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烛光斧影是真的吗,宋太祖赵匡胤是被弟弟杀死的吗?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的悬案,由于无法考证,也无相关的详细记载,只有一些耳听口传的故事,所以无法肯定的证实这件事情的真实性,例如武则天的无字碑,明建文帝的下落等等,都属于这类悬案,那么这类悬案是不是就只能凭空想象了呢?也不是的,因为有许多记录在案的事情可以作为参考,从侧面是尽量看清事情的本质,用逻辑去推理,那么今天咱们要说的这个故事,就是宋太宗赵光义的故事,也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故事——烛影斧声。

烛影斧声的故事,是说在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那天的晚上,赵匡胤身体每况愈下,情况非常糟糕,当时宋皇后就派了亲信王继恩召他的四儿子赵德芳进宫,结果这位王继恩虽然是宋皇后的亲信,更是赵光义的心腹,于是这位双面间谍王继恩就没去叫赵德芳,直接把赵光义给迎进宫了,赵光义一进宫,见到了宋皇后,宋皇后见到赵光义大惊失色,眼珠子滴溜溜一转,一声亲切的“官家”就叫了出来,这个“官家”是对帝王的别称,后面会再提。宋皇后是明白人,她知道赵德芳没来而赵光义来了代表着什么,于是声泪俱下的对赵光义说:“我们娘俩的命可就看你的了。”赵光义赶紧扶起宋皇后,说道:“不用担心,保你们富贵。”于是赵光义就去见赵匡胤了,当时屋内只有赵匡胤和赵光义两人,其他左右侍从都在远处等候,由于是夜间,烛光将宋太祖和晋王的身影投射在了窗户纸上,据下人说,看到影子似乎是晋王在躲避宋太祖的样子,还听到了一声宋太祖用斧子砍到地面的声音,并大声说:“好为之”,后来不久,宋太祖就驾崩了。

烛影斧声,也称斧声烛影,是指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赵匡胤大病,召晋王赵光义议事(另有记载说,是召太祖第四子赵德芳进宫商议后事,被晋王知晓后未召进宫),左右不得闻。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另有记载说“好做,好做”)。后晋王光义继位,史称太宗。

这就是烛影斧声的故事。那么这段故事为什么是悬案呢?因为对于这段历史的记载都极为简单,简单到除了侍卫的口传故事外,似乎就是正常的传位一样。

《宋史·太祖本纪》:“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

对于如此简单的记载,只有两种可能,一种就是烛影斧声之说纯属扯淡,一种就是赵光义行了不义之事,史官有所顾忌。咱们下面就从疑问出发,一处处剖析这场悬案。

疑问一:赵匡胤病重为何不立太子?

有些朋友会问,这赵匡胤都知道自己不行了,为啥不早点立个太子,这样免除了这些夺位的困扰啊。有这样疑问的朋友相信不在少数,但是五代时期不兴立太子,例如柴荣就是周太祖郭威的继承人,但是也没立太子;还有石重贵为后唐高祖石敬瑭之储,也没立太子。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在五代,不流行立太子,但是这些诸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亲王封号”+“京城府尹职衔”,石重贵是齐王、广晋尹;柴荣是晋王、开封尹;也就是说,“亲王封号”+“京城府尹职衔”就是储位的意思了,当然了,储位虽然默示了,但是能不能继承王位就看自己本事了,也有很多的储位被杀的先例。那么咱们来看一下赵光义,符合这一条的标准吗?赵光义和柴荣一样,当时早已经是晋王、开封尹,所以赵光义按照当时的历史来说,是一位确定皇储无疑。

疑问二:赵光义心里没鬼为何那么着急,在赵匡胤灵柩前就继位呢?

问这个问题的朋友肯定觉得赵匡胤尸骨未寒,你赵光义就在灵柩前即位,这不是心里有鬼还故意气人是什么?其实不是这样的,这也是五代时期的一个惯例吧,例如郭威当时临走的时候,就留下遗制“晋王荣可于柩前即皇帝位”,赵光义极有可能也是遵循赵匡胤的意思来办的。

疑问三:赵匡胤为啥不传位给儿子呢?

这个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赵匡胤的儿子不行。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都是做没有实权的小官,挂名的节度使和防御使,他们不仅没有实权,而且从未参与过国家政务,这样的人如何做得了皇帝呢。

疑问四:宋皇后召自己儿子入宫,赵光义为什么要去?

其实这个问题就是在说,明明皇帝要传位给儿子,是赵光义厚颜无耻的前去夺了帝位。事实并不是这样,大家可以仔细观察,宋皇后让王继恩召的是赵德芳进宫,赵德芳有哥哥赵德昭,如果真是赵匡胤的意思,也不可能在此时废长立幼,节外生枝,这种事情是任何一个皇帝都不可能出的昏招。所以说召赵德芳入宫应该是宋皇后在赵匡胤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所谓,而且当她看到赵光义的时候,大惊,还叫了一声“官家”,这声“官家”属于对赵光义的敬称,要知道赵光义当时只是晋王,宋皇后称呼赵光义一声代表皇帝别称的“官家”,这里面包含了宋皇后知道事情败露后的恐惧,包含了宋皇后对赵光义的求饶,也包含了赵光义为帝储的肯定。赵光义是皇储,有人要夺他的位置,他前去皇宫争回来,这再正常不过,这也是宋皇后为何恐惧的原因,如果宋皇后是奉赵匡胤皇命,断不是如此的表现了。

疑问五:金匮之盟真的存在吗?

金匮之盟是杜太后生前,把赵匡胤和赵光义还有赵普等人叫到一起,对他们说宋能得周的天下,就是因为立了幼主,导致丢失了江山,被赵匡胤得到了,所以以后传位不能传幼主,就和赵匡胤等人约定,赵匡胤仙去的时候,传位给赵光义,于是后来才有了赵光义一路升官,做到晋王、开封尹。那么金匮之盟真的存在吗?这个不能确定,因为这份金匮之盟一直没有现世,但是它的存在概率很大,不过内容肯定不是简单传位给赵光义,应该会附加一些条件,比如说赵匡胤子嗣都是无能之辈、或者赵匡胤仙去之时儿子尚小等等的前提条件,在这些条件下,就传位给赵光义,我觉得这样才是最合理的解释,也能说明这金匮之盟无法面世的原因。

由此看来,赵光义弑兄的可能性不大,所以说烛影斧声很可能是传出来了一个故事而已,不过也有可能是当天二人摊牌,互相吐露心声,赵匡胤强弩之末,被赵光义的一些话给气的急火攻心而死也是有可能的,不过总的来说赵光义的皇位来的还算是正式而干净,至于那些有关花蕊夫人的八卦事件,这里就不做深究了。而赵光义之所以不为自己解释,因为他担心越描越黑,反倒是什么都不说更好一些。

大家好,我是野史日记,欢迎关注我一起了解历史

历史上的烛光斧影是真的吗,宋太祖赵匡胤是被弟弟杀死的吗?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凌晨,宋太祖赵匡胤突然驾崩,随后,他的弟弟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可以说从太宗即位之日起,关于他弑兄篡位的传言就没有断绝过。那么,赵光义真的是谋杀了兄长赵匡胤之后才成为宋朝第二任皇帝的吗?

传言的真伪

赵光义弑兄篡位的传言就是所谓的“斧声烛影”了,“斧声烛影”出自宋仁宗时期的僧人文莹所著的《湘山野录》。但是它有几个不可信之处:第一、文莹并非亲眼见证了“斧声烛影”而是听闻的传言,他生活的时代距离太祖驾崩已经过去了八十多年;第二、“斧声烛影”一事在《湘山野录》中首次出现,后来的故事也都与之类似,甚至是直接引用了《湘山野录》的原文,所以“斧声烛影”的记载虽然有多处,但依然可以看做是孤证;第三、《湘山野录》本身就是一部文人笔记或者野史,可信度低。

很明显,以“斧声烛影”来断言赵光义是弑兄篡位的理由是不充分的。

传言的起因

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期间宋朝终于完成了中原地区的基本统一,他先后消灭了吴越国、清源军、北汉等政权,随后开始大规模的北伐以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他对宋朝的稳定是有很大贡献的。但是这些都没有能够遮掩他身上的污垢——宋太祖赵匡胤在几乎没有征兆的情况下突然驾崩,随后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纷纷“不得其死”,他们的弟弟赵廷美也被贬房州后抑郁而终。太祖宋皇后的后半生始终遭受不公平待遇,甚至死后都很长时间不允许被下葬,以上这些事都与赵光义有着直接的关系。

既然赵光义对自己的嫂子、侄子以及亲生弟弟都这么狠毒,那么他完全有弑兄篡位的嫌疑。

赵光义没必要弑兄篡位

但是如果以宋皇后、赵廷美以及赵德昭兄弟的遭遇来反推赵匡胤之死就明显的是缘木求鱼了——他们之间根本就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

与赵光义的即位有着直接关系的就是赵匡胤在世之时对赵光义的一再提拔与栽培——赵匡胤驾崩之时他的长子赵德昭已经二十六岁了,次子赵德芳也已经十七岁,这在之前或者之后的历史上来说,他们早就应该被册立为太子或者封王甚至就藩之国了。但是赵匡胤不但没有册立皇太子,甚至都没有给自己的亲生儿子封王!

而赵光义则早早地“亲王尹京”,按照五代的惯例,尹京的亲王就是皇位继承人!

除此之外,赵光义在京城中早已经发展和巩固了强大的势力网,这种势力甚至阻挠了赵匡胤的迁都计划。也就是说,赵光义已经得到了皇位继承人的“名”与“实”。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有什么必要弑兄篡位呢?

在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也曾经分析过杜太后“金匮之盟”的真伪问题,杜太后与赵匡胤有没有这个约定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赵匡胤在位期间本身就有传位给赵光义的计划。

历史上的烛光斧影是真的吗,宋太祖赵匡胤是被弟弟杀死的吗?

北宋开宝九年的某个夜晚,一对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屏退左右、深夜把酒。席间,在室外不远处伺候的近侍们时而隐约看见烛影之中弟弟离席闪避,时而又似乎听到柱斧戳地之声,之后哥哥大叫:“好为之、好为之。”宴罢,弟归。当夜,兄暴毙。此即发生在宋太祖、宋太宗兄弟之间的所谓“烛影斧声”,一个千古不解之谜。

无论事情的真相如何,宋太宗越过宋太祖已经二十五岁、正值壮年的长子赵德昭,以“兄终弟及”的所谓合法程序继承了皇位,其本身就足以让人产生太多的联想。再佐以那说不清、道不明的所谓“烛影斧声”,似乎一切都直指宋太宗的皇位来路不正。 那么,宋太宗是否真的杀兄弑君篡位了呢?正史肯定是信不过的。从唐太宗李世民开启了君主生前查阅实录的先例之后,正史已然没有了其原本的真实度和可信性。野史记录又增添了太多的演绎,夹杂了太多的个人好恶,似乎同样不可信。更何况,历经千年岁月的侵蚀,历史的本来面目早已支离破碎。我们只能根据现存的一些文字记录进行推测。不过,个人觉得,所谓“烛影斧声”是宋太宗杀兄弑君篡位之举的理论似乎并不能成立。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

首先,宋太祖的皇位本就是来路不正的。当年,作为后周禁军统帅之一——殿前都点检的宋太祖在陈桥驿学周太祖郭威“黄袍加身”,抢了后周孤儿寡母的江山社稷。为了防止手下将领有样学样,登基不久的宋太祖便以两出“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手下众多将领的兵权。同时,因为自己曾经担任过的禁军统帅权力过大,大到足以行改朝换代之事。宋太祖登基后便不断将禁军统帅的权力分解、稀释,使之逐步形成了相互钳制、相互掣肘的局面,即始终处于权力平衡状态,无法一家独大。最终,禁军只有惟皇帝之命是从。有了这个大前提,问题就来了。宋太祖连负责京师防务的禁军都不放心,皇城乃至皇宫的宿卫就更加不可能假手他人。最起码,贴身的卫士以及皇宫的守卫应当都是宋太祖自己非常信得过的人,而不可能是宋太宗的人。如此一来,宋太宗凭一己之力,想要在深宫之中、在众目睽睽之下公然杀兄弑君,而且还能全身而退,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次,开宝九年,宋太祖虽然已经身患疾病。但是,从尚能兄弟深夜把酒来看,还没有病入膏肓到连呼救的力气都没有的程度。如果宋太宗真的杀兄弑君,那么宋太祖只要大吼一嗓子,周围的近侍、卫士立马就能听见。从在室外伺候的近侍听到那句“好为之、好为之”来看,应当说二赵大声说话时,周围的人基本还是可以听到的。如果是这样,宋太宗几乎连下手的机会都没有。更何况,宋太祖是武将出身,自幼习武、膀大腰圆,即便在病中,哪怕是病入膏肓,为了活命而奋起一击的能量依旧是不容小觑的。起码相对文弱的宋太宗能否扛得住,很难说。

再者,自古弑君篡位者,很少有亲自动手的。一则、此举很可能危及自身安全,得不偿失。二则、自己亲自动手,罪名很难洗脱,连杀人灭口都做不到。背着一个亲手弑君篡位的骂名,没有谁愿意。所以,才出现了史书中最常见的那两个字“暴毙”,以及专诸等一大批刺客。试想,如果宋太宗真的有心杀兄弑君篡位,大可以选择其他方式,完全没有必要自己亲自动手。假手专业人士,其成功率也远高于相对文弱的宋太宗自己亲自动手,不是吗?

此外,从一些现存史料来看,宋太宗在宴罢当晚是回家了的。次日,宦官王继恩违背开宝宋皇后之旨迎接宋太宗入宫时,宋太宗甚至犹豫了一阵。从这一点看,宋太宗杀兄弑君似乎也不能成立。如果是他亲手杀了宋太祖,那么,他的心里必然是有底的,起码善后的事情应当早已准备妥当,只等继位了,完全没有必要犹豫。况且,如果宋太宗真的杀了宋太祖,当夜他为何还要回家?立即接管皇宫,以免夜长梦多,不是更加符合正常逻辑吗?更重要的是,如果真的是宋太宗杀兄弑君,仓促间很难将现场彻底清理干净而使他人无法察觉,开宝宋皇后完全可以对外以弑君的名义处置宋太宗,而不是跨过宋太宗和宋太祖长子赵德昭抢先迎立宋太祖幼子赵德芳以造成既定事实,这一点也是不符合正常逻辑的。

最后,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凶器。宋太宗拿什么来杀宋太祖?整个宴席上出现的唯一勉强可以称为武器的就是“柱斧”,但那只是一件供人把玩的小型礼器而已,根本无法用于行凶杀人。私藏凶器?在守卫森严的禁宫之中私藏凶器,似乎也不太可能。徒手?相对文弱的宋太宗徒手去杀武将出身、自幼习武的宋太祖?除非他是想找死或者疯了……

综上所述,个人觉得,所谓“烛影斧声”,其事或许真实存在,但应当与宋太宗杀兄弑君无关。个人觉得,可能性更大的,应当还是宋太祖向宋太宗交代身后事或者宋太祖想上演第三出“杯酒释兵权”。不过,个人更倾向于后者。因为如果是交代身后事,宋太祖似更应当留个见证,而不是密室相谈。如此一来,宋太祖交代了什么,岂不是全由宋太宗双唇一碰?更何况,宋太祖彼时只是生病,从尚能兄弟深夜把酒来看,应当并没有病入膏肓,交代身后事似乎也显得为时过早了些。

因此,个人觉得,宋太祖很可能是想在自己有生之年再上演一出“杯酒释兵权”,为儿子赵德昭上位铺路,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似乎事与愿违,兄弟二人谈的并不愉快,甚至很可能发生了争论、乃至争吵。或许有人会觉得跟皇帝争吵有些不可思议。但是,不要忘了,一母同胞的二赵在宋王朝建立之前做了整整二十一年的布衣兄弟,兄弟二人在私下没有外人时发生争论、乃至争吵并非没有可能。不管怎么说,总之兄弟二人谈得并不愉快。最后,宋太祖说出了那句颇显得有些无奈的“好为之、好为之”。个人觉得,或许宋太祖更多的是想暂时安抚胞弟,等来日再从长计议吧。以宋太祖两次“杯酒释兵权”的行为逻辑来看,当夜即向胞弟举起屠刀、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似乎不太符合宋太祖一向的行事风格。

这次不欢而散的兄弟把酒之后,宋太祖当夜暴毙。换句话说,没有任何正史、野史记载宋太祖是当场死亡。也就是说,从宋太宗离开皇宫到宋太祖死亡,这其中是有一段时间的。这也等于是变相否定了宋太宗的“杀人时间”。因此,个人觉得,宋太祖很可能是死于受刺后激引起的原发疾病加重身亡或者受刺激后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身亡。从医学角度来看,个人更倾向后者。从存世的宋太祖画像来看,宋太祖应当说是较为肥胖的,某些文字记载似乎也应证了这一点。加之年近五旬,正属于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加之兄弟不欢而散的刺激以及酒精的催动,本已身患疾病的宋太祖突发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由于宋代医疗技术的限制,宋太祖当夜暴毙也就都可以说得通了。

或许这才是所谓“烛影斧声”的真相,并没有那么多的阴谋诡计、血腥屠戮。当然,这只是个人的一些看法,未必就是事实。毕竟事情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事实真相恐怕只有河南巩义城外永昌陵和永熙陵地宫中躺着的赵氏兄弟自己知道了……

历史上的烛光斧影是真的吗,宋太祖赵匡胤是被弟弟杀死的吗?

“烛影斧声”这桩千古谜案是怎么回事呢?目前史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看法,但有一点史学家的观点基本是一致的,就是赵光义没有得到赵匡胤的传位遗诏。“烛影斧声”这桩谜案现由于史料记载疑点颇多,便有了赵光义下毒酒毒死兄长的说法,又有了赵匡胤毒性发作后,顺手拿起“柱斧”戳向了赵光义,由于中毒后身软没有足够的力气,便拿着斧子在地上痛苦的戳着,赵光义则惊慌离席,本能躲避。通过学者研究史料,赵匡胤之死应该不会是正常死亡。后来的“金匮之盟”也没有把赵光义的嫌疑洗清,这让他帝位的合法性深受后人怀疑!

历史上的烛光斧影是真的吗,宋太祖赵匡胤是被弟弟杀死的吗?

对比赵匡胤陈桥兵变夺权的经历就会理解,所谓的烛影斧声只不过是无稽之谈。

首先,我们复盘一下赵匡胤是如何上位的。

当时的后周世宗柴荣死后,留下的是一个年仅7岁的孩子柴宗训即位。赵匡胤就是当时柴荣留给自己儿子的顾命大臣之一,靠着皇上的信任,赵匡胤成为殿前都点检,掌握了北周的禁军大权。

这个时候,面对势单力孤的孤儿寡母,赵匡胤心里有了想法,毕竟前车之鉴不远,后周太祖郭威就是欺负后汉幼主年幼,黄袍加身,得到的天下。

历史再重复一遍,现在机会到了赵匡胤这里,他还是逃不出人性的欲望控制,走上了跟郭威一模一样的道路,相同的桥段在陈桥驿又重新眼了一遍。

现在如果你是行将入土的赵匡胤,你会怎么办。经历了两次黄袍加身的你会不会担心自己辛苦打下的大宋基业。

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都看出了问题,她临死前对赵匡胤说:如果当时周朝是长子而不是幼子即位,还能有赵家的天下吗?你死后应该把皇位传给你弟弟。

这话已经很露骨了,赵家要想不重蹈历史覆辙,就该吸取前两次的教训,不要让幼子即位。这样宋朝的江山才能稳定。

赵匡胤肯定也清楚,这个世界最容易变的就是人心。当初赵匡胤舍身救柴荣,可谓是周朝大大的忠臣,可后来面对权力的诱惑,不也是变为窃国之贼。

而且弟弟赵光义跟随自己多年,朝堂和军队中的势力都很大,自己死后,自己的孩子又有谁能压制住他。

与其亲人之间兵戎相见,不如顺水推舟。

假如你是赵匡胤,你会怎么选。

你似乎没得选,当时的赵匡胤似乎也没得选。

历史上的烛光斧影是真的吗,宋太祖赵匡胤是被弟弟杀死的吗?

关于“斧声烛影”南宋官方史书《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初有神降于···张守真家,自言我天之尊神,号黑杀将军,玉带之辅也。守真每斋戒祈请,神必降室中,···上不豫驿招守真至阙下。命内侍王继恩就建隆观设黄箓醮,令守真降神,神言···晋王有仁心。上闻其言夜召晋王属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或离席若有所逊避之状,继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谓晋王曰好为之。”这是李焘综合了两种说法编写而成。既有“斧声烛影”也有夜召晋王传位。

第一种说法是文莹《续湘山野录》“...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数寸。太祖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太祖已崩矣。太宗受遗诏,於柩前即位。逮晓登明堂,宣遗诏罢,声恸,引近臣环玉衣以瞻圣体,玉色莹然如出汤沐”文莹大约生活在宋真宗到宋神宗期间,出入于达官显贵之家,如欧阳修、丁谓、苏舜钦等。 推测他是听闻于这些高官。“玉色莹然如出汤沐”意思是宋太祖尸体经过了清洗,这很不正常,暗示宋太祖是被害的,所以要清洗掉宋太祖掉身上的血迹之类。作者由于生活在宋太宗子孙当皇帝的时代,不能明说,太宗躲避宋太祖,既有可能是谦让行为,也有可能是躲避太祖的击打,两人有可能是发生了冲突。太祖的“好做”既有可能是说你做的好事,也有可能是你好好做皇帝。根据太祖用斧子戳雪的动作分析,很可能是很生气激动的动作,也就是说太祖的意思是发现了太宗的不轨篡位行为。这种说法来看宋太祖被杀的可能性大。

第二种说法是蔡惇《夔州直笔》“太祖召陈抟入朝,宣问寿数,对以丙子岁十月二十日夜或见雪,当办行计,若晴霁须展一纪。至期前夕,上不寝。初,夜遣宫人出视,回奏星象明灿。交更,再令出视,乃奏天阴,继言雪下,遂出禁钥,遣中使召太宗入对,命置酒,付宸翰属以继位,夜分乃退。上就寝,侍寝者闻鼻息声异,急视之,已崩。太宗于是入继。” 这种说法是太祖自己写了诏书传位于太宗。

李焘的看法是《夔州直笔》《续湘山野录》,虽然有错误的地方,但是大体相同也大体可信。

还有一种说法是金匮之盟,赵匡胤母亲遗命赵匡胤弟弟传位于赵光义。司马光《涑水记闻》记载:杜太后问赵匡胤:你知道自己是怎样得到天下的吗?太早说:这都是因为祖上积德.太后说:不对,这是因为后周的皇帝是个小孩子,你死之后要传给你弟弟。太祖说我一定遵从母亲的话。太后让赵普书写誓书藏在金匮里。司马光生活在赵光义子孙掌权的时代,必然不敢据实书写历史。而且这种说法有着明显漏洞。金匮之盟是太平兴国六年,赵普才献上去的。已经过了六年时间。而在宋太宗继位时候写的诏书,根本没有提及金匮之盟。如果宋太宗赵普知道金匮之盟,应该当时就拿出来给百官看,而不是秘而不宣。金匮之盟很有可能是赵普伪造的,是他为了扳倒赵普政敌卢多逊,夺回宰相的官位,才想出这么个主意,帮助宋太宗建立权力来源合法性。

文莹《玉壶清话》记载开宝初一殿前都虞候奏太祖:晋王天日资表,恐物情附之。为京尹多肆意,纵法以结豪俊,陛下当图之。赵光义早就对宋太祖的皇位虎视眈眈,具体行为如下:一招募亡命勇士,如郭密王昭远戴兴张凝李重贵刘用,元达,王汉忠。这些亡命之徒都被赵光义招募。二 收买军校 宋史《田重进》“太宗居藩邸时,爱其忠勇,尝遗以酒炙烤了,不受。重进曰为我谢晋王,我知有天子尔。结交军事将领显然是为了争取军事力量支持自己。

到了北宋末年靖康时期,据《呻吟语》记载金人吴乞买曾经出使开封,他长得很像赵匡胤,众人都感觉很奇怪。暗示金军灭亡北宋是一种报应,宋太祖借金军报赵光义夺取皇位之仇。这是一种民间传说也代表了民间对赵匡胤的同情。宋高宗正是在这种民意基础上,把皇位传给了赵匡胤的后代宋孝宗。也反映了斧声烛影不是空穴来风。

斧声烛影在北宋时期是个禁忌,只能在野史中流传。到了李焘所在的南宋时代,皇帝换成了赵匡胤的子孙。宋太宗从宋太祖手里夺权不必再需要避讳,《续湘山野录》斧声烛影的说法被载入官方史料,实际上是承认了这种说法。李焘既要考虑宋太宗以来的政权合法性,又要考虑写清楚赵匡胤一系如何丧失皇位继承权,相关史料也不足,只能是两种说法都采用了。

参考邓广铭《宋太祖宋太宗皇位授受问题辨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