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父亲被清军千刀万剐之刑,石达开五岁幼子为何还能破涕为笑?

翼王石达开,是太平天国中的一位了不起的人,尽管太平天国失败了,但是翼王石达开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20多岁就将清朝名将曾国藩给打得跳河自杀,这样的战绩注定让历史给翼王石达开一些笔墨。

不过石达开的结局不太好,随着太平天国内斗开始,石达开就带着自己的军队转战各地,一直没有一个站稳脚跟的地方。最终石达开决定去夺取成都,以成都为根据地,再图谋大事,只是天不遂人愿,石达开最终没能达成目的,一场大水将石达开阻挡在了大渡河岸边,给了清军阻击的时间。面对河对面的清军,石达开知道自己大势已去,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石达开面临死亡比历史上许多主帅都要坦然,他没有选择最后一搏,为自己赢个好名声。而是修书一封给到了清军的统帅骆秉章,大意是希望骆秉章能够给他一个机会,用他石达开一人的性命去换取他手下将士的性命。

石达开骁勇善战,即便是陷入绝境,也绝非容易对付之人,这一点骆秉章极为清楚,当他看到石达开的这封信时,尽管内心产生了无数的钦佩,但是他依然是一位清军的统帅,于是他从清军利益出发,假意答应了石达开的请求,借此将石达开骗到了清军大营,随后又追杀了石达开的部下,清军的做法为人所不齿。

石达开死的时候只有32岁,他一生光明磊落,有勇有谋,这最后一次的豪赌也是抱有了一丝侥幸心理,结果还是赌输了。他来到清军大营以后,被骆秉章给抓了起来,以谋逆罪论处,并且实施凌迟,据传石达开被活剐了3000刀,未曾轻哼一声。也正因为如此壮举,甚至赢得了清军的钦佩。

“系以凌迟极刑处死,至死亦均默然无声,真奇男子也!”

清军处死了石达开以后,有捉了石达开5岁的儿子,名为石定忠。石定忠虽然尚为幼子,却颇具其父亲石达开的风骨。至于石定忠破涕为笑一事,记载在《石达开在川陷敌及其被害的事实》之中,文中描述,石定忠在清军狱中哭闹,由监狱之人上报到了当时的四川按察使杨重雅那里,杨重雅就命人用布包石灰,捂死石定忠。这件事儿最终落到了狱卒谢福身上,但是这位谢福佩服石达开是一位英雄,就和石定忠直接说了这件事儿,小石定忠一听要送自己上路,也没有哭闹,就问谢福,死后会不会见到自己的父亲,谢福一听这话,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就对石定忠扯了句谎,说你死后就会在天上看到你父亲石达开了。小石定忠一听这话,破涕为笑,慨然赴死!

尽管这样的记载十分感人,但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事实是当时的四川按察使是牛树梅,不是杨重雅。所以《石达开在川陷敌及其被害的事实》的记载应该不太可信。

我们在来看一下当时骆秉章对此事上报朝廷的奏折,在《生擒逆首翼王石达开等并剿灭发逆巨股恭摺》中,也有提及到石达开的儿子石定忠的事情,骆秉章当时的意见,是按照大清律例执行,先将石定忠收监,等到了法定年龄在按例处置。

“其子石定忠现年五岁,例应监禁,俟及岁时照例办理。”

也正因为有这样的记载,其中的“照例办理”引来了一些人的揣测,将此“例”视为“石达开被凌迟”,也就是将骆秉章的意见理解为,将石定忠收监,等到多年以后,石定忠到了法定年龄,再进行凌迟处死。乍一看这样的说法似乎符合我们现代人的理论结构,但是这种说法其实是站不住脚的,毕竟古代对于谋逆来说,可不一定执行类似“未成年保护法”一类的律例。

其实在大清朝的《刑律》之中,对石定忠这样的情况如何处置有明文规定。像石定忠这样的“反贼”之子,不知情的情况下,要进行阉割,然后发配到边疆做奴。十岁以下的等到十岁再执行。石定忠完全符合这样的情况,所以,骆秉章所说的“俟及岁时照例办理”正是指这样的处理,而非等到成人了再执行凌迟。

至于石定忠最后是如何死法,至今仍没有一个确切可靠的记载。即便如此,一位“反贼”的孩子,在狱中关押等候处置,大清朝的统治者会如何对待石定忠,其实不用非要有什么样的记载,只要简单思考一下即可知道大概。我们只需要知道,石定忠如果活下来,有后人活到今天,一定会自己走出来的,而至今没人出现,相信石定忠当年死在狱中的概率已经无限大了。

面对父亲被清军千刀万剐之刑,石达开五岁幼子为何还能破涕为笑?

石达开,小名亚达,绰号石敢当,广西贵县客家人,被认为是“中国历代农民起义中最完美的形象”。

1863年5月,石达开的远征军从米粮南坝渡过金沙江,突破清军长江防线,来到大渡河。见对岸并无清军驻守,心下甚喜,当日命令大军准备船筏,次日渡河。

如果一切顺利,石达开便可彻底摆脱清军的围追堵截,实现战略安全大转移,一举袭占成都以立足。随后,将利用蜀中的有利地势与清朝展开对抗。

谁知天意弄人,当夜凌晨,原本晴朗的星空突然阴云密布,百年不遇暴雨连下数个时辰,造成水位暴涨,河流湍急,船筏河面无法通行,就连日前准备的诸多船筏也被河流冲走。

三日后,水势依旧汹涌,清军却已逼近大渡河,并且从东、南、西三面对石达开军形成合围,而大渡河对面的清军也已赶到并做好布防。

但是,石达开并没有放弃,不断调整战略,寻机突围,奈何举步维艰。

  • 无奈之下,石达开只能勉强指挥大军强渡,又由于船筏较少,因此多次抢渡均未成功,损失却高达5000多人。

  • 见此,石达开调整战略,打算抢渡松林小河,从大渡河南岸向泸定转进。但是,松林河同样水流湍急,数千人的竹筏被激流冲毁。

  • 接着,石达开又打算从磨坊沟进行泅渡,但是此处河流均是雪山融化的冰水,寒冷彻骨,下河的士兵很快被冻僵,尸体顺水漂流。

  • 不久,清军趁着石达开率领大军抢渡林小河、磨坊沟的时机,偷袭了石达开军的马鞍山屯粮大营,营中粮草被清军一把火烧了个干净。

面对前有堵截,后、左、右三面有围剿,军中粮尽的绝境,石达开再次调整战略,打算从东面的清军防线撕开一道口子,冲出包围圈。经过一日血战,虽然损失惨重,但最终还是带着六千军队冲了出来,并且到达利济堡。谁知, “水劫”好像和石达开杠上了,必经的老鸦滩又是水势暴涨,根本无法强渡。

悲愤之极下的石达开,又再次率军南下凉桥,打算采用宰辅曾仕和的建议,伺机抢占桥对面的清军屯粮之所洗马姑。

然而,此处却有清军南字营都司王松林大军驻守,多次突围无果。

叹息之下,石达开为了六千将士能够活命,毅然同意了王松林的劝降谈判。并提出留下两千带甲将士,先让另外四千壮士放下武器,待他们平安离开后,他才会带着儿子一同投降。

石达开的马氏、吴氏、潘氏、胡氏等四位王娘,心知必死,为避免身体遭到清军侮辱,携带石达开的一岁幼子石定基,跳进河水中。而5岁长子石定忠,则留给了石达开。同时,许多重伤将士也纷纷跟随投河自尽。

然而,当石达开、石定忠、曾仕和、黄再忠、韦普五人刚过凉桥,就被重庆总兵唐友耕捉拿,并押往成都。同时,雅州知府蔡步钟依照唐友耕的吩咐,于深夜率领清兵突袭石达开留在大树堡的二千将士的营寨,结果仅有三百老幼幸存,其余将士全部遭到杀害。

1863年6月27日,令人感叹的是,审讯石达开的当日,他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尚未渡河众人,不知如何下落?”

接着,石达开、曾仕和、黄再忠、韦普四人身受凌迟酷刑而亡。但是,受刑之时,石达开被割数千刀,直到死亡,也未曾发出一声,其凛然正气,令四川布政使刘蓉大为赞叹:“枭桀坚强之气溢于颜面,而词句不卑不亢,不作摇尾乞怜语。临刑之际,神色怡然,是丑类之最悍者。”

由于石定忠年幼达不到受刑条件,那么他的结局又会如何呢?有四个版本,而提主所问,仅是其一。

版本一:据费行简《石达开在川陷敌及其被害的事实》一书中记载,连日来,由于石定忠一直见不到父亲,日夜啼哭不止。因此,杨忠雅(四川代理按察使)对四川总都骆秉章提议道:“如此啼哭实在烦人,不如直接用石灰包堵其口鼻处死算了。”

得到骆秉章点头后,杨忠雅又安排牢头谢福实施此事。谢福将实情告诉了石定忠,石定忠流着泪问他:“我死可见父乎?” 谢福回道:“正好见于天上。”因此,石定忠破啼为笑,并抓着自己胸前挂着的玉佩大声道:“这是天王送我的生日礼物,你们不要拿走”。最终,石定忠被害,尸体葬于庆云庵旁的荒地。

大家想想,如果真想处死一个年仅五岁的幼童,更简单的方法不知道有多少,有必要增加麻烦找来石灰和布做一个石灰包吗?显然此版本并不可信。

版本二:据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香港出的《广智录》中的《骆文忠》一文写有,石达开在临死之前将石定忠托付给了骆秉章,而骆秉章也将其抚养到快成年。一日,骆秉章问他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石定忠慨然道:“为父报仇!”听了此话,骆秉章心中生寒,他不就是杀害其父的仇人吗?因此,暗中毒死了石定忠。

如依此例,骆秉章在石达开死后三年病逝,此时的石定国只有八岁,又怎么可能抚养他到成年。显然,此版本也不可信。

版本三:据任乃强《记石达开被擒就死事》记载,石达开没有带石定忠一同投降,而是随王娘跳河自尽后,侥幸活了下来,遂后改名时雨化,并考入了四川绵州州学。到了1897年,通过拔贡,入读国子监,不久被朝廷派到贵州任知县。

此版本依旧疑点重重,一个五岁的孩子掉进滚滚河流,活命的机率有多大;作为石达开的后代,不但不想为父报仇,反而为仇人治理一方,这也太有辱先父之名了吧;朝廷难道不作选拔人才的背景调查吗?

版本四:据骆秉章奏折《生擒逆首翼王石达开等并剿灭发逆巨股恭摺》中写道:“石达开……凌迟处死。其子石定忠现年五岁,例应监禁,俟及岁时照例办理。”

如果按照《大清律例·刑律·贼盗上》记载:贼人子嗣,十岁以下的男童,交给内务府阉割后,待其长到十一岁,发往边疆,给披甲人为奴。

如果据此而言,石定忠的结局应该是被送到清朝的内务府,先行阉割,在牢中监禁到十一岁后,流放给披甲人为奴。

此版本既有处理石达开当事人的奏折,又正好和《大清律例》相吻合,应当有一定的可信度。但是,也有令人费解地方,石定忠真得会被养到十一岁吗?

难道石达开就此断子绝孙了吗?其实不然,石达开还有一子,名叫胡永活。

1861年6月,石达开回师广西贵县,带着两个儿子与姑母见了一面。当时姑母说:“行军打仗,生死难料,带着两个孩子在身边,实在不方便,不如将两个孩子留下。”为此,石达开考虑一番后,将一岁的次子留给了姑母抚养,姑母和丈夫胡善彭为了掩人耳目,给孩子起名胡永活,意为好好地活下去。后来,胡永活又生二子,分别为胡天浇、胡天祥。

而三岁的石定忠,依旧被石达开带在身边,最终结局成谜。

图片来源网络

面对父亲被清军千刀万剐之刑,石达开五岁幼子为何还能破涕为笑?

石达开抱上自己年仅4周岁的儿子石定忠、以及几位清军重点抓捕的将领,迈着坚毅的步伐,走向清军大营。

石达开开诚布公地向清军头目表明自己的态度:用来到清军军营的这些人的生命,换取其余太平军将士的生命。

清军将石达开等人全部五花大绑、押到成都,上交给四川总督骆秉章。

看到石达开等人已经成为手中俘虏,骆秉章高兴至极,根本没想到还有饶恕一词。

骆秉章一面派人加大对石达开余部的追剿、残杀;一面开始审讯石达开等人。

骆秉章居然愿意收养石定忠

但是,可能是年岁大了,心生恻隐之情,也许是石定忠十分可爱,当72岁的骆秉章看见石定忠的时候,竟然愿意留下他、并且收到自己家中抚养。

石达开之死,到底有多壮烈

成都将军崇实与四川总督骆秉章共同审讯石达开与宰辅曾仕和、中丞黄再忠。

大堂之下,放了三个拜垫,让三人跪下受审。但是,三人都坐到垫子上,一副大义凛然的气概。

骆秉章让崇实先审。崇实缺乏底气、声音太小,石达开等人听不清楚。

石达开高昂着头颅、两眼圆睁,愤怒地看着崇实。崇实非常生气,连话都讲不出来了。

骆秉章开始审讯,罗列石达开罪状后,问道:今天即将结束你的生命,你有什么话说?

石达开笑笑,回答道:成为王败为寇。今生你杀我,来世就是我杀你。

骆秉章命令将3人绑赴刑场,刑场设在成都上莲花街督标箭道,三个人没有一丝一毫的畏惧退缩神情。

清兵把石达开和曾仕和面对面绑在两个椿树做成的刑架上。

行刑的刽子手先对曾仕和大腿上割下第一刀,曾仕和受不了疼痛,狂呼惨叫。

石达开训斥他说:“不就一会儿工夫,怎么不能忍住?”

曾仕和咬紧牙关、忍住疼痛、默不作声。

临到凌迟石达开的时候,侩子手在他的身上割了1988刀,但是,石达开从始至终没有发出一声叫喊。

对于石达开的坚强意志,四川布政使刘蓉在内心里佩服不已。他说:

“枭桀坚强之气溢于颜面,而词句不亢不卑,不作摇尾乞怜语。石达开临刑之际,神色怡然,实丑类之最悍者。”

骆秉章不忍心让这么小的孩子,看着自己父亲被千刀万剐,便将他收留到总督府,打算自己抚养他,让他长大。

按照清朝法律,应该怎么处理石定忠?

骆秉章计划在石定忠成长过程,开导他、教育他,使他忘记父亲、忘记过去,以长成正常的人。

为了抚养石定忠的计划能够顺利实现,不至于受到他人阻拦,骆秉章将石达开、石定忠的惩处措施,写成奏章《生擒逆首翼王石达开等并剿灭发逆巨股恭摺》。

在奏折中,骆秉章写明:将石达开、曾仕和等人全部凌迟处死;因为石定忠只有5岁(虚岁),按照法律,应该监禁,等他到年龄后再按照法律办理。

到年龄后,按照法律应该怎么办理?

大清法律规定:凌迟处死的犯人,其子孙确实不知道谋逆之事的,一律阉割,发配到宁古塔等地方,分配给披甲人当奴隶。

如果小孩不足10岁,则监禁关押,等长到11岁时,再按照上例办理。

所以,骆秉章处理石定忠的方法,是符合清朝法律的。

照这样看,石定忠还有可能在骆秉章的庇护下长大成人。骆秉章真的会把石定忠抚养长大吗?

骆秉章如何安排石定忠,他的计划能否实现?

骆秉章作为清政府地方官员,处死石达开是分内职责,但是,他对石达开的气节还是从内心里佩服的。

骆秉章把石定忠安排在总督府中抚养,希望用教育改变石定忠;如果改变不了,就依照大清法律处理。

夏热冬冷、春花秋月,1年时间过去了,石定忠也长大了一些,骆秉章身体大不如从前。骆秉章想试探一下石定忠是否还记得石达开。

佝偻身躯的骆秉章拉着5岁的石定忠在门前的花坛边散步,骆秉章问石定忠:长大后打算干什么啊?

真不愧是石达开的儿子,像他老子一样的刚强。石定忠的回答让骆秉章冷汗直冒。

石定忠竟然回答:“长大后首先给老豆报仇!”

“老豆”是广东方言“爸爸”的意思。

石定忠已经5周岁,是能够记住很多事情的。已经记事的石定忠说出这番话,表明“为石达开报仇”已经深深植根于石定忠的心房之中。

骆秉章清楚地意识到,想把石定忠培养成忘记仇恨的人,已经没有可能。

等到石定忠长到11岁,受到处罚也就是必然的事情,而且,根据判断,石定忠将会死得非常悲惨。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抚养,骆秉章对石定忠产生了爷孙般的感情,他不想看到石定忠饱受折磨而死。

骆秉章希望看到石定忠笑着死去。有没有办法让石定忠笑着死去呢?

石定忠如何死法,会带着笑容?

骆秉章询问幕僚杨重雅,如何能让石定忠笑着死去。

杨重雅跟石定忠玩了一会,假装要把他戴在胸前的玉佩拿走。

石定忠说:玉佩是老豆给我的,不能让别人拿走。

杨重雅看得明白,石定忠心里始终想念父亲。

于是,杨重雅命令狱吏准备好装满生石灰的布包,等到石定忠被诱得开心露笑的时候,用生石灰捂住石定忠的嘴巴和鼻孔,将其闷死。

杨重雅问石定忠,我们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石定忠反问道:游戏中能看见老豆吗?

杨重雅回答说:可以到天上去见老豆。

石定忠顿时开心地笑了起来,看着天空的双眼中充满了快乐的希冀。

狱吏从旁边用石灰包捂住石定忠的嘴巴和鼻孔。时间不长,年仅5岁的石定忠真的命归苍天,寻找父亲去了。

石定忠被处死了,他没有机会面对父亲千刀万剐;更不可能看到父亲遭受凌迟之刑而破涕为笑。

小小岁数石定忠热爱父亲的故事催人泪下。

如果骆秉章真是不愿看见石定忠悲惨致死,那么,他确实是晚清官员中、不可多见的善良之人。

面对父亲被清军千刀万剐之刑,石达开五岁幼子为何还能破涕为笑?

太平天国是晚清时期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从金田爆发从而占据半个清朝疆土,最后由于清政府的围剿,天平太国以失败而告终。

太平天国之所以能打掉清朝半个江山,除了底层对清政府的压迫而反抗以外,能征善战的将领也是居功至伟,其中翼王石达开就是天平天国主要将领之一。

石达开十六岁参加太平天国运动,十九岁就能可以领兵与清军作战并战绩不俗,二十岁被洪秀全封为翼王。

当时的清政府在太平军面前已经不是对手,慈禧就派汉臣曾国潘等人带兵镇压。由于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太平军的各位将领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加上各王之间的权利之争,导致内部混乱,最后太平太国被清政府平灭。

其中的翼王石达开被排挤也好,与各王不合也罢,最后石达开率领数十万大军去往四川,由于石达开指挥失误,最后被骆秉章带领的军队包围。石达开看到突围已经没有希望可言,想以自己身躯来保全将士的性命,向清军投降,石达开被处于凌迟之刑。

跟石达开被抓的还有其幼子石定忠,石定忠被抓期间一直没有和石达开在一起,此时石定忠只是一个小小孩童,独自关押可想而知其心境。出于对父亲的想念和独自一人的恐惧,整天哇哇大哭,此时的清军完全不在乎一个小孩的死活,不管不问。直至石达开被凌迟前,才让父子相见,可相见之时确是石达开被凌迟之日,石定忠破涕而笑是一个孩子见到父亲的喜悦,此时的石定忠还不知道凌迟是什么,被千刀万锅代表着什么。

只是一个孩子多日不见父亲,出于对陌生人,陌生环境的恐惧而哇哇大哭,在看到石达开之时,是在黑暗中看到一缕阳光,看到了父亲这个依靠才破涕而笑。

石定忠是幸运的,看到石达开被凌迟还不懂死亡的概念,一个孩子在死之前可以在笑一次也许是上天对石定忠的眷顾吧。

在我们看来这是令人费解的一件事,自己父亲被凌迟他居然破涕而笑,可这个破涕而笑的人只是一个孩子,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

还有一个原因,是狱卒欺骗石定忠,说石达开被凌迟,石定忠也活不了,石定忠问能否见到自己的父亲,狱卒为了让石定忠不在哭闹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说死后可以和父亲天堂相见,石定忠破涕而笑的让狱卒杀死。

封建社会里,狱卒也是有血有肉的人,皇命不可违,只能用善意的谎言在孩子被处死之前,让这个孩子可以笑着面对死亡吧。

关于石定忠的结局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石定忠被骆秉章暗自收养,在石定忠长大成人的时候,骆秉章问石定忠长大后有何理想,其称要为父报仇,骆秉章本身在杀死石达开的事情中起主要作用,所以把石定忠杀害以绝后患。这个说法有点让人怀疑,当时的石定忠乃是石达开之子,骆秉章是不敢私自收养石定忠的。

另一种说法是石定忠被慈禧太后凌迟长达九年之久,当时慈禧为了斩草除根,把石定忠凌迟,谁知道在刽子手行刑之时,年幼的石定忠忍受不住疼痛昏死过去,随即慈禧下令把石定忠养起来,慢慢行刑。最后石定忠被凌迟完毕之时已经到了十几岁的年纪,这次凌迟行刑时间居然长达九年。当然这只是野史,凌迟十几年完全是一个故事,伤口感染和疼痛早就让石定忠死去,不可能出现凌迟九年的事情。

还有一种说法是,石定忠在清军围剿之下得以保存性命,逃到一个没人认识的地方,隐姓埋名的生活了下去。当然这些只是人们的杜撰,当时石达开的罪名是谋反,石定忠逃脱的希望不大。

大多数认为石定忠在石达开凌迟之后,被清政府用石灰窒息而死。一个孩子本来是天真无邪的年代,本来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童年,却要受到如此的遭遇,可悲可叹。

面对父亲被清军千刀万剐之刑,石达开五岁幼子为何还能破涕为笑?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死得颇为惨烈。

1863年5月,石达开率军来到大渡河。被清军重重包围。

四面楚歌之下,石达开先是命令妻妾子女投江自杀,免遭身后之辱。但他留下了五岁幼子石定忠。

为给余众留得一线生机,他亲率曾仕和、黄再忠、韦普成以及石定忠赴清军大营谈判。为什么带着幼子?估计也是为了表示诚意——仅余此香火矣,带至军前,等于把自己的软肋亮出来。

面对求和,骆秉章问:“尔欲降乎?”

石达开朗声答道:“吾来乞死,兼为士卒请。”他打算用一己之命换来部众生存。

骆秉章甚是残忍,将石达开及三名亲信凌迟处死于成都科甲巷。

题主说“面对父亲被清军千万万剐之刑,石达开五岁幼子为何还能破涕为笑?”这一说不太详细,当时父亲被凌迟处死,纵一个不懂事的五岁小孩,也不得破涕为笑,自己父亲死得这么惨,怎么笑得出来?而且,他是不是亲眼见此酷刑,不得而知。

据费行简所撰《石达开在川陷敌及其被害的事实》一文记载:“定忠自不见其父,日夜啼哭,由杨重雅建议,以布包石灰堵口鼻压毙之。未毙前禁卒谢福以实告之,他问:’我死可见父乎?‘谢说:‘正好见于天上。’他遂破涕为笑。

从以上记载可以推断出,五岁的石定忠只知道父亲不见了(应该不曾亲见行刑),天天哭闹。于是被人提议用布包石灰呛死。实施行动的狱卒谢福把这个情形告诉孩子。孩子很天真地问:我死了,可以见到父亲吗?谢福应该是心有不忍,善意骗他可以,孩子就破涕为笑了。

文字虽短,读来悲伤。可怜稚子,全不知性命将无,只知可去与慈父团聚……

面对父亲被清军千刀万剐之刑,石达开五岁幼子为何还能破涕为笑?

不要侮辱一个五岁孩子的智商,五岁的孩子已经懂得了很多,懂得血腥和恐怖,知道害怕;懂得父亲受刑之时,一刀一刀割下去,那非常痛苦。如果孩子在父亲受刑时的现场,不哭个天昏地暗那才怪。

至于传说中,在父亲受刑时,五岁的石定忠还能破涕为笑,这是不可能的,除非这孩子是个傻子。

那到底有没有破涕为笑呢,有,只是不在父亲石达开受刑现场,下面我们聊一聊这件事。

石达开被千刀万剐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最优秀的将领,没有之一,只是跟着洪秀全,有点委屈了。虽然,洪秀全协调能力一般,整个高层大搞窝里斗,但这丝毫没有影响石达开的忠诚。

1856年,杨秀清被韦昌辉所杀后,石达开回京,对于北王韦昌辉杀杨秀清极其部下之事非常不满意。但是,京城此时北王势力最大,韦昌辉一怒之下,准备再屠石达开。石达开一看情况不对,赶快出城逃离,正所谓“好汉不吃眼前亏”,但是石达开的家人全部被北王屠戮,被屠戮的还有很多和杨秀清、石达开来往密切的人,这是清楚异己的大行动。

出了天京城,石达开组织兵马,准备讨伐韦昌辉;天京城里,很多军民对于韦昌辉的行为也大有不满,也向洪秀全施压,无奈之下,洪秀全处死了韦昌辉,采取了五马分尸。

石达开就此进了城,为了让整体快速稳定,石达开提出“只惩首恶,不咎部属”,连北王亲族都得到保护和重用,人心迅速安定下来。看得出来,此人有着大格局。

石达开迅速得到拥护,洪秀全起了嫉妒之心,担心石达开的影响盖过自己,因此处处牵制石达开,并处心积虑,准备收拾石达开。无奈,石达开再次出城,这次出去,再没有回来。

出了城的石达开,活跃于安徽、江西、福建、湖南境内,极大地牵制了清军,让天京的风险大大降低,洪秀全等人有了缓冲之机。

在“宝庆会战”失利后,石达开在广西经过休整,然后经湖北,向四川前进,准备在四川开辟根据地,实际上,此事并不容易。石达开为了在成都建立根据地,先后四进四川,终于在1863年4月兵不血刃渡过金沙江,突破长江防线。

只是,五月是汛期,他们在大渡河前遇到了百年难遇之洪水,经过各种努力,最后人困马乏,难以突围。为了救自己的士兵,石达开慷慨谈判,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将士们的性命。

很遗憾,石达开被凌迟,这是史上最残酷的刑罚之一,但这个硬汉子愣是没有大叫一声,让围观群众只竖大拇指。

石达开死了,一大部分兄弟们得救了,但还有不愿意散去的两千人,最终还是死去了。从“天京之变”后重新组建的家庭,也受到了非人的命运。

石达开儿子“破涕为笑”,让人心酸

石达开被杀时,他的家人和儿子其实不在现场的,那一场“凌迟直播”,石达开儿子也是没有看见的,否则不哭死才怪呢!

但是,石达开死后不久,他的家人都遇难了,轮到要处理石达开儿子时,当时行刑的官员很犹豫,这个孩子怎么杀了才好?五岁的年龄真是可爱的时候,清朝官员也是人,也会有惋惜,但上面的命令又怎么能违背呢?

于是,相关人员决定,用石灰包堵住口鼻,让其窒息和呛死。在费行简撰写的《石达开在川陷敌及其被害的事实》一文中如此写道:

“定忠自不见其父,日夜啼哭,由杨重雅建议,以布包石灰堵口鼻压毙之。未毙前禁卒谢福以实告之。他问:‘我死可见父乎?’谢说:‘正好见于天上’。他遂破涕为笑。”

破涕为笑,只是以为死后能见到父亲,多么纯粹的感情啊!石达开的儿子死时带着美好的希望,让人读起来心酸不已。

为了快速死去,为了快速见到自己的父亲,石达开五岁的儿子石定忠没有多做挣扎,书中描述“被害时顷刻即死,死后闻葬于庆云庵旁,但亦不能确指其处。”

父亲死得英勇,孩子死得委屈,本是天真可爱的孩子,却难逃大人罪责的牵连,到哪说理去?真希望有那么一个世界,真的能让石定忠早早见到父亲石达开。

石定忠作为石达开的儿子,年方五岁,“破涕为笑”是真的,只是不是在凌迟现场,而是在狱中,听闻死后可以见父亲,转眼间“破涕为笑”,好天真,好可爱,让人好心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