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得了冠心病就不能抽烟了,这是真的吗?

有了冠心病应该戒烟,这不是有人说,这是真正应该做到的事情。实际上,戒烟,在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但到底戒烟还是不戒烟,主要还是在于个人的意愿。

什么是冠心病,冠状动脉血管是为心脏供血的动脉血管,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心血管,当我们的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时,这种“硬化”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变硬和失去弹性,而动脉粥样硬化对于健康的影响来自于血管斑块的逐渐进展和动脉血管的不断狭窄,一般情况下,当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超过50%以上时,就已经开始影响心脏的供血供氧,这样的情况下,就可以确诊为冠心病的问题。

冠心病可能仅仅是冠状动脉狭窄,在劳力时才会出现胸闷,心绞痛的症状;也可能是会出现稳定的心绞痛的症状;长期不控制,冠状动脉的血管壁斑块稳定性逐渐变差,斑块出现破裂或溃疡时,会引起血小板和其他凝血物质的聚集,引起血栓梗塞冠状动脉,引起急性心梗发作;长期不控制关系,即使不发作心梗,也会逐渐影响心脏功能,甚至最终导致形成心衰问题,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如果通过造影检查发现确实冠状动脉存在较严重的狭窄问题,已经确诊为冠心病问题的朋友,就应该积极的对冠心病进行应对和控制了,更不用说那些已经出现心梗等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心衰等慢性疾病问题的朋友了。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控制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控制好血管壁斑块的稳定性,是控制冠心病病程发展,减少急性心梗发生和慢性心功能损害的重中之重,对于血管硬化的进展控制,绝不仅仅是坚持吃药那么简单的事情,生活上做好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在生活调理的诸多建议中,如果原来有吸烟习惯的朋友,戒烟是最值得做到的重要方面之一。

吸烟和心血管健康关系密切,在临床上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时,有很多的风险因素,比如年龄,比如心血管病早发现家族史(遗传因素)、比如血脂、血压情况,比如是否有糖尿病,比如是否有肥胖等等,在这些风险因素中,吸烟往往被作为一个独立的风险因素,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控制好心血管疾病风险,除了年龄、遗传等我们不可控的因素外,就应该尽量的减少其他可控的风险因素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比如说三高要控制好,尽量的减肥减重等等,而如果我们能戒烟,就同样也减少了一个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对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吸烟对于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健康影响是多方面的,随便一说就能说出几条:

  • 烟草中的焦油和尼古丁会影响血管壁细胞健康,损伤血管壁健康,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风险因素;

  • 吸烟会引起动脉血管的收缩,升高血压,导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不易控制;

  • 吸烟会影响身体的代谢能力,使脂质代谢,血糖代谢都受到影响,使得血脂血糖升高;

  • 吸烟会直接影响肺部健康,而肺部是为心脏供氧的重要器官,同时吸烟又增加心肌的耗氧量,两方面的影响叠加,严重影响心肺功能。

这几个方面,只是吸烟对于心血管健康和身体健康影响的简单几点,虽然并不全面,但也足以说明吸烟对于健康的危害了吧。对于已有冠心病问题的朋友,本来我们的心血管健康就已经发生了问题,如果能够戒烟,就会减少吸烟对于心血管的健康危害,提高心血管健康水平,如果仍然不戒烟,心血管风险因素就明确的多了一个,进一步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几率就会更高,如何选择,是不是一目了然呢?

当然,戒烟并不简单,对于有多年吸烟习惯的朋友来说,想要戒除烟瘾,往往需要生活上的严格自律,同时加上循序渐进的科学方法来逐渐戒除烟瘾,但是如果能够对健康怀有敬畏之心,能够积极的面对自己的健康问题,相信也是一定能做得到的。

有人说得了冠心病就不能抽烟了,这是真的吗?

吸烟伤的不仅仅是肺,在中国有70%的人不知道吸烟会导致心血管疾病,引发冠心病、心肌梗塞、中风。

吸烟对身体的伤害就像往气球里吹气,每个人的身体情况都不一样,相当于气球的壁厚薄程度不一样,爆掉是迟早的事。气球可以有很多个,但我们的身体只有一个!

吸烟7秒钟后,尼古丁就会进入大脑促使分泌人体的快乐因子多巴胺,当多巴胺以非常规的方式强制释出,我们身体的正常机制就会被破坏,导致不能够在平凡普通的事物上面获得应有的快乐,而只能够通过成瘾物的刺激。

然而体内的尼古丁会被迅速代谢掉,多巴胺水平也随之下降。于是如果你突然停吸或减少香烟,会有烦躁、打哈欠、易怒等种种不适的症状,这些症状叫“戒断症状”也叫“戒断反应”。此时只要再抽一根烟让尼古丁持续在体内就会缓解“戒断症状”。

戒断症状就像失恋后的痛苦一样,不知道自己会做出什么傻事。触发的原因就是四个字:失依应激。

当然在没人告诉烟民尼古丁的作用以及它的成瘾机制之前,烟民是不知道这一切的,只是觉得抽烟是个习惯。

《黄帝内经》讲的很清楚:健康的身体就是顺应自然规律,人体内在也有四季和节律。它指出人的正常寿命,应是100到120岁。现代科学研究认为,人类寿命是其细胞分裂次数与细胞分裂周期的乗积,从而推算出人类寿命至少是120岁。

生命在于运动!多做给健康加分的事情,如:早睡早起,运动健身;不做给健康减分的事情,如:经常喝饮料,吸烟喝酒。

停止吸烟后,身体会自我修复,以下是停止吸烟后身体的变化:

20分钟后:血压、心律恢复正常

2小时后:感到烦躁、精神萎靡,经常打哈欠

8小时后:体内的一氧化碳浓度将减少50%

24小时后: 肺纤毛开始恢复再生,通过咳嗽排毒

48小时后: 消除大部分尼古丁,嗅觉与味觉恢复

72小时后:戒断症状反应强烈,特别想吸烟

1个月后:心血管等疾病发病风险降低

3-9个月后:肺部恢复明显,咳嗽、气喘等症状消失

1年以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降低50%

10年后:患肺癌的几率降低到正常吸烟人的一半

15年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与不抽烟的人一样

不管是吸了多少年烟的老烟枪,戒烟给你带来的恢复力将是前所未有的,随着你的烟龄越久你戒烟时的感受就越强。

欢迎关注我们了解更多香烟及戒烟知识!

有人说得了冠心病就不能抽烟了,这是真的吗?

事实上,多数疾病都和抽烟有关,患病以后进行治疗,医生也是不让多抽烟了,抽烟有害健康这不一句玩笑话。

抽烟对冠心病的危害

抽烟会破坏脂代谢,增加血管粥样硬化的程度。假如原来冠心病还不是很严重,但抽烟过多,会加快堵塞的程度,最后只能进行血管支架了~

吸烟会导致血管中养含量降低,增加心肌缺氧的程度,导致心肌缺血,严重会导致心绞痛,猝死。

烟中含有的尼古丁会损伤血管内膜,内膜被破坏以后是非常容易在损坏处结痂,血小板就会在此聚集,发生纤维蛋白沉积,最后就会形成血栓,加速冠心病进程,同时尼古丁还可以导致血管痉挛,加重心肌缺血的程度。

吸烟是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发达国家的冠心病是死亡最多的原因,很多国家因为冠心病死亡的人数占所有死亡人数的一半还多,所以预防冠心病是重中之重。

大量吸烟的人比不吸烟患冠心病的几率高26倍以上,心绞痛是36倍以上,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瑞典,经过1200万冠心病患者的观察得知,患有冠心病以后继续抽烟的人,死亡率是不抽烟的1.6倍,因吸烟导致的心肌梗塞死亡的患者,比不抽烟高2.3倍,所以早在上个世纪美国就提出,吸烟可以导致冠心病发病率,同时也是冠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降低冠心病的死亡率,最好的方法就是戒烟

根据最新的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戒烟会降低死亡风险的36%,如果冠心病患者在服用其他将胆固醇药物的话,死亡率会降低29%。假如又不抽烟又吃药,冠心病死亡的风险就会低于60%!

在我国,冠心病患者日益增多,现如今,我国总体死亡率的三分之一都是来自于冠心病,所以预防冠心病和戒烟,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最经济的治疗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的方法,就是戒烟,比吃药,打针,都便宜!

喜欢请关注我,每天推送有意思有知识的文章给您!

有人说得了冠心病就不能抽烟了,这是真的吗?

我是小眼睛医生

专注于心脑血管疾病

致力于公众健康

热爱于健身的心内科医生

不管是你得了冠心病,高血压,还是糖尿病患者,我们都拒绝你抽烟!

如果你是个身体健康的成年人,我也希望你把吸烟这个坏习惯戒掉,因为,总有一天烟草会把你的身体摧毁。

为什么得了冠心病不能吸烟了呢?烟草中含有尼古丁、焦油这些有害健康的成分,吸烟这些有害的成分能够进入血管内部,导致冠状动脉内皮细胞损伤。加重血管狭窄程度。

过去有大面积临床实验证明,相比于不吸烟的人,吸烟人的血管更加狭窄。

吸烟最可怕的是,戒烟之后,需要数年的时间才能够将烟草对于身体的危害避免。

可能你会觉得,我不吸烟了,是不是很快烟草对于身体的危害就没了。,事实没有你相信的那么简单,烟草对于身体的危害性是持续性的,你在戒烟的5-10 年之后,才能达到不吸烟之前的身体。

最后,戒烟全靠自己。

小眼睛医生也反复告诫自己的病人不要吸烟,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坚持戒烟。

我是小眼睛医生

喜欢我的回答,可以点赞我

觉得我的回答有道理,可以关注我

觉得我的回答欠佳,可以回复告诉我

有人说得了冠心病就不能抽烟了,这是真的吗?

吸烟本身就是冠心病患病的危险因素,有的人没有高血压,没有糖尿病,家里人也没有冠心病病史,也就是没这个遗传倾向,也不肥胖,只是因为吸烟就得了冠心病。而且吸烟发生的冠心病似乎也往往更加严重,血管病变范围更广,好几支血管都堵塞,堵塞的长度也更长,放支架也比别人多放几根。

此外,吸烟也更容易诱发冠心病发作,因为烟草本身可以使已经病变的血管收缩,还会增加心肌的氧耗。

吸烟对呼吸功能的损害和冠心病联合,会让心肺功能更加恶化,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发生心肺意外的时候,抢救成功率都比不吸烟的人低很多。

这样,你说得了冠心病,除非就是不想活了,还敢抽烟吗?

有人说得了冠心病就不能抽烟了,这是真的吗?

一定要戒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