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猛将带几十兵马或单枪匹马吓退上万的军队,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上万军队会怕一个人吗?
几十骑吓退万人军队,在古代冷兵器时期完全有可能,不论是真实历史中,还是小说之中,都有这样的情况发生,而这样的情况也并非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其中缘由也并不难理解,我简单给大家拆解一下。
勇武吓退敌军提到勇武吓退敌兵,咱们首先想到的是张飞长坂坡一声大吼退敌。咱们先看小说的情节,当时的情况是刘备逃跑,曹操追击,张飞是一位虎将,有勇有谋,身后用计做疑兵,一人只身立于长坂坡的当阳桥,面对曹操的追兵,大喊一声“吾乃燕人张翼德是也”。一声大吼之后,夏侯杰应声落马,吓破了胆,曹操帅兵逃走。
看到这样的情景,很多人都说这是小说夸张的手法,编造的情节,其实根本不可能发生,如果您也是这样的想法,那您可就大错特错了,这样的情况完全有可能真实发生。
第一、张飞一声大吼,为什么夏侯杰吓破胆,曹操转身就跑?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关羽在曹营的那段时间,关羽在小说情节中,立下了斩将大功,先是战颜良,又万军丛中砍了文丑,曹操大惊,当时直夸关羽真是神人, 关羽当时说了一句话:“一般般吧,这不算什么,我弟弟张飞张翼德比我猛一百倍,以后你要看见他,最好躲远点。”
正是关羽的描述,让曹操对张飞有了一个基本的印象,那就是“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如探囊取物”。正是这样的印象,加上他亲见张飞,一脸的横肉,而且勇猛非常,本来就心底惧怕张飞,又见张飞身后有疑兵,故曹操不敢上前。
在曹操迟疑之际,张飞大喊一声,声如洪钟,吓了曹操一跳,生怕这张飞冲进来,如关羽斩文丑一般砍了他,于是曹操害怕,转身就跑。夏侯杰更惨,被张飞突如其来的喊声吓破了胆,可能夏侯杰本身就有心脏病也不是不可能。
其实,脱离《三国演义》,张飞在历史中也是一个猛人,公认的万人敌,《三国志》记载,张飞当时大喊了一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曹操吓得不敢上前,这里有曹操多疑的原因,也有张飞疑兵使然,总之,张飞的大喝一声,在真实的历史中确实是让曹操不敢上前,保了刘备全身而退。曹操正是慑于张飞的勇武,没敢冒险,恐被其害。
第二、薛仁贵三箭定天山。面对几十万突厥残余敌军,薛仁贵与其对峙,开弓射出三箭,应声落马三人,皆是突厥悍将,其余的人看了,吓坏了,生怕被薛仁贵射死,几十万人投降。
“时九姓有众十余万,令骁健数十人逆来挑战,仁贵发三矢,射杀三人,自余一时下马请降。”《旧唐书》几十万人,被薛仁贵三箭搞定,并非是几十万人打不过他一人,而是他一人可以威慑敌方将领,突厥敌军慑于薛仁贵的勇武,不想作为牺牲品而死,选择投降。
感动敌军一个人可以退敌军,不仅是真实可以达成的事件,而且,手段还不止勇武慑敌一种途径,这不,有一位将军一人退几万敌军,不是靠武力,而是靠“感动”。
这位将军名字叫刘琨,是西晋末年的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音乐家,在音乐领域的造诣很高。
五胡乱华时期,晋阳城被围,几万胡人将晋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誓要破城。刘琨如黑夜孤星,独守孤城,一人、一城,极为悲凉。
在寒冬之中的夜晚,刘琨一人登城奏乐,抒发心中的悲怆。他吹走乐曲采用的正是胡人最喜爱的乐器——胡笳。
刘琨演绎的乐曲,深沉而悠长,饱含了思乡之情,感人肺腑。一时间,悠扬的乐曲在深夜飘入胡人的营地,将很多胡人感动痛哭,无限的思乡之情,让胡人的几万大军丧失了斗志,等到“曲终”之时,也正是胡人“人散”之时。
正是依靠了刘琨将军的这一曲“胡乐”,一人退兵数万,成为一时佳话,他的这段乐曲也被称为《胡笳五弄》,后世偶有传唱。
以少胜多并非不可能有人认为,1000人不可能胜过10000人,为什么呢?理由是一人砍杀十人累都累死了,其实不然。万人大军,将领死亡或者下令撤军之后,将军身边的人会失去主心骨,为了在乱世保命而扭头就跑。
数万大军,后军根本不知道前军发生什么事情了,看见有人逃跑,跟着就会逃跑,这样一来,整个军队大乱,踩踏就会造成无数伤亡。如果他们知道敌人只有1000,自然不会逃跑,但是他们根本不知道对面来了多少人,这也是为什么古代有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综上,以少胜多并非不可能,单人退数万大军也是可以实现的事情,而且方式多样。
▲文/野史日记 欢迎关注!
古时猛将带几十兵马或单枪匹马吓退上万的军队,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上万军队会怕一个人吗?
古代打仗讲究排兵布阵,各兵种的合作使用。武将单挑的时侯的确有,唐将薛仁贵曾三箭定天山,郭子仪单人独骑退回纥兵。那是几十年疆场征战竖立的威名产生的效应,而且身后还有几十万军队做后盾。单是靠几十个人吓退上万军队,那是小说家的书上江湖。
古代行军打仗依靠的是实力,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如果粮食供应不上,军心就会焕散,楚项羽十万能征惯战的楚军也会全军覆没。项羽之勇千古无二也无力扭转失败命运。其次才是指挥官的勇敢,一头狮子领一群羊可以打败一头羊领导的一群狮子。
再次,军事谋略也非常重要,兵者诡道也,军队统率必须知已知彼审时夺势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才能做到出奇制胜。南北朝时期南朝名将陈庆之,手不能拉弱弓,不能长时间骑马,但他长一个精明的大脑。每次大战经过计算。
他的七千白袍军一路北上攻无不取战无不胜,连克坚城,击溃北魏五十万大军,洛阳小儿歌曰:“名师大将莫自劳,千军万马避白袍。″可见,靠几个人的武勇打败敌人千军万马的故事只能存在小说之中。
古时猛将带几十兵马或单枪匹马吓退上万的军队,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上万军队会怕一个人吗?
上万军队会怕一个人吗?我们举三个例子,一个是明朝燕王朱棣造反的时候,靖难之役第一战,燕王朱棣漂亮地发动了一次骑兵战术迂回,绕城背击耿炳文并横穿其阵,充分发挥了骑兵的机动优势和冲击优势。
反观耿炳文,野战中几乎没有招架之力,不仅在一开始被燕军击溃,之后面对朱能仅仅数十骑的冲击,数万人列阵亦招架不住。
第二个例子是,明朝大将孙传庭所说:敌(八旗军)以数十骑浮渡,我兵数千皆走,如失魂魄,蹂践死者甚众。
第三个例子是宋朝的,《三朝北盟会编 卷三十六》记载,金军十七骑者分为三,以七骑居前,各分五骑为左右翼,而稍近後前七骑驰进,二千官军少却,左右翼乘掩之,且驰且射,官军奔乱死者几半。
其实这三个例子,就说明了一个事情,那就是胆怯。未战先怯,已经被打怕了,打出了心理恐惧症。特别是第2个例子,敌军几十个骑兵还在渡河的时候,明军数千人就吓的崩溃了,心胆俱落。结果大部分伤亡,都是自相踩踏。
古时猛将带几十兵马或单枪匹马吓退上万的军队,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上万军队会怕一个人吗?
冷兵器时代,数量巨大的军队聚合在一起,彼此之间缺少即时的通讯联络工具,稍有不慎就会出大问题。尤其是各部分军队分属不同的指挥官、互相之间训练水平不一样、战斗经验不一样的时候,更容易出事。
举几个明朝的例子,先说萨尔浒之战中明军南路的溃败。
万历四十七年二月底,明军四路出击,准备围歼努尔哈赤。辽东总兵官李如柏率领南路明军,大约三万多人。李如柏一直磨磨蹭蹭,努尔哈赤在这个方向上只象征性地派了一些人马。西路杜松出事之后,杨镐急令李如柏撤军,李如柏立刻率军回撤,跑得非常快。八旗军几十名哨兵在后面登山吹响螺号,根本没有什么猛将出面,就把明军吓得拼命奔逃,彼此互相踩踏,一仗没打就损失了千余人。
第二个例子是崇祯十四年八月的松锦决战。洪承畴率领八镇十三万明军,皇太极举倾国之力,外加朝鲜和蒙古援军,双方在松锦一带决战。
皇太极派兵在松山、杏山之间的大路上挖掘几道深壕,切断明军的供应线,并在明军退兵的必经之地布置重兵。
洪承畴命令各部全力进击,决一死战。但各路人马各怀心思,决战前夜,总兵官王朴率先领军撤退,吴三桂等人跟进。结果遭到清军的追赶、截杀,各路明军一片混乱,在黑夜里争相逃命,但退路已经被清军挖断,于是引发更大的恐慌。明军被清军逼迫,在海滩上结营,被突然涨起的大潮淹死无数,最终一败涂地。吴三桂、王朴等少数人逃回了杏山,洪承畴等人退守松山,决定明、清国运的一场大战以明军完败告终。
所以,两军对垒时,一点小小的退缩和错误都会引起混乱,如果对方趁机冲击,结果就是灾难性的,这种时候并不需要什么猛将的冲击。
类似的还有崇祯十五年五月的朱仙镇之战。
督师丁启睿、杨文岳率领左良玉、虎大威等部明军救援开封,兵力接近二十万,在朱仙镇与李自成的百万大军对峙。丁启睿主张决战,但在决战前夜,反对决战的左良玉突然率军退往襄阳方向,撤退的大军冲击了其他明军的营地,趁机抢掠骡马,引起各营一片混乱,大家都不知道出了什么事,也跟着跑。
李自成趁机挥军掩杀过来,明军惨败。左良玉本想避战保存实力,结果损失反而更大。
所以古代两军作战,特别讲究稳住阵脚,阵脚一乱,恐慌的情绪快速传播,心理脆弱、缺少实战经验的士兵抢先奔逃,小小的一点威胁被迅速放大,形成恶性循环,局面就不可收拾了。
古时猛将带几十兵马或单枪匹马吓退上万的军队,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上万军队会怕一个人吗?
这只是演义小说的文学描写。上万军队怎么可能怕单枪匹马或一员猛将带几十个士兵的冲杀那?但是如果几十名骑兵不要命的冲进上万军队里,会对部队的队伍和列阵造成混乱,进而引起部队的军令无法下达,部队呈一片混乱之势,突袭的敌军骑兵会乘隙而走,在声势上会造成敌军“入万军之中如入无人之境”的优势。但是在古代名将训练有素的军队里,这种情况会很少发生,因为在古代行军和列阵中,为防备敌军的偷袭,都进行了预演,敌军的偷袭短期会造成军队的队列队阵的混乱,但是一旦部队按照预演的军陣层层保卫上来,几十个人基本不会有人脱逃。
古时猛将带几十兵马或单枪匹马吓退上万的军队,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上万军队会怕一个人吗?
古代交战。
战胜敌人的战略,战术是多方面的,这要看各方主帅的头脑的灵活。下面举个有名战争的战例。
楚汉相争。刚开始楚王的实力和兵马要比刘邦强,兵马要多得多,后来为啥以弱变强,其原因很多,首先从性格上汉王柔和能听人言,他有箫何,张良,陈平有才智的谋士,汉王言听,计从。
楚王性格髙傲,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已,楚王也有个谋士范增他才能不比张良低下,范增的建言楚王不当回事。那就吃亏了。
其二,汉王有忍劲,养尖蓄锐。
,以曲求升。楚王凭着自己的武功了得,看汉王,比如像人皮肤上的疥癣。
其三。双方作战的方略。楚王不如汉王
从这三个问题看。自从鸿门宴以后。二者的战略方针就有了很大的变化。刘邦在鸿宴中逃过一劫,他意识到自已的实力远远不如对方,准备入蜀蓄锐滔晦,烧栈道,让人看成刘邦胸无大志。楚王呢?一不听范增借鸿门机会杀了刘邦,二不听范增在陈仓渡口设军防守。楚王就认为刘邦胸无大志,老死蜀中。不过若干年后,刘邦在蜀中养得兵强马壮,粮草富足。估计可以与楚王较量,由韩信献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举包围了京都。这時汉王兵马数量还不如楚王,兵在精而不在多,此后楚汉大小几十战,双方没有胜败的结论。直到韩信,张良向汉王建言,九里山设十面埋伏计,张良夜箫悲歌散楚。一个实力宏厚的楚霸王项羽,被一个乡下不著名的亭长在十多年中消灭。是中国历代战争史上的点型。在象棋,棋盘上也用上了汉界楚河。说明比较点型
再有像伟大领袖毛主席领导的长征中。四渡赤水河,战术上也是点型的。当時有很多人不理解,一竭到河东一竭到河西,实际上为了避开国军的主力。保存我军的实力,以少胜多,这也是长征中著名的一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