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康熙为何要将一名70岁种田老汉满门抄斩?他是谁?
康熙是皇帝,咋还跟一个老汉过不去呢?事有蹊跷必有妖,仔细了解之下,才明白咋回事儿,原来这位老汉威胁到了清朝的稳定。
散落民间的皇子明朝灭亡之后,励精图治崇祯皇帝倒霉啊,忙了半辈子成了亡国皇帝。最终他有七个儿子,在亡国的时候死了四个,最终在李自成兵败的时候趁乱跑了三个,哪三个呢?老大朱慈烺;老三朱慈炯;老五朱慈焕。
逃亡之后,三人浪迹天涯,过惯了舒服日子的的大太子朱慈烺,在流亡之中忍受不住煎熬,最终铤而走险去投奔了自己的姥爷周奎,过了几天好日子的朱慈烺,早忘了自己是亡国太子的身份,失去警惕的朱慈烺最终被他的舅舅们绑起来,扭送给了清廷请赏,这样一来就避免被牵连。
朱慈烺到死都没想到,这亲情如此不堪一击,可见他有多么不成熟,有此下场也怪不得别人狠毒了。
老三朱慈炯不知道去哪里了,他的下落一直是一个谜,清朝为此特别烦恼,因为朱慈炯一天找不到,一天就有反清复明的组织借着他的名号造反,此起彼伏,闹的清朝不得安宁。
老五朱慈焕,不同于老大,他能忍住民间疾苦,能够明白自己不能露面,更不能相信任何人,在老大的前车之鉴下,他肯定不会再选择去找什么姥爷、舅舅。他更倾向于学习老三,从此人间蒸发,过自己的余生。他和老三不同,他从来都不想反清复明,就想从此安安稳稳的过日子。
朱慈焕逃亡之后,隐居于民间,在民间受到贵人相助,改头换姓,名为王士元。朱慈焕早民间生活,倒也衣食无忧,毕竟是一个皇子,从小读书,凭借自己的文化,在民间做教书先生,也算受人尊敬。
一言不慎时间荏苒,有如白驹过隙,等到朱慈焕70多岁的时候,他早已习惯了自己的生活和身份,小心翼翼几十年的朱慈焕,逐渐开始忘记了自己原本的身份。一时大意的朱慈焕在和朋友酒后聊天的时候,不小心泄露了自己的身份。
尽管朱慈焕酒醒之后十分后悔和懊恼,但还是安慰自己,毕竟已经过去那么多年了,如今清朝已经稳定,不会把自己怎么样了,于是朱慈焕放宽了心。
只是他没想到的是,有一位念一和尚得知了此事,于是反清复明的念头冒了出来,这位念一和尚就打着朱慈焕的名号,造反了。
朱慈焕一听,心里大惊,他知道自己给自己惹祸了,于是带着家人,全家迁徙,找一个新的地方落脚。
狡猾的清廷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情,康熙皇帝祭拜明皇陵。说道康熙祭拜明皇陵这件事儿,由来已久,大清朝是推翻了明朝建立政权,为什么清朝皇帝却时常祭拜明皇陵呢?因为他们清兵入关,为汉族所不容,为了稳固统治,清朝的历代皇帝都会做做样子,表现出对前朝汉王朝的怀念与尊重。
康熙尤其会用此套路收买人心,甚至还发出了一个信号,他说:“寻找明朝皇族后裔,封官,让他们守陵吧。”一句话说出来,让天下人都觉得康熙宽容大度,前朝恩怨,尽释前嫌。这样的态度传到民间,自然也传入了朱慈焕的耳朵,年迈的朱慈焕幼稚的以为清朝已经忘记了他们与大明朝的恩怨,就算找到自己也没什么,能为祖宗世代守陵,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朱慈焕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他全家老小被清军抓捕,朱慈焕仍抱有幻想,做定了给祖宗守陵的准备,结果却没能如愿,最终朱慈焕全家被斩,他被人被凌迟处死,享年75岁。
康熙杀朱慈焕,就不怕汉人不满吗?就不怕他拜祭明皇陵的安排成为笑谈吗?他当然怕,所以他杀朱慈焕的理由不是清除前朝余孽,而是抹黑朱慈焕冒充“朱慈焕”,以他冒充前朝皇子的罪名,将其全家处死,断了崇祯最后的血脉,然后还继续拜祭明皇陵,估计拜祭的时候,康熙会窃笑也说不定。
▲文/野史日记 欢迎关注!
历史上康熙为何要将一名70岁种田老汉满门抄斩?他是谁?
别看清朝最终结束了封建统治,其实大清王朝也是有过盛世的,也就是史书的康熙盛世,康熙在位61年,在此期间的伟绩也是最高的,所有又被后世之人誉为千古一帝,不过他曾经却将一名70岁的种田老汉满门抄斩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70岁的种田老汉有是谁呢?
关于这个人,我们还要从明朝开始说起,周所周知,明朝是由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一点点的努力,最终驱走元兵后建立起来的王朝,当时也是风光正盛,一度成为强大王朝,但是不料结果却毁在了崇祯的手上,当时朝廷动荡,再加上有着反王李自成造反,所以崇祯子在被逼的走投无路之时只能将自己的老婆孩子全杀了,最后煤山自缢,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崇祯虽然断送了大业,但是他还是有先见之明的,早早的就将自己的三个儿子给悄悄的送出了皇宫,待他们将来好光复大明。
其实崇祯一生也是有着很多孩子的,但是儿子却只有七个,最终能活下来的也就只有被他送出宫的三个,其中有一个就是太子朱慈烺,两外两个分别是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三个也算是幸运的,在重重包围之下还能逃出去,不过这留下的血脉好像并没有什么作用,最后最后大明依然是没有复苏,慢慢消亡在了历史长河里。
当然还残留这三个人,这让李自成很是担心,所以在崇祯自杀后,他连忙下令权利抓捕逃走的三个皇子,既然都是皇子,肯定是从下在皇宫养尊处优惯了,所以根本就适应不了逃亡的生活,还没过几天,他们三个人全部都被抓获了,本以为在劫难逃,但是哪里料想李自成根本就没有杀他们,还给他们封王封地,都知道李自成是反贼,所以想要为自己正名,要想获得朝中大臣的支持,那就必须要用到这三个皇子。
事情还没有解决好,就出现了吴三桂叛变,转投了满清,所以李自成也只能先去解决这个问题,他带着皇子们一起去讨伐吴三桂,但他哪里想到自己竟然败了,现在自己的性命都快要保不住了,自然是没有精力再去管这三个皇子了,虽然他们三个人趁乱逃脱了,但是不管怎么说他们都是明朝之后,满清容不得他们,于是他们又开始了残酷的逃亡生涯。
太子最没用,也是最先死的,他当时根本就过不惯逃亡的生活,所以便找到了自己的外公,想要去他那里生活,但是他外公家的人却是贪图富贵,亲自将他送给了清军,落在清军手里,下场可想而知,最后被杀,而永王与定王两个人一直都过着逃亡的生涯,清军也没有放弃对他们俩的追捕。
在逃亡中他们俩被清军追上,永王为掩护弟弟定王离开,最终死在清军手上,定王也顺利的逃脱,辗转多年之后,定王去到安徽,他也在哪里过上一段没有逃亡的日子,本以为能好好生活,但是清军却找上了门,于是他又要继续逃亡,后来他逃到了凤阳,被居住在当地的一个前朝人所收留,所以她也改名换姓,在这里娶妻生子生活了下来。
不过清朝对定王的搜捕就没有停止过,在经过多方打探后,找到了凤阳,但是并不能确定,所以就将他们一家抓了起来严刑拷问,其实定王将自己的身份告诉过自己的儿子,而他儿子又在有一次喝醉酒喝将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妻子,最后他的妻子禁不住拷问,说出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康熙也就下旨将他们全家都抄斩了,当时的定王也已经有七十多岁了,其实就算康熙不将它杀了他也应该做不了什么了,毕竟当时清朝也走上了盛世,没有哪股势力能撼动了。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历史上康熙为何要将一名70岁种田老汉满门抄斩?他是谁?
康熙将一名七十余岁的老人满门抄斩,这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不过这位老人并不是什么种田老汉,而是一位教书先生。
这位教书先生名叫王士元,他之所以被康熙抓捕并满门抄斩,主要是因为王士元一次酒后自称是明朝崇祯帝的皇子朱慈焕。王士元的房东张月怀听闻之后,就打算借机起义,拥立“朱三太子”(朱慈焕)。而僧人张念一听到消息后,也开始大举募集香火钱,说是要“助朱三太子起义”。
清廷很快得知了消息,立刻派人通缉并捕获了王士元,以及王士元的儿子和孙子。此时的王士元已经75岁高龄了。
王士元被抓后,自述了自己的身世和经历。
王士元说他就是明定王朱慈焕,李自成攻入北京时,他才十一岁。崇祯将他交给了一名太监带出宫,并隐匿于民间。结果这名太监背叛,将他直接交给了李自成。
幸运的是,李自成没有杀他,而是将他交给了一名毛姓将领看管。清军入关后,毛将军先是带着他到河南种田,后来留下他独自逃亡了。他只能独自一人流浪到了凤阳,被一名王姓乡绅收为养子,改名王士元。
王士元十八九岁时,王乡绅病故,他被王家子孙赶出了家门,只能在一座佛寺出家度日。做僧人期间,他又结识了一名姓胡的余姚人,并被胡某招为了女婿。从此,王士元就以教书为生,迁徙于各地,不停的改换姓名,防止被清廷发现。
不过,最终他还是被清廷侦查到,并被抓获了。
王士元被捕后,还说他蒙清朝对前朝的三大恩,即诛杀流贼,替崇祯报仇;从不杀害先朝子孙(假的,清廷抓到朱氏子孙不论真假皆杀);还有祭奠明朝皇陵先祖。所以,他是不会造反的,更何况他已经七十五岁了。而且他也从未积草屯粮,招军买马,打造盔甲,占据城池。
但对于康熙而言,满清虽然已经立国六十余年,却还是对明朝朱氏后人非常忌惮,特别是对“朱三太子”。最后,康熙还是以“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应拟大辟,以息乱阶”,判王士元斩立决,儿孙全部斩首。
康熙的担心不无道理。从明朝灭亡的那一天起,以汉人为主的各族人所进行的“反清复明”活动就从未停止,这也是满清统治者从立国之初,到灭亡都一直头疼的事情。而满清所采取的手段也非常简单,镇压处决,可是每次都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那王士元到底是不是“朱三太子”朱慈焕呢?应该不是。
按照《明史》的记载,崇祯共有七子,其中第二子、第六子、第七子早殇。朱慈焕排行第五,同样在四岁时夭折。7年后李自成才杀进了北京城,所以,王士元绝对不可能是朱慈焕。
崇祯七个儿子中,长大成人的只有三个,长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和四子朱慈炤。三人在北京城破后,均下落不明。
传说中,有说太子朱慈烺本来要前往大臣朱纯臣家躲避,但被李自成找到。山海关大战,朱慈烺随行。李自成败,朱慈烺被送给了吴三桂。原本吴三桂准备拥立朱慈烺为新帝,被多尔衮拒绝。吴三桂就带着朱慈烺到了山西,并在山西去世。还有说朱慈烺被李自成所杀,也有说南明弘光元年太子案中的朱慈烺就是真太子。总之,乱军之中肯定是死了。
第三子朱慈炯据传也被李自成抓获,并被封为了定安公。李自成战败后,下落不明。因此,很多人就打出了“朱三太子”的旗号,其实都是假的,名字都对不上。但是这个“朱三太子”却一直困扰着清廷。
第四子朱慈炤,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时,就已经下落不明了。当时朱慈炤才12岁,如果王士元自称朱慈炤,倒是有点可能。但是,王士元却自称朱慈焕,十几岁的孩子,怎么会不记得自己的名字。
推测这个王士元,原本想借“朱三太子”的名气炒作一下,捞点好处。他可能想,他都已经这么大年龄了,而且也没有造反的实际举动,康熙即使抓了他,为了收买人心,可能还会封他一个公爵、侯爵之类的闲散爵位。结果没想到康熙一点都不仁慈,让他白白搭上了全家人的性命。
历史上康熙为何要将一名70岁种田老汉满门抄斩?他是谁?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将一位76的私塾先生(种田老汉)满门抄斩,所斩之人,清廷公布是崇祯皇帝的第五子朱慈焕,也就是许多人冒充的“朱三太子”,实则是崇祯的第四子朱慈炤(zhao)。
听着有点乱,康熙杀的是谁难道没弄清楚?
大家别急,康熙要的就是这种效果,混肴视听,以真作假杀了崇祯的儿子,这就是阴险的政治家嘴脸。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还要从崇祯景山上吊前说起。
大明朝被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崇祯万念俱灰,逼死了皇后和贵妃,砍了女儿,把三位皇子交给大臣带着逃出了宫。
三位皇子逃出宫分别藏匿到了民间。
这三个皇子分别是:皇长子——朱慈烺、皇三子定王朱慈炯、皇四子永王朱慈炤。
需要说明一点,崇祯共有七个儿子,其他儿子都是早夭,重点说一下,皇五子朱慈焕在五岁时被吓死了。
当时逃出宫的皇太子16岁,三皇子14岁,四皇子只有10岁。
话说明朝灭亡后,李自成在北京称帝。他开始寻找崇祯的后代。
先说皇太子朱慈烺。史书记载太子当时在大臣朱纯臣家躲避,南方抗清领袖史可法派人接太子去南京称帝,但是闯王李自成抢先一步找到了太子朱慈烺。
李自成说:“一码归一码,你爸有罪你没罪。”太子顺竿爬,于是请求李自成“不可惊祖宗陵寝,速以礼葬我父皇母后,及不可杀戮我百姓,并指现在投降的官员是不忠不义,应尽杀之。”
李自成为了收拢人心,也为了减轻明朝遗臣的反抗,迅速封太子为宋王。
然而好景不长,不到三个月,李自成被吴三桂和多尔衮合力击败,李自成逃出北京城,太子朱慈烺在乱军中失踪。
再说皇三子朱慈炯。李自成攻入北京后,无意中抓住了皇三子,同样出于尽快稳定局势的目的,李自成封他为定安公。
从对待崇祯儿子这件事来看,李自成还是挺仁慈和深谋远虑的。
三皇子和皇太子一样,在李自成兵败逃出北京城时在乱军中失踪。
皇四子朱慈炤是最幸运的一个。
当时四皇子随着闯王的乱军逃出了北京城。出城后,他被一个姓毛的将领收留,然后带着他逃到了河南,二人开荒种了一年的地。
到后来清政府登记人口,也就是搜捕崇祯的后代。听到消息后,姓毛的撒丫子跑了,四皇子一人开始了乞讨生活。
有一天,他不知不觉来到了安徽境内,在凤阳乞讨时,遇到了一位前明遗臣姓王的给事中,老王感念前朝皇恩,将他收养在家,并为他改名为王士元。倒着念的意思是“原是王”。
过了十几年后,老王去世,四皇子就以王士元的名字开始了流浪生活。
四皇子在浙江乞讨时,遇到了前明的一位姓胡的官员。老胡也是感念前朝皇恩,于是把女儿许配给他。
这时四皇子将近30岁。从此有了一个稳定的家,四皇子就以王士元为名靠教书为生。
转眼到了康熙47年,这时四皇子已经75岁了,家有一妻一妾,共育有六子三女,并且还抱上了一个大孙子。老王儿女满堂,子孙绕膝。可谓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然而就在幸福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时候,就在王士元颐养天年之时,75岁的老王身遭横祸被康熙砍了。
康熙为什么要砍一个种田的老头子呢?原来康熙被民间“朱三太子”案困扰已久,冒充朱三太子的案子,在康熙执政期间至少有10多起,都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起事或敛财或预谋造反。
这些冒充朱三太子的人不懂历史,都以五皇子朱慈焕为旗号造反,民间百姓认为五皇子名字起的好:“慈焕”——仁慈换掉康熙。
康熙为了引出真的朱三太子,于是厚待崇祯幸存的女儿,还为崇祯修建了思陵,康熙还亲自祭拜崇祯。
康熙所做的一切都是作秀,一方面是缓和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一方面惺惺作态引出崇祯幸存的儿子们。
为了把戏做足,康熙传旨寻找崇祯后代,封崇祯儿子做看护思陵的官员,负责祭祀等事项。
当时化名王士元的皇四子就上当了,他表明了身份,说自己是真的四皇子。
康熙派人调查,这个75岁的老头确实是皇四子,康熙心内一阵欢喜,当然康熙不可能让他做官。于是心生一计,以真为假,乘机斩草除根。
康熙的计谋是,朱三太子案基本都是别有用心的人冒充的,康熙就以此为理由,硬说王士元冒充朱三太子,即实际冒充皇五子朱慈焕。
康熙随之公布了历史史料,说崇祯的五皇子朱慈焕在五岁时就死了,所有冒充朱三太子的都是假的,一律斩立决。
康熙这手太高了,一方面杀了真正的皇子。一方面绝了一些人冒充朱三太子的念头,可谓一石两鸟之毒计。
康熙就这样“以真作假,真亦假;以假当真,假亦真”真真假假杀了真的四皇子。(是不是太烧脑?)
等大清局势稳定以后,当明朝不可能死灰复燃时。康熙不经意说了实话:“朱三太子本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别有用心的人打着他的旗号,我也知道崇祯的四皇子没有造反之事,但是不能排除他有造反之心!”康熙欲治人之罪何患无辞?
文/秉烛读春秋历史上康熙为何要将一名70岁种田老汉满门抄斩?他是谁?
康熙在这件事上非常阴险,他一面推崇明朝,表示善待明朝皇室成员,并且不断祭拜朱元璋的孝陵,孝陵里面“治隆唐宋”四个大字就是他写的。但另一面却着手铲除所有明朝皇室后裔。后来捕获了已经75岁的“朱三太子”朱慈焕,不仅下令将其满门抄斩,并且将他凌迟处死。
崇祯皇子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紫禁城。明廷覆灭之时,走投无路的崇祯下令皇宫内女眷自尽,于是周皇后在坤宁宫自缢,后来崇祯又砍了袁贵妃、长平公主和昭仁公主。
与对待女眷的态度不同,崇祯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逃出升天,延续命脉。于是下令太子朱慈烺、皇三子朱慈炯、皇五子朱慈焕逃跑,让他们躲入皇亲国戚家中。
李自成进城后,虽然对明朝大臣严刑拷打,但始终没有选择杀害这三个皇子,并且还选择赦免了他们。即便是李自成从山海关败退后也没有杀死他们,反而是任由他们逃跑了。
清军打着为崇祯复仇的旗号入关后,开始捕杀明朝皇室,至此三个皇子全部下落不明。期间也发生了南北太子案件,清军处决了所谓的假太子,但也有一部分人说这个太子是真的。
朱三太子案清朝定都北京后,开始寻找散落民间的崇祯皇子,但始终渺无音讯。时间到了康熙年间,很多地方打出了“朱三太子”的旗帜造反。“朱三太子”指的是崇祯三个皇子,并不是其中之一。
清朝的“朱三太子案”非常多,电视剧《康熙王朝》之中就有描述,比如杨起隆,他就联络了很多北京当地对康熙不满的人员起事,结果失败潜逃。类似的事情在康熙一朝多达十余起。
经历了多次的“朱三太子案”后,康熙想了一条毒计。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在南京大肆祭奠朱元璋明孝陵,声称探访明朝后裔,授予官职,或者让他们看护孝陵。
公元1708年,康熙已经在位47年,这一年清政府在山东汶上县捕获了一名75岁的老汉。经过审讯,确定了这个人就是崇祯的第五子朱慈焕,康熙大喜过望,不过没有授予他官职,而是下令将其满门抄斩,并且将他凌迟处死。
朱慈焕逃亡经历原来李自成兵败后,朱慈焕被李自成的一名将领带到了河南,当时他们处理了所有的武器装备,准备隐姓埋名。但由于清朝的搜捕力度很大,所以李自成的将将领扔下了朱慈焕独自逃命了。
十几岁的朱慈焕开始了流浪的生活,并且走到了朱元璋的老家安徽凤阳。当时凤阳有一个姓王的乡绅好心收留了他,并且给他改了名字王士元[原是王],就这样朱慈焕过了几年稳定的生活。
后来王员外去世,朱慈焕无依无靠,又开始了流浪,由于生计所迫,他到了一处庙宇中做了和尚。有一次一个胡姓乡绅到了庙里上香,认为朱慈焕器宇不凡,所以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从此朱慈焕以王士元的身份娶妻生子,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期间虽然因为身份问题,带着家人逃窜于大江南北,但总算保住了性命。
康熙年间,康熙多次拜谒明孝陵,并且明确表示会优待明朝皇室后人。虽然朱慈焕不敢出来接受,但逐渐的认为康熙是对明朝皇室亲善,所以放松了警惕,开始安定的享受生活。
既然放松了警惕,人的戒备心也就放松了很多,晚年有一次和好友聊天时吐露了自己就是朱慈焕的秘密。这件事很快就引起了轰动,甚至有一名叫做念一和尚的人又打着朱慈焕的旗号起义。
听到念一和尚起义后,朱慈焕迅速从居住地浙江逃到了山东,但消息走漏后又岂能置身事外,最终朱慈焕在山东被捕。
被捕后,清廷让念一和尚来与朱慈焕当堂对质,虽然证明了二人并无往来,但康熙特批凌迟处死。已经须发皆白的朱慈焕看着自己的家人一个一个被砍杀倒地后,自己也在绝望中被凌迟处死。
历史上康熙为何要将一名70岁种田老汉满门抄斩?他是谁?
历史上康熙为何要将一名70岁种田老汉满门抄斩?他是谁?
有人认为康熙皇帝雄才大略,有人认为康熙皇帝奸诈狡猾,有人认为康熙皇帝才智超人,有人认为康熙皇帝阴谋诡计。下面这件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康熙皇帝到底是什么人,发挥聪明才智、都来判断一下吧。
清朝入主北京之后,花费了很大精力到处搜捕明朝皇室遗漏人员。几十年之后,清王朝的天下已经呈现出太平盛世景象,好像清朝统治者已经不再考虑明朝遗留问题了,突然发生的一件事,令全国人民大吃一惊。
康熙皇帝为了笼络汉族民众、为了真正赢得全国民心,曾经6次亲自参拜、瞻仰明朝皇陵。每一次拜谒皇陵时,康熙皇帝都会三跪九叩,一副无比虔诚的模样。
1699年,康熙皇帝已经执政38年,他又一次亲自祭拜明孝陵。拜完之后,他对随行大臣说:多多查访,朕要寻找一位明皇室后裔,授予他职衔,让他来管理明孝陵。
康熙皇帝的这一番话语在全国引起巨大轰动,百姓都被康熙皇帝这样“亲民友善”
深深感动。
有一位叫王士元的老人,心里非常高兴,他认为自己虽然不去申领康熙皇帝的这个职位,但是,自己余生应该可以善终至死了。
王士元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
原来王士元曾经有一个名字叫朱慈焕,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的第3个儿子,小时候被册封为定王。
明朝灭亡时,朱慈焕12岁,被李自成俘虏。后来历经坎坷,被一位姓王的故明官员收留。
为了安全起见,故明官员将朱慈焕改名为王士元。5年之后,故明官员去世了,王士元到江南流浪、并在浙江余姚当了和尚。
一位姓胡的乡绅带着家人到庙里游玩,看见王士元。胡乡绅对王士元极为欣赏,把自己的千金小姐嫁给他。
王士元从此安家落户、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在岳父帮助下,王士元得以教书谋生。
除了教书,王士元总是小心翼翼、谨小慎微地生活,从来不与他人聊及自己的身世。
王士元一生养育了3个儿子和2个女儿,可谓儿孙满堂,也能安享天伦之乐。特别是晚年,正逢康熙盛世,生活日益富裕安定,王士元想到自己这一生不会再出现波折了。
有一天,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彻底打破了王士元的余生幻想。
1708年,大祸从天而降。王士元正在与一位好友下棋,一批官兵闯入家中,把王士元锁住带走了。
事发的原因还是要从几年前说起。
在拜访明孝陵之后,康熙皇帝说了要寻访明皇室后裔。向来守口如瓶的朱慈焕、现在叫王士元,放松了警惕。
可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总有向人倾诉的欲望。解除了警觉心理的王士元,在一次学生请去喝酒之后,把自己保守了一辈子的身份秘密透露出去了。
蝴蝶打了一个喷嚏,有可能引起海啸。在这里应验了。
念一和尚听到王士元身份信息之后,非常兴奋。念一和尚拥有强烈的反清复明思想。
1706年,念一和尚举起朱慈焕的大旗,在大岚山起兵,发动武装起义。
王士元听说后大吃一惊,立刻悄悄带上一个儿子,从浙江逃亡到山东。
念一和尚起兵之后,清朝官员带兵到王士元在浙江的家中搜查。
听说官兵即将来查,留在浙江的王士元家人,惊恐不已,害怕受到严厉惩处。王士元妻子、两个儿子、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媳,总共六个人,全部上吊自杀。
清朝官员顺藤摸瓜、追根究底,把王士元逮住后,进行了严格审讯。
清朝官员在审讯之后发现,王士元与念一和尚起兵毫无联系。官员把王士元与念一和尚带进同一个审讯室时,两人根本不认识。
王士元说:我是朱慈焕,但是几十年来,自己从无造反的言语和行动。
官员调查结果与朱慈焕本人供述一致。官员想起来,几年前康熙皇帝曾要求寻访明皇室后代,打算安排去当明孝陵守陵官。
官员认为朱慈焕将是最合适的人选,于是,把朱慈焕安排住下,用很好的食物招待朱慈焕吃喝。
官员把朱慈焕的材料整理好,并上报给朝廷,等待康熙皇帝下令嘉奖。
接到上报,真正的、声名远传的朱三太子朱慈焕已经找到时,康熙皇帝喜出望外、大喜过望、如获至宝。
出乎官员的预料,康熙皇帝不是要对朱慈焕授予官职、更不是要嘉奖官员,而是
发布一道圣旨:将朱三太子(也就是王士元),千刀万剐(凌迟)处死。
康熙皇帝之所以要凌迟处死朱慈焕,是因为担心反对清朝统治的仁人志士利用“朱三太子”的名号,再次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号召民众起来造反、推翻清朝统治。
1708年,76岁的朱慈焕老人胡须头发都白了,一生东躲西藏,却最终和自己的儿子一道被押赴刑场,遭遇一刀一刀割肉而死亡。
大明王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的所有子孙,被完全消灭干净、一个不留了。
康熙皇帝所说的“对明皇室后代授予官职”,实际上是一道重口味的诱饵,目的是钓出深藏在民间汪洋大海中的大明后代,以便斩草除根、赶尽杀绝。
康熙将一名70多岁种田老汉满门抄斩。老汉就是明皇室后裔“朱三太子”朱慈焕。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关注、共同进步!
欢迎批评、一起成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