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高挂免战牌后,敌人就不进攻了吗?
免战牌,在电视剧里成为了人尽皆知的“神器”,只要高挂上这个免战牌,地方就只能叫骂,逼对方出战,否则挂免战牌的这一方不出来,这仗就打不成。
其实真是的情况并非如此,否则这世界也就不会有“强攻”这个词儿了,在战场之上,这仗还真不是你想不打就不打。
大家都知道,古代打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次大型的战争,需要无数的钱粮,甚至需要多年的准备,一场战争,进攻方需要付出很多心血,大战在即,被攻方挂起免战牌,如此一来,如果进攻方选择退回的话,这损失可不小,既然是来打仗,自然不会是什么好朋友,更不会选择承担这部分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你觉得进攻方会因为一块牌子撤走吗?当然不会,来了自热不会这样走,这块牌子自然也不会影响进攻。
攻城都是强攻,很少有守城方放弃守城优势出战,所以这免战牌的有无,没有啥用,进攻的人还是会进攻。
但是电视剧里为啥频频出现免战牌,难道是编剧自己空想出来的吗?当然也不是。
说起这个免战牌的来历,有着悠久历史,要追溯到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人讲究,做人有底线,说话也算数,而且讲义气,这也是关羽为什么喜欢读《春秋》的原因。
春秋时期打仗,和后期礼乐崩坏之后有着极大的区别,他们讲义气已经接近“蠢”的地步,而且春秋时期的贵族一般都是亲戚,打仗也注意分寸,不往死里打。
春秋时期打仗,都要事先约定好,指定打仗时的时间、地点、人数,到时候谁都要严格遵守约定,打多长时间结束,这些都有规定。
这个时候的免战牌是有效的,比如你想和谁打仗,你派人去约战,结果对方挂了免战牌,你就不能约战了,要回去复命说,人家最近有事,不约。
你可能会觉得春秋时期的人可笑,但是那时候确实最讲信义的时期,也是今天最匮乏的东西。
在春秋之后,战国开始讲究计谋和战术,所谓计谋和战术,其实本质就是欺骗。所谓的兵不厌诈,其实就是信义全无。
但是有一例战斗,免战牌确实是起了作用,这次战斗是“靖难之役”。当时朱棣进攻铁铉,铁铉扛不住了,于是挂了一个免战牌出去,朱棣一看,就给了他一个晚上时间,结果第二天,铁铉将朱元璋的牌位挂满了城头,替换了免战牌,这给朱棣气了个半死,面对这样的局面,朱棣不知道如何是好,进攻肯定不行,这不是有辱先皇嘛,不进攻也太憋屈了。不管怎么样,这次的铁铉的免战牌是生效了。
其实在《三国演义》中也出现了免战牌,当时是诸葛亮进攻司马懿,司马懿选择龟缩,诸葛亮拿之无可奈何。诸葛亮不进攻司马懿并不是因为免战牌,而是因为无法攻破,和免战牌关系不大,司马懿挂免战牌只是在给自己的部将看,告诉大军自己的心意,就算诸葛亮骂破喉咙也不会开战。
其实古代的免战牌,很少出现,这种东西只在春秋时期有过点作用,就再也没啥实际用处了,即使挂上了免战牌,战事还是在所难免!
古代战争高挂免战牌后,敌人就不进攻了吗?
在古装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两军交战,先由大将出马,提升一下士气,如果打不赢就鸣金收兵,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就高挂免战牌,这种现象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都有表述,问题是这样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其实免战牌是一种向敌人宣布停战的牌子,相当于交通中的信号灯。比喻停止争斗,辩论等活动的一种要求。指的是以后再来打,今天不打的意思。由于古人重守承诺,而高挂免战牌的一方肯定有比较强的防御工事抵抗敌人的进攻,一旦挂出免战牌对方一般都不会死磕的,直到对方摘掉牌子才会再次攻击。
从理论上来讲,古代打仗是双方扎好营盘,约定好决战时间,然后决一生死,一般双方都觉得势均力敌的话,基本都会愿意决战,因为这样可以缩短战争时间,减少战争消耗。但更多时候,弱势一方自认为战力不足或者有其他战略目标的时候,就会拒绝出战。所以高挂免战牌的一方自然拒绝出战。
躲到营盘里之后,高挂免战牌的一方会在营盘周边插满鹿角,再配上雄厚的兵力防御,在敌我双方兵力相当的情况下强攻是无法奏效的。比如刘备东征东吴的时候,东吴大将陆逊带的军队要比刘备的多,但就是龟缩不出,刘备拿他没任何办法,只能干耗着。同样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司马懿带领大军就是缩头不出,任诸葛亮计谋百出,也拿他没脾气。
所以要想打破这种龟缩战术,古人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夜袭,围困,断水断粮或者干错绕行从后方攻击等方式方法。当然防守一方自己要把营盘弄得像铁桶一样,滴水不漏,严防敌人的偷袭。所以司马懿看到诸葛亮扎的营寨之后,仰天长叹,这真是“天下奇才”。当然也有人能强攻下来,在我国军事史上依靠蛮力打破敌人营寨的只有一个人,这就是霸王项羽。(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军迷朋友们在评论区留言。)
古代战争高挂免战牌后,敌人就不进攻了吗?
传令兵:报……禀大将军,敌军约二十余万,兵分四路向我城池奔杀而来,离我们只有二十里之遥。
大将军:敌强我弱这如何是好,军师可有良策?
军师:将军莫慌,我有上上之策可保城池。
将军:快快道来。
军师:高挂免战牌,另派人去千里外调援军,等援军赶到,咱揭牌开战。
将军:妙妙妙,军师真乃神人也。😂
古代战争高挂免战牌后,敌人就不进攻了吗?
我们经常在小说或者电视剧看到免战牌,而免战牌的作用在于两军对战时向敌军要求停战,而敌军看到免战牌也会乖乖的等待对方摘掉免战牌才选择进攻。
《说岳全传》金兀术的侄子完颜金弹子勇猛异常,岳飞帐下牛皋、张宪等人不是其对手,所以岳飞无奈挂起了七道免战牌才消停了一点。后来岳云觉得这是一种耻辱,所以打碎了“免战牌”,前去挑战完颜金弹子。
实际上“免战牌”这种神器只存在于小说演义之中,在正史中根本没有记载。如果说“免战牌”有可能会存在于历史的话,春秋时代的仁义之战比较有可能。当然这也只是一种猜测。
中国春秋时代的战争非常讲究原则,如果双方要进行战争,首先是要约定好时间和地点,然后双方还要互相宴请对方的使者。最终商议完毕才能正式开战。
开战之后双方捉对厮杀,不能以多打少。如果其中一方受伤可以选择退出战场五十步,而另一方不可追击,因此当时逃跑五十步的人是可以笑话逃跑一百步的人胆小如鼠的。在战场上获胜的几个士兵也不可以去二打一的帮助自己的友军,只能在一旁观战加油。
最典型的一场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宋国的华向之乱,华豹和公子成两人乘坐战车展开了决斗。华豹当时动作敏捷,张弓搭箭射向了公子成,但却没有射中。当华豹再次张弓搭箭射向公子成时,公子成却说:“你竟然不让我还手,太卑鄙了。”结果华豹放下了弓箭,等待公子成射击,而公子成一箭射死了华豹。
华豹死后,战车上的另一名战士张匄下车攻击公子成。公子成一箭射中了张匄的腿,然后等待张匄还击。张匄慢慢地敲断了公子成战车的车轴后,公子成才射死了张匄。而华豹战车上最后一名战士也请求公子成射死了自己。
到了战国以后,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胜利,所以各种战术相继应运而生,有优势的一方会用尽一切办法来夺取胜利,根本不可能因为一块免战牌给予自己的对手任何喘息的机会。而“免战牌”在历史上唯一一次有记载应用的就是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不过这个“免战牌”却有点特殊。
当时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南征,攻打到济南城时,山东布政使铁铉先是诈降朱棣,打算引诱朱棣进城后将其诛杀,但朱棣却侥幸逃过一劫。逃跑后的朱棣愤怒异常,下令用火炮轰击济南城墙。眼看城池将破之时,铁铉挂上了“免战牌”。
铁铉的“免战牌”非常特殊,是自己制造的朱元璋画像和朱元璋牌位。朱棣因此不敢轰击济南城墙,但又无法攻破济南,最终选择了退兵。
纵观中国古代战争中,春秋时代的义战最讲究原则,但是却没有关于免战牌的记载。而后来的战争,以最终胜利为目的,根本不讲任何原则。所以很不可能会有免战牌的存在了。
古代战争高挂免战牌后,敌人就不进攻了吗?
趁他病,要他命,才是上上策,不进攻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关于免战牌正史上没有佐证,我们古装剧中看到的免战牌都是导演故意设计的看点,但是关于“免战牌”确是有一个故事起源,免战牌的第一次使用源于那次战争呢?话说朱棣攻打济南城三月未果,想用炮轰攻城,没想到守城将领铁铉,在城墙上高举朱棣老爹朱元璋的牌位(山寨版),朱棣不敢炮轰自己的亲爹,不想背负不孝的罪名,只好退兵改日再战。
至于进攻与否也要根据双方的实际情况而定,我个人认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守城方:高挂免战牌的原因1,实力悬殊太大,不敌来犯敌军,(人数、武器装备差距)
2,主将不在,或是出城应战者战败亦或战死,(士气低)
3,五百里加急等待援兵到来(上上策)
4,等待天时,避其锋芒(待敌军乏,再迎战)
攻城方:退兵下次再战的原因1:古代人比较讲究诚信,一方一单高挂免战牌,另一方不会出兵攻打(也有特殊情况)
2,守城方墙高城固,城门紧锁,不易强攻,考虑到如果强攻损伤过大,还要用多余守城军几倍的人数,劳兵伤财,如若强行攻城失败,敌军有可能蜂拥而出,打的己方措手不及(地不利),
3,等待天时,比如天气干燥是可用火攻,天气如若大雨不利于出征,
4,己方士气不足,退兵亦可让对方成为笼中之鸟,用困兽方式,断气粮草辎重,待其弹尽粮绝的时候,再攻城便可事半功倍。
但是这仅仅是电视剧中双方心中可能所想。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啊,未将者多数熟读兵法,高挂免战牌不是敌不过就是弹尽粮绝,再或者就是等待援兵,怎么可能给他们喘气的机会,肯定抓住时机,时不我待,全军出击,一拥而上,一举拿下城寨。
最后说一句:趁他病,要他命。
上上策。
欢迎关注我,欢迎下方点评,谢谢!
古代战争高挂免战牌后,敌人就不进攻了吗?
古代战争高挂免战牌后,敌人就不进攻了么,?
不是那样的,如果那样能行,诸葛亮还唱空城计干嘛。是因为早先的城池是非常的坚固,早先的炮火不先进,等于现在的大礼花炮,打不远还沒有太大的杀伤力,打到城的墙上不起作用,所以守城也是古人们的上等策略,一般是越势方的选择,探子们早已探明对方的来势凶猛,以越对强使城池难保,不如用缓兵之计,将帅们深知城池坚固,又有强多的弓箭手,才能挂上免战牌,坚守不打,等代时机选择战机。
你看那来势凶猛的将士们,一看免战牌挂着,再看城墙的坚固,又有那强兵弓箭手的守护,还有那护城河的宽深,也就無计可使了,如果城池不坚固,挂什么牌也打他个片甲不留。
这时城内的将帅们,也就有了喘息的机会,在城上观兵望阵,各斗心机,不可强取,只可智斗,想尽一切的办法,查看好对方的越点方能获的生存的胜利希望。
于2018年4月26日华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