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手下最厉害的谋士,堪比诸葛亮的李岩,历史上存在吗?

李岩并非真实的历史人物,是小说家杜撰出来的的历史人物,由于成书较早,此书影响力又大,后来被许多写史的人借鉴,一来二去,这李岩就成了“确有其人”了。

大家都知道,李自成是一个失败的帝王,他和朱元璋相似生于草莽,终于帝王,只不过最后李自成失败而终!

在古代,文人对于失败者都喜欢去贬低,他们惯用的伎俩就是将失败者塑造成一个一无是处的人,来博取眼球。李自成是失败者,自然也要被黑,怎么黑呢?那就是将李自成的“亮点”都说成是其他人的功劳,但是捧红别人咋办呢?为了避免这样的结果出现,小说家就采取虚构的手段,塑造一个完美形象出来,让这个形象将所有的功劳都揽走,将李自成说成一个一无是处的傻瓜,这个形象就是今天咱们要说的主角——李岩。

关于李岩是否存在的话题,不是今天才有人提出,其实早在明末清初时就有人发出过质疑,这个人叫郑廉。

他曾经在作品中就表示,李岩这个人是虚构的人物,根本没有这个人,他自己本人就是杞县人,他表示自己就参加了当时的义军,从没听说过什么李岩。

《豫变纪略》中记载,“杞县李岩则并无其人矣。予家距杞仅百余里,知交甚多,岂无见闻?而不幸而陷贼者亦未闻贼中有李将军杞县人……其为乌有先生也。”

对于他的质疑,有人不认可,因为他当时参加义军时只有十五岁,军中地位不是很高,所以没听过也很正常。

但是我觉得没听过不正常,这么有名的人应该有人聊,至少有所耳闻是应该的事情。在古代十五岁年龄也不小了,不应当理解为小孩儿。

好在后来又有一位先生质疑李岩的存在,这位先生叫顾诚,顾诚写过一篇《李岩质疑》的文章,别看是一篇文章,其中却融入了顾诚大量的心血。

顾诚为了写这篇文章,将当时任职官员的文章都查看了一遍,那些义军到过的地方,所有的地方志都查阅了一遍,府州县志全部查阅,但是却出奇一致,都没有李岩的记载。鉴于顾诚先生的大量查阅经历,他的研究结果可信度急剧上升,李岩此人并不存在的说法也得到了基本证实,令人觉得可惜。

最早记载李岩的是《剿闯小史》,这本书成于李自成撤出北京后2个月的时候,成书时间及早,流传极为广泛,成为当时的热点,后来被《明季北略》引用,后续又被大量史书引用,久而久之,李岩是否存在成了真假难辨之事了。

大家好!我是野史日记,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了解历史。顺手点赞哦~

李自成手下最厉害的谋士,堪比诸葛亮的李岩,历史上存在吗?

李岩是绥寇纪略中李自成的部下,是河南杞县举人,李精白的公子。顾诚在明末农民战争史中考据了河南各地的方志,认为李岩其人是子虚乌有。

李自成手下最厉害的谋士,堪比诸葛亮的李岩,历史上存在吗?

李自成手下有几个有名的谋士,比如李岩牛金星宋献策顾君恩杨永裕等,但说李岩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就有些言过其实。

顾君恩最有名的就是车厢峡献计,公元1634年李自成张献忠等义军首领都被陈奇瑜统帅的明军包围在车厢峡,李自成张献忠等面临全军覆灭的绝境,可以说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是顾君恩献计让李自成诈降陈奇瑜,结果陈奇瑜网开一面,李自成张献忠等最终死里逃生。

公元1643年,李自成击溃孙传庭统帅的明军主力,完全控制了河南,李自成召集部下讨论下一步作战计划。

会议上李自成手下的谋士们各执一词,牛金星提出沿黄河北上,从河北方向进攻北京。

而杨永裕主张先南下攻占南京,切断南北运输,围困北京,再寻机北伐推翻明朝。

顾君恩却提出先攻占陕西,建立关中根据地,在山西休整后进攻北京,他认为直接从河北进攻北京过于冒险,一旦失手无路可退。

李自成最终采纳了顾君恩的建议,顾君恩的建议看起来万无一失,却没有考虑关外虎视眈眈的满清政权,完全没想到推翻明朝以后满清会趁虚而入。

而杨永裕的建议看起来比较缓慢,却是最稳妥的方案,当时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早已经从黄河流域转到长江流域,李自成依靠富饶的江南地区比依靠关中地区更有利于大顺政权的巩固与发展。而且可以让北京的崇祯政权抵挡满清,坐山观虎斗,等待最有利的战机推翻明朝击溃满清。

而号称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的李岩在这样重要会议上并没有提出建议。

李岩提出的更多的是为李自成争取人心的建议,比如“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等口号就是李岩提出的。

李岩当然不是虚构人物,《明季北略》记载牛金星宋献策等谋士都是李岩推荐给李自成的,由此可见李岩在李自成集团的重要地位。

李自成统帅大顺军攻占北京,推翻明朝以后,李自成集团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大顺军将领都在忙于拷掠明朝官员以获得金银财宝及抢夺美女。

只有李岩保持清醒头脑,提出四条建议,比如对明朝文官的追赃助饷不应该扩大化,比如大顺军各路兵马退出北京,到城外安营扎寨,维护军纪,比如对明朝地方武将封以高官厚禄,善待崇祯的皇太子笼络天下人心等。

如果按照李岩的建议,吴三桂引狼入室投降满清事件不会发生,南方各地可以传檄而定。李自成的大顺政权稳固关内抗衡满清的局面会好很多。

可惜李自成没有采纳李岩的金玉良言,在一片石大战被吴三桂勾结满清打败以后,还听信牛金星的谗言自毁长城,派牛金星杀害自告奋勇去建立河南根据地的李岩。

李岩被杀虽然是李自成集团自毁长城的悲剧,但也可以看出李岩的谋略远远不如诸葛亮,如果李岩有诸葛亮那样的足智多谋能掐会算,不可能被牛金星这样的平庸之辈暗算。

李自成手下最厉害的谋士,堪比诸葛亮的李岩,历史上存在吗?

李自成手下有几个有名的谋士,比如李岩牛金星宋献策顾君恩杨永裕等,但说李岩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就有些言过其实。

顾君恩最有名的就是车厢峡献计,公元1634年李自成张献忠等义军首领都被陈奇瑜统帅的明军包围在车厢峡,李自成张献忠等面临全军覆灭的绝境,可以说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是顾君恩献计让李自成诈降陈奇瑜,结果陈奇瑜网开一面,李自成张献忠等最终死里逃生。

公元1643年,李自成击溃孙传庭统帅的明军主力,完全控制了河南,李自成召集部下讨论下一步作战计划。

会议上李自成手下的谋士们各执一词,牛金星提出沿黄河北上,从河北方向进攻北京。

而杨永裕主张先南下攻占南京,切断南北运输,围困北京,再寻机北伐推翻明朝。

顾君恩却提出先攻占陕西,建立关中根据地,在山西休整后进攻北京,他认为直接从河北进攻北京过于冒险,一旦失手无路可退。

李自成最终采纳了顾君恩的建议,顾君恩的建议看起来万无一失,却没有考虑关外虎视眈眈的满清政权,完全没想到推翻明朝以后满清会趁虚而入。

而杨永裕的建议看起来比较缓慢,却是最稳妥的方案,当时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早已经从黄河流域转到长江流域,李自成依靠富饶的江南地区比依靠关中地区更有利于大顺政权的巩固与发展。而且可以让北京的崇祯政权抵挡满清,坐山观虎斗,等待最有利的战机推翻明朝击溃满清。

而号称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的李岩在这样重要会议上并没有提出建议。

李岩提出的更多的是为李自成争取人心的建议,比如“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等口号就是李岩提出的。

李岩当然不是虚构人物,《明季北略》记载牛金星宋献策等谋士都是李岩推荐给李自成的,由此可见李岩在李自成集团的重要地位。

李自成统帅大顺军攻占北京,推翻明朝以后,李自成集团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大顺军将领都在忙于拷掠明朝官员以获得金银财宝及抢夺美女。

只有李岩保持清醒头脑,提出四条建议,比如对明朝文官的追赃助饷不应该扩大化,比如大顺军各路兵马退出北京,到城外安营扎寨,维护军纪,比如对明朝地方武将封以高官厚禄,善待崇祯的皇太子笼络天下人心等。

如果按照李岩的建议,吴三桂引狼入室投降满清事件不会发生,南方各地可以传檄而定。李自成的大顺政权稳固关内抗衡满清的局面会好很多。

可惜李自成没有采纳李岩的金玉良言,在一片石大战被吴三桂勾结满清打败以后,还听信牛金星的谗言自毁长城,派牛金星杀害自告奋勇去建立河南根据地的李

李自成手下最厉害的谋士,堪比诸葛亮的李岩,历史上存在吗?

曹操手下的谋臣真的很多呐, 楼主说堪比诸葛亮,是指地位?还是谋略? 如果说地位的话,后来和诸葛亮对峙的不就是司马懿嘛、 可司马懿在曹操死后才开始逐渐显露头脚的。 如果按照功绩的话, 诸葛亮辅佐刘备入主四川, 那曹操方面应该是郭嘉, 在郭嘉去世之前,曹操实力稳步上升,统一北方, 郭嘉死后,曹操贸然打了一场赤壁之战,元气大伤。 曹操在败逃回荆州的路上还不免感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但是郭嘉的才能和诸葛亮不算是同一类的, 诸葛亮带兵打仗其实并不灵光,最擅长的吏治和政务。 按照真实的能力相比,曹操方面应该是荀彧, 荀彧尚书令这个位子做了十数年, 而尚书令在东汉是向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 相当于诸葛亮丞相的官职,也就是说该是曹操方面政务能力最好的。 但是,如果楼主强调谋臣的话,那应该是郭嘉, 郭嘉是那种临阵时的谋士,善于根据战场的形势作出准确判断的人, 而且以急智,鬼谋著称。三国演义中状诸葛似妖,确是捧得太高。 纵览三国,谋略似妖应是郭嘉才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