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文的创作能力如何?

T1,情歌笔调像英美作词人,非情歌立意完美,粤语佳作居多,缺乏国语封神之作。

黄伟文,这位被称之为HK两个伟文之一(林夕原名梁伟文)的作词人。是我个人认为少数非情歌作词的典范。虽然黄伟文写的情歌歌词并不比林夕少,但是黄伟文的词在内地引起共鸣的都是非情歌类主体立意,比如《浮夸》、《喜剧之王》、《单车》、《最佳损友》这四首。

黄伟文起势的核心转折点是当年陈奕迅的《浮夸》大火内地之时,逐渐作词人黄伟文扶摇直上成为和林夕比肩的地步。但是相比于林夕,我个人认为黄伟文还是有明显局限性存在的,当然这存在于我听过黄伟文的歌很少,尤其是黄伟文的粤语歌,我基本上除了陈奕迅的几首之外都不曾听过。这对于内地听众而言就是如此,黄伟文的作品普及度远不如林夕。

但如果去比较林夕和黄伟文的情歌歌词,就会发现黄伟文的核心描写注重于逻辑和细节情景,林夕注重于情感描述和臆想表达。有点金庸和古龙的味道,一个注重于传统表达,一个注重于剑走偏锋。

但是整体上,黄伟文的作词对于内地音乐作词的展示过于集中于陈奕迅,而陈奕迅从《浮夸》、《单车》之后对于内地音乐的展示就过少了,而且对于国语的把控力度,黄伟文明显是弱于林夕的。当然也有可能并不是弱,只是写得少。黄伟文在国语音乐上的歌词,大众熟知的仅有李荣浩的一首《喜剧之王》,而且还是没几年年龄的新歌曲。

以下简单一歌词立意、歌词逻辑、歌词成就三点作为论点补充!

1:歌词立意;情歌像英美作词人,非情歌立意不错。

黄伟文的歌词分为两类:情歌一类大部分都是走那种让痛更痛的让痛更痛的病态路子,非情歌一类大部分都是剑走偏锋的视角取胜。

在情歌之中,说实话我个人不是很欣赏黄伟文的情歌歌词,相比于林夕那种平淡之后的回味,黄伟文的情歌歌词更像是一个癫狂者的呓语,局限性难以在内地具有文学美感表达。以早期成名的歌词为例:《你没有好结果》

伤了的女人别走这样近被人抛弃的女人残忍全都怪你离开我临走也继续伤我见我粉身碎骨还点上一把火可以死了心但忍不住恨但求天会追究这男人仍相信有场好戏命中已注定等你报应日渐临近来清算你罪行今天淌血是我心即将痛在你心身份对调发生

说实话,这样的歌词对于内地而言,其实难以欣赏。因为显然这是一种直接性、宣泄性的正面表达式歌词。我们内地的大众文化讲究的是曲折美,讲究的是回忆之后的释然视角去表达,讲究的是具有漫漫历史长河之中沉淀的经典姿态。两者显然相悖,黄伟文的情歌更像是英国人的笔调,力求言语准确而特例。

在情感之中,黄伟文更多缺乏一定的中文修饰性,多了英文描述客观的冷态。本质上对于情歌的理解,黄伟文的立足点显然不是正统的华语音乐审美,不是立足于大众普及度的音乐表达。这一点,从林夕写情感的方式就直观明了——

还没为你把红豆

熬成缠绵的伤口

然后一起分享会更明白

相思的哀愁

还没好好的感受

醒着亲吻的温柔

可能在我左右你才追求

孤独的自由

有时候有时候

我会相信一切有尽头

相聚离开都有时候

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我们的文化和历史是组成我们思想的一部分,这种东西是扎根于灵魂和血脉之中,所以并非是说引经据典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切入点,而是说具引经据典的东西更具有历史生命力,这是我们五千年来的经验——我们喜欢活得久的事物。

相比于林夕,黄伟文的情歌歌词给我的感觉就是活得时间太短了。禁不起几年时间的打磨,就会有更好的作品将他取代。从歌词立意的角度切入,情歌并不是黄伟文在内地受众的核心。

有很多人说黄伟文写给杨千嬅、容祖儿的歌词有多好,但是好不好本身就是主管,在内地粤语歌曲的经典之作,黄伟文的作词数量级的确远远少于林夕,再怎么数,也就四首,顶多再加Twin一首,而且最要命的是黄伟文的歌词是以粤语形式流入内地,这种强烈的文化立意表达。足以说明黄伟文的非情歌歌词的确很优秀。

我们简单切入以下《浮夸》、《单车》、《喜剧之王》、《最佳损友》。

《浮夸》这首歌的切入点,是香港作曲人江志仁2003年4月1日在伦敦听到张国荣的死讯之后写下来的,是先有曲子后有歌词。曲子的整体风格,主要体现江志仁失去好友张国荣的悲痛,以及震撼以及不解。后来陈奕迅出唱片选中此曲也是因为看重了张国荣自S的起因,最终把作词交给了黄伟文。

黄伟文大手一挥,基于陈奕迅的初衷,将歌词的立意确定与一个小角色的崛起和成长之中的绝望。这里的高明之处在于两点:陈奕迅和张国荣的共同点都是从小角色成长起来,具有两人的共性,这种共性放大之后适用于每一个成功人士的不堪过去。第二点是:病态的呐喊。这是歌曲的最终立意——浮夸。本身就不是好词,借用浮夸来表达HK娱乐圈的压抑、绝望,以及表达对张国荣的悲痛和同情。

不得不说,从这个立意切入,黄伟文真的是个天才。完美的切入点,比他的什么情歌要高明一万倍。

《单车》,则是彻底是黄伟文的个人表达让陈奕迅看重,选择词曲。就是一个完美的温情父爱和单车的寄托,这个情感切入点更偏向于稍有的男性笔调描写的中性柔情,对于女孩子男孩子都非常具有感动意义。比如我个人认为单车是黄伟文最好的作品,没有之一。那种溢于言表的感动,的确让这首歌具有灵气。

后两首《喜剧之王》和《最佳损友》相比于《浮夸》和《单车》而言就属于稍微差了一筹。四首完毕,我个人并没有听过黄伟文其他的好作品,即使有很多黄伟文的粉丝说他写非常非常好,但是很抱歉,歌词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单单把他的歌词那几句话出来,是没有意义的。音乐有音乐的成长性,作词人出来本身作品之外还需要更多的是与音乐的搭配。这一点上,作品多,涉猎范围广的林夕就是比黄伟文好。

所以,从音乐立意上来讲,我依然认为黄伟文的非情歌立意更好。

2:歌词逻辑;

从歌词逻辑上切入,以浮夸为例。

有人问我 我就会讲 但是无人来

我期待 到无奈 有话要讲 得不到装载

我的心情犹像樽盖 等被揭开

嘴巴却在养青苔

人潮内 愈文静 愈变得 不受理睬

自己要搞出意外 像突然地高歌

任何地方也像开四面台

着最闪的衫 扮十分感慨

有人来拍照要记住插袋

你当我是浮夸吧 夸张只因我很怕

似木头 似石头的话 得到注意吗

其实怕被忘记 至放大来演吧

很不安 怎去优雅

世上还赞颂沉默吗 不够爆炸

怎么有话题 让我夸 做大娱乐家

黄伟文的歌词逻辑是基于细节情景描写而铺开的,第一段之中更像是一种回忆时表达,但是和第二段对比后,实际上是具有隐藏性逻辑推动的。因为第一段的细节描写“有话要讲却没有讲的舞台”是一个小人物,而在第二段之中推动的是面对没有舞台时的自我创造舞台和心态跃迁,以及包含一定的未来成就映射。着最闪的衫,拍照插袋,都是成名之后的未来式表达。

而到了副歌,却突然转变,看似副歌也是一个小人物的呐喊,但实际上恰恰相反,副歌的逻辑是大人物的小心理视角表达。你把副歌的描述放在陈奕迅、张国荣身上才会得出更深刻的意义——HK娱乐圈如戏,全靠演技。本身他们的存在就是浮夸的一种,陈奕迅的造型不浮夸?陈奕迅唱浮夸不浮夸?即是一种工作,又是一种调侃,更是一种无奈。再浮夸你也得接受。

这里体现出的逻辑是从细节之中的暗语转变,本身就是一个比较艺术性的逻辑。和林夕的那种对同一件事的不同修饰描写手法不同。具有古龙的一丝意味。

3:歌词成就;

黄伟文的成就主要集中于HK四大奖的歌词奖项,说实话相比于林夕而言奖项是要少很多的。这也是导致黄伟文对于内地映射过少的原因之一。

综上,黄伟文依然是非常顶级的作词人,但是本身佳作数量如果再多一点就好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