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

【精选回答】来自优质账号→野史日记

草船借箭当然是“真事儿”了。只不过当时发生的故事主角并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其实这事儿也挺意外的,我给大家说一说吧。

“借箭”我是认真的

话说这建安十八年214年,曹操大军来攻打濡须,攻打一个来月,这孙权很顽强,没能攻打下来,曹操很生气,但是没有办法,有一天他正在闹心,思索着如何才能攻打下来濡须,正苦无头绪的时候,来了一个小兵报告,说孙权来了。

曹操一听,赶紧出去看看,原来是孙权的船来了,这天雾气蒙蒙的,远远看到了孙权的大船若隐若现,曹操心底烦,看到孙权更烦,于是调集了弓箭手,下令给我猛射。

孙权就是想坐船来看看虚实,瞧瞧曹操有没有什么动作,突然一支箭擦着他的脸颊飞过,钉在了船身上,孙权吓一跳,大喊一声“我靠”,转身跑进船舱里去,曹操的箭又密又急,很快射到船身上的箭就将大船压的开始倾斜了,孙权急中生智,命令将船的另一侧受箭,很快,船身平衡了,孙权下令撤军。

曹操看着孙权的船跑了,这才消气。但是曹操对孙权还是挺佩服的,否则也不会说出那句:“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话来。这就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根本不是什么计谋,也不是什么“借箭”。

诸葛亮借箭其实也不容易

以上的内容是史实,下面我再给大家说说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传说。

当时诸葛亮在东吴立了军令状,要制作十万支箭,鲁肃为此都急坏了,哪知道诸葛亮还悠哉悠哉的呢,一问制作了多少箭,诸葛亮说还没做,鲁肃急的快死了。

最后一天夜里,诸葛亮找来鲁肃,他们一起上船了,穿上扎着草人。一行十艘船,借着大雾出发了,鲁肃和诸葛亮在船舱里喝酒,诸葛亮还是悠然自得的样子,但是鲁肃却心不在焉。

诸葛亮笑着问鲁肃,为啥心不在焉。鲁肃说,明天你就要人头落地了,你真的不着急吗?你约我来是不是想让我带你连夜逃走?可以的,你快逃命吧,我帮你通过关卡。

诸葛亮一听,哈哈大笑,对鲁肃说,老哥,你看看外面咱们这是到哪了?

鲁肃一听,很是纳闷,掀开帘子一看,吓得浑身一哆嗦,原来不知不觉间,他们已经来到了曹操的阵前了,隐约之间,似乎都可以看到曹操的卫兵了。

诸葛亮这时候吩咐道,所有士兵都准备好吸水的管子,先将船身浇湿。然后隐蔽好,拿好事先准备的防护木盾。很快大家都按照指令做好了。鲁肃不明所以,问孔明,你这是干啥呢?孔明故意卖了一个关子,笑而不语。

曹操那边的哨兵发现了敌情,吹起了示警的号角,顿时,曹操阵营灯火通明,曹操知道有敌船来袭,下令让弓箭手万箭齐发。

很快,诸葛亮的船队一侧钉满了箭,此时鲁肃才明白诸葛亮的意图,顿时哈哈大笑,坐下来继续和诸葛亮喝酒,同时不忘了揶揄诸葛亮几句。

这时候曹操发现了不对劲儿,命令停止射击。诸葛亮刚将船身转过来,结果箭停了,诸葛亮心里咯噔一下,我这船往一边倾斜,这咋回家啊?正在思索的时候,天空中出现了一个亮点,这亮点越来越近,一下钉在了他的船舷上,仔细一看,哪是什么亮点,这分明是一支火箭啊。

鲁肃一看火箭,心下大乱,溽热过上的蚂蚁一般。再抬头看时,天空的火箭如流星一般密集的射来,眼看就要葬身火海。原来曹操发现了这个问题,失去很多箭矢,于是他下令用火箭进攻,将计就计。

结果这火箭射了出去,本该火光冲天,但是却如泥牛入海,火光到船上就消失不见,曹操命令加大数量,继续进攻。还是没能奏效,期望中的火烧贼船没能出现,曹操很疑惑,苦思不得解。

原来,诸葛了早就弄湿了船和稻草人,而且准备了一种能吸水的管子,有士兵专门负责灭火箭,鲁肃一看,觉得诸葛亮真是料事如神,名不虚传,等到他们天亮回到东吴的时候,船只上的箭矢早就超过了十万之数了。

诸葛亮哈哈一笑,交了差事。鲁肃去和周瑜报喜,周瑜却越发的觉得这个诸葛亮留不得了。

大家好,我是野史日记,记得关注我哟,您的每一次点赞都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和支持,谢谢大家了!

草船借箭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当中的一个经典桥段,话说周瑜和诸葛亮二人较量时,诸葛亮应约在短时间内要变出大量的箭,在此赌约的延伸下,才有了后来草船借箭的精彩片段。那么真正的历史上是否有此事发生呢?答案是根本没有的事,草船借箭是罗老写三国演义时虚构出来的,包括诸葛亮和周瑜二人的恩恩怨怨在正史中都不存在。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最后结果是诸葛亮兵不血刃的将周瑜气的归天了,其中在赤壁之战的描写中就有草船借箭的一个小亮点。正史中并没有证据体现诸葛亮和周瑜有纠葛,赤壁之战前期诸葛亮也是刚出茅庐,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主要的接触人物是孙权。所有史料所记载的无不是诸葛亮用尽心机说服孙权战曹操,甚至最后孙权下定决心和曹操开战,还是受周瑜坚定战曹操的立场影响,由此可见周瑜和诸葛亮的战略想法很一致,二人都是极聪明的三国奇才,那会发生三国演义中的恩恩怨怨。

众多史料中连诸葛亮和周瑜二人同时出场的记录都很难找到,可能两个三国演义中的名人互相都没在一起坐过,那时候初出茅庐的诸葛亮估计名气也大不到那里去,但年轻的周瑜已经是响当当的一员大将。周瑜气度也没有小说中表现的那么小,反而是心胸很宽广的一个人,周瑜会为刚入世不久的诸葛亮大动肝火?我想周瑜不会将还未崭露头角的诸葛亮纳入视线,赤壁之战的胜利周瑜起的作用远远高于诸葛亮,只不过周瑜命不好英年早逝罢了。如果周瑜是个长寿的人,也许诸葛亮有些地方还真比不上周瑜,周瑜绝对是个文武谋略都能拿出手的一员大将。

草船借箭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

草船借箭?诸葛亮不干这傻事,因为他做事考虑细致,算计精明,也没这胆。历史上用船借箭纯属意外。诸葛一生惟谨慎

伟人有诗云:“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个对诸葛亮评价很准确,诸葛亮一生心思缜密,每件事情从布局,到实施中会出现什么意外,乃至补救方法,都会详细制定方案。当年魏延提出“子午奇谋”,风险与成功率对半,但被诸葛亮否定了。因此风险过半的事孔明是不会实施的。

草船借箭风险有多大

诸葛亮观天象料定当日有大雾锁江,又料定曹操行为谨慎,重雾中必不敢出重兵。仅凭这两点,诸葛亮和鲁肃就率领借来20条船和600名士兵,一个武将也没带,而且还将船用长绳子连在了一起,行动受到牵制。如果鲁莽的张飞这么做有可能,但诸葛亮绝对没这胆,因为可能出现的意外太多太多。曹操听到东吴士兵击鼓呐喊,可能不敢出兵迎战,但作为一个有作战经验的统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应该烂熟于心,派一支侦察快艇查看东吴出兵情况,应该是常例,如果这样,诸葛亮妙计就成了露馅的包子,根本借不到箭。

诸葛亮低估了曹魏水军的力量,曹操在与东吴对抗时,非常重视水军将领的人选,毛玠、于禁都不是等闲之辈,熟知火攻是对付船只的利器。看到大雾锁江,一定会放火箭烧对方的船只,利用燃烧热度驱赶雾气。几支火箭,立马会引燃船上的草人,草船就成了诸葛亮和鲁肃也就火化场。

还有一点罗贯中在演义时没想周全,就是射出的羽箭利用价值有多高。羽箭由箭簇、箭杆、翎毛组成,能否准确射中目标,最关键的是翎毛完好程度,如果有坏,就会偏离方向,发射的羽箭成了“流矢”。而翎毛很脆弱,经过强弓发射后,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坏,10万支羽箭用胶漆修复,也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拿回一堆不能马上使用的二手货,等于没有完成任务,如果周瑜发难,诸葛亮还是保不住脑袋。

草船借箭是一次意外

历史上用船借箭的是孙权,没有草人,而且是一次意外。

《魏略》中记载,曹操在水上打仗不占优势,孙权屡屡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和他父亲孙坚一样,非常勇猛,有一天亲自乘了一条船带谋士去曹军水寨,观察曹军布阵情况。曹操一看很生气,你特么驾一条船就一来调戏我,我给你好看,于是万箭齐发,结果箭全射在孙权的船帮子和船侧,箭太多了,坠的船就向一边倾斜失去平衡,于是孙权便下令转舵,让船的另一面朝着曹军,这样两面全都射满了羽箭,“箭均船平”,很悠然自得地回去了。一次侦察行动,意外的得了不少箭,孙权一举两得。

草船借箭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

草船借箭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吗? 草船借箭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 建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213年,曹操与孙权在安徽巢湖附近对垒。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曹操决定让军队坚守不出。 这一天,孙权借水面有雾,乘战船闯入曹军前沿,打算观察曹军的部署,当战船行驶到曹军附近时,不料被曹军发现。曹操生性多疑,由于水面雾大,他怕有埋伏,不敢出战,于是曹操下令弓弩齐发,乱箭射向孙权的战船。 不一会,孙权的战船就因中箭太多,船身逐渐倾斜,随时都有翻船的危险。就在这一危急时刻,孙权果断下令:调转船头,使船身的另一侧受箭,不一会,船身两侧就被射满了箭,船只也恢复了平衡,并安全返航。 曹操对孙权的英明赞叹不已,并留下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一句名言,这件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 拓展资料: 1、《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2、《魏略》曰: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可见草船借箭历史上或确有其事,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

草船借箭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

这个故事纯属于文学家虚构的。有科学家做过比较科学的实验,这种情况根本不可能。船的重量,风力,箭的速度等方面进模拟,结果不尽人意。

草船借箭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

草船借箭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吗?

最佳答案

草船借箭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

建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213年,曹操与孙权在安徽巢湖附近对垒。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曹操决定让军队坚守不出。

这一天,孙权借水面有雾,乘战船闯入曹军前沿,打算观察曹军的部署,当战船行驶到曹军附近时,不料被曹军发现。曹操生性多疑,由于水面雾大,他怕有埋伏,不敢出战,于是曹操下令弓弩齐发,乱箭射向孙权的战船。

不一会,孙权的战船就因中箭太多,船身逐渐倾斜,随时都有翻船的危险。就在这一危急时刻,孙权果断下令:调转船头,使船身的另一侧受箭,不一会,船身两侧就被射满了箭,船只也恢复了平衡,并安全返航。

曹操对孙权的英明赞叹不已,并留下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一句名言,这件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

扩展资料:

赤壁地处江南,而江南多暖冬,冬至后起东南风较为常见,诸葛亮只不过是善于收集信息而已,诸葛亮借东风的真正的目的是为了金蝉脱壳,他知道周瑜很嫉妒他的才能;

周瑜曾说过,诸葛亮东吴不能用,东吴之患也,还悲叹“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也知道,在他借到东南风之后,周瑜一定会过河拆桥,将他杀掉。

于是在借东风时,诸葛亮要求士兵闭上眼睛,口中念念有词,东南风起后,由小道童代替继续表演,他则由台边的小道绕至江边,周瑜赶忙派人追赶,结果也无济于事;

“草船借箭”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但并不是在赤壁之战中,故事的主角也并不是大家所熟悉的诸葛亮,而是孙权。而孙权的初衷也并不是为了“借箭”,只是为了刺探军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