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要如何鉴赏?

鉴赏=80%的主观+20%的客观;

音乐主观性无需赘言,个人喜好就是了;

在此主要讲解一下音乐的客观鉴赏,以外在听觉内在情感,两点来分析;

全文约1600字,阅读需要5分钟;

1:外在听觉;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我们以流行音乐为例子来进行讲解:

最简单的外在听觉,即是旋律,这也是我们对一首音乐的第一感官;

第一层为对于旋律的鉴赏,要点为以下三点:

  • 1:旋律的唯一性;
  • 2:歌词的文学意境;
  • 3:演唱声线、风格与旋律、歌词的搭配;
  • 第一点确认音乐的原创性、
  • 第二点确定音乐情感的表达方向、
  • 第三点确定音乐升华的上限;

前两点比较好理解,最后一点则是涉及各种唱法与技巧,比较常见的就是喉上关闭喉下关闭的区分;

一首音乐的组成成分,旋律只是一部分,我们听到的最多的乐音实际上是伴奏

伴奏才是组成流行音乐的重要基础。所以,赏析就从表层的旋律,来到了伴奏的赏析——

首先,伴奏的组成是各种乐器的演奏,所以这里就涉及到,乐器的选择,也就是所谓的——音乐配器

譬如:国风音乐,就会选择民乐器(二胡、扬琴、笛子、萧);

第二层,音乐伴奏的赏析便有以下三点:

  • 1:乐器选择;
  • 2:乐器搭配;
  • 3:乐器音色对比与情感表达;

我们根据这第三点来到下一个关键点,音乐的情感表达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

如果我们在细致一点,便来到第三层,乐器是如何表达各种情感的?

内在情感

刚刚我们说过,乐器的选择,以乐器的演奏来充实伴奏

那么就有一个问题——

如果一首曲子用到了十个乐器,分别是古典钢琴电吉他架子鼓二胡贝斯keyboard风铃笛子卡林巴琴,那么这十个乐器是如何确定好为同一首歌服务呢?这个伴奏到底是如何确定下来的呢?

答案便是——和弦以及和弦走向,确定好和弦走向,就可以产生乐谱,各种乐器按照乐谱演奏;

这里,我们就要简单的涉及一点点乐理知识——和弦;

我们首先来介绍一下和弦的定义和用途——

我们将一组有固定音程关系所形成具有感情色彩的音,称之为和弦

核心点在于感情色彩,这是和弦创立的初衷,就是用以音乐情感的表达

这里我们不深入解析,只是来简单介绍一下常用和弦的情感色彩:

大三和弦,拥有温暖明亮稳定激昂的情感,是可延续的和谐音

小三和弦,拥有部分局促、压抑、不稳定、轻微不和谐,需要大三和弦来终止

小七和弦,拥有极度局促、压抑不稳定重度不和谐迫切需要终止

是不是和我们的“平仄”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首曲子的常用走向便是以小三和弦来进行烘托特例气氛,用以大三和弦来进行舒缓达到脑部愉悦的听觉反应

在音乐发展中,前人总结出来许多美妙的和弦走向,和弦走向的普及,成为了流行音乐发展的重要核心;

譬如:4536251;

数字代表这和弦的级数关系;

4536251,《离人愁》《青花瓷》都是用的这个和弦套路;

但为什么两者差距巨大?

这里就涉及到了和弦审美

简单解析一下:

《青花瓷》的和弦走向,与《离人愁》一致都是4536251,改动只有一处核心——

Fmaj7->G7/F->Em7->Am->Dm7->G->Cadd2->C7

在和弦4536251的基础上改动,核心只有一处——第二级和弦的G7/F

G7这个七和弦属于属七和弦,属的是上一级F;

G7/F ,是以4级为低音的5级属7和弦,这样在原本Fmaj7的四级音就延续到了第二个八拍,属于四级的张力扩大,五级张力柔化,转入三级小三和弦,一直到下一个五级时,才出现第一个大三和弦;

而国风音乐对应的文化是含蓄与高雅,一个和弦音的转化,给与共性以延长;这是核心的一点;

而《离人愁》的走向,被华晨宇四字定论“套路而已”——事实即是如此。

《离人愁》即是根据4536251的和弦走向,套旋律套出来的。

和弦走向的套路化,是在于旋律为了和弦服务。而实际上,和弦是为了旋律服务的。旋律的创作更为难,和弦的数量与种类,已经是早已创作完毕了;

那就是一个属七和弦的走向改变,就能孕育出最为经典的旋律;

能把最常见的变成最独特的,比脱离套路,更为厉害;

和弦走向的审美的理论着重点,实际上在于反套路的创作性;

到满是套路的世界中,有人愿意花心血去突破和弦选择,这便是一种音乐美的展示;

基本上,能涉及到和弦走向与音乐情感,就能比较客观的审时一首音乐啦。

希望能帮助到你;

(周董压阵,此稿必火,蛙哈哈!)

音乐要如何鉴赏?

1⃣️音乐要如何欣赏,首先要看你当时处于什么样的心态,有激动的,有抒情向往的,有悲伤的、

2⃣️如果你遇到喜事,心情激荡,就选些节奏鲜明,速度中快的旋律,这才符合你的心跳 节律。

3⃣️如果你正在沉思,比较忧心,那就选些小提琴、二胡、琵琶、古琴独奏曲,悠扬的琴声会把你带入曲子旋律中,因为这些弦乐悠扬,节奏慢较舒情,这对懂得欣赏音乐的人是很好的排解压力的良方。

4⃣️本人爱好二胡,当自己处于悲伤的时候,一个人独自用二胡抒发自创的伤心旋律,因为照搬别人的曲子并不能正是抒发自己此时情感的一部分。对于欣赏音乐的人,只有静心去品味曲子抒情的旋律,所以你问如何鉴赏别人的作品,就看你用什么心态进入旋律中去,必须随着作品体裁而投入,比如小提琴、二胡独奏的《化蝶》、《九儿》等等优美深情的旋律,一定会让你觉得美不胜收,排解压抑的心情。

5⃣️总之,如何鉴赏音乐,如果一首曲子把你平常的心态听得悲伤了,或者不由自主跟着节拍哼鸣了,这些定律就像讲故事一样打动了你的心,让你舒心赏悦,那就证明你会欣赏音乐了!

谢谢!

音乐要如何鉴赏?

首先很荣幸为你解答这个问题。

我认为在阅读音乐史的过程中,碰到一些音乐理论上的不明白的内容,再去有针对性地看一些音乐理论上的书籍。

以下我为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见解,同时我希望我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能够帮助到大家,也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我认为音乐鉴赏分为好听和不好听,也分为自己认为好听和不好听,源自于心,不要别人认为好就是好,别人认为不好就是不好,自己要有判断能力。

我认为从自己感兴趣的风格开始了解其发展历史与背景,然后最好学习一样乐器的演奏,因为不会演奏乐器,真的很难深度鉴赏音乐。

我认为音乐欣赏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活动,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

以上我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在这里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同时我希望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在这里,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有一个美好的开始,还有美好的生活,还有每天开开心心的生活,还有快快乐乐成长,谢谢!

音乐要如何鉴赏?

重视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俄国作曲家格林卡说:“创造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不过把它变成曲子。”不错,每一个音乐作品,总是会表现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所以,如果要比较深刻的领会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我们就必须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特色。

例如,贝多芬的第三和第五交响曲等英雄性格的作品,是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影响下产生的,反映了人民群众反抗专制暴政的斗争。

展开长图

认识作者的创作个性

每个作曲家由于各自的生活环境、个人素养、经历和艺术趣味不同,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创作个性。

《时代》周刊把迈克尔·杰克逊描述为一个“挽救了唱片业的拯救者,定义了一个年代音乐潮流的作曲人,拥有不可思议双脚的舞者,打破了所有喜好、风格与种族界限的歌手”。他的歌曲或展示梦想、或激发潜能、或揭穿谎言、或痛斥“黑暗”,他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渴求“平等”的力量。

展开长图

理解作品的标题

器乐作品有标题音乐和无标题音乐之分。曲名或文学标题的作用是在听众早已熟悉文学清洁的基础上,按照特定的轨道推动听众的想象力,帮助他在意识中画完作曲家向他暗示的东西。欣赏音乐标题,必须了解作品的标题内容,但不要过分依靠语言的解说,不要用解说取代对音乐的正常感知,否则就不会得到真正的审美喜悦。

展开长图

熟悉音乐语言的表现功能

所谓音乐语言,就是作曲家创作音曲,也像文学家写小说一样也有一套表情达意的体系。音乐语言包括许多要素,级旋律、节奏、节拍、力度、音区、音色、和声等。一首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要通过各种要素才能表现出来。

展开长图

把握曲式和体裁

曲式是音乐材料排列的样式,也就是音乐的结构布局。体裁是音乐的品种,是在各时代、各名族、各阶段和各阶层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形成的。

反映风俗生活的乐曲采用三段式或复三段曲式,表现音乐形象的矛盾冲突则常用奏鸣曲式这一戏剧性的结构。

各种不同的体裁,比如歌曲、舞曲、进行曲、交响曲、夜曲等,各有其不同的特点,适合表现不同的题材内容,这也是欣赏音乐作品是应该把握的。

注意事项

“如果人心灵中所发生的一切都可以用言辞来表达,世界上就不会有音乐。”(谢洛夫)

音乐要如何鉴赏?

用耳朵多听,这是个比较、鉴别的过程,听🉐️多,自然就会找到自己喜欢的~~

音乐要如何鉴赏?

音乐欣赏,一般是指通过聆听音乐作品获得审美享受的音乐活动。具体一点说,音乐欣赏是人们在听音乐的活动中对音乐作品进行感受、鉴赏、品评、理解的一种审美活动。美国音乐教育家穆塞尔提出:“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了欣赏而进行的教育。”音乐欣赏能力的行动研究表明: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开始,尤其是音乐对能力、情感、行动、习惯的熏陶更应从小开始。英国莱斯特大学心理学院的音乐研究小组发表了一篇心理研究报告,报告中说婴儿可以记住出生前3个月内听到的音乐。科学实践证明:胎儿早在母体内6个月的时候,其听觉器官已发育成熟,这就意味着在胎儿期即可通过母亲欣赏音乐完成对胎儿听觉能力的培养。从小培养听觉能力,以后就有可能产生一对“欣赏的耳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