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儿童医院收治了一名误服“白水”的儿童,大家怎么看?

此次小豫误服的是“白水”,学名过氧化甲乙酮,酸性高毒化学制剂。

点击右上角关注“李药师谈健康”,更多健康知识与您分享!

近日,武汉8岁留守儿童误服“白水”,食管被灼伤的报道已经登上了各大网页的头条,事情的大概经过是:小朋友看见瓶子上写着“白水”,以为是白开水,于是就打开喝了一口,结果灼伤食道入院。“白水”化学名:过氧化甲乙酮,通常在化工行业中作为漂白剂、杀菌剂使用,而这种化学物质本身通常以液体的形式贮存,且没有特别刺激的气味,这也是小朋友误服的原因之一,按毒性归类,“白水”属于高毒性物质,口服半数致死量数据: 大鼠 LD50: 484 毫克/ 公斤; 小鼠 LD50: 470 毫克/ 公斤,所以万幸,小朋友仅喝了一口,如果喝多了,可能会危及生命。

比起这起令人心焦的新闻事件,李药师更多想到的是儿童安全问题。近些年来,对于儿童误服化学品、误服药物、吞咽异物等的报道屡见不鲜,但对于如何预防这类事故的发生的安全知识却凤毛麟角,今天李药师就来和大家学习一下儿童的居家安全。

一、居家安全危险因素
  1. 细小的东西,如玩具的细小零件、办公用品、硬币、小别针等物品,对于3岁以下的幼儿,很难避免不会放入口中。

  2. 卫生间用品:如化妆品、护肤品和洗发、沐浴用品等,对于幼儿,也有可能误食。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是强酸、强碱类的化学洗涤剂和含氯、含碘、含过氧化物的消毒剂,比如洁厕灵、84消毒液等,宝宝一旦误食会造成相当严重的后果。

  3. 药品:家中常备的外伤用药、妈妈的避孕药、爷爷奶奶的降压药、强心药……,儿童一旦误服,可能会对身体健康引起很大的风险。

  4. 不安全的食品。对于小宝宝,其吞咽功能还不健全,为避免引起窒息,四岁以下的宝宝在吃葡萄和圣女果时,一定要切成两半,坚果最好磨成坚果碎,至于果冻还是不吃为妙。

二、安全防护原则

如何避免这些危险因素,谨守两个原则足矣:

  1. 不要给幼儿买不适龄的玩具(比如有细小部件的玩具汽车,过小的积木等)、吃不适合年龄段吃的零食(如果冻等),避免异物入口引发窒息风险;

  2. 对于可能发生误服误吞的小物品、药品、化学品、化妆品、洗涤剂等,应遵循“高、上、远”的原则,即放的高,儿童够不到;有些物品上锁保管,避免儿童接触,如药品、危化品等;远离儿童,让孩子无法拿到。

另外,对孩子多进行安全教育,从小培养安全意识,告知其哪些是危险的行为,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一旦发生怎么办?
  • 误食异物的处理

如果误食后儿童没有面色改变,呼吸平稳,不咳嗽,表明物品没有呛入气管,已经进入食道。如果误食物品化学性质稳定,进入食道后,通常经过2~3天时间就能够随大便排出。妈妈可不必急于去医院就诊,给幼儿多吃些粗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比如芹菜、红薯等,促进肠蠕动,帮助异物排出。如出现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则需及时带宝宝就诊。

误食后,如果宝宝脸色青紫、憋气、呼吸困难,或出现剧烈咳嗽,可能提示物品进入气管。此时妈妈首先要保持镇定,安抚宝宝不要哭闹,如果宝宝已经懂事,可尽量鼓励宝宝咳嗽,以期将异物咳出。如果咳嗽不能排出异物,则需要妈妈立即采取正确的急救方法,帮宝宝排出气管异物。

急救方法:

背部拍打法(适用于2岁以下宝宝)让宝宝趴在妈妈大腿上,,头稍低于躯干,妈妈用手掌拍击宝宝背部。

Heimlich急救法(适用于2岁以上宝宝)妈妈从背后抱住宝宝,一手握拳,顶住宝宝上腹部(心窝处),另一手手掌压在拳头上,双臂用力作向上、向内的紧压,有节奏地一紧一松,直至将异物冲出。

  • 误食化学性物品的紧急处理

如果误食的是非腐蚀性的化学物品,妈妈可以第一时间压迫宝宝舌根,给宝宝催吐。之后可以让宝宝喝些牛奶,起到保护胃粘膜的作用。需要提醒妈妈注意的是,此时一定不要给宝宝大量喝水,因为大量喝水反而容易促进化学物品的吸收。进行了以上紧急处理,即使你感觉宝宝已经吐出了大部分化学品,但仍建议妈妈带宝宝到医院就诊。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宝宝误食了强酸性、强碱性、强腐蚀性等如消毒剂、硫酸、盐酸、火碱等化学品,妈妈千万不要给宝宝催吐,以免对消化道造成二次损伤,应立即带宝宝就医处理。

  • 误食药品的紧急处理

当发现宝宝误食药品后,如果是刚刚吃进嘴里,妈妈首先要给宝宝进行催吐,尽量让宝宝吐出药物。同时要保持镇定,根据现场状况判断宝宝吃了什么类型的药物,吃了多长时间,吃了多大的量,吐出了多少,残留在宝宝体内的药物大概还有多少。然后迅速带宝宝去医院。提醒妈妈注意,在去医院时,最好将宝宝误食药品的包装和说明书一并带在身上,以便医生充分了解药物成分,对宝宝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降压药、强心药是最危险的,一旦宝宝误服,请立即就医诊治。避孕药、退热剂如果大量服用也不能忽视。维生素类药物如果服用的药量不是特别大的话,一般不会出现特别严重的危险,但仍建议带宝宝到医院检查。

另外,千万不要让误服药物的宝宝大量饮水,以免加速药物溶解吸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