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高是不是不能吃肉了?
血脂偏高,还能不能吃肉?甚至有人连鸡蛋都不敢吃了,其实真的戒了肉和鸡蛋,血脂就能降下来吗?
李药师谈健康,点击右上方红色按钮“+关注”,更多健康科普知识与你分享!血脂异常是很多人都有的一个常见病,我国成年人中,血脂异常的比例占到46%以上。其主要表现为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偏高,高密度脂蛋白偏低等各种情况的单一出现或综合出现。发现血脂异常,一定不要任其发展,通常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纠正:1. 改善生活方式,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控制血脂;2. 对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患者,应服用他汀类药物等进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降血脂。具体的服药方案在此不多说,今天主要跟大家说下生活方式干预中的饮食问题。
高血脂到底还能不能吃肉?对于高血脂这样的慢性疾病,可以负责任的说,没有哪种食物是绝对不能吃的。因此,高血脂不能吃肉,不能吃蛋黄,这都是危言耸听。
高血脂患者,需要注意饮食调节,这一点是没错的,到底如何注意,给大家几点建议:肉可以适量吃,吃肉不吃肉不是控制血脂的控制,控制血脂的关键是控制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一般情况下,高血脂患者建议每日摄入的饱和脂肪酸的量不超过日常总热量的7%,胆固醇摄入量不超过300mg/日,这么算下来,每天吃2两以内的瘦肉,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猪油偶尔也可以吃一点,猪油的胆固醇含量其实并不高,60mg/100g左右,如果偶尔吃到猪油炒的菜,也不必过分担心,胆固醇含量真正高的食品是动物内脏、蟹黄、鱼籽等;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的是牛油(包括黄油)、羊油等油脂,猪油相对好一些。不管怎么样,要少吃,适量吃,不存在不能吃的情况。
蛋黄也可以吃,蛋黄除了含有少量的饱和脂肪酸外,还含有卵磷脂、铁、钙、维生素A等多种营养,是一种优质食品,高血脂患者建议隔天吃一个鸡蛋,对血脂没有任何影响。
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有技巧,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特别是能转化为糖的碳水化合物比多吃肉还要不利于高血脂,建议通过全谷类或薯类来摄入碳水化合物,其中添加糖的摄入量不要超过人体摄入总能量的10%。为什么要严格控糖?因为糖一样能转化为甘油三酯,升高血脂。同时还不利于控制体重。
多注意粗膳食纤维的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特别是水溶性/黏性膳食纤维的食物,对于高血脂患者是很好的食材,可以适当多吃,柑橘、苹果、香蕉、柠檬,石榴等水果和洋白菜、甜菜、洋葱,苜蓿、豌豆、蚕豆等蔬菜含有较多的水溶性膳食纤维。
减少食盐的摄入:虽然食盐的摄入与血脂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但实际上,吃盐过多会导致高血压,高血压会损失血管壁,而血管壁内膜的损伤会导致血脂堆积,因此,控盐对于高血脂患者同样重要。
除了饮食上的调整和干预,对于高血脂患者的生活方式干预,还需要注意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适度运动等,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下2016版血脂诊疗指南中的一句话,血脂控制生活干预的方式和目标是:
在满足每日必需营养需要的基础上控制总能量;合理选择各营养要素的构成比例;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坚持规律的中等强度代谢运动。血脂高是不是不能吃肉了?
当然不是!
高血脂危害请看下图:
血脂一般包括四项内容:
总胆固醇 2.8~5.17mmol/L
甘油三酯 0.56~1.7mmol/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1.04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3.12mmol/L
对于单纯甘油三酯高,不是吃不吃肉的问题,是油炸食品,和肥腻的食物都要少吃,包括主食也要少吃,因为主食吃多了也会引起甘油三酯升高。
对于胆固醇升高的饮食建议:
1)控制摄入,不要吃蛋黄和动物内脏如肝、脑、腰等含胆固醇相当高的食物。避免油炸的食物,少吃动物脂肪。动物脂肪胆固醇含量高,可加速动脉硬化。少吃甜食,甜食含糖量高,可在体内转化成脂肪,容易促进肥胖和动脉硬化。
2)多吃鱼类,新鲜蔬菜,大蒜、洋葱,燕麦片、荞麦等粗粮,以及海带、魔芋和新鲜蔬菜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3)运动,运动可以消耗掉体内热量以及脂肪,可以明确降血脂。
高血脂可以吃肉,像鱼肉是鼓励吃的。但对于红肉白肉相对来说控制量即可,不是一点都不能吃。而很多胆固醇含量高的食品尽量少吃,请参考上图表格。
还有一个问题,胆固醇一部分是内源性产生,即使有一部分人不吃肉,瘦子,也会发生胆固醇升高。对于这部分人,只能靠吃药来降低胆固醇了。
我是小王医生,长期普及心脑血管疾病的知识。如有血脂疑问❓请您@小王医生说健康 。
血脂高是不是不能吃肉了?
可以吃,但是一定要选用低脂肪高蛋白的肉类,不要吃肥肉。原因是肥肉里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而蛋白质含量偏低。中华医学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中对高血脂的建议是:高胆固醇者要限制饱和脂肪酸,小于总能量的7%。这个供能比看起来不是很好理解,要是换成克数就是每天小于15克。
饱和脂肪酸会促进胆固醇的合成,使血液中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的胆固醇升高,胆固醇升高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来源有两大类:一是肉类,包括猪肉、牛肉、羊肉、鸡肉、鸭肉、鹅肉、奶类。肉一定要选择里脊肉,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不要吃肥肉,肥肉里的饱和脂肪酸很高,蛋白质含量偏低。肥肉包括五花肉、肥牛、肥羊、肥鸭、肥鹅、还有排骨,排骨看起来很瘦,但是脂肪含量是很高的,这就是为什么排骨特别香,口感嫩。还有就是不要吃猪皮、鸡皮、鸭皮等,这种皮里面,胆固醇是很高的,而且脂肪是以饱和脂肪为主。为了避免吃到肥肉,要是在家做菜的话有一个办法,就是把肉眼能看见的脂肪,那种白花花的脂肪都给它去掉。现在吃肥肉不单是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的问题,如果畜禽的饲养环境不好,会被污染,重金属、兽药残留都会堆积在脂肪里,所以吃肥肉比吃瘦肉更危险,哪怕它们是同一头猪或牛、羊。
二是食用油:除了炒菜用的油以外,还要注意加工食品里的饱和脂肪,例如:饼干。
作者:崇珊珊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
王兴国老师营养特训班三期学员
血脂高是不是不能吃肉了?
一般来说高血脂者可以多吃白肉,比如鱼肉和一些海产品。但有些高血脂者不爱“白肉”爱“红肉”,即我们常吃的猪牛羊肉。那么,比之羊肉和猪肉,牛肉更适合高血脂者。因为对于血脂高的人来说,不但要控制胆固醇的摄入量,也要控制热量摄入。适当的吃一些肉是可以的。
高血脂患者需要注意的:
1,增加粗粮在主食中的比例,例如多摄入含有高纤维的谷类。这类食物可以在体内慢慢燃烧,长时间释放能量,避免饥饿感过快来临。
2,坚持每天一杯这个茶帮助降血脂(点大图了解详情)
3,多吃豆类食品。黄豆、黑豆、青豆、绿豆、豌豆、扁豆、蚕豆等,都是人体蛋白质的好来源。豆类食品不但不含胆固醇,还可以有效阻止肠道吸收胆固醇。而大豆蛋白又能显著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的水平。
4,多吃植物油和调和油。食用油以植物油为主,每人每天用量以25克为宜。但是,同一种植物油最好不要连续吃太长时间,定期换换调和油更营养。
5,多吃蔬菜和水果。绿色蔬菜和新鲜水果有利于心肌代谢,改善心肌功能和血液循环。每人每日摄入的新鲜水果以及蔬菜最好在400克以上,并注意增加深色蔬菜的比例。
血脂高是不是不能吃肉了?
段医生答疑在线🔑血脂高和肉之间的关系🔑
很多人一听到自己“血脂高 ”,第一反应就是:哎呀,不能吃肉了。这对于那些嗜肉如命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噩耗。其实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血脂高,并不是不能吃肉了,而是“不能多吃肉”了,而且还得“挑肥拣瘦”。
我们不能把血脂高的原因全部归咎在吃的方面,引起血脂高的原因不仅仅是“吃得多”,还有“运动少”血脂高无外乎这几个原因:一是来源多,二是代谢差,三是消耗少。来源多就是吃的食物中脂类的来源过多,或者进食的过多糖类和蛋白质在体内转化成了脂肪。代谢差通常与基因有关,或者说肝病引起的代谢异常。消耗少,就是运动消耗的能量太少,脂类也是能量来源之一。
所以,降低血脂,第一要做的就是:少吃多运动。
我们也不能把血脂高的原因全归咎在肉的方面:①肉中除了含有脂类外,还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是人体蛋白质的主要来源。②人体血脂的形成,除了摄入的脂类外,还包括摄入过多的糖类和蛋白质,也能转化为血脂。③食物中的脂类来源,还包括食用油、奶油、油炸食品等,这些食物也得少吃。因此,肉得吃,但要控制量,其它的食物来源如主食、食用油也得控制。
血脂高的人,正确的食肉方法:①每天摄入的肉类不超过2两,如果是鱼虾可以适当多吃一点。②尽量少吃含脂肪高的肉,如猪肉(尤其是肥肉,选择瘦肉吃)、动物内脏、蟹黄、 鱼子、 蛋黄、 鱿鱼等。③劳动量或者运动量大的人,可以适当的多吃点,轻体力劳动的少吃。④肉食应该平均分配在三餐中,尽量选择在早餐和午餐吃,晚餐少吃。
段医生特别提醒:(1)营养也是一门学问,我们应该科学对待,而不是想当然的以为。
(2)为了我们的健康,请“少吃点肉”,“多运动”。
👇关注段医生,健康又养生!👇血脂高是不是不能吃肉了?
有的人听说肉类的胆固醇含量很高就不敢吃了,害怕吃肉会引起高脂血症。有些已经有高脂血症的人更是“谈肉色变”,对肉敬而远之。还有的人认为吃素不吃肉就能控制血脂,甚至可以把高了的血脂降下来。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
人体需要从饮食中获得各种营养物质,肉类食物富含大量动物蛋白质等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并且这些营养物质不能够简单通过吃素等途径代替。完全素食、偏食对身体是很不利的,很容易导致人体内各种营养物质失衡,进而导致营养不良、骨质疏松症等。所以,不应该因为害怕引起高脂血症就完全不吃肉,只吃素食。已经有高脂血症的人也不必过于限制肉食,当然也不能够多吃。需要注意的是,做肉食的时候一定要控制油的摄入量。少用煎、炸、炒等用油多的烹调方式,而以采用煮、蒸、炖、煲、凉拌等烹调方式为好。另外,重要的是应该保持积极运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既可以享用肉食的美味,又不会因为吃肉食而增加血脂。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