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渊为什么不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你怎么看?

感谢邀请

以下是我个人对李渊不立李世民为太子的一点看法,不对之处还请大家指正海涵。

答案只有一个,就是立长不立幼

这是一个最主要原因,各个朝代废长立幼都引起了兄弟相残的惨案,所以废长立幼这等事情轻易不会做出,除非太子有重大过失,例如谋反等大罪,才会被废除,否则立长子为太子这是非常名正言顺的事情。

那么既然如此名正言顺之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争议呢?李世民为什么要发动玄武门事变呢?

争议主要的来源就是大多数人对于李建成的不了解,和史官对李建成功绩的抹杀,这就让一些吃瓜群众认为李建成是一个草包,而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这就使得大家认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肯定是有他的苦衷和不得已。不过事实就是这么无情,李世民的“苦衷”就是他不忍皇权旁落,不甘心。纵然是有贞观之治和大唐盛世,但这也绝对不能掩盖李世民“得位不正“的人生污点。

李建成在李渊起兵初期,为了招募士兵做了充足的准备和工作,后期攻城略地更是和李世民的功劳不相上下,但是这些都在李世民当皇帝后将历史记载抹除了,也使得历史学家考察这一段历史真相艰难至极,学者也都责怪李世民不该如此。

李渊优柔寡断的性格让他亲自见证了亲儿子同室操戈,最后还无可奈何的传位给李世民,不过所幸李世民确实是一位明君,否则遗臭万年李二是逃不脱的了。

唐高祖李渊为什么不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你怎么看?

为什么?因为那个时期,还必须严格的遵守立储必须遵循立嫡长子的传统,立李建成名正言顺,立李世民则名不正言不顺!

理论上,李渊是可以立李世民为太子,但李渊称帝之后,还面临着两个较大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任何一个处理不当,都有可能让李渊建立的李唐王朝被新的朝代代替。那么,李渊面临的那两个核心问题呢?

其一,是李渊虽然从现在的山西起兵,但唐帝国最初占据的是关中地区,在这个地区处于统治阶层的是,从北魏末年形成关陇军事集团,隋唐的皇帝均出于这个集团,这个集团注重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贸然改变规则会引起关陇军事集团的猜疑,对于关陇军事集团而言,无论是杨隋还是李唐称帝,都是他们内部随时可以更换的棋子!稳住关陇军事集团,是首要的任务。实际上直到周武时期,才真正摆脱关陇集团的控制。

其二,李渊称帝时,唐帝国统治的区域也就仅关陇及山西河南一部分,其它地区还有大量的割据势力存在,也不乏出身关陇贵族的领导人,李渊建立的李唐必须借助关陇军事集团的支持,逐步的统一全国。而李世民麾下的军事将领,大多是出身山东(此山东非现在的山东,而是泛指太行山以东的所有区域)豪强,有动摇关陇贵族势力的嫌疑!对李唐进一步统一全国不利。

所以,李渊是不可能立李世民为太子,他曾经打算将洛阳以东封给李世民,让李世民与李建成各自统治,这实际上还是一招臭棋!

同时李渊可能还受到,隋朝更换太子导致的二世灭国教训,隋文帝在位时,还不是太子的隋炀帝,无论是军事才能还是治理国家的能力,都出类拔碎!但是当隋炀帝真的继承皇位以后,就表现出好大喜功的特性,导致天下大乱朝代更迭!这说明李渊实际上还是怀疑李世民的能力和品行!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个人愚见,欢迎点评讨论!

唐高祖李渊为什么不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你怎么看?

因为李世民是李二,所以没有资格啊!

李渊的嫡出三儿子中,李建成老大,李世民老二,李元吉老三,他们三兄弟中只有李建成是具有合法继承人身份的,而李世民、李元吉均是小弟弟是没有合法继承人身份的。

李渊想要立李世民为太子,不仅仅要突破“嫡长子继承制”的约束,还有考虑到自己李唐江山的稳固,刚刚覆灭的隋王朝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隋王朝的老二杨广继位,刚刚将隋王朝玩的稀巴烂,此时的高祖李渊难道不会考虑到这一点吗?

立李世民为太子,那么将长子李建成置于何地?

高祖李渊这一生仅仅有一次的许诺,那就是立李世民为太子,将太子李建成贬谪到蜀地,那时候,因为东宫太子李建成涉及到“杨文干谋反事件”,李建成被牵连了进去,高祖李渊为了让李世民前去平叛,特意和李世民许诺,等他将杨文干搞死了,自己就立李世民为太子。

可是,高祖李渊对于李世民的这张空头支票最终还是没有兑现。

而高祖李渊的心里,只有太子李建成才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所以他在位时,尽力调节东宫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之间的兄弟矛盾。同时,为了太子李建成能够上位,还在有意无意的削弱李世民的势力,为太子李建成的上位铺路。

受封建礼制影响的李渊,可以说是从头到尾都没有立李世民为太子的打算,只是可惜了,玄武门之变还是让李世民颠倒乾坤,登上了原本不属于李世民的帝位,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也一起被拿下,永远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李世民的上位远远比我们想象的困难,当时的李渊已经剑锋所指,决心要架空李世民的全部实力,谋臣被搞掉了,武将也被整治的够可怜,势同水火的两兄弟,再加上自己的老爹的压制,李世民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帝位之争本来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这场权力之争中,从来不会有人会在意谁是兄弟,只会在意谁最终是这场权力斗争中的王者。

很明显!李世民他做到了。

李渊对于太子之位这件事情本来就是铁板钉钉的事情,太子之位非李建成莫属。

唐高祖李渊为什么不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你怎么看?

古时皇家立太子的传统是立嫡立长,立庶立贵。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说:。“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通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啥意思呢?隐公年长又贤能,为什么不适合立为国君呢?因为立嫡子就是立年长的,不管他是否贤能;立庶子就立尊贵的,不考虑他是否年长。

李渊夺得隋朝江山后,当然按照古制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李渊的原配老婆窦皇后生了四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先立的太子即是嫡长子,按古制也是理所当然,无可争议。何况李建成也不是窝囊废,颇有武功,为老爹夺取江山也立下了大功。

但李渊之所以敢扯旗兴兵造反,灭掉隋朝,与李世民的极力怂恿和支持有极大的关系。《资治通鉴·唐纪·卷一百九十》载:“上之起兵晋阳也,皆秦王世民之谋,上谓世民曰:‘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世子。’世民拜且辞。及为唐王,将佐亦请以世民为世子,上将立之,世民固辞而止。”按人情常理揆度,李世民心中应该是有怨气的,没打下江山时,老爹许我个空愿,我假意推掉也就算了。你做皇帝了,我的将佐都请以我为太子,你也准备立我,我能坚决推辞,你就不能坚决不允许吗?太子可是你死后的接班人啊,谁能不愿意做?你不知道打下江山我的功劳最大啊。

李建成和积极跟随他的老四李元吉也不是傻子,心里清楚得很,老二功劳大,迟早会威胁到太子继位。开始在老爹面前搬弄是非,栽赃陷害老二,而做皇帝久了的李渊,也听信了几个嫔妃埋怨老二的话,开始时不时挑老二的毛病责难之。最终导致了有名的玄武门之变,老大、老四丢了性命,老二取胜。没法了,再立老二为太子吧。不久,也许是李渊对亲骨肉的相互残杀伤心过度,也许受李世民的逼迫,提前退休做了太上皇,李世民正式登基,开始了贞观之治。

唐高祖李渊为什么不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你怎么看?

在史料记载中,李渊曾经三次表示想要把太子之位传给李世民。可是,最终他却并没有兑现他的诺言,直到李世民自己动手,杀掉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并且逼迫李渊退位,抢到皇位为止。

(李渊剧照)

那么,李渊为什么说话不算数,并因此造成那样的悲剧呢?

由于李世民曾经有篡改历史的行动。因此,李渊三次表达想传位给李世民的说法,就值得怀疑了。因为这很有可能是李世民后来加上去的,李渊其实并没有这样说过。李世民这样加的目的,是想表明,并不是自己抢夺皇位,而是李渊本来就有“换太子”的想法。而且李世民通过这些记载还想表明,自己发动“玄武门政变”,只是被逼无奈的结果,与皇位的更迭,没有任何关系。

不过,任何事情,其实都有两面性。如果这段历史真的是经过李世民篡改的,对李世民也不是完全有利。因为这个记载其实也意味着,李渊虽然想改换太子,传位于李世民,但是只不过是说说而已,态度并不坚决。或者说,改换太子这件事,是李渊说来安慰李世民的,并不是李渊的真心想法。

而李渊之所以要安慰李世民,也表明李世民集团对获得权力的诉求太大,多次逼迫李渊,李渊才不得不这样说。

那么,究竟这个记载是真实的历史记载,还是李世民篡改的结果呢?现在我们已经不得而知。我们只能假设历史记载都是真实的,我们来研究一下,如果这个历史记载是真实的,为什么李渊只是说说而已,并不愿意把传位给李世民的事情付诸行动。

(齐桓公雕像)

实际上,中国古代的皇位的传递,为了避免出现争夺现象,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是等级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因此,中国在很早就实行了嫡长子继位制度。至少在西周的时候,这种制度已经完全成型。

维系西周的政治制度是周礼,周礼中有一条明确的规定,就是要坚决实行嫡长子制。到了春秋时期,诸侯们开始破坏这条规矩,把爵位传位自己喜爱的儿子,而不是嫡长子。但是,往往某个诸侯这样做以后,就成为别的国家攻击他的理由。齐桓公称霸的时候,曾召集诸侯们会盟,其中有一条重要的理由,就是只能传位给嫡长子,其他儿子不能继承爵位。

齐桓公去世以后,他的儿子们互相争夺爵位,大打出手。宋国的宋襄公带着公子昭打回齐国,帮助公子昭夺得齐国国君之位。当时宋国是相当弱的,就打仗能力来说,是很差的。那么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其实就是当时大家非常认可嫡长子制的观念,宋襄公的行动,不但得到了很大的国际支持,同时也得到了齐国国内的支持。

所以,从嫡长子制的角度出发,李渊其实是并不愿意破坏这条制度的,因此是不愿意改换太子的。

(李世民剧照)

不但李渊不愿意改变,连篡夺皇位的李世民,事实上也不愿意改变。他当了皇帝以后,也是极力地培养他的嫡长子李承乾。尽管李承乾腿有毛病,当皇帝有碍观瞻。尽管李承乾是扶不上墙的烂泥。但李世民始终不愿意改换太子。

除了因为嫡长子制的缘故外,中国古代还有一项对继承人的重要评价,就是继承人最重要的是“德行”而不是“功业”。

古人为什么很重视“德行”而不是重视“功业”呢?因为重视“功业”,就意味着皇位是可以凭借武力夺取的。这个结论万万不可推广。一旦推广,就意味着谁的武力最强,谁就可以得江山当皇帝。那样的话,皇帝还能睡一个安稳觉吗?

而“德行”意味着仁爱。对天下老百姓的仁爱,当然就是太子应该具有的优良品质。因为这可以得到大家的拥护,对于巩固皇位是很有好处的。

就当时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情况来说,李建成虽然并不见得有多仁爱,但是在功业上,李世民是比李建成大的。既然比李建成大,也就意味着,李世民获得继承权的机会应该更少。所以,李渊从心理上,是不愿传位给李世民的。

李世民自己也都认识到仁爱的重要性。所以他在当了皇帝以后,反复在“仁爱”问题上做文章,最后实现了“贞观之治”,弥补了他之前的缺陷。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唐高祖李渊为什么不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你怎么看?

李渊为什么不立李世民为太子?这个我个人认为有两个方面!

1、古代继承制度

中国古代匆匆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制度,李建成,李世明都为李渊原配窦氏所生,所以,从古代的立接班人制度,李建成都是天然的第一接班人。李渊立李建成,也是遵从古制,避免同室不必要的纷争,再一个,在李渊起兵后被封为唐王时,李建成已经被封为唐王世子,如果再行废立,必然影响李渊统一天下的进程。

2、李建成自身的能力

都说大唐的天下是李世明打下来的,建国后李渊该调和一下,让李建成自己让出来。这样说是因为李世明登基后贞观之治太有名,完全盖住了李建成的光辉。虽说李建成没有李世民厉害,可在李渊起兵之初,李建成的才干,谋略,已经带兵战绩同样不输李世民。在李渊开始统一全国的进程中,身为世子的李建成,统管后方,也是出了大力,不能因为李世民打仗而忽略了李建成的作用。所以,本身并不弱的李建成,也不会被李渊废了而立李世民。

所以,我认为,李渊不立李世民,不管从古代的继承制度,以及李建成的能力,都不会发生李渊废李建成的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