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被谁救了的,有何依据?
朱瞻基,大明王朝的一个宠儿。身为一位皇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比百媚千娇的杨玉环还要得意。就连他的父亲朱高炽,也是借了这个儿子的光,才顺利登基大宝。因为朱高炽的身材实在太差,身体又有一点残疾,如果没有朱瞻基的缘故,朱棣很可能把皇位就传给了朱瞻基的二叔朱高煦了,毕竟朱高煦身材挺拔,有帝王之相,在朱棣起事之初,就跟着朱棣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在军中也有极高的威望。
不过,因为有朱瞻基的存在,朱棣喜欢的不行,最终还是为了朱瞻基,把皇位传给了朱高炽。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正是演绎了这一段历史内容,不过在剧中,还是有一些内容与真实历史有所不同,例如朱瞻在剧中基陪同朱棣亲征蒙古时,曾在战场中被人施救,这个人正是靖难遗孤聂兴,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真的有人救了朱瞻基一条命吗?
备受宠爱的朱瞻基朱棣曾经做过一个梦,梦到了自己的老爹朱元璋,父子俩在梦中相见,朱元璋赐给他一个大圭,大圭是古代皇帝所执的玉质手板,它代表的可是无上的权利,如今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了他,朱棣非常高兴,这证明朱棣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也证明朱元璋希望他能够继承自己的权力传承,这让朱棣下定了决心,他要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皇位,而不是坐以待毙。
就在他接过大圭的时候,朱元璋开口说话了,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说完这句话,还没等朱棣开口询问时,梦就醒来了,朱棣品味了一下刚才的梦境,觉得这是吉祥的征兆,唯一不解的便是朱元璋最后说的那句“传世之孙,永世其昌”。就在朱棣犯嘀咕的时候,朱瞻基降生的消息传来,朱棣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刻笑逐颜开,他心里明白,或许这位小孙子就是老爹口中的“传世之孙”,于是,朱棣匆匆忙忙去看望自己刚出世的小孙子,并且极为欢喜,因为这个小孙子和自己特别像,这一幕增子添孙的画面,再加上朱棣昨夜的梦境,让朱棣对这个小孙子朱瞻基异常喜爱,甚至当场高兴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这和我的梦境太符合了,此乃大明朝之福也”,听了这一句,在场的人都一愣,明白了朱棣决心。
生之前夕,成祖梦太祖授以大圭曰:“传之子孙,永世其昌。”既弥月,成祖见之曰:“儿英气溢面,符吾梦矣。”
朱棣最终也确实举起了反对朱允炆的大旗,最终将朱允炆赶下台,自己当了皇帝,史称靖难之役。在《大明风华》剧中的靖难遗孤,指的就是在这场靖难之役中丧生的朱允炆方面官员的子女。
朱瞻基去军中意义深远朱棣登基之后,带着朱瞻基进京了,在永乐九年就封了朱瞻基为皇太孙,从那以后,朱棣时刻把自己的这个小孙子带在身边,喜欢的比当初更甚。朱棣当了皇帝之后依然多次御驾亲征,每次都带着他的这位皇太孙。为什么呀?当然是为了历练这位皇太孙,为了他将来能够接班,进行提前培养啊。这一点从朱棣经常命令学士胡广等人随军教朱瞻基读书就能看出来,这朱瞻基虽然是随军出征,但是文也没落下,武更是不用说,朱棣帮助朱瞻基在学习的同时,在军中也要树立威信,因为朱棣比谁都清楚,这皇帝想要坐稳,还得是在军中下足功夫才行。
“自是,巡幸征討皆從。嘗命學士胡廣等即軍中為太孫講論經史。”
朱棣虽然带着朱瞻基出征,但是绝对不会让他如《大明风华》剧中那样,孤军深入,犯生死之险,因为朱瞻基是皇储,未来大明的接班人,是朱元璋口中的“传世之孙”,他怎么可能会被朱棣当前锋使用呢,也就自然不可能出现靖难遗孤救朱瞻基这样的剧情了。
其实,《大明风华》剧中“靖难遗孤”的角色,都是编剧不着边际的臆想。当年靖难之役中拥护建文帝的旧臣们,所谓的“靖难遗孤”只有一个下场,那就是“世世子孙勒令为娼”,他们被贬入贱籍,不能读书,不能科举,甚至不能与良民通婚,入宫为后为妃,入军刺杀皇太孙,这样的事件简直不着天际。
朱瞻基被谁救了的,有何依据?
在《大明风华》里,由于瓦剌部大汗马哈木扮成养马人潜伏于明军中了解了明军的具体战术,所以朱棣的第五次出征并不顺利。
唯一亮眼的也就是拥有主角光环的朱瞻基。他英勇无畏,一马当先冲锋陷阵,带动了整个明军士气高涨,但结果由于突遇大风,全军上下损伤惨重,不但马哈木抵抗住明军的猛烈进攻。朱瞻基也在冲锋中中剑受伤。
于是朱瞻基力谏朱棣退兵。但是朱棣可能是考虑到自己命不长久了,不能无功而返。于是斥责朱瞻基“你还不是皇帝”。甚至还做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决定,那就是派朱瞻基去攻打三峡口。这不是要把孙子往绝路上送吗?虽然逻辑上有点不是那么合理。
但是接下来的一幕彻底告诉我们,此刻导演要把朱瞻基放在绝境中的最终用意了。因为经历过这一关之后,所有的靖难遗孤最终都会彻底反转,也最终使得宣德朝和靖难遗孤达成最终和解。
因为在这个关键时刻,靖难遗孤中最死硬的聂兴最终放弃了复仇,而选择了用生命捍卫朱瞻基。这在此前几乎是不可以想象的,因为即便孙若微多次劝告聂兴放弃复仇,聂兴却脑残般地不断重复地找一切机会复仇。
然而就在朱瞻基真正命悬一线的时候,聂兴突然被感化了,决定放弃复仇。
因为靖难遗孤们几十年来,活着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杀尽朱棣一脉,为建文复仇。但是到了此刻,他看到朱瞻基为了大明百姓不遭受瓦剌涂炭,亲生赴险,命悬一线的时候。他重新考虑了自己为什么要活着?自己这么多年来的怨念是否正确?
太子在收到朱瞻基后来寄回的家书的时候,感觉朱瞻基的行文突然变得很陌生,没有了那种轻松,而特别官方化,还在埋怨。结果帮助处理公文的孙若微找到了朱瞻基的折子 ,才得知聂兴死了,是为救朱瞻基死的。这对孙若微进一步转变是有着非凡意义的铺陈的。
这也是孙若微由对朱瞻基的游离感情状态,最终彻底转向站到朱瞻基一边的开端。
最后胡善祥反而因为放不下复仇,却最终被黑化了,而孙若微却因为转变过来,放弃复仇,一心辅佐朱瞻基以及后来的朱祁镇,成了最后的赢家。
PS:在正史中,朱棣最后一次北征,实际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战争(因为根本没找到敌人);朱瞻基并未跟随,也未有涉险经历;帮太子朱高炽的整理公文的也不是孙若微,如果有更可能是张妍;孙若微和胡善祥并非亲姐妹,也更不是所谓的“靖难遗孤”。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烘托本剧女主孙若微,而刻意改编的。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朱瞻基被谁救了的,有何依据?
提起朱瞻基,最近热播的《大明风华》讲的便是这位的故事了,朱瞻基在历史上算的上是一位幸运的皇帝了,他的爷爷朱棣争取来了登临帝位的资格,而小小的朱瞻基也在那时和本不会属于自己的皇位有了一场历史注定的缘分。而纵观他的一生,他始终都是那个被朱棣捧在手心的好圣孙,不会让其轻易置身于危险之中。这样看来,这位好圣孙朱瞻基的一生应该是无比顺利的吧,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朱瞻基也没逃过,但他有皇爷爷朱棣呀,然后惊险的度过了这场劫难。
这里就要提下,对于朱瞻基来说寓意着劫难的来自自己皇爷爷朱棣的第二次北伐了。当然,这次劫难确切地说应该是和一个人有关。
朱棣二次北伐中,有一个叫李谦的宦官,他自恃勇猛,看到大明军在追击瓦剌,就擅自引着皇太孙朱瞻基和500铁骑往九龙口方向去追击敌人。但作战不是演戏,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什么都可能发生,这一行人本想追击敌人,然而祸患突生,他们被瓦剌人发现了。这里也不得不感慨一下朱瞻基的坏运气了。 值得一提的是,瓦剌人并不知道大明皇太孙也来这儿了,所以此时的朱瞻基被单独针对的危险性还不太高。然而情势又急转而下,这些瓦剌人看到一个穿着特别又被人紧紧护卫着的少年,猜测到他一定是大明的重要人物,这个特别的少年就是处于C位的朱瞻基了。果然太过耀眼被人针对,敌人就这样不约而同地向着皇太孙朱瞻基追击过来。当然500铁骑连忙反击,死死地护卫着朱瞻基,但敌人实在太多了,且瓦拉人十分凶猛并抗打,太多的铁骑将士血洒疆场,而敌军已逼至眼前,朱瞻基被瓦剌人紧紧围住,真的是命悬一线。
但朱瞻基的好运气及时而至了,援军及时赶到了。详细说来,对战的结果是明军以绝对的武器优势和军力优势取胜,得到追瓦剌人“至土剌河,生擒数十人。”的战果,而此时的朱棣想起自己的小爱孙,却突然发现朱瞻基不见了,焦急的朱棣问过护卫才知道李谦的宦官自恃勇猛,看到大明军在追击瓦剌,居然擅自引着皇太孙朱瞻基和那500铁骑往九龙口方向去追击敌人。
当然孙子重要,现在并不是生气降罪的时候,担忧上火的朱棣立即拨出自己的一部分警卫前去护卫皇太孙,然后的事情走向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在朱瞻基命悬一刻之时,皇爷爷派的援军及时赶到,遇到瓦剌人连砍带杀,瓦剌不敌,溃退下去,朱瞻基得救了,在夜幕降临时安全的回到了御帐。而那位闯下弥天大祸的宦官李谦因惧怕事后深究,就上吊自尽了。这里就不得不感慨一下,果然历史上每一事件的发生都是有自己的意义的,存在即合理呀。
当然,若是有在看《大明风华》的小伙伴,会在剧中看到有一位叫聂兴的人无意中救了朱瞻基,但这只是编剧的想象,并不在正史中有真实的记载,所以快乐追剧就好,不要过多的代入历史中呀。历史中的朱瞻基,在这次的幸运逃生后,可是和自己的父亲一起开创了被誉称为“仁宣之治”的时代,他在位期间,御驾亲征平定番王叛乱,并重用“三杨”等贤臣,改组内阁,减免赋税,使得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终年38岁,葬景陵,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这才是一个真实的朱瞻基。
朱瞻基被谁救了的,有何依据?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肯定又是《大明风华》里面的情节,虽然《大明风华》拍的不错,但是它不是历史记录片,它只是一个电视剧,很多情节在历史中它根本不存在的。
先来说一下电视剧在电视剧中的人物设定是聂兴救了朱瞻基,聂兴本来是靖难之役的遗孤,他从小就励志要为父母报仇,诛杀朱棣。所以在朱棣帅兵北伐蒙古时,聂兴混进了军中。
朱棣派朱瞻基做先锋攻打三峡口,在三峡口之战中,朱瞻基一马当先,领着骑兵冲进了三峡口,蒙古士兵见明军冲了过来,也纷纷出动,包围了明军。没过多久,朱棣又指挥五军营出发。朱瞻基正和敌人搏斗时,聂兴突然出现,他想趁机杀了朱瞻基,也算是为父报仇了。当聂兴快要靠近朱瞻基时,朱瞻基已经被蒙古人打倒了,就在朱瞻基要被敌人杀死的那一刹那,聂兴赶到挑开了敌军的刺枪,聂兴想要自己杀了朱瞻基。就在聂兴想要用刀砍死朱瞻基时,没注意到身后的敌人,聂兴没能刺杀成功,反而还被敌人刺中。最后结果就是聂兴倒地奄奄一息,朱瞻基把聂兴带回大营,告诉聂兴下辈子再让他杀了自己。
所以从剧情来看,聂兴是想亲自杀了朱瞻基才会变相的救了朱瞻基。从电视剧来看之所以这样演,无非就是要突出一下主角,朱瞻基为大明是多么英勇无畏。同时证明朱瞻基不同于一般人,有上天保佑,能够逢凶化吉。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上却不是这样的。
真实的历史其实真实的历史上,大明和北方的蒙古部落实力是差距很大的。而朱棣一共进行了五次北伐蒙古,虽然最后两次无功而返,但是那都是因为找不到蒙古人造成的。朱棣前三次的北伐,都打的蒙古部落毫无还手之力,不得不说电视剧直接把朱棣弱化了。历史上朱棣是极其厉害的,而所谓的瓦刺和鞑靼,都被朱棣向赶鸭子一样,追的到处跑,哪里敢和大明正面交锋呢?
还有作为皇太孙的朱瞻基是不可能和敌人短兵相接的,朱棣也不会脑子有病派自己的皇位继承人作为先锋和敌人硬拼的。相反朱棣还会派专门的大将保护朱瞻基,毕竟朱瞻基是朱棣的宝贝孙子,如果有一点散失,朱棣打多么大的胜仗,都是失败。
虽然朱棣对朱瞻基保护的很好,可是有一次确实也很危险,而这危险都是朱瞻基自己找的。那是朱棣的第二次北伐,绝对不是电视剧中说的第五次北伐,因为朱棣的第五次北伐,都没找着人,蒙古人早就跑的没影了。
朱棣第二次北伐打的是瓦刺部落,因为第一次北伐已经把鞑靼打残废了,所以鞑靼残废了瓦刺就开始得瑟了。朱棣北伐发现瓦刺军在玩诱敌深入,瓦刺首领马哈木也是个聪明的人,知道硬拼是打不过朱棣的大军,所以就想用智不用力。朱棣虽然知道瓦刺在玩伏兵,但是如果坚守不出粮食迟早用完,因为第二次北伐朱棣带上了皇孙朱瞻基,虽然朱瞻基这时候才十六岁,朱棣如果无功而返,就不能给朱瞻基树立好的榜样。于是朱棣决定进入瓦刺的伏击圈,这样才能让瓦刺和自己决战,虽然进入伏击圈对朱棣不利,但是朱棣相信如果自己够快,一样可以击败瓦刺军队。
后来朱棣凭借自己的王牌神机营,虽然在被包围的情况下,一样打的瓦刺军落花流水。朱棣的策略很简单,就是让神机营站在外围,等待瓦刺大军冲过来先放一轮枪炮,瓦刺军哪里见过这样的火力,直接怕了。然后朱棣让神机营两翼散开,冲出自己的精锐骑兵三千营(名为三千,实际上比这多的多)把瓦刺分割开,慢慢击破,最后再上五军营扫荡战场抓俘虏。
朱棣亲自领三千营的中军主力,发挥老当益壮的精神,领骑兵冲入敌阵,杀的敌人闻风丧胆。朱瞻基看到爷爷朱棣一马当先,奋勇杀敌,朱瞻基也想去帮忙。这时候瓦刺大军溃败,朱瞻基追击敌人时,由于身边的人越来越少,朱瞻基被瓦刺溃兵包围。幸亏朱棣早发现自己的皇位继承人不见了,亲自率领精锐骑兵把包围朱瞻基的瓦刺溃兵赶跑,才使朱瞻基脱险,而负责保护朱瞻基的那个大将吓得直接自杀了,由此可见将军们是很怕朱棣的。
综上所述,在电视剧中是聂兴救了朱瞻基,当然聂兴也是为了亲手杀了朱瞻基所以才会救。正史中朱瞻基那次遇险,是爷爷朱棣亲率骑兵救的,如果不是瓦刺溃兵伤亡太重,被打怕了,朱瞻基是很有可能被杀的,那样的话,历史真的要改写了。
朱瞻基被谁救了的,有何依据?
朱瞻基被谁救了?怎么理解这句话呢,要先有“遇险”才有“被救”一说。题主提出这个问题唯一的可能便是被近期热播的某一影视剧(我在这里就不点名剧名了,毕竟有很多人说出剧名了,我在点出有推广之嫌,还是认真答题吧!)所误导了,在真实的历史上,朱瞻基没有多少遇险的机会,所以这个被救就很难去界定了。
我先来说下题主所说的影视剧中的剧情吧。
- 那么真实的历史中也是这样么?
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上,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首先当时的蒙古根本无法与明军匹敌,无论是鞑靼、瓦剌还是兀良哈,他们根本就不敢与明军正面冲突,不得不说影视剧里有弱化朱棣的表现。
而且第五次北伐的时候,朱棣根本就没有和蒙古人对上,因为他们早就不知道跑哪里去了,朱棣第五次北伐根本没找到他们,最终选择退兵。
既然都没有对上,哪来的朱瞻基遇险呢?更何况第五次北伐的时候,朱瞻基都没有随军!
不过历史上朱瞻基也有一次遇险,就是朱棣差点让自己的好圣孙交代在大草原上。就是朱棣第二次北伐的时候,十六岁的朱瞻基跟着自己的爷爷朱棣亲征。朱瞻基看到自己爷爷奋力杀敌,便跟着去追杀溃败的瓦剌兵。不过因为朱棣及时发现,带着大明的精锐铁骑前去营救,这才保住朱瞻基的小命,不然也就没有后面的宣德帝了。
所以按照正史来说,朱瞻基遇险是朱棣救的,至于聂兴那只是影视剧的剧情,真实的历史中并不存在。
朱瞻基被谁救了的,有何依据?
在《大明风华》里,救了朱瞻基的是聂兴。他是在靖难之役中的遗孤。
话说朱棣第五次北伐,同时带上了16岁的朱瞻基,就是为了让他历练一下,在戎马生活中体验下生活的不易。但是,没想到,朱瞻基还遭遇了一场硬战,还差点因此丧命。
那么,朱瞻基的救命恩人聂兴是个怎样的人呢?聂兴的父母都死在了靖难之役。于是,他心里就充满了仇恨,所以他和孙若微的目标一致,就是要来京城为父母报仇。
遇到朱瞻基,孙若微渐渐放下了仇恨。但聂兴多次寻找机会刺杀朱瞻基,但是都失败了,在孙若微的保护下,才得以离开。但是聂兴还不死心,后来又假扮成大明士兵混在队伍中,并找准时机对朱瞻基再次行刺。
在与敌人的这次斗争中,朱瞻基他们遇到了硬骨头,一时陷入了僵局。面对敌军的进攻,朱瞻基为老百姓誓死不退,身受重伤后,危在旦夕。敌人看到了对着朱瞻基举起了刀的聂兴,也看到了倒地的朱瞻基。在敌人眼里,穿着大明士兵衣服的聂兴也是敌人。
于是,聂兴先替朱瞻基挡了一刀,随后,聂兴回击,把敌人给咔嚓了。但是聂兴也倒下了,聂兴此时还只想刺杀朱瞻基。但是,由于聂兴的出现,意外保住了朱瞻基的命。甚至聂兴在重伤之后,聂兴还尝试着刺杀朱瞻基,但都是徒劳了。或许,此时聂兴的心里也是矛盾的。屠刀是该举起?还是该放下呢?
随后,朱棣增援,敌军败退,皆大欢喜。
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上,朱瞻基并未有这一次遇险,是电视剧《大明风华》设计的,是根据剧情的需要而演绎的,并不是真实的历史故事。这也无可厚非,艺术就是高于生活的,如果全部按照历史发生的事情来写,估计就编不出电视剧来了。
朱瞻基是朱棣的孙子,朱高炽的儿子,朱棣在立太子的时候,就是考虑到自己的好孙子朱瞻基,才立了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为太子。因为朱高炽虽然仁厚,但是胖且瘸,行动不便,还要人扶着走路。朱棣不喜欢柔弱的长子朱高炽,而喜欢二子朱高煦,因为朱高煦像他自己。但是解缙用“好圣孙”这三个字就说服了朱棣,让他坚定了立了朱高炽的为太子。
事实证明,朱高炽与朱瞻基开创了“仁宣之治”,是一个不错的继承人。而且,在面对自己的二叔朱高煦的多次无端挑衅后,终于下定决心烹杀了朱高煦,结束了朱高煦作乱的一生。
但是,朱瞻基无故废了贤淑的皇后胡善祥,做得是有点过了。
《明史》载:时孙贵妃有宠,后未有子,又善病。三年春,……诸大臣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等不能争。张太后悯后贤,常召居清宁宫。幼年就深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的朱瞻基,也曾随朱棣征讨蒙古,但没有遇到险情。 朱瞻基于1425年即位,1426年平定汉王朱高煦之变。
之后,朱瞻基停止用兵,整顿吏治和财政,实行仁治,经济得到发展,史学家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
宣德十年(1435年)去世,终年38岁,葬十三陵之景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