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挖掘黄陵,万历皇帝和两位妃子的尸骨是怎么处理的?你怎么看?

【精选回答】来自优质账号→野史日记

在1956年,对于极其有考古价值的明朝十三陵发掘计划准备实施,当时考古代聚集在明朝十三陵,但是先发掘哪一个陵墓却犯了难。

经过多次的比对和考察,考古专家认为朱棣的长陵适合开发,因为朱棣的长陵宽大,其中包含的内容一定很多,而且朱棣一位很厉害的皇帝,在他的墓葬中一定有无数对于考古研究有重要意义的陪葬品。

不过最终考古队没有发掘这个长陵,因为考古专家们研究后,觉得长陵虽然物资丰富,但是凭借现在的技术手段,恐怕光是打开墓葬就要费尽心力,暴力打开的话又不利于保护文物,于是考古专家的目光转向了相对来说规模较小的定陵。

这座定陵的主人也是一位著名皇帝,他正是万历皇帝的墓葬,其中除了万历皇帝外,还葬着两位皇后,一位是孝靖皇后,一位是孝端皇后。

考古专家觉得定陵规模比较小,而且当时他们的技术不成熟,具体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他们也不知道,于是他们打算以这个定陵为第一个发掘对象,作为“练手”摸索之用。

在1958年的时候,定陵正式宣布被打开。当考古专家进入定陵的时候,发现了三具棺樽,其中万历和孝端皇后的棺樽保存比较完好,但是孝靖皇后的就要差不少了,这极有可能是因为孝靖皇后是后迁入有关,经过氧化后,她的尸骨也已经不成整体了。

考古学家们看到这么多丰富的陪葬品,特别兴奋,终于可以弄清楚历史的一些事情了,可就在一位考古专家给一个陶瓷器拍照的瞬间,在流动的空气之下,这些古物迅速氧化,眨眼睛华为齑粉,消失不见了。

许多有价值的文物就这样在考古学家们的眼前消失了,考古学家的心在滴血,这可是他们考古的重要物品,如此消失简直是在割他们的肉啊!可是当时的技术有限,他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文物消失,好在万历和皇后的尸骨没有消失,他们赶快进行的保护。

在保护的过程中,大家发现这位万历皇帝居然是一个跛脚,难道这才是他几十年不上朝的真正原因吗?或许大家真的是冤枉了万历也说不定。

再后来,这些万历皇帝和皇后的尸骨都被丢下了悬崖,被当地的村民给烧了。在强氧化作用之下,坚硬的金丝楠木棺樽也同样快速的毁坏,最后毫无痕迹了。

当然了,还是有一部分文物保留了下来,为中国考古学家研究古代历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今的定陵,都是根据当时内部的构造和摆设,制作的仿品放在里面,以最大限度的还原定陵原貌。这也是其他皇陵暂时不发掘的原因,除非有一天能获得有效保护文物的技术,才能再次开始发掘,解开历史的面纱。

顺手关注野史日记,欢迎大家与我一起了解历史内容~

国家挖掘黄陵,万历皇帝和两位妃子的尸骨是怎么处理的?你怎么看?

1957年,深埋地下三百三十七年的定陵地宫重见天日,接着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被工人丢弃到陵外山沟,后被村民捡走。九年后,地宫中的三具尸骨被拖到博物馆广场门前砸碎焚烧,最终万历与两位皇后尸骨无存。

现在的定陵地宫中,棺床上摆放的是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棺椁的复制品。棺椁可以再复制,但尸骨却永远无存。万历定陵的发掘,代价是惨痛的,不可挽回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定陵惨遭厄运的整个过程。

起初悲剧的主人公并非定陵,而是朱棣的长陵。当时历史学家吴晗,联合郭沫若、沈雁冰等人向文物局请示发掘长陵,目的是寻找《永乐大典》。当时的考古研究所所长郑振铎及副所长夏鼐提出反对意见,但未被采纳。

长陵由于面积较大,墓道口一时难以找见,于是专家决定先以规模较小的定陵来做试验性的挖掘,定陵的厄运由此到来。定陵的发掘工作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从破土到进入地宫整整耗时一年,考古在当时就是个陌生的领域。

考古队从陵墓宝城开始挖掘,两小时后在宝城内侧的石条暴露出来,石条上写着“隧道门”三个字。吴晗和夏鼐随后判断出,这里就是地下玄宫隧道入口。十多天后,在地下四米左右的地方发现了用城砖平铺的砖墙。

这便是通往皇陵地宫的第一条“砖隧道”,由于当时经验不足,考古队用了近一年时间才找到地宫的指路石。发掘工作才有了巨大的进展,随着地宫坐标的确认,考古队员终于解开心中谜团,指路石的作用可见一斑。

之后的发掘工作比较顺利,金刚墙很快被拆了小口,接着考古队员小心翼翼的先后打开三道石门。这三道石门分别是前殿、中殿和后殿的大门,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三具棺椁就安放在后殿的棺床之上。

三具棺椁都施过红漆,椁用松木制成,棺由金丝楠木制成。椁大都腐朽倒塌,万历和孝端皇后的棺木保存尚好,孝靖皇后的棺木因迁葬的缘故,已腐朽得难以复原。清理工作是从孝靖皇后的棺木开始的。

孝靖皇后是在下葬十一年后迁葬到定陵的,孝靖棺随葬有成匹的锦缎,还有不少金银器和两副首饰。她的棺椁周围放有玉石、青花梅瓶,棺椁上还放有木制的旗幡,棺中仅存骨骼。接着是清理孝端皇后的棺椁。

孝端皇后上盖缎被,下有四层褥垫,头戴黑纱棕帽,上身着绣龙方补黄绸夹衣,下穿黄色缠枝莲花缎夹裤,足蹬黄缎鞋。孝端皇后也仅存骨骼。最后就是万历的棺椁,棺内塞满了各种陪葬品,其尸体也已腐烂,仅存骨骼。

这三具考古价值极高的金丝楠木棺椁,不知因何原因,最后竟然被工人扔到陵外的山沟丢弃,后来被村民捡走。定陵出土的大量丝织品和衣料最后全部碳化,定陵丰富的陪葬品,使得七年间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地宫重见天日的九年后,定陵的厄运也随之到来。保存在定陵文物仓库中的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尸骨被揪出,连同许多的帝后画像及影片资料等被抬到门前,先是用石块将尸骨砸碎,然后架起木柴进行焚烧,最后在雨水中回归自然。

当时捡走万历棺椁的群众,也发生了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当年万历和两个皇后的楠木棺椁被扔进陵外的山沟后,随后就被附近的农民一抢而空。其中有一对老夫妇,急忙请人用楠木制作了两具棺材,结果半月内夫妇先后离奇死亡。

在裕陵村,也有一对年轻夫妇捡到一块厚实的金丝楠木板,便找人做了两个躺柜,摆放在堂屋里。村里人嫉妒的说,皇帝的东西可不能随便用,小心搭上性命。夫妇二人根本没当回事,结果却让村民一语中的。

有一天,二人从地里回家,发现四个孩子不见了。夫妻俩找到堂屋时,发现躺柜边放着四双鞋子。两人赶紧打开柜盖,发现四个孩子挤在一起,早已死亡。而且孩子的手指根部都渗出了血渍,柜壁也有很多抓过的痕迹。

当地公安机关对孩子的死因作了详细分析,得出“系缺氧窒息死亡”的结论。在随后的几年内,夫妻俩又生了几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高中刚毕业,也是趴在躺柜上神秘地死去,最后据说是因烧煤引起一氧化碳中毒而死。

最后人们对这两个朱漆躺柜,进行了仔细的检查,发现在柜盖和柜壁间有个铁钩,柜盖盖严后可以锁上,孩子们就是钻进躺柜里打闹时,柜盖突然自动落下,挂钩正好挂住,里面的人只能被活活的憋死。

万历棺椁和尸骨全部被毁,被毁前医学工作者仅对万历的尸骨做了一些简单化验。除了得出万历是一个跛脚皇帝及牙齿得过蛀牙的结论外,对于他的死因以及其他化验都没来得及进行和分析,不得不说是个巨大的损失和遗憾。

定陵发掘完毕后,当时的一些人如郭沫若等紧跟着提出了继续发掘明长陵的申请,但被总理严肃拒绝。之后不主动发掘帝王陵,也成了考各界的一条原则。

(复制棺椁)

国家挖掘黄陵,万历皇帝和两位妃子的尸骨是怎么处理的?你怎么看?

其实对于一件未知的东西很好奇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毕竟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比如经常就有人问偌大的秦始皇陵为什么不打开看一看,里面肯定是奇珍异宝、机关重重,想想就让人激动,但是在激动之余你应该想一想当年郭沫若所带领的团队挖掘定陵后的惨剧,真是让人惨不忍睹,所有的东西因为环境的改变瞬间变得面目全非,而这些所谓的考古学家也只能看着,没错就是看着。

看完之后估计就是涕泗横流吧,普通人有好奇心也就算了,这专门的考古学家怎么也一股脑的就知道往里钻呢?所以这是历史上的一大悲剧,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物等等东西都丢失了,现在看到的大部分都是仿制品,对于历史研究已经毫无意义。在皇陵中其实除了大量的文物之外还有万历皇帝和两位妃子的尸骨,其实也是具有研究的意义的。

但是随着棺木被打开,加上原本尸体保存的就不是特别的好,打开之后发现已经腐败严重,但是骨架头发保存的还比较好,因为开始文物被大量的破坏,在打开棺木之后也就没有多动,后来就进行了所谓的修复工作,但是因为技术有限,修复也弥补不了什么东西了,还找了雕塑来仿制人物,但是效果相差太大。

那么后来这些尸骨去了哪里呢?原本就经历一次考古洗劫之后的定陵,再次天降横祸,1966年,定陵被一群疯子闯入之后,活生生的把万历皇帝以及两位皇后的尸骨给拖了出来,还有大量曾经的照片、画像、重要资料等等被他们一把火给烧了,还有质地良好的棺木居然被扔到了山沟里,真是历史上的一大悲剧。

国家挖掘黄陵,万历皇帝和两位妃子的尸骨是怎么处理的?你怎么看?

万历皇帝朱翊钧(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在位48年,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也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都说万历皇帝懒政,说明朝亡于万历,因其在位48年中,就有三十年的时间不上朝。

万历三十年不上朝,真的只是因为他懒政吗?定陵的考古发掘已经将答案告诉了世人。1956年—1957年,我国的考古学者们对定陵进行了有计划的考古发掘,而定陵也成为我国唯一一座有计划进行考古发掘的帝王陵寝。

随着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棺椁被打开,考古人员发现,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尸体已经腐烂,但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

通过对万历皇帝骨架的研究,人们发现,万历皇帝的左右两条腿长短不一,也就是说,万历皇帝生前患有严重的腿疾,是一个不为人知的跛脚皇帝。

因此,可以想象,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的原因,或许有懒政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应该是他严重的腿疾不方便其上下朝。同时,一个皇帝,一国之君,他也不愿意被人看到他跛脚的样子,这是皇家最看中的脸面问题,因此,万历皇帝才会选择三十年不上朝。

这背后,或许他也是有着诸多的无奈与痛苦的吧。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定陵被当做“牛鬼蛇神”批斗,在红卫兵“打倒地主阶级的头子万历”的口号声中,保存在定陵文物仓库中的万历皇帝及皇后的尸骨被揪出。

1966年8月24日,三具尸骨以及一箱帝后画像、资料照片等被抬到博物馆大红门前的广场上接受批斗,十余名大汉抱起大石块先将尸骨砸烂,继而点火焚烧,在紧接而来的倾盆大雨中荡然无存。而皇帝和皇后的三口由上等金丝楠木制成的巨大红漆棺椁,虽然历经几百年,但因本身质地坚硬,仍然完好无损,但也被扔至宝城之外的山沟中。

据说当年参与定陵考古发掘的人,以及后来私自捡拾万历棺椁的村民,后来的结局都不太好。

国家挖掘黄陵,万历皇帝和两位妃子的尸骨是怎么处理的?你怎么看?

1956年,时任北京市副市长、著名学者吴晗力主,郭沫若、沈雁冰等支持下,试图挖掘明十三陵,以揭开十三陵所藏有的巨大历史秘密。为此拟定《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上呈中央,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份由历史学家正式提出的挖掘皇陵计划。

请示报告最后到了周总理的手上,很多专家以时机不成熟提出反对意见,最后毛主席他老人家的点头之下,周总理原则上同意,但是还是请历史学家赵其昌(后任首都博物馆馆长)加以指导。

长陵是朱棣的陵寝,大而丰富,考古价值极高。但考古所成立不久,认为以目前的能力和条件,发掘长陵难度较大,不利于文物的保护,决定先发掘一个形制类似、规模较小的陵墓“试掘”,考虑到定陵时间比较晚,而且万历在位的时间最长,藏有的宝藏可能比其他的要丰富,对他进行开发,可以更好的为其他墓葬做出参考。

动工发掘是1956年,在1958年时,正式宣布“定陵打开”。

在清理过程中,最先清理的是孝靖皇后,她是“一月天子”朱常洛的母亲,熹宗朱由校时才迁葬进定陵。可能是迁葬缘故,她的棺早就腐烂。然后是和万历一起下葬的孝端,最后是万历,二人楠木棺淳,朱漆,保存完好。

万历皇帝并非平躺在棺椁内,而是呈七星形状,(尸体摆放方式是古人故意而为的,以期待帝王将来能够顺利升天)。

通过对万历皇帝骨架的研究发现,万历皇帝身高在1.64米左右,左脚短且有点跛,这也与符合史书上记载万历皇帝是一位有点瘸腿的矮胖子。

这给我们解开了万历皇帝之所以28年不上朝的百年困惑,很有可能是因为其严重的腿疾不方便其上下朝。同时,贵为天子,为了皇家的威严,是不想让人民看到自己的如此形象。

陪葬的金银玉器、珍珠瓷器、文玩书画、绫罗绸缎数不胜数,奇珍异宝令人眼花缭乱。当时的考古技术落后,没有采取正确的文化保护措施,比如很多精美的丝织品,因为装裱反了,再也无法看到它的正面,而是只能看到内里。其中最珍贵的一件龙袍被氧化之后,当时的工作人员竟然用粗劣的软化品涂抹在龙袍上面。在短短几个月之后,整个龙袍已经发黑变脆。因为塌方又有大量精美文物毁于一旦,更别说陵寝墙壁上那些精美的壁画,也因得不到有效保护而失去了他原有的色彩!

最惨的还是三位正主的尸骨,当时考古都是为了要宝贝,开棺之后万历皇帝的尸骨无人理睬,等珍宝收拾完了,万历皇帝和两位嫔妃的尸骨被送进了国家博物馆陈列,供人参观。

1966年8月24日,三具尸骨以及一箱帝后画像、资料照片等从保存在定陵文物仓库中限取出,被抬到博物馆大红门前的广场上接受批斗,十余名大汉抱起大石块先将尸骨砸烂,继而点火焚烧,在紧接而来的倾盆大雨中荡然无存。 而万历皇帝的上等金丝楠木制成的巨大红漆棺椁,虽然历经几百年,但因本身质地坚硬,仍然完好无损,但也被扔至宝城之外的山沟中。

据说当年参与定陵考古发掘的人,以及后来私自捡拾万历棺椁的村民,后来的结局都不太好。

郭沫若在尝到挖掘定陵的甜头之后,数次提出要挖掘其他皇陵,其中包括秦始皇陵、以及高宗、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周总理驳回了其申请,并强调在没有完善的发掘技术之前不能再发掘任何古墓,不可重演定陵的悲剧,如此才使得没有更多的古墓遭到破坏性发掘。

为此我们要对敬爱的周总理深深鞠一躬,如若不是周总理及时叫停皇陵的开掘申请,现在我们除了博物馆里那些瓶瓶罐罐,真的就啥也不剩了!

国家挖掘黄陵,万历皇帝和两位妃子的尸骨是怎么处理的?你怎么看?

这件事情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中,当时担任北京副市长的吴晗,率先提出了有关于挖掘明十三陵的计划。之后获得了郭沫若、沈雁冰等人的支持,并且竟然还写了一份《关于明长陵请示报告》。

这份报告几经辗转,最后到了周总理的手上。在报告还没有最后确定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很多专家的反对,反对的主要理由是因为时机的不成熟。最后这件事情还被捅到了毛主席面前,终于在他老人家的点头之下,周总理写下了原则上同意的认同书。但是还是感觉不怎么可靠,又请了历史学家赵其昌在旁指导。

在这明朝13位皇帝的陵墓当中,一开始并没有想去挖掘万历陵墓。但是后来考虑到他下葬的时间比较晚,而且在位的时间比较长,藏有的宝藏可能比其他的要丰富。对他进行开发,还可以更好的为其他墓葬做出参考。于是考古队的“武器”,对向了倒霉的万历皇帝。

毕竟是古代的皇帝陵墓,想要找到它的入口并不多简单。但是在多方的努力下,在一年之后终于找到了入口。在1956年的5月份正式开工,用了相对来说比较短的时间,就找到了隧道门。找到他就代表着找到了通往地宫的具体位置,这一好消息给当时参与发掘的考古队极大的鼓动。 又经过了金刚墙: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这是明朝历史书对于万历皇帝陵墓的记载,这块金刚墙才是考古队最想找到的地方。因为之前虽然找到了通往墓室的入口,但是并不知道万历皇帝的具体位置。然而金刚墙却是万历皇帝沉睡位置的指向标。

经过几个月的时间,终于打通了金刚墙上面通往万历皇帝陵墓的三角形入口。整个挖掘过程相当之短,仅仅过去了几年时间。这么大的陵墓就被挖通,只能说万历皇帝实在是太过倒霉。考古专家又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清出了万历皇帝的陪葬品。

当万历皇帝的尸骨第一次呈现在人们眼前,不仅让人大吃一惊。它的身体呈七星位置,这其实是明朝丧葬的一种习俗,这里就不多加解释。除了他之外,还有两个妃子作为他的陪葬。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如何修复这三位的样貌,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人员,一时间成为了难题。当时有一位苏联专家,他曾经毛遂自荐要参与修复工作。因为在此之前,他曾经帮助北京博物馆修补了两个古人类的头骨。但是考虑到种种原因,最后还是拒绝了这个请求。随后在国内找了两个雕塑专家,对文物进行修补。如果换了一个时代,可能结果就没有这么悲惨了。

因为在当时的特殊条件下,万历皇帝被戴上了大地主的帽子。所以对它的修复,完全是按照当时人们对于地主的印象来的。最后修复出来的万历皇帝,他头上戴着一顶瓜皮金丝小帽,两眼大的像牛瞳。鹰钩鼻子下面配着一个血盆大口,好像接下来就要把人吞下去一样。这完全是当时旧地主的样子,根本不是一个威严四方的皇帝。

而万历皇帝的妃子也没有逃脱这种厄运,他的两个妃子也被描述成地主婆。被打扮成浓妆艳抹,花红柳绿。这在封建社会时代,就算是风尘女子,也不可能这么妖艳吧,更何况还是皇帝的妃子。除了这两个最珍贵的文物之外,其他的文物也难逃厄运。由于当时的技术有限,再加上整个发掘过程急于求成。深埋在黄帝陵墓几百年的文物,刚刚发掘出来就立刻被氧化。其中最珍贵的是一件龙袍,当时的工作人员不懂得如何保护。他们看到龙袍被氧化之后,他们竟然用粗劣的软化品涂抹在龙袍上面。在短短几个月之后,整个龙袍已经发黑变脆。

沈从文作为古代服饰研究的专家,他听到万历皇帝陵墓当中出土了这么多文物。曾经火急火燎的赶了过来之后,差点没有气的背过气。因为文物当中的很多丝织品,被工作人员随意的装裱起来。完全没有按丝织品保护的最佳方式来做,最后沈从文来了一趟什么也没看到。

更为可笑的是,其他几个省市县看到万历皇帝被发了之后。纷纷向上面请求,也要发掘自己省内的文物,以此可以拉动旅游经济。当这些消息传到周总理那里之后,被他立刻给制止了下来,这才避免了很大的一场浩劫。

除了这些之外,当时装着万历皇帝与他妃子的两个棺材。也被工作人员从悬崖上面扔了下去。然而更加不幸的还在后面,因为在这几年之后突然爆发的一场革命。一群还没有读过几年书的小将,突然来到了万历陵墓博物馆。他们在这里转了一圈之后,冲进了万历皇帝陵墓博物馆的地下。抓住了仓库保管员李亚娟,并从那里抢走了仓库的钥匙。

从这里面拖出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最后在博物馆门口的广场上,一把大火全部烧光。把万历皇帝和妃子的骸骨也被拖了出来,他们被当成最大的地主,骸骨被众人给砸碎。然后和那些陪葬品,一同扔进了大火当中。每每回想起这里,不禁潸然泪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