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青海失联女大学生独自一人去可可西里,最终被发现遗骸?

老穆之前就关注过此事,对这位女大学生的安危表示担忧!

今天打开新闻,看到警方发布的信息后,心里很痛!

老穆之所以心痛,不仅仅是因为她已永远的离开,不仅仅是因为她的家人有多伤痛,还因为发现她时,已是“遗骸”……

警方现场勘查发现人体骨骼组织,经DNA比对为黄某某遗骸。

经初步侦查,排除他杀,目前,相关工作仍在继续中。

据了解,她是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清水河南侧无人区被发现的。

一位女大学生,为何要去可可西里呢?她到底经历了什么?

据媒体报道,7月5日,黄某某因毕业问题,疑似心情压抑,独自离开学校,乘火车前往青海省格尔木市。

7月8日,女孩与家人失联,手机始终处于关机状态。

7月13日17时07分,青藏线109国道南山卡口曾登记到了黄某某的身份证信息。

至此,再无她的任何信息。

据家属介绍,黄某某在格尔木市内租了一辆出租车单人进入可可西里,且是单程。

据司机回馈的信息,黄某某说自己带了帐篷要住在可可西里。

我们都知道,可可西里气候严寒,自然条件恶劣,人类无法长期居住,被誉为“生命的禁区”。

既然环境如此恶劣,为何她还要去呢?难道真的想轻生?

我想,这些答案,也只有警方调查后才能够知晓了。

通过这件事,给了我们如下几点提醒或启示:

【1】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学会情绪调节,善于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2】作为大学生,要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业,不给毕业留下“障碍”。

【3】作为高校,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在毕业前夕,更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4】作为大学生辅导员,要给予学生毕业上的辅导与帮助,如果学生遇到困难,要及时予以指导。

尤其是疫情期间,更要多多关注学生的状况。

【5】作为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给予孩子一定的挫折教育,提升孩子的抗压能力。

结束语

青海失联女大学生的遭遇是不幸的,谁都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

事情已经发生,我们无力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这件事,吸取一些经验教训,避免此类事件再度发生!

愿逝者安息!

愿逝者家属节哀!

愿天堂没有悲伤……

朋友们,你们对此有何看法?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如何看待青海失联女大学生独自一人去可可西里,最终被发现遗骸?

只能说,人,敬畏自然,人,一人渺小了,要强大,则组团,一个人,走着走着,就融入自然了!不管男女,切不可任性,独闯可可西里!

如何看待青海失联女大学生独自一人去可可西里,最终被发现遗骸?

这位青年女大学生的悄然离世,深感遗憾和同情。

我最初看到黄某某独自去可可西里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种不好的预感:可能有去无回。

一、她到底为什么离开学校

她到底为什么离开学校,消息只是因为“毕业问题”,毕业能有多大的“问题”让她离开学校去青海,去那荒无人烟的可可西里?这个“毕业问题”中一定有点问题。没有“问题”她绝对不会离开学校去可可西里。这个谜还有待揭开。

二、为什么要去可可西里

【1】可可西里是什么地方

可可西里被称为生命的禁区。面积6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无人区,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好的原始生态环境地区。可可西里平均海拔5千米,普通人在这里三天之内发生气管炎,呼吸道感染的概率在80%以上。这里有100多个湖泊,并且多是咸水湖,找到淡水非常困难。这里地理环境复杂,泥潭,沼泽,沙漠湿地,靠一个人的力量横渡无人区根本没有可能。

典型的一片死亡之地!

【2】为什么要去死亡之地

一个大学生,她一定了解可可西里。是去旅游吗?不可能,这里没有景点。去探险吗?不可能,探险需要结队。从离开学校时的“心情压抑”,她是不是想去找一个“理想”的归宿?

这两天的消息,有说她服了催眠药。这样说,她想好了,一个多么可怕的字眼~~轻生!

一个人去,还是一个涉世未深的、手无缚鸡之力女大学生!她没有携带御寒衣物,又没有携带多少食品,她打算一个人进去,马上迷失方向,然后把自己埋葬在这片净土。无需告别父母,那份爱不要了。无需告别同学朋友,那份情删除了。无需告别学校,那一段恩怨就此了结了。

我不畏死,父母、老师安抚的“女孩子不要单独外出”,我牢记在心了……

只能这样解释了。

如何看待青海失联女大学生独自一人去可可西里,最终被发现遗骸?

真心觉得可惜!且不说父母为你付出代价有多大,你自己十年寒窗苦读就这么轻易放弃了?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咋就这么差呢?毕业论文即使没有通过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你修改后老师肯定会通过的。唉!可怜天下父母心!

如何看待青海失联女大学生独自一人去可可西里,最终被发现遗骸?

7月5日,24岁女大学生黄某独自登上开往青海格尔木的列车旅游散心。7月13日,她的身份信息出现在青藏线南山口,此后杳无音信。直到8月1日,在可可西里,警方勘查发现人体骨骼组织,经DNA比对为失联女生遗骸,并经初步侦查已排除他杀。现场衣物没有血迹,女孩应该是服用了药物,加上高寒缺氧环境可以加速她的死亡。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这个消息很多人又再一次听到“可可西里”,这名字,听起来代表了诗和远方,但也许人们忘记了,那是中国最大的一片无人区,对于普通人来说,充满的巨大危险不亚于珠穆朗玛峰。尽管可可西里风景如画,国家却是禁止进入的。可可西里”蒙语意为“青色的山梁”,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区之一,平均海拔5000米,也是目前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可可西里气候严酷,自然条件恶劣,含氧量不足沿海地区的一半,干燥多风,复杂地貌,雪山冰川林立,江河湖泊纵横,人类无法长期居住,被誉为“人类生命的禁区”。

正因为如此,这片禁区是野生动物的天堂。其主人是藏羚羊,藏野驴,高原鼠兔,黑颈鹤,青海沙蜥等温顺居民,但除此还有一批更为凶猛的野生动物维护着这片土地的次序。如野牦牛,藏棕熊,狼,胡兀鹫。如果是不依靠汽车,自力穿越,是很危险的,因为随时可能遇到成群捕猎的狼、愤怒的藏棕熊、落单野牦牛等威胁,没有汽车的壳体遮挡,里面长期刮5级以上大风,天气瞬息万变,自力穿越更是难上加上,人平均一天也只能行走15-25公里左右,30天以上见不到任何人,对意志力,户外经验,体能要求都特别高,国人自力成功穿越也就10余人左右。

据了解,这位仅24岁的女大学生黄某,对可可西里这个地方,不是为了诗和远方,而是为了逃避现实。这之前,她最初在安徽淮南理工大学读书,2018年转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习飞行。黄某曾向爷爷提过,自己参加几次飞行考试,前几次考试没有过,最后一次虽然考合格了,遗憾的是却超过了规定的时间。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黄某选择了任性的逃避。这种极端逃避就是只身前往危险的可可西里。要成为一名飞行学员的专业精度要求会比大多数专业要求都更高,是需要过硬的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尽管考试这个问题没能得到解决,这种压力不应该成为一种压抑,或者说脆弱。还可以有好多解决的办法,可以补考,重考,或重修,甚至可以选择另外一条路。最起码人活着,一家人平平安安,其乐融融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人不是天生来就不是优秀的,优秀都是人拼搏出来的。不要总觉得自己不幸,可以随心脆弱,黄某,她脆弱逃避只留下遗骸,她可曾想到过她的父母爷爷奶奶伤透了心。一个幸福美好的家庭却成了白发人送黑发人,做父母的后半生将生活在悲痛之中。另一方面,她想让自己变得优秀,可以付出更大的勤奋和努力。可以多看看咬着木棍坚持写谱子的贝多芬,双目失明创造出许多好作品的海伦,患有严重肌肉萎缩却依然工作的霍金。这一代又一代伟人,他们没有健全的身体,却坚持不懈,辛酸的奋斗。活出流芳百世风骨和灵魂。我们作为一个健全人,有思想有理想,即使不能成为伟人,但最起码活出家人的骄傲,是没有那么困难的,其实我们身边,也处处存在艰苦奋斗的人,他们都不是伟人却是值得家人骄傲默默奉献的平凡人,而黄某或许只能在九泉之下才能体会了。

我们活着幸福着的人们当引以为戒,可以更加努力奋斗,幸福美好的生活总在某个地方等着我们。人间美好我们可以细味品尝······

如何看待青海失联女大学生独自一人去可可西里,最终被发现遗骸?

看了青海失联女大学生的履历,感觉她有点厌世情绪,有可能被“毕业延期”打败了,经专家初步判定: 女孩可能是抱着轻生的目的到达可可西里!

通过这件事,我认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及时对大学生的心理障碍进行疏导。

现在大学生面临的问题比较复杂,再也不是象牙塔里的一群人,与社会接触越来越密切,也越来越早,但遇到的困难自己却无法化解,相应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

由于现在大学人数较多,有的大学动辄五六万人,老师根本没有能力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变化,所以有的学生心理状况会越来越差,最终走向自杀等行为!

据当事人同学透漏,去青海旅游的四川女大学生黄某某,今年应该毕业,但是由于某些原因,毕业论文答辩没有做,毕业时间延迟,心情不好,所以想一个人出去散散心,最终选择了青海省。

失联18天之后,被青海省蓝天救援队发现,经DNA比对属于失踪的当事人黄某某。并且现场没有发现血迹,说明没有遭受野生动物攻击,据专家分析,女孩儿属于抱着轻生的目的来到卡卡西里,并服用睡眠药物,在高寒缺氧的情况下死亡!

这让人非常惋惜,如此一个花季女孩儿,本应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甚至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但在不能承受生命之重的年纪,被不能按期毕业等情况所打败

其实这点儿困难根本不算什么,只是当事人在当时的情况下不能释怀,等过几年之后再看,这根本不算什么事儿,并且随着自己的成长和时间的流逝,对未来的影响会越来越小!

但是,对当时的学生来说,确实是大事!所以应该对这类特殊的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比如说不能按期毕业的学生,遭受到感情纠葛的学生,与舍友等发生矛盾的学生,如果老师和家长能够及时干预,或许能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