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死刑为何选在午时三刻执行呢?

死刑犯为何选在午时三刻进行斩首,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很复杂,因为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懂一个时间的意思,那就是午时三刻到底是现在的几点。

午时三刻

古代的午时三刻,是今天的几点几分呢?其实也不难,是今天的11点45分。古代的午时是指今天的11点到13点这段时间。以这样的时间来算,也就是说午时三刻其实没有意义,还是指的午时,那么,古代人为啥费尽心思的弄出来这么一个“午时三刻”呢?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这个午时三刻的出现,确实有它的原因。古代的首都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但是后来古代的首都迁都了,迁到了今天的北京,这样一来,由于西安和北京有一段距离,他们的经纬度也有差别(西安东经108度54分,北京东经116度43分),这样一来,出现了时差,北京的午时三刻,才是西安的午时正点,本来古代人砍头,选择的是午时砍头,现在出现了时差,于是在北京砍头,古代人喜欢遵循旧例,就把在北京城的砍头时间定在了午时三刻。

午时砍头

午时三刻咱们弄明白了,那么古代人为啥要在午时砍头呢?太阳正午,围观的吃瓜群众也好、监斩官也好、刽子手也好,他们顶着大太阳在这里等时间,多热啊。就算对死刑犯也是一种折磨啊。

说道这里,又引出了一个问题,古代人一般斩首都讲究“秋后问斩”,所以炎热这件事儿您就不必担心了,毕竟秋高气爽,是个斩首的好时节,至于为什么要秋后问斩,这个问题留着下次再说。

咱们言归正传,继续研究为什么古代人要午时斩首,其实这个问题也没啥根据,因为古代人也没有非要午时斩首,有一种情况就不用午时斩首,那就是夜里宣布斩首,等到天明之后执行,这个时候就不用等到午时斩首。

只有白天行刑的犯人,才会安排到午时来斩首,而且斩首的地点一般都是在闹市口,以达到“刑人于市,兴众弃之”的效果,让周围的人们唾弃他,这是他作为犯罪的代价,也是警示其他人,不要犯罪。

午时斩首,还有一些没根据的说法,尽管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但是这种说法流传的最广,我在这里也就简单提一下。

午时,阳光正当头,万物无影子,乃一天之中阳气最旺之时。在我国古代,封建迷信非常严重,砍头的犯人尽管罪大恶极,但是砍头这些人,监斩官、刽子手等等,都怕犯人死后对他们不利,于是阳气最旺的时刻斩首,以驱散他死后带来的威胁。而且,在这样的正午时分,将其斩首后,很难有机会走到奈何桥,这也是对犯人的最大惩罚。

但是也有另外一种说法,午时斩首是为了犯人人性化考虑,因为犯人砍头前都有断头饭和断头酒,吃完饭喝完酒,再加上太阳暖暖的很贴心,一时间思绪可能会朦胧起来,不知不觉间,行刑已经结束了,可以减少犯人的痛苦。其实这种说法看似合理,却有很大的漏洞,因为死刑犯死之前,很少有没心没肺的犯人,还会将断头饭吃完,然后再来一碗酒,他们当时已经濒临崩溃,根本没什么胃口吃饭。

其实,古代的人斩首并非只有一个午时三刻时间,天明也会安排斩首。而且,一般的斩首都是定在午时,而非午时三刻,只是在定都北京后的朝代才会采取午时三刻来执行,如今的清宫剧最多,大家听“午时三刻”斩首也就最多,所以,大家才有了“古代斩首都是在午时三刻”这样的印象。

▲文/野史日记 欢迎关注,了解更多历史趣事!

古代死刑为何选在午时三刻执行呢?

午时三刻是西安的正午12点,北京的11点45分。

古代一个时辰等于现在两个小时。“午时”指的是上午11点到下午1点。“午时三刻”大约就是现在的(以24小时制算)11点45分。 如果按照一昼夜一百刻算的话,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午时三刻就是11点43分12秒。

古代没有时区概念,我国历史上多次定都西安。所以,处决犯人时,是按照西安“正午(中午12点)”为标准的。明清时期,都城改到北京。而西安到正午时,北京才到午时三刻。所以,处决犯人改成“午时三刻”了。

也是因此,“午时三刻开斩”直说开始流传开来。

其实,无论是“正午”还是“午时三刻”,都是为了选择阳气最正的时刻处决犯人。

古人轮回思想很重,认为人死后会变成鬼。正午时候,太阳在正头顶,地面影子最小。人们认为这个时候阳气最盛。这个时候干杀人的“阴事”,人死后的阴气会立刻消散,犯人不会变成鬼。在场的监斩官和负责行刑的官吏不会被死人的鬼魂纠缠。

同时,“午时三刻”太阳正高,也象征“明正高悬、天地可鉴”的意思。朝廷也是在代表上天,光明正大的执行法度。犯人时经过公证审判的,围观百姓要引以为戒。

而且,“午时三刻”也是人容易犯困的时候。此时,给犯人吃口断头饭,刚好趁着犯人“乏劲”送他上路。人们认为这样可以减轻犯人痛苦。

处决犯人时,要严格遵守这个时间。如果到的早了,要等时间到了才能行刑。如果,到法场时间晚了,过了“午时三刻”。就要另选日子处决犯人。

(文|勇战王聊历史)

古代死刑为何选在午时三刻执行呢?

午时三刻说法有二:午初三刻(今11:45)和午正三刻(12:45)均可。

古人将二十四小时分为十二时辰,其中午时为11至13时。此时阳气最盛,人的影子最短,足以压制死者的阴气(古人认为杀人是极不吉利的“阴事",死者会变厉鬼报复所有与他死亡有关的人),故选择此时行刑。一般斩刑于正午(12点)开刀,让囚犯死后可入阴间为鬼;重刑犯则定于午时三刻开刀,令其死后无法变鬼。

另有一说:此时死囚已因精神和肉体崩溃而昏昏欲睡,故行刑可减轻其部分痛苦。

古代死刑为何选在午时三刻执行呢?

午时三刻已到,立即执行。我相信大家在宫廷古装剧中经常听到的台词,某某重刑犯,罪孽深重,十恶不赦,被除以秋后问斩,而问斩的当天还必须要是午时三刻。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什么都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包括对于重刑犯的行刑,这个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至于具体什么时间对死刑犯执行,不用的朝代有不同的规定,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死刑犯行刑的都是在白天,而且是在人多的地方执行,之所以会如此,就在于官府要通过这种手段起到震慑的作用,以便更好地统治天下。

而午时三刻问斩,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后半期才开始实施的,很多反应明清题材的电视剧,用这句台词最多。而之所以会在午时三刻行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封建迷信的原因。当时统治者认为,午时三刻是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说白了就是人在地上投影最小的时候。这也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斩杀犯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犯人是冤枉的,还是罪有应得,但他们被斩杀后,他们的阴魂都会回来寻找判决的法官、监刑的官员、刽子手,以及与这个案件有关的人员。所以选择“阳气”最盛的时候,以便压制被斩杀犯人的阴魂,以抑制犯人的阴魂。这个原因是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二】减少犯人痛苦。午时三刻大太阳在空中高高照,要放在现在正是中午下班休息的时候,也就是很多人开始要睡午觉的时候,此时人的精神是最萎靡、困倦的时候,此时犯人精神状态也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此时行刑,犯人人头落地的瞬间,犯人的痛苦也会少一些。所以,在将犯人拉倒刑场后,只要时间不到都要等,一旦专管时间的官吏观看太阳的位置正好到午时三刻的时候,立即通知监斩官下令执行。

所以,主要是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才最终确定将行刑的时间安排在午时三刻。

古代死刑为何选在午时三刻执行呢?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从书中或从电影,电视剧中可以看到,古代的死刑都是在午时三刻执行的。

古代一天的计算时间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就是现代的二个小时。古代的午时三刻,现代的时间就是中午十二点左右,这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

古代判死刑也是很慎重的,虽然也有怨假错案,但判处死刑的案情要逐级上报,直至朝廷审批后方可处斩。除非案情重大可以直接处斩。

还有一个说法,选午时三刻处斩,说明办案公正,天地可鉴,办案正大光明的象征。

古代死刑犯生前最后吃的一顿饭是很丰盛的,俗称杀头饭,意思就是不让他做饿死鬼。

人们普遍以为,人死后都会变成鬼,鬼都是晚上才会出来,早上太阳出来以后,鬼就不会再出现,午时三刻的太阳,晒着没有什么阴影,这个时候处斩不会有鬼出现,行刑的刽子手也不会被鬼缠身。

阳光代表着正义、公平、公开,选在一天阳光最高照的时刻,意味着对上天表示皇帝处理事务的公平性。同时,选在午时三刻,也是为了警示人们,做人恪守本份,尊守律法,不做违法之事。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古代死刑为何选在午时三刻执行呢?

午时三刻

我们常说时刻时刻,事实上,时和刻是两套完全不同的计时单位,按照古人的划分,一昼夜可划分为十二个时辰,也可划分为一百刻。而一刻则相当于现在的15分钟。

所谓午时,即现在的11点至13点。

所谓午时三刻,即现在的11点45分。

古代死刑为何要在午时三刻执行呢?

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古人比较迷信,认为杀人是阴事,不管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总之,被杀者的鬼魂会纠缠判决的法官、行刑的刽子手以及所有和他被杀有关的人员,甚至前来观看的无辜群众也有可能惹上死者的鬼魂。

而古人认为午时三刻是一天之中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刻,按照古代迷信的观点,这个时候的阳气可以冲淡因杀人而产生的阴气。

这样,判决的法官、监刑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以及围观的群众,都不会受到死者鬼魂的纠缠,而这,正是古代在处死犯人时,选择在午时三刻问斩的最主要原因。

第二,可以减少犯人行刑时所受的痛苦。

午时三刻,也就是正午十二点左右,这个时间点往往是人的精力最为萧索的时刻,人们往往很容易呈现昏昏欲睡的状况。

所以选择在午时三刻处死犯人,可以略微减少犯人的痛苦,而这,也体现了在古代的残酷法治下,尚存的一丝丝人道主义。

秋后问斩

而古代在行死刑时,除了午时三刻,还很讲究秋后问斩,这也是有原因的。

所谓的秋后问斩,即一般的死囚要等到秋冬两季才处死,而不是在春天或者夏天。

这里面同样有迷信的成分,而且还牵扯到了一个五行学说,按照五行学说的说法,秋天对应五行中的金,而金的本性是冰冷。

秋天是金旺、水相、土休、火囚、木死。

从五行上看,秋天是肃杀沉寂的季节,选择在秋天行死刑,则是顺应天时的体现。

再有,春夏两个季节,人们忙于耕种,没有时间出来观看死刑,而秋冬两季,人们相对比较清闲,有时间来观看。只有百姓前来观看,才能发挥死刑杀一儆百的效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