力也少于忽必烈部。

何况,从云南出发的一路,因往四川打不开局面,已经出湖南,也在赶来鄂州与忽必烈会合。

如此··变成忽必烈唱主角啦!

此时的蒙哥,退兵丢人,进兵丢人,丢不起人,就只有在“火炉”耗下去了。

和“火炉”杠上,后果很严重。

上帝折鞭处

果然,酷暑难耐,耐寒不奈暑,习惯“当暑不战”的蒙古军人、马都流行起疾病来。

医疗水平有限,蒙哥下令士兵多饮酒,以对付霍乱。

结果疾病没有缓解,健康、战斗力都下降了,士气低落。

不知道是不是喝高了,大将汪德臣单枪匹马跑到城下劝降,结果被守军飞石击中,重伤而亡。

汪德臣是蒙哥视为左右手的人,这下,不报此仇,蒙哥更不退了。

蒙古军苦不堪言,宋军士气旺盛。他们将三十斤的鲜鱼和百余张蒸饼抛向蒙古军,亲切“慰问”:你们先吃,慢慢来,再搞个十来年,你们也打不下此城!

蒙哥急攻攻不下,遂转为封锁、监视,准备到秋天再攻。

为此,蒙哥令人搭建高台,加强对城内的观察。

工程快完工是,蒙哥亲自视察工作。

宋军趁机抛石发炮,击中桅杆,蒙哥也被炮石击伤。

郁闷、酷暑、伤病,蒙哥不久归天了。

蒙哥去世后,正在欧亚各地进攻的旭烈兀等诸王纷纷暂停西进,神经紧绷的欧洲人松了一口气。

因此,欧洲人也称钓鱼城为“上帝折鞭处”。

当然,对这些影响,蒙哥似乎没有认识,他到死时,还在跟钓鱼城“杠”:我疾之至此,就是因为这座城。等我死后,这座城尽屠!

这叫杠到死呀!

调整重点,继续进攻

蒙哥去世后,忽必烈即汗位。

忽必烈调整了重点。

自古取东南,确实多是先取西南,再顺流而下。但是,现在钓鱼城等地的坚持,你顺流顺不出来呀!

忽必烈不想继续在钓鱼城杠下去,将重点调到襄樊,争取中路突破。

忽必烈费尽力气,花了7年时间,打下襄樊,突破了宋军防御体系。

这段时间,元军在四川战场仍然在继续作战,钓鱼城也依然处于被围状态。

但是,总体上,元军对钓鱼城等地的进攻主要以围困、封锁为主,其目的在阻止四川宋军支援襄樊战场。

坚持到最后

在元军灭南宋后,集结重兵,再攻钓鱼城等地。

钓鱼城等四川宋军守护的,是大宋王朝。

大宋亡了,钓鱼城也不降!

守将张珏派人寻找流落的少帝下落,并在钓鱼山顶修筑宫殿,准备迎天子来此。

除此之外,张珏还积极出击,并一度收复已经陷落的泸州、重庆等处。

重庆城破后,张珏被俘,几次自杀被救,但最终还是自杀于途中了。

此时,钓鱼城,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孤城。

更严重的是,发生了旱灾,钓鱼城缺粮。

守将王立坚持到最后,与元人谈判:必须保全全城军民!

元人答应,钓鱼城降。

前前后后,小小钓鱼城坚持了36年,一直坚持到了最后的最后。

小小钓鱼城,上帝折鞭处,曾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然而,小小钓鱼城,毕竟挽救不了大宋灭亡的命运。

国破了,城降了,然而,忠心护国的爱国精神,永不过时。

当年蒙古军队为什么非要打下钓鱼城呢?

虽然打了36年,连大汗都打死了,但蒙古帝国很长时间都认为钓鱼城路线是最好打的。

不要笑,也不要惊讶,这是真的!

北军南下路线

要了解蒙古为何死磕钓鱼城,首先要知道北军南下的路线。

自古以来,南北对峙时期,北方政权如果想要攻灭南方政权,必须要跨越长江天堑。

长江既然能称为天堑,那就不简简单单是一条大河了,它更像南方军队赖以生存的交通线。

毫不夸张地说,长江的船运能力堪称古代超级高铁。一旦南北双方爆发战争,全据长江的南方政权靠着船运,会比北方政权更快地完成人员、兵器、粮草的集结,而且损耗更低。

所以,北军南下的关键在于让北方舰队进入长江,搅乱南方军队的部署;一来破坏南方军队补给,二来为北方军队登陆长江南岸扫清障碍。

然而,长江不是你想渡,想渡就能渡!

首先,想过河得有船吧,还得是大量的大船。

毕竟,船小了无法运输大型的武器和攻城器械。再者,船少了也不行,运力不够,一次只能带一小部分士兵去长江南岸集结,会让南方早就集结好的军队一点点消灭。

那就真成了葫芦娃救爷爷——一个一个送了。

所以,北方军队想要过长江,首要任务就是造船,而且是大量的大船!

要造船,那就需要相对广阔的水域,而且是不受南方政权干扰的水域,该水域还必须有一条可以连通长江的水道。如此,只要船造好了,顺着这条水道就可以直驱长江,在搅乱南方军事部署的同时,实现北方骑兵、步兵的登陆。只要北方军队登陆长江南岸,基本上就可以宣告南方政权的灭亡了。

然而,拿出地图,我们发现广阔且连通长江的水域少之又少,大致有东、中、西三个方向。这三个方向对应三大地区、四条路线。

东路对应江淮地区

东路江淮地区有两条路线;

第一、大运河路线,从徐州地区入运河,过淮阴,至扬州进入长江。

第二、淝水路线,从合肥入巢湖,经裕溪河,至濡须口进入长江。

在大运河路线上,三国时期曹操的儿子曹丕多次南下进攻,选择的就是这条路线,但由于运河水系不稳,所以这条路线不是很理想。

而在淝水路线上,由于水道较窄,也不是很理想。曾经张辽与孙权在该地反复较量,虽然成就了“孙十万”的美名千古传诵,但谁也没能力消灭对方。

中路对应江汉地区

江汉地区只有一条路线,即北方军队攻克襄阳,然后在汉江上游造船,之后沿着汉江南下进入长江。或者陆军一路南下,打到江陵(荆州),之后乘船顺着长江东下,在武汉地区集结。

聚集到武汉之后便可以一路平推,经黄冈进入九江,再之后经安庆、铜陵、马鞍山进抵南京。

隋灭南陈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个路线走的。

东路对应巴蜀地区

巴蜀地区也只有一条路线,从长安出兵翻过秦岭,占据汉中,之后越过大巴山进入四川盆地。在拿下成都后向东攻克重庆,从而占据长江上游。

在长江上游造好船之后,顺着长江穿越三峡,攻克荆州,之后顺江而下,沿着中路继续平推就行了。

如此就可以重演西晋灭吴时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的剧本。

以上三条路线中,东路显然是最好的选择,距离南方政治中心最近,只要在这打过长江,那北方政权就可以实现对南方政权的一击致命。

然而,向来强悍的蒙古帝国首先排除了该路线。

为啥呢?

原因有二;第一、蒙古帝国水军实在太菜,堪称是历代北军南下最弱水军。第二、南宋还控制着淮河。

先说蒙古帝国军队问题

都知道蒙古帝国骑兵强。确实,蒙古帝国崛起于蒙古高原,荒漠戈壁加大草原的地形为蒙古人养育了大量战马的同时,也为蒙古骑兵提供了相对平坦的地面和开阔的视野。

也因此,在这种地形下诞生了来去如风的蒙古骑兵集团。

但任何事情有一利便有一弊。

随着骑兵的壮大,蒙古帝国几乎所有的资源全都给了骑兵。这也使得蒙古帝国的军队建设始终是围绕着骑兵展开。从此,步兵、工兵等其他兵种全都沦为了打辅助的工具。

水军更是如此,弱到爆。

由于北方河道水流小,易干涸,而且冬天河面容易结冰,走着就能跨过河流,所以蒙古帝国在南下之前基本上没有发展水军。

史书记载,1232年,蒙古帝国围攻金国汴京,士兵在白坡(今河南孟津黄河北岸)之西骑着马就能渡河。1233年,蒙古围攻蔡州,遇到河流一般都是坐着皮囊、木筏渡河,这种渡河方式一直持续到了蒙哥时代。

看到这种量级水军,战斗力可想而知。

公元1235年,即蒙古灭亡金国后的第二年,窝阔台下令南下攻宋。一时间,东起淮河,西至巴蜀,数十万蒙古大军与南宋军队展开激战。

由于南宋控制着淮河,所以,蒙军要想走水路,必须先突破淮河。

于是在淮河战场,蒙古军队企图从淮河支流进入淮河,之后再沿着大运河、或者淝水路线进入长江。

淮河支流相对窄小,蒙古所谓的水军可以得到岸上弓弩炮兵的支援。所以,在淮河支流上作战,蒙军甚至是压着南宋打。但南宋军队退往相对开阔的淮河水面后,蒙古水军真实水平就暴露了,由于无法得到弓弩炮兵的支援,蒙古水军很快便成了南宋水军的经验包。

所以,在蒙古南下的过程中,蒙古人很快放弃从东路进军,突破江淮的想法。毕竟你连淮河都搞不定,突破长江更是痴人说梦了。

所以,蒙军只能依靠陆军攻下长江或者汉江上游的坚城,建立据点,再进入长江。而江汉地区的襄阳,巴蜀地区的重庆便成为了双方的战略重点。

蒙古进军受阻钓鱼城

第一次攻宋;

公元1235年窝阔台下令攻宋,此战持续到至1241年,史称窝阔台攻宋。

窝阔台兵分三路;

第一、西路军由次子阔端率军攻巴蜀地区,即从陕西南下,经汉中进入四川盆地。

第二、中路军由三子阔出率军攻荆湖地区,即从襄阳南下,攻荆州、武汉地区。

第三、东路军由宗王口温不花率军攻光州、黄州,即今天的河南潢川、湖北黄冈。意图切断南宋长江运输线,防止南宋军队逆流而上,支援上游川蜀和荆湖战场。

从这可以看出,蒙古实际上已经放弃了江淮战场,根本没打算把江淮地区作为突破口,毕竟和南宋水师正面较量,基本上等于找死。至于东路进攻湖北黄冈的口温不花,也只是给窝阔台的两个皇子打辅助。

打了两年后,西路进攻巴蜀地区的阔端战果最佳,拿下了成都,并对川西进行了大扫荡,但没有拿下川东,即今天的重庆地区。

中路军阔出在拿下襄阳后病死,但南宋方面依托长江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以及南宋将领孟珙的出色指挥,最终重新夺回荆襄地区,并开始大力修建襄阳城。

东路口温不花打到湖北黄冈时,一来是因为遇到了孟珙,二来是蒙古水军太菜,啥水平心里没个B数,还想阻挠南宋水军,痴心妄想。所以,口温不花不出意外的失败了。而失败后的口温不花与窝阔台派遣的察罕会合,选择向东攻泸州(合肥),企图在巢湖造船,沿着裕溪河进入长江。

然而,泸州守将杜杲也是个硬茬子,蒙古军碰了一鼻子灰。

正在战局僵持的时候,公元1241年,窝阔台突然死了!

蒙古大汗一死,蒙古军队如潮水一般退回了大草原,重新推举(争夺)大汗,就连打到欧洲多瑙河的拔都也撤兵回到了蒙古草原。

也因此,蒙古帝国的内部矛盾成为了主要矛盾,蒙宋之间的战争也就暂时告一段落了。

既然战争按下了暂停键,南宋方面便开始整顿防务了。

川东防务和钓鱼城;

窝阔台攻宋之战后,由于川西地区已经残破不堪,所以,南宋方面彻底放弃了川西,开始围绕着川东重庆地区修建防御工事。

公元1240年,也就是窝阔台临死前的一年,宋理宗派了余阶入蜀整顿防务。

余玠入蜀后,首先改革弊政,整顿官场贪腐、军队暴虐的问题,其次,轻徭薄赋,免除了川东老百姓很多税赋。以此争取川东百姓民心。

之后,由于余玠深知蒙古骑兵、步兵的强大,所以选择依山傍水筑城,避免和蒙军野战。同时,由于修建的山城依山傍水,也避免了蒙军围城。

【毕竟南宋水军远胜蒙古水军,南宋方面可以靠水路补给,避免蒙军切断山城补给】

公元1254年,经过十几年的战备,南宋方面已经沿着沱江、涪江、渠江、嘉陵江等长江重要支流修建了青居、大获、钓鱼、云顶等十几座山城。尤其是钓鱼城,它位于涪江、渠江、嘉陵江的交汇口,三面环水,易守难攻,且城池建在钓鱼山顶,山顶开辟农田、彩石场,修建天池、水井,有吃有喝,而且还有整修城墙的物料。更关键的是,钓鱼城还有南北两个水军码头,一来可以获得外界源源不断的物资供给,二来也可以派遣水军外出征战。

如此,南宋方面就等着蒙古军队从汉中进攻川东地区了。

等了4年,蒙古人终于来了。

第二次攻宋;

从1241年窝阔台去世,一直到1251年蒙哥继位为帝后,蒙古帝国内部才趋于稳定。

蒙哥继位后,再次把灭宋提上了日程。

有了上一次的经验,蒙哥认为四川相比于荆湖和江淮地区更好打,毕竟蒙军打进了四川。

所以,蒙哥南征把主攻方向定在了四川。另外,在灭宋之前,蒙哥还派人迂回灭了大理,这样便可以从云南包抄南宋川东和荆襄地区。

这一次在蒙哥看来,建功立业,手到擒来。

然而,蒙哥错误估计了形势,让钓鱼城这个以前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成为了上帝折鞭、拯救欧洲、名扬宇宙,千古传颂的圣地。

公元1258年,蒙哥下令攻宋,命其弟忽必烈率军由汝南经沙窝(今河南商城沙窝镇),过虎头关(今湖北麻城)攻鄂州(今武汉)。

而蒙哥自己则亲率主力入四川,准备攻取川东地区后顺江而下,与忽必烈会师鄂州后一举灭南宋。

七月,蒙哥经大散关南下,之后进驻利州(今四川广元利川区)。沿嘉陵江一路南下,连克大获城(今四川阆中东北)、运山城(今四川蓬安东南)、青居城(今四川南充),大良城(今四川广安东)。

很快抵达钓鱼城下。

在钓鱼城下,蒙古部分将领建议避开钓鱼城,留5万兵马切断钓鱼城与重庆的联系,并与其城内守军周旋。蒙哥则亲率主力出三峡,与忽必烈会师鄂州,进而东下一举消灭南宋。

但蒙哥倚仗兵强马壮,不予理会,决定强攻钓鱼城。

从1259年二月,一直打到了七月,一座小小的钓鱼城却坚不可摧。当时酷暑难耐,蒙古军营爆发瘟疫,心急如焚的蒙哥为了激励士气,多次亲临战场指挥作战。

结果身中飞石,重伤而亡。

蒙哥死后,蒙古帝国再次回到了内讧的老路上。

一路打到鄂州(武汉)的忽必烈看到长江南岸南宋水军阵容强大,深感蒙古水军弱小,于是迅速返回蒙古草原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

另一方面远征西亚的旭烈兀也放弃了西征,准备回蒙古草原。然而他路途遥远,走到波斯的时候便收到了忽必烈的书信,于是选择支持忽必烈争位,并得到了阿姆河和印度河以西的领土,建立了伊利汗国。

可以说,钓鱼城虽小,但它却拯救了欧洲和北非。

可以说,中国的钓鱼城,世界的拯救者!

第三次攻宋;

蒙哥死后,经过5年的内讧,直到1264年阿里不哥投降,忽必烈才算彻底稳定了内部。

经过3年的准备,忽必烈放弃了从川西进攻的计划,转而猛攻襄阳,而川西地区只负责牵制,钓鱼城这次也避免了与蒙军主力作战。

公元1267年,忽必烈下令南征,襄阳首当其冲。经过6年的惨烈战争后,南宋襄阳守将吕文焕投降。

襄阳被蒙军拿下后,整个蒙宋战场的形势迅速倒向蒙古,无数南宋将领纷纷倒戈投降。一年后,蒙军攻克鄂州(武汉),两年后,蒙军攻克临安,南宋大势已去。

回过头来再说钓鱼城,蒙军在攻克襄阳后,天下大势已经明确,蒙古灭南宋只是时间问题了。然而,即便如此,钓鱼城守军依然在不断出击,以图牵制蒙军南下。

直到公元1279年,钓鱼城军民弹尽粮绝,才被迫开城投降,36年的钓鱼城保卫战才宣告结束。此时蒙军攻克临安已经过去了3年,宋恭帝都跑到了元上都开平府(今内蒙锡林郭勒盟)当了元朝的瀛国公。

当年蒙古军队为什么非要打下钓鱼城呢?

1.蒙古军意气用事,蒙哥汗不允许在强大的蒙古大军面前有顽强的反抗力量存在。

作为游牧民族,蒙古非常强悍,在古代的时候与我们汉族发起了不少的战争。说起他们为什么非要打下钓鱼城,就要找一下他们民族的征服者性格。当时,蒙古军队非常勇猛,他们一路的南下,势如破竹。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进入了大宋的天府之国,开始围攻钓鱼城。相信此时,他们还不知道攻钓鱼城任务的艰巨性!这时也还没有产生非攻不可的念头。

但,钓鱼城里的军民同仇敌忾,誓死不要蒙古军占领自己的领土。为了保卫自己的家乡,他们奋起作战,早🈶了视死如归的态度与和与城池共存亡的决心!蒙哥汗先派遣宋朝投降过来的人晋国宝到钓鱼城招城内军民开门投降,被宋合州守将王坚斩杀,以表示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蒙哥汗是傲娇与不可一世的!他非常的生气,就决定用武力来解决这座城池。并且志在必得,这个时候才萌发了非攻不可的念头。

2.后来蒙哥汗怕丢面子。

钓鱼城守军团结一致,在主将王坚及副将张珏的协力指挥下,击退了凶猛的蒙军一次又 一次的进攻。钓鱼城易守难攻,蒙古攻打了很久都没有攻打下来,且城内有源源不断的资源来补给他们。这时,蒙古军处于两难境地,自知攻不下来,撤去又觉得丢了面子。

于是蒙古的军营中有人出谋划策,还是先绕开这座城市,占了其它地方回头再来攻这座城。但蒙哥汗就是不信邪,非要攻打钓鱼城。他甚至亲自带领着手下的诸多兵力,对钓鱼城进行了长时间的围攻,发起了很多次的战争,都是被宋军给一一击破,到了最后也是没有攻打下来这个钓鱼城。这个时间是争面子给忽必烈看吧?人,都🈶虚荣心,蒙哥汗也不例外!
3.与蒙古族较真的性格有关。
钓鱼城久攻不下,蒙古军开始军心不稳。宋军是正义战争,是保家卫国的行为,士气高涨,信心满满,根本不急不慌。后来,蒙古的军队开始对环境不适应了,出现了明显的水土不服的现象,疾病横行,战力大减。但,依然不肯放弃,这是较真的民族!4.在当时,钓鱼城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它位于南宋西面,占🈶此城后,就能顺水而下,南宋背后的屏障就清除了!这也是非攻不可的原因之一。据明万历 《合州志》等记载,蒙哥汗被炮石击中身负重伤,不久不治身亡。至此攻打钓鱼城的行动,才结束了。

当年蒙古军队为什么非要打下钓鱼城呢?

前两天刚看了个央视播的纪录片,确实让人很震撼。

钓鱼城之战

在公元1259年 ,蒙古号称几十万人马,围攻南宋潼川府路合州钓鱼城,却始终无法攻克,战乱中连蒙古大汗蒙哥也阵亡在城下,守将王坚将军可谓中华英雄。

之后忽必烈在汉臣拥护下建立元朝。直到南宋灭亡后,大势已去,忽必烈又答应绝不伤害城中百姓,守将王立这才弃城投降,时间为公元1279年。弃城后,没有一个人乞求怜悯,守城的32名(一说36名)将军全部拔剑自刎,可谓忠烈千秋。

从1227年开始到1279年结束,四川、重庆军民抗战时间居然长达半个世纪,其中坚守钓鱼城36年!

1251年,蒙哥登上大汗宝座,稳定了蒙古政局,并积极策划灭宋战争。蒙哥为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长子,曾与拔都等率兵远征过欧、亚许多国家,以骁勇善战著称。1252年,蒙哥命其弟忽必烈率师平定大理,对南宋形成包围夹击之势。

1257年,蒙哥汗决定发动大规模的灭宋战争。蒙哥命忽必烈率军攻鄂州(今武昌),塔察儿、李璮等攻两淮,分宋兵力; 又命兀良合台自云南出兵,经广西北上;蒙哥则自率蒙军主力攻四川。蒙哥以四川作为战略主攻方向,意欲发挥蒙古骑兵长于陆地野战而短于水战的特点,以主力夺取四川,然后顺江东下,与诸路会师,直捣宋都临安(今杭州)。

钓鱼城之战

1258年秋,蒙哥率军4万分三道入蜀,加上在蜀中的蒙军及从各地征调来的部队, 蒙军总数大大超过4万之数。蒙军相继占据剑门苦竹隘、长宁山城、蓬州运山城、阆州 大获城、广安大良城等,迫近合州。蒙哥汗遣宋降人晋国宝至钓鱼城招降,为宋合州守将王坚所杀。 宋开庆元年(1259年)二月二日,蒙哥汗率诸军从鸡爪滩渡过渠汇,进至石子山扎 营。三日,蒙哥亲督诸军战于钓鱼城下。七日,蒙军攻一字城墙。一字城墙又叫横城墙, 其作用在于阻碍城外敌军运动,同时城内守军又可通过外城墙运动至一字城墙拒敌,与外城墙形成夹角交叉攻击点。钓鱼城的城南、城北各筑有一道一字城墙。九日,蒙军猛 攻镇西门,不克。这日,蒙古东道军史天泽率部也到达钓鱼城参战。 三月,蒙军攻东新门、奇胜门及镇西门小堡,均失利。从四月三日起,大雷雨持续 了二十天。雨停后,蒙军于西月二十二日重点进攻护国门。二十四日夜,蒙军登上外城,与守城宋军展开激战。《元史·宪宗纪》称“杀宋兵甚众”,但蒙军的攻势终被宋军打 退。五月,蒙军屡攻钓鱼城不克。蒙哥率军入蜀以来,所经沿途各山城寨堡,多因南宋守将投降而轻易得手,尚未 碰上一场真正的硬仗。因此,至钓鱼山后,蒙哥欲乘势攻拔其城,虽久屯于坚 城之下,亦不愿弃之而去。尽管蒙军的攻城器具十分精备,奈何钓鱼城地势险峻,致使其不能发挥作用。

先锋主帅战死

钓鱼城守军在主将王坚及副将张珏的协力指挥下,击退了蒙军一次又 一次的进攻。千户董文蔚奉蒙哥汗之命,率所部邓州汉兵攻城,董文蔚激励将士,挟云梯,冒飞石,履崎岖以登,直抵其城与宋军苦战,但因所部伤亡惨重,被迫退军。其侄董士元请代叔父董文蔚攻城,率所部锐卒登城,与宋军力战良久,终因后援不继,亦被迫撤还。然而骄横自负的众将领却主张强攻坚城,反以术速忽里之言为迂。蒙哥汗未采纳术速忽里的建议,决意继续攻城。然而,面对钓鱼坚城,素以机动灵活,凶猛剽悍著称的 蒙古骑兵却不能施其能。 六月,蒙古骁将汪德臣(原为金臣属)率兵乘夜攻上外城马军寨,王坚率兵拒战。 天将亮时,下起雨来,蒙军攻城云梯又被折断,被迫撤退。蒙军攻城5个月而不能下, 汪德臣遂单骑至钓鱼城下,欲招降城中守军,为城中射出的飞石击中,汪德臣因重伤,不久死于缙云山寺庙中。

蒙军损失惨重

蒙哥闻知死讯,扼腕叹息,如失左右手。汪德臣之死, 给蒙哥精神上以很大打击,钓鱼城久攻不下,使蒙哥不胜其忿。 蒙军大举攻蜀后,南宋对四川采取了大规模的救援行动,但增援钓鱼城的宋军为蒙军所阻,始终未能进抵钓鱼城下。尽管如此,被围攻达数月之久的钓鱼城依然物资充裕,守军斗志昂扬。一日,南宋守军将重15公斤的鲜鱼两尾及蒸面饼百余张抛给城外蒙军,并投书蒙军,称即使再守10年,蒙军也无法攻下钓鱼城。相形之下,城外蒙军的境况就很糟了。蒙军久屯于坚城之下,又值酷暑季节,蒙古人本来畏暑恶湿,加以水土不服, 导致军中暑热、疟疠、霍乱等疾病流行,情况相当严重。据《马可波罗游记》和明万历 《合州志》等记载蒙哥汗被炮石击中身负重伤,不久不治身亡。

战争影响

蒙哥汗在钓鱼城下的败亡,其影响是十分巨大的。首先,它导致蒙古这场灭宋战争的全面瓦解,使宋祚得以延续20年之久。进攻四川的蒙军被迫撤军,护送蒙哥汗灵柩北还。率东路军突破长江天险,包围了鄂州的忽必烈,为与其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也不得不撤军北返。从云南经广西北上的兀良合台一军,一路克捷,已经进至潭州(今长沙) 城下。由于蒙哥之死,该军在忽必烈派来的一支部队的接应下,也渡过长江北返。蒙古的南北两支军队基本上是按预定计划进军的,只因西边主攻战场的失败而功亏一篑。 其次,它使蒙军的第三次西征行动停滞下来,缓解了蒙古势力对欧、亚、非等国的 威胁。1252年,蒙哥汗遣其弟旭烈兀发动了第三次西征,先后攻占今伊朗、伊拉克及叙 利亚等阿拉伯半岛大片土地。正当旭烈兀准备向埃及进军时,获悉蒙哥死讯,旭烈兀遂留下少量军队继续征战,而自率大军东还。结果蒙军因寡不敌众而被埃及军队打败,蒙 军始终未能打进非洲。蒙古的大规模扩张行动从此走向低潮。因此,钓鱼城之战的影响 已远远超越了中国范围,它在世界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页。 其三,它为忽必烈执掌蒙古政权提供了契机,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蒙哥汗是一位蒙古保守主义者,他所施行的仍然是传统的政策。这种带有浓厚的蒙古部族和西域色彩的政策,已极不适应统治广大中原汉地的需要。而忽必烈则是蒙古统治集团中少有的倾慕汉文化之士。蒙哥即汗位后,忽必烈受任掌理漠南汉地,他大力延揽汉族儒士,极力推行汉化政策,取得很大成效。但却引起蒙哥汗及其保守臣僚的疑忌,忽必烈因而被罢了官,其推行的汉化政策也被迫取消。忽必烈登上大汗宝座后, 继续推行其汉化政策,逐步改变蒙军滥杀的政策,使中国南部的经济和文化免遭更大的破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