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萧何、韩信、张良会死心塌地的跟着刘邦干?

兴汉三杰,张良是韩国反秦志士,萧何是最早推举刘邦为义军首领,韩信是萧何力荐刘邦设拜将台的大将军,都是刘邦的三大功臣。

刘邦善于用人,善于"将将",才能让萧何奉其为主公,张良择明主而事之,韩信更是感激不尽,唯马首是瞻。

而刘邦政治上依赖萧何安定后方,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军事上采用张良之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放手让韩信统帅一方,攻城拔寨,所向披靡。

最后毕其一役而灭项羽。

刘邦最大特点是能招揽和重用人才,陈平、韩信、彭越、英布等都是从项羽阵营改投到刘邦帐下。项羽逞匹夫之勇,狂妄自大,不仅不尊重大谋士范增,而且让一大批优秀人才,流落到刘邦阵营。一起一落,战争的天平就此倾向了刘邦。

刘邦集众人之长,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骄狂的楚霸王。诚如项羽乌江自刎前的一声长叹:天不佑也!"

为什么萧何、韩信、张良会死心塌地的跟着刘邦干?

刘邦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种魅力吸引了不同的英雄豪杰。

可以说刘邦是能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人,他在起义推翻秦朝统治、楚汉相争的各个时期都能够举贤任能,不拘一格的提拔使用各类才俊。

为什么萧何、韩信、张良会死心塌地的跟着刘邦干?咱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刘邦的用人方略不会拘泥于地缘因素,而独宠萧何、樊哙、曹参等沛县豪杰,但这些人是刘邦的根基

萧何是何等聪明之人,他难道不知道自己就是刘邦的死党吗?作为刘邦起义的老部属,萧何离开刘邦,只能是死路一条,别的诸侯王是不可能信任萧何的。也不会给更好的职位给他。

而且萧何在刘邦集团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他怎么可能不死心塌地的跟刘邦干呢?除非刘邦是扶不起的阿斗,事实上刘邦还是非常有希望统一天下的,所以萧何不会另起炉灶,也不会另觅高枝。

他也不会为赶时髦,而用张良这样的战国纵横家装点门面

现在很多企业为了装点门面,不是请名牌大学的教授,就是高薪聘任海外名人学者,但是又不给实际职位,言不听,计也不从,其实就是装点门面而已。

那么刘邦用张良,是不是装点门面呢?开始可能也有这种想法。

所以张良也是“朝秦暮楚”,一会儿投奔刘邦,一会儿效力于项羽。

但是,项羽太清高自大,他用张良,纯粹是装点门面而已,不给适当的职位,言不听,计不从,范增就是前车之鉴。

自从有范增的悲惨遭遇之后,像张良这样的谋士,谁还敢跟项羽这样的主公玩到底。

张良能够始终效力于刘邦,其实也是没有办法,天下不归汉,则归楚。

事实上,张良也没有更好的选择,所以也就将就着跟着刘邦打天下而已。

而且天下统一后,张良是最先撂挑子的,所以说“海龟式”的张良,也是不得已才最终跟着刘邦而已。

刘邦也不会因为惧怕风险,而放弃初出茅庐的韩信这样的底层谋士

韩信投奔刘邦,纯粹就是为了一官半职,而且是狮子大开口,索要刘邦的全部兵权,他虽然自己没有说要当大将军,但是他可以通过萧何的推举,来达到自己的真实目的。

刘邦非常清楚,韩信这样的人,能够留住他,除了功名利禄也没有更好的手段,因为他既不是自己的同乡伙伴,也不是身边的随从卫士。

只能效法周文王求贤,要么不用,要么就赌一回,给他天大的职位,然后榨干他的聪明才智,没想到韩信是一个榨不干的“常胜将军”,从来不打败战,他的军队是越打越多,而刘邦自己带领的军队却越打越少。

可是韩信也仅仅是一个“兵痴”而已,离开军队,他可能什么都不懂,所以除了打战,他也可能什么都不会。

说白了,韩信就是打战的行家里手,而且刘邦又愿意让他带兵,要是在项羽那里,估计一辈子也别想成为将军,更别说“封王封侯”。

  • 总而言之,萧何、韩信、张良之所以自始至终地的跟着刘邦干。

就在于刘邦的用人方略不会拘泥于地缘因素,而独宠萧何、樊哙、曹参等沛县豪杰。

刘邦也不会因为惧怕风险,而放弃初出茅庐的韩信这样的底层谋士。

刘邦更不会为赶时髦,而用张良这样的战国纵横家装点门面,而是真心实意的听取张良的建议,争取其为自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我是@龚柳辉 , 请大家关注我,和我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热心评论和分享!

为什么萧何、韩信、张良会死心塌地的跟着刘邦干?

我是这么认为的

一,封建王朝的第一位平民皇帝;

1,刘邦,江苏沛县人,小名刘季(排行老三),谥号:汉高祖;

刘季,农家子弟,青年前期给予身边亲朋们的印象是“好吃懒做,随意懒散”;

因此,大多数亲朋“以言避之”;但是,樊浍、彭蒯、萧何和老丈人等却对他的为人很赏识;因为,他的那种“性情豁达,不学有术”的当时外在表现,给人另一种对生活的态度,这或许是当时社会形态造成的一种独特个性;

2,刘邦成家后,时任“汜水亭长”,正值秦王朝二世被左右政权,出现民不聊生的社会恶态,从而造就了这位中年男人的立业之心;

3,创业初期的任何人,都能够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而刘邦却能够在创业成功后,巩固事业中的用人尺度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4,西汉王朝二百多年的基调,就是刘邦的“领导有方,统才有术,和邦友邻”的情况下完成的;

汉高祖刘邦的名言:“大丈夫应当如此(看见秦始皇的车架气派)”!

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萧何,沛县一掌笔文案工作人员;经过祖上几代人的宦海沉浮,其文化精髓得以延生;因而,才有入咸阳,不取财,只要秦王朝的山河和户籍图纸;这一点连刘邦都自叹不如!

西汉建立前期,与楚相争,引荐“韩信”为帅;萧何既要筹备前方的物资和兵源,也得安抚后方的劳苦大众;

其为人居功不敖,不玩阴谋诡计,刷小心眼;即使,刘邦试探其忠诚度都也有一点傻虎虎的;

因此,西汉第一宰相,非“萧何”无出其右。

三,多多益善的兵帅;

“忍”字决,在韩信的创业前期,可谓是运用的甚是料的;在现在的社会中,这样的人也是凤毛麟角。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其职业生涯中,最为浓重精彩的一笔;为楚汉争霸,提供最有效的方法策略。

常言说得好“功成身退”,是有道理的;舍名利,得生存,是一个身在庙堂之上的人应该必备的心理学之一;可惜,人生没有如果!

四,运筹帷幄的人生

张良,是西汉的一位功臣;一部《太公兵法》布局战场时事,一本《素书》,倡导人生几何!

在“西汉政权建立的初始”,张良对时局的运筹帷幄使得刘邦,在短短的几年内,由弱变强,结束楚汉之争,赢得西汉的建立,同时,也让整个社会得以喘息,人民回归正常的生活。

用现在的时髦话来说,一个有自身自然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时运不济,也能够在跟随者们的帮助下,渡过这不堪的人生困境。

为什么萧何、韩信、张良会死心塌地的跟着刘邦干?

萧何、韩信、张良被称为汉初三杰,个个都是人中龙凤,可他们为什么会死心塌地的跟着刘邦干?

简而言之,有三个方面的原因:1、提供的平台足够大;2、给予的待遇足够高;3、刘邦的领导才能足够优秀。

那接下来我们就细说一下这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大平台大机遇。

大家都知道韩信,号称‘兵仙’,刘邦拜他为大将军,统帅整个汉军,但在遇到刘邦之前“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张良被后世称为‘谋神’,是整个刘邦集团制定战略的军师!但在之前他也不过是飘荡江湖的一个流浪汉;再说萧何的出身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吏,后来竟成为了管理整个军中的后勤和内政负责人。

韩信相当于三军总司令,萧何相当于后勤部部长,张良相当于总参谋长,个个都有大平台,个个都是了不得的大人物。

但刘邦就是慧眼识珠,将这三人捧成了‘汉初三杰’,遇到这样的平台、这样的人生机遇,任何人都会感恩吧。

第二:高待遇高福利。

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从这句话里面可以看出,刘邦取得天下后,并没有一人独享天下,而是分出大笔的财富犒劳给跟随自己的将士。

一个在革命成果中舍得出钱出利的领导,怎么不受到属下的喜爱?

不单如此,后来汉初搞政治制度建设,搞了一个郡国制,刘邦的直系亲属封王的并不多,更多的是那些异姓王,他们基本上占据了山东最好的地方。这也能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跟着刘邦干的这些人,实际上也是为自己干事业的,他们能够预期在刘邦的成功中自己可以获得比较大的收益,而刘邦也确实做出了这一点,让跟随的人都获得高官爵位。

第三:刘邦的领导才能也足够。

刘邦相对其他君主,很明显的优点,那就是从谏如流。郦食来投奔他,被他认为儒生骂了两句,但是一听郦食其讲话有道理,立马道歉接受。

还有周昌,周昌也是从刘邦沛县起兵就跟着干的老干部了,性格很是强硬

周昌曾经在刘邦休息的时候去奏事,刘邦当时正抱着戚夫人,周昌看到后就气到往回走。刘邦见此也生气了,“逐得”周昌,还骑在他脖子上问“我是怎样的皇帝”,周昌说“夏桀、商纣之类的亡国之君”,上笑而释之,但是“尤惮周昌”(特别害怕周昌)。

可见他并不是一个昏庸无道的人。

并且他还基于秦朝亡国的教训,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之后的文帝和景帝也奉行这一国策,让汉朝稳定发展了差不多60年。

这样一个领导,肯定值得下属的追随。

萧何、韩信、张良这三人被称为汉初三杰,除了他们本身足够优秀外,刘邦的知人善任、慧眼识珠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样一个懂才惜才,自身品行还不错,还‘舍得分利’的领导,自然是值得属下的忠心追随。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为什么萧何、韩信、张良会死心塌地的跟着刘邦干?

汉高祖刘邦虽然出身不好,但是他运气好,凭借自己的精明才干建立了汉朝。

汉高祖不仅是政治家,战略家指挥家,更是一位贫民身份的传奇人物,就连毛主席都非常欣赏他。

汉高祖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所以他非常重视有才华的人,对贤士极为重视,这让很多人才都来投奔他。他能够听取别人的建议与意见,也在不断的改进自己,他知人善用,汉初三杰也愿意为其效命。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为什么萧何、韩信、张良会死心塌地的跟着刘邦干?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萧何、韩信、张良会死心塌地的跟着刘邦干?

对于这个问题,刘邦登基后,就有结论!

刘邦自己总结说,他能成功,就是善于用人!

萧何、韩信、张良死心塌地,跟着刘邦干,就是刘邦善于用人的见证。

对于萧何,刘邦用的是忠诚。

萧何是刘邦沛县老乡,从小就在一起,彼此十分了解,也十分信任。

刘邦自从起义后,就一直让萧何留守后方。

萧何留守后方,不但让萧何有了用武之地,而且让萧何能发挥特长!

萧何本人人品高尚,没有野心,一心辅佐刘邦,赢得刘邦信任。

尽管如此,刘邦也多次怀疑过萧何,但是萧何都能及时化解刘邦的误解。

由此两人才善始善终地共事一生!

对于韩信,刘邦超乎寻常地满足其欲望。

韩信是军事奇才,相对刘邦来说,并无大志。

韩信能忍受胯下之辱,能无廉耻地受漂母之食,不顾亭长老婆讥笑,一而再到人家蹭饭等,都说明韩信虽有军事奇才,但是做人却无气节。

刘邦看准这一点,不断满足韩信的私欲。

自从萧何推荐韩信,得到刘邦重用后,刘邦就不断满足韩信欲望。

设坛公开拜封韩信为大将军;将军队交给韩信指挥;韩信要代理齐国国王,刘邦就让韩信做齐国国王;韩信要土地,刘邦就划一片土地给韩信!

当项羽派武涉游说韩信叛变刘邦的时候,韩信谢绝说:“我奉事项王多年,官不过是个郎中,位不过执戟之士。我的话没人听,我的计谋没人用,所以才离楚归汉。汉王刘邦授我上将军印,让我率数万之众,脱衣给我穿,分饮食给我吃,而且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汉王如此亲近、信任我,我背叛他不会有好结果的。我至死不叛汉,请替我辞谢项王的美意。”

对于张良,刘邦有极大的包容。

张良投奔景驹途中,发现刘邦是个人物,就跟随刘邦。

张良跟随刘邦,有个人野心,也是三心二意。

项梁扶持楚怀王上台,张良借此机会,离开刘邦,回到韩国,扶持韩王成上台。

项羽分封天下,张良借此机会,回到韩国辅佐韩王成。

刘邦进军咸阳,张良瞅准机会,回到韩国扶持韩王信为韩国都尉。

刘邦登基后,张良借口身体原因,离开刘邦云,寻仙问道!

张良离开朝廷之前,将自己不到十五岁的儿子安排到朝廷做官,刘邦也满口答应!

对此,张良才朝三暮四地跟着刘邦一辈子。

综上所述,萧何、韩信、张良等能跟着刘邦死心塌地,主要是刘邦能根据各自的人品、恰到好处地予以利用!

最后还得申明一点:萧何可以说是死心塌地,韩信与张良还不能算是死心塌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