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的局面在乾隆去世后40年即1840年即遭遇国败,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精选回答】来自优质账号→野史日记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认为这句话说的很对,一件重大事情的发生,不可能只是因为当时的某件事,而是有着深渊的原因可以去挖掘,那些真正的历史原因隐藏在过去。
据我了解,1840年题主说的国败应该是指鸦片战争。我国封闭多年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用大炮撬开,大清朝从此走上了下坡路,一发不可收拾。
鸦片战争的失败原因浅析这里咱们先做一个鸦片战争失败的表面原因总结,在表面上,鸦片战争的失败原因,我总结了以下几个:
第一、武器不行。清朝的主流武器还是大刀长矛等冷兵器,火器没有西方先进,也没有大面积使用,面对西方列强的火枪,火炮,大清朝如果想赢得战争,除非派出一千个小李飞刀,估计还有赢的机会。
第二、身体不行。中国人当时都被鸦片侵蚀的不行了,没有了战斗力,体力的削减只是一方面,关键是精神层面,失去了斗志,这才是最关键的,鸦片战争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第三、清政府腐败。其实这一点原因已经比前两点原因开始深入了一些,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才是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从虎门销烟,从林则徐的下场就能看出来端倪,腐败的清政府已经没有能力再对外抵抗列强了。
正如我前文提到的老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鸦片战争的惨败,除了表面的一些直观原因,更深层的原因在哪呢?要我看,原因就在所谓的“康乾盛世”之中。
揭开乾隆盛世的面纱所谓的康乾盛世,并没有那么美好,即使是美好的,也是统治阶级的美好时期,对老百姓来说,这样的“盛世”让他们苦不堪言。
从多尔衮开始,大清让汉人剪辫子,这是一个文化腐蚀的手段,其实在乾隆时期也一直保持了这样的手段,只不过还增加了经济压迫、思想禁锢等手段。对汉人的歧视从头到尾都没有消除过,所谓的满汉一家,纯粹扯淡。
据我了解,乾隆这位"盛世皇帝",一天就知道玩,旁边养了一个专门负责伺候乾隆玩的和珅,给他弄钱玩。仗着雍正留下来的钱,肆无忌惮的玩,靠着雍正留下的一些资本,虚造了一个盛世出来,等到乾隆死的时候,大清外表是一片盛世,其实呢?义兵四起、国库空乏、暗流汹涌。留下了一个实际的烂摊子给嘉庆,这嘉庆又是乾隆子嗣之中最好的皇子了,乾隆自己都说,他的儿子没啥能耐,乾隆就够完蛋的了,这儿子们更白费,一代不如一代。
乾隆做的最不可理喻的政策就是闭关锁国,禁止与外国通商,面对外国使节的到来,一叶障目,不吸取先进的技术,妄自尊大,让世界领先的大清朝成了一个“瞎子”,对外界的变革选择视而不见,选择逃避,这种逃避等到他死后几十年,避无可避,完成工业革命的列强们开始对大清下手,而大清像一个枯朽老人一般,不堪一击。这一切,难道不是乾隆种下的苦果吗?
乾隆自称是“十全老人”,讲求什么“十全武功”。其实就是靠着阿桂打了几个胜仗,根本不如康熙时期打的仗硬,乾隆的运气是真的好,一生没有劲敌,否则大清肯定要亡在他的手上。
这位乾隆爷,荒废朝政,就爱玩。最扯的是他酷爱写诗,出自乾隆手里的烂诗达4万多首,最牛的是,没有一首流传后世,因为实在太烂了。写这么多首烂诗得多长时间,大家大概算算就能得出结果。哪还有什么时间管理朝政呢?
乾隆一生酷爱南巡,每次南巡都劳民伤财,顺便再弄点文字狱,让百姓和官员苦不堪言。在年老的时候,还要南巡,搞的和珅都要上吊了,因为皇帝出巡他每次都要筹钱,还要安排路线,让和珅也痛苦不堪。更何况普通百姓呢?一旦皇帝南巡,大兴土木,百姓生不如死,背井离乡,那些“盛世局面”都是一方巡抚用百姓的血和汗营造出来的,贪官们还要趁机搜刮民财,乾隆却乐在其中,对百姓疾苦视而不见。
乾隆为啥总是南巡,因为南边好玩的东西多啊,有青楼、有美女,还有“扬州瘦马”,让他流连忘返。
乾隆大兄弟把雍正累吐血存下的钱都挥霍一空,为了支持他游玩的开销用度,还开启了买卖官爵、议罪银等制度,让官员成了敛财的机器,而百姓成了受害者。满人的八旗更是腐败透顶,成为国家的寄生虫,吸血不干活,圈地,遛鸟,斗蛐蛐都是他们干的好事。没钱了就想出名目盘剥汉人百姓,这叫“盛世”吗?
鸦片战争的结局不意外有乾隆这样的皇帝,把江山破坏的千疮百孔,他写四万首诗,成为“十全老人”,满人的骄横、官员的贪腐、百姓的疾苦,他都不管,反正一片“盛世”祥和,谁也不能说破,留下烂摊子给了嘉庆,嘉庆不是什么大才,自然没有力挽狂澜的实力,他延续乾隆的手法经营大清,却带领大清走向了衰败,无法阻止。
到了道光皇帝的时候,他成为了一个大清的败笔,成为了一个不堪大用的皇帝,他被列强入侵,但是我觉得,道光死后与先帝们见面的时候也不比太过自责,反而可以怼一怼他们。
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大清多年来欠下的债,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偌大一个国家,不可能靠着逃避现实成为世外桃源,万幸,中国出了一个千年一出的伟人,带领新中国走到了今天。
欢迎大家关注→ 野史日记! 点赞!评论!谢谢大家!
康乾盛世的局面在乾隆去世后40年即1840年即遭遇国败,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从公元1661年康熙帝即位,历雍正,到1795年乾隆驾崩,清朝进入全盛时期,即所谓的康乾盛世。
在这130多年中,清平定了三藩叛乱,降服了台湾,统一了准噶尔部和回部,派驻藏大臣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版图。清朝的国土面积几乎超过明朝350万平方公里的3倍,使疆域达到了1240万平方公里,耕地达9亿多亩,人口首次突破1亿大关。
但正午时分大树下的阴影最重。当康乾盛世的红漆招牌还未掉下,清就出现了诸多重大失误,为日后的没落埋下了伏笔。
第一,制止“西学东渐”,驱逐传教士。明末清初,正值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大批传教土将领先世界的西方科学和西方书籍传入中国,史称“西学东渐”。可以说,这是落后的中国赶上西方的一次绝好机遇。不幸的是,康熙五十九年,朝廷下令驱逐传教土,关闭了中西交流的大门,中国科技的发展被扼死在摇篮里。
第二,蔑视科技,恢复传统骑射弓马。终清一朝,弥漫着浓重的轻视和蔑视科技之风,把科技视为“形而下”,把发明称为“奇技淫巧”。明末清初已经引进并使用了西方大炮,但为使八旗传统弓马不致失传,清廷下令恢复大刀长矛弓箭,水兵仍用遇风返航的帆船。
第三,大搞“文字狱”禁锢思想。康熙时期,明史案、南山集那一次次令人触目惊心的文字狱,不仅是康熙用刑严酷的标志,也是他加强思想统治,扼杀新鲜思想的明证。
第四,重农抑商。商人运送商品往返各地的作用被看作是非生产性和寄生性的,他们被置于社会等级的最底层,统统被称为“好商”。《康熙字典》对商人的定义是:“商人,伤人者也。”雍正更是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第五,旗帜鲜明的“闭关锁国”政策。公元1661年,朝廷诏令“片板不得入海,粒货不许越疆”,将滨海居民一律迁向内地,形成了数千里“沿海无人带”这一苍凉的世界奇观。对欧洲人一无所知,将他们统称为长鼻子蛮人。
一切都在无声无息地腐烂,一切正走向无可救药的崩溃,角角落落都不断地增加着危机。很快,大清就迎来了鸦片战争、甲午海战、八国联军进北京,中华民族迎来了一段写满屈辱、被泪水浸泡、惨不忍睹的岁月。
公元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替末代皇帝溥仪签署了大清最后一道上谕——《退位诏书》。统治中国267年的清王朝至此完结,秦始皇创造的2132年的专制帝制也画上了句号。
康乾盛世的局面在乾隆去世后40年即1840年即遭遇国败,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首先我们先来看下清廷的整体。清国建国从1636年年开始到1912年结束,统治中国不过二百八十年,这二百八十年由于是满族统治,全国各地常常发生战事。仅在康乾盛世期间就有三潘之乱,回疆,雅克萨,准噶尔,大小金川,西藏事务,白莲教起义等等祸乱。这些还只是战争的一小部分,而康熙,雍正乾隆也都可以称作明君,在对国家的治理上也都可谓是倾心尽力,尤其是雍正皇帝更是勤于政事,最终是暴死。而这一切也迎来了康乾盛世,特别是乾隆朝清廷的疆界一度北至外兴安岭,南至缅甸北部,东至日本海,西至帕米尔高原,国土面积1300万平方公里。可谓极盛,就是到了晚清也足足又1100万平方公里。而这一切成果在道光皇帝时(也就是1840年前后)发挥到了极致,人口多达4亿之多,经济水平也是达到世界前列。而所谓国败实际是败在了政治体制,军事实力,可以说是树大中空,空有其表。我们来看看同一时期的欧美各国,1840年英法美德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而我们依旧是小农的自给自足的生产经营模式,工业化更是遥遥无期,而在英国光荣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都先于中国完成资本主义的统治,而中国依旧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治上已经落后。再加之施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军事,文化,思想都处于落后的地位。而和乾隆处于同一时期的华盛顿早已经领导了独立战争。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遭遇国败了。再有钱的大清帝国也经不起鸦片导致的资本外流。综上所谓的康乾盛世仅仅是大清帝国繁华下的泡影!
康乾盛世的局面在乾隆去世后40年即1840年即遭遇国败,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所谓的康乾盛世也是相对而言的吧,毕竟在古代时期,能够不饿死人就已经算得上是盛世了。不管怎么说,康乾时期也正处于农业社会,虽说生产力水平经过历代君王的努力相较于之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归根结底,只不过是减少了“路有饿死骨”的发生。
当然,如果要论及泱泱中华在几十年之内为西方所赶超,这不免就要从军事层面的角度来分析问题。
我们知道,虽说火药最早是由我国传出去的,但是非常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用火药来进行在军事上的深层次运用。你至于我们国家在长时间都处于冷兵器时代,到了明清之际,才勉强算的是冷热兵器混合运用时代,但是很明显的是,这么长的时间以来,都是以冷兵器为主。
在明朝的时候,对于火药武器的重视程度其实已经上升到一个战略级别的了。可是在明朝灭亡之后,清朝的统治者逐渐的忽视了火药武器的研发。尤其是在康乾之后,由于整个国家总体来说相安无事,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所以在这种承平已久的氛围下,八旗子弟们以及绿营都有些不思进取,光想着如何享受,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国家的军事武装力量的衰弱也是在所难免的。
所以我们知道,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庙堂之上以“天朝上国”心态看待来自西方的“蛮夷”,以为不久便可听得凯旋之声,如此轻敌心态不可谓不是犯了兵家的大忌。
所以在这场战争的过程之中,别人使的都是火枪,而我们仍然还处于冷热兵器混用,还是临时让各地赶造土枪以应对敌势,在这种情况下,又怎么能够抵御住英国人的进攻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