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找到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和兰亭序真迹,谁的价值更高?

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宝物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其中有两件名为传国玉玺和《兰亭序》。传国玉玺乃是皇权的代表,政治意义极高;《兰亭序》则是王羲之的巅峰之作,受到后世文人墨客的极大追捧,书法造诣、价值极高,有无数的高水平临摹版本。这两件宝物,如果一起重新现世,在你的心目中究竟谁的价值更高呢?

传国玉玺

秦始皇刚刚登基当皇帝的时候,作为我国第一个皇帝,他内心澎湃,觉得这样的事情太伟大了,必须要弄一个特别的东西做纪念。这个东西就是我们所说的传国玉玺。玉溪的材质并不是传说的“和氏璧”制作,那只是北魏的崔浩伪造的一种说法,他在《汉纪音义》中写道:“传国玺,是和氏璧作之。”而且,和氏璧的形状想要做成大印形状的传国玉玺也确实非常可疑。

真正的传国玉玺,是使用了蓝田玉制作而成,秦朝的丞相李斯亲自动笔写了八个大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本来是一件登基成为皇帝的纪念品,后来却成为了政治传承的信物。

后来,刘邦进咸阳,秦始皇的孙子把它交给了进城的刘邦,刘邦接过了传国玉玺之后,为了证明自己的“名正言顺”,把传国玉玺包装成了一个王朝接替另一个王朝的证明,意思是他承接了秦朝的接力棒,从此以后,传国玉玺成了一个王朝接替另一个王朝的标准手续,有了这个传国玉玺,那才名正言顺,如果没有传国玉玺而登基,就会受人耻笑。

“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到了汉朝,王莽篡位的时候,元后看着王莽来气,一气之下,将传国玉玺摔到了地上,传国玉玺娇贵的身躯哪能抗住这样猛烈的撞击啊,一下就被磕崩了一角,王莽用黄金后来给镶嵌上了,传国玉玺变成了金镶玉。

“王莽篡位,就元后求玺,后乃出以投地,上螭一角缺”

到了东汉末年,孙坚得到了传国玉玺的时候,与记载一致,确实是缺了一个角。不过,传国玉玺随后就开始逐渐找不到了踪迹。关于传国玉玺的下落,主流一些的有两个说法,一、后唐末帝李从珂抱着它玄武楼自焚给烧毁了;二、元顺帝逃亡时带入大漠。不过这两种说法只能说是可能性大一些,但是没啥证据能够证明。毕竟在李从珂之前,传国玉玺就消失不见好几回了,到了他手里的是不是秦始皇那颗传国玉玺谁也说不清。发展到了后期,许多的政权为了登基,伪造传国玉玺,本来价值连城的一个宝贝,一时间真伪难辨。

如果传国玉玺再次出现,对于历史意义和玉石领域来说,价值不可估量,肯定会被奉若至宝。

《兰亭序》

东晋永和九年,农历三月初三,东晋的上巳日,这一天风和日丽,王羲之约了谢安等人,一批文人墨客约定来一场文化风暴。在这个文人的节日,踏青、饮酒、吟诗、泼墨挥毫,尽情挥洒着诸位的才华。

在兰亭溪畔,王羲之饮酒挥毫,借着几分醉意,写了《兰亭序》,写就之后,王羲之竟然昏昏睡去,不省人事了。等到王羲之酒醒,再看这篇醉酒后的即兴之作,竟然连本人都有些吃惊,于是他开始临摹,却经过数次之后,依然无法超越这篇《兰亭序》,他毁去临摹版本,将它仔细收藏,王羲之知道,这可能是他此生的书法造诣巅峰了。

正如王羲之所料,这篇《兰亭序》被称为“中国行书第一帖”,人人都希望能够有幸观摩一次。毕竟《兰亭序》的艺术造诣实在太高,文中出现二十多次的“之”字,居然没有重复,每一个都是独特笔法,令人叹为观止。

《兰亭序》一直也被王家作为祖传的宝物,代代相传,直到王羲之的一位后人出家当了和尚,《兰亭序》就再也没有后代可以传承下去了,于是这位和尚将它传给了自己的爱徒——辩才和尚。

辩才和尚也是一位才华横溢之人,生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年代,李世民早就对《兰亭序》十分垂涎,多次召辩才和尚进宫,可惜辩才和尚誓死不交《兰亭序》,对李世民许下的重赏不为所动,而是希望为师傅守护好这篇传世之作。

李世民很生气,但是也没杀了辩才和尚,因为辩才和尚一死,《兰亭序》恐怕再无重见天日之时。在一次与辩才和尚沟通无果后,辩才和尚回到了寺院,多次的传召已经让他习以为常。这一天,来了一位书生,书生狂妄且有才华,与辩才和尚接触之后,两人竟然相见恨晚,惺惺相惜起来,他们一起吟诗作画,日夜不分离。

一天夜里,二人交谈甚欢,已经不似刚认识的时候那般拘谨,书生也不再隐藏,拿出了几样王羲之的真迹来给和尚品鉴,兴之所至,居然送给了辩才和尚几样,辩才和尚极为感动,毕竟王羲之的真迹十分难得,一时间,辩才和尚觉得自己有王羲之至宝《兰亭序》,却不肯给书生一观,实在是惭愧之极。

百般挣扎之下,辩才和尚决定将《兰亭序》给书生一看,于是他将藏好的《兰亭序》拿了出来给书生品鉴,书生一看《兰亭序》真迹,大吃一惊,一直与和尚探讨到深夜,直至二人酒醉睡去。等到辩才和尚呼吸均匀之后,书生竟然起来了,原来他一直是在装睡,他急急忙忙拿起了《兰亭序》真迹,居然连夜离开了。

辩才和尚清醒过来的时候,书生早已不见踪影,辩才和尚知道被骗了,悔恨交加,于是飞奔出门追赶。原来,这位书生是唐朝的监察御史萧翼,专门奉李世民之命,接近辩才和尚,伺机获取《兰亭序》。

萧翼虽然得手,但是黑夜对山路不熟悉,直到天明才下到山脚,他正要离开的时候,却发现辩才和尚已经追到了身边,辩才和尚刚要动手,萧翼却拿出了圣旨,辩才和尚无奈接旨,等到萧翼远去的时候,辩才和尚感觉愧对师傅,又加上气恼,口吐鲜血,不多日竟然一命呜呼了。

李世民得到了日思夜想的《兰亭序》,每天放在枕头下陪伴自己入眠,他希望他死之后可以用它陪葬。但是,他的昭陵在后来被大盗盗取之后,清单之上并没有《兰亭序》,至于是否被藏起来,还是被武则天拿走,就不得而知了,从此《兰亭序》去向成谜,也成了今天书法爱好者的一大遗憾。

传国玉玺与《兰亭序》,在各自的领域之中都属于绝无仅有的巅峰之作,意义非凡,远不是用钱财能够估量的宝物。专家认为,如果再次现世,它们都是无价之宝,如果非要用金钱衡量,恐怕只有用价值连城来形容,至于谁更值钱,恐怕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的估量吧。

如果找到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和兰亭序真迹,谁的价值更高?

传国玉玺和兰亭序都是极好的宝贝,但要说哪个价值更高,其实显而易见,我来详细解释一下。

兰亭序

《兰亭序》为王羲之奠定了书圣的地位。在历史上,兰亭序被所有爱好书法的帝王所推崇,这种现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李世民就是其中最狂热的一位,王羲之一跃成为书法界的至尊,李世民也有很大功劳。

在南朝时期,王羲之的名气不算太大,其子王献之的名气曾一度盖过父亲王羲之,那时候的兰亭序还处于明珠蒙尘的尴尬阶段。到了贞观时期,李世民痴迷二王的书法,皇帝喜欢,那天下必然出现搜王书的高潮。唐太宗几乎将王羲之的传世之作收集全了,唯独兰亭序不见踪影,在房玄龄的密谋下,萧翼从王羲之第七代嫡孙僧智永的弟子辩才处偷出兰亭序,朝廷给了绢三千匹、粮三千石的补偿,就这么半抢半偷的把兰亭序送到了唐太宗的手中。兰亭序不但文笔精妙,而且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让唐太宗喜爱至极,把玩研究十几年,最后将兰陵序带入昭陵。

帝王推崇下,兰亭序成为王羲之的绝对代表作,被历代书家公认为举世无双的天下第一行书。到了宋朝,宋高宗、宋徽宗继续抬高《兰亭序》的地位,经过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兰亭序的真迹已不知所踪,甚至摹本都毁去大半,赵构曾命人到处索求摹本,唐代书法大家虞世南、欧阳询的《兰亭序》摹本在那时已经是珍贵至极,千金不可求。到了清代,康熙和乾隆将《兰亭序》又拔高了一个地位,不但精心临摹,更御书题碑。至此,经过十几位帝王的推崇,兰亭序在书法界已然成为无敌,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唯一的圣人。

王羲之的真迹无一存世,如果从拍卖角度上来展现价值的话,可以简单类比一下。唐代王羲之的平安帖摹本被上海的大藏家刘益谦花了3个多亿买下,平均每个字值750万元,唐代的摹本已是国宝级。而兰亭序真迹是王羲之一生最为得意之作,王羲之书写时兴致高涨,状态奇佳,光其中的“之”字就用了二十多种写法,巅峰之作连王羲之本人都无法复制。按照一个字750万算,兰亭序有324个字,总和为24.3亿,然而这只是《兰亭序》摹本的价格,如果真迹至少翻上十倍,几百亿都是可以的。

传国玉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李斯磨和璧作之,玉玺方圆四寸,上纽缠五龙,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传国玉玺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和氏璧所制,颜色是翠绿色,另一个是蓝田玉所制,颜色是白色。相传秦始皇游洞庭湖,突然妖风大作,始皇帝为镇河妖,将和氏璧款传国玉玺投入湖中,然后为保国家传承,又用蓝田玉做了第二个传国玉玺。

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谁得到,就表示受命于天,失去了则象征气数已尽。所以传国玉玺是皇帝荣登大位的标配,没有传国玉玺的皇帝,会被世人讥笑为白版皇帝,虽然天下还是自己的,但显得非常没面子。元明清三朝均没有传国玉玺,朱元璋三大憾事之一就是“少传国之玺”,而乾隆则弄出1800多枚玉玺,刻上自己的诗词彰显功绩。

那么传国玉玺的价值几何呢?先说其原材料和氏璧,完璧归赵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秦王用十五城换和氏璧,虽然秦王假意但也能凸显和氏璧的价值,可谓价值连城。三国之中曾有这么一段话:宋之结绿, 楚之和璞, 价越万金, 贵重都城, 有称畴昔, 流声将来,是以垂棘出晋, 虞、虢双 禽,和璧入秦, 相如抗节。意思是和氏璧价值万金,万斤黄金×250克/古斤=2,500,000克黄金,一克黄金现价500元,这么核算下来总价为12.5亿元。其实古代是没有那么多黄金的,一般用黄铜来代替,所以用万金来形容和氏璧的价值就等同于无价之宝。至于现代拍卖的皇家玉玺,虽然价格也不菲,比如乾隆的“御笔之宝”玺在法国巴黎拍卖行拍下1.52亿的价格,但仍与和氏璧无法比。

传国玉玺的原材料就已经是无价了,而其真正的价值是代表国之正统,中华的象征,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将华夏大一统,他手中的传国玉玺被刻上中华的烙印,在2000多年里,传国玉玺在各代的皇帝手中流转,被皇帝视为国之重器,如果让李二从传国玉玺与兰亭序中选一件的话,必然会选择玉玺。

兰亭序只能代表书法界的艺术成就,而传国玉玺是华夏的标志,书法帖子怎能与整个中华相比?烛火之光岂能与浩月争辉?

如果找到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和兰亭序真迹,谁的价值更高?

在我们的历史中,有两件著名的失踪国宝,它们在各自的历史岁月中消失,到今天还没有被人们找寻得到,这两件国宝分别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传国玉玺与兰亭序。

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其实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和氏璧。

在和氏璧还只是一块被石头包裹、没有被剖出里面美玉的原石时,楚国人卞和发现了这块石头的不凡之处。

他一看,就知道这块石头必然包裹着一块美玉,于是他拿着这块石头找到了楚国国王,想把这块原石献给楚国国王。

由于当时石头还没有被剖开,所以楚国国王找了自己身边的一名玉匠鉴定,让他看一下这块石头是否真如同卞和所说那样暗藏一块美玉。

或许是那名工匠鉴玉技术不如卞和也或许是什么其他的原因,在看过那块原石之后,他直接给出了一个答案,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里面根本就没有玉。

听闻工匠的答案,楚国国王非常愤怒,也没让人剖开这块石头,直接就生气地让人砍了卞和一条腿。

楚国国王的惩罚并没有打消卞和自己对原石的判断,他继续抱着这块石头,直到下一任楚国国王继位,他才重新拿出了这块原石,想继续献给楚国国王。

只不过这个时候,新任楚国国王的工匠给出了和以往一样的答案,这次,卞和再度受到了惩罚,他失去了自己所剩下来的最后一条腿。

一直等待到了第三任楚国国王继位,卞和才获得了认可,在楚国国王的命令下,工匠们剖开了卞和的原石,从里面取出了美轮美奂的和氏璧。

到了战国时期的时候,围绕着和氏璧又发生了完璧归赵的千古佳话。

这不由使得和氏璧增添了几分浪漫色彩。

到了秦始皇时期,这块和氏璧落入到了秦始皇手中,秦始皇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得到和氏璧后,他并没有如同以前的那些人一样保持和氏璧的原样,而是让人把和氏璧雕琢成的传国玉玺。

也就是从秦始皇时期开始,传国玉玺变成了历代皇帝权力的象征,如果一个人坐上皇帝宝座、手中没有传国玉玺的话,那么这个人将很难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他自己坐在皇帝宝座上,也会产生一些底气不足的感觉。

一直到五代十国的后唐时期,这历经了诸多王朝、君王的传国玉玺才消失在了历史之中,从此再也没有出现。

兰亭序

在东晋永和九年,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的许多社会名流们聚会于会稽山下,聚会中,王羲之等人边饮酒、边展开了空谈。

在酒喝到了尽头上后,王羲之在众人的簇拥下,写下了一篇兰亭序文,全序总共28行、324字。

兰亭序书写出来后,曾经在许多的名家手中流传,在众多收藏兰亭序的人中,最出名的当属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是一个非常狂热的书法爱好者,在他还没得到兰亭序之前,他就对兰亭序非常痴迷,一直在疯狂地派人寻找着兰亭序。

皇天不负苦心人,在历经了长久的寻找后,李世民的手下终于找到了兰亭序的踪迹。

那时候,他的手下人给他汇报了消息,说兰亭序真迹在一名和尚手中。

只不过因为这名和尚怎么也不肯承认兰亭序在自己手中,所以李世民为了得到兰亭序,就派人用一些不光彩手段把兰亭序从和尚手中拿了出来。

一直到李世民晚年的时候,他对兰亭序的热爱也不曾消减。

那时候,他还反复嘱托自己的儿子李治,让他一定不要忘记在自己死的时候,把兰亭序放在自己的陵寝中陪伴自己。

历史中,对于兰亭序最公认的说法就是兰亭序确实陪葬进了李世民的陵寝中,只是在温韬挖掘李世民陵寝的时候,遭受到了氧化的破坏或者在那个时候失踪了。

除了这个说法,关于兰亭序的去向还有另一个说法,那就是兰亭序根本没有陪葬进入到李世民的陵寝中,而是被同样喜爱兰亭序的李治留在手中,然后陪同着他一同埋葬到了他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里面。

因为乾陵一直没遭受到盗掘和破坏,所以兰亭序很有可能冷静静的躺在乾陵的地宫中。

传国玉玺更高

按照提问所说,如果能找寻得到传国玉玺和兰亭序,那么我觉得传国玉玺的价值要比兰亭序高出一截。

众所周知,传国玉玺是确定一个国家国运的重宝、是历代皇帝无论如何都要寻找的权力象征。

在它的身上,曾经发生了太多的历史事件,比如卞和献玉、完璧归赵、秦朝建立、汉太后摔玉、皇太极假造玉玺等等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在历史文化价值上,历史中没有任何一件宝物能盖过它的风头。

而兰亭序除了艺术价值比较高之外,在历史和文化的沉淀上,根本无法和传国玉玺相比。

如果找到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和兰亭序真迹,谁的价值更高?

传国玉玺跟兰亭序同时出现国外的兰亭序只是一些富翁去抢,传国玉玺那是要开战的玩意,除了传说中的九鼎以外,其他文物在玉玺面前都是渣渣好吧?!玉玺跟九鼎的意义远不是一个兰亭序能比的,九鼎是奠定了中华的根基的象征,玉玺是开启大统一时代的象征,这是我们民族存在的象征,为了这两样东西是不惜开启国战的,兰亭序只是一个我们民族文化的符号,没有可比性

如果找到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和兰亭序真迹,谁的价值更高?

,如果这俩件国宝真迹出现了,绝对是轰动全球的特大新闻!一千多年来从割据一方的霸主到落魄的秀才书生,无不从牵挂的梦中惊醒,封建时代的军阀只要拥有"传国玉玺",立即可以中气十足的向天下昭示自己的"天授"身份。

书法是文人消遣或艺术创作的形式,并不是为了日常文字记录的实际应用。

中国书法(包括绘画)的特色就是由中国古代哲学、宗教、诗文等溶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艺术,其创作极重修养、风韵和气质。

而被书法家们推崇备至的东晋王義之的《兰亭序》仅是冯承素摹本的行书、纸本,就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传国玉玺

和氏璧消失的同时,传国玉玺诞生了。

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随着秦国的大一统也落入秦始皇手中,

秦始皇于是各方面都要求统一,印章的形式也得到了统一;比如,他开始用玉治印,并统一规定帝王的印章称为"玺"。

《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制造了御玺,他令玉工孙寿雕琢过一枚皇帝御玺,称为"天子玺",还让宰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刻于玉上。刘邦灭秦国得到天下,子婴将御玺献给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空"。

在李斯的《谏逐客书》有"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的句子,和,就是"和氏璧,再次印证和氏璧的消失其实是秦始皇秘而不宣的用来制作"传国玉玺"了。

传国玉玺本身就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始皇帝的专制王朝象征,而材料本身又是闻名天下的"和氏璧",承载的信息量太厚重,所以我认为"传国玉玺"的重要性和价值超过王義之真迹《兰亭序》。

巜兰亭序》

真迹在何处?

唐太宗珍爱巜兰亭序》,反复观赏,并遣令陪其百年之后。

907年,滥滚龙朱温称帝,立即挖了昭陵,但是历史典籍关于昭陵的损失文物清单并没有巜兰亭序》的下落。

人们又把怀疑眼光投向女皇武则天,她是著名书法家,今草的范本巜升仙太子碑》即是其亲笔所为,现在保存在日本的唐代贺知章草书巜孝经》,和巜升仙太子碑》相比较,虽然字迹相近,艺术效果却远不如《升仙太子碑》字的雄厚。

我们知道,在两晋时期,篆、隶、草、真(楷)已经产生齐备,至于行书,则是介于楷草之间的变化,虽然后世书法家多用行书,但是,它无法绝对独立于上述四种书体。换言之,它是一种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已瑧化境,这也是两晋书法的一种流行,比如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总指挥谢安,他也参加了兰亭集会,也是书法家,请看他的书法,几乎与巜兰亭序》字迹相同。

(谢安书法)

酷爱今草的武则天,应该喜欢融草书与楷书于一体的今草,如果李世民没有把巜兰亭序》陪葬的话,武则天极有可能把它带入了乾陵。

虽是推断、猜测,却给书法爱好者们一睹真颜的希望。

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作品众彩纷呈,百花盛开,《兰亭序》只是其中光彩耀人的一朵,但是,毕竟是艺术范畴,所以略输"传国玉玺"。

如果找到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和兰亭序真迹,谁的价值更高?

翻了很多答案。说什么传国玉玺不过一破石头。而兰亭集序是文化集大成者。兰亭序比玉玺价值更高者。我就想笑。

按这个理论,那现在目前各大博物馆的青铜器,金缕玉衣啥都是破铜烂铁了。

说真的如果传国玉玺真出世,凭借它自身的价值和整个几千年中国儒家思想赋予玉玺的意义。 就是我自己去写一份兰亭集序用出世的玉玺敲个章都比王羲之的真迹值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