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教师,为什么有些喜欢看大门呢?看大门时,绩效和一线上课时一样吗?
老穆不知道题主的结论是从哪里得来的,反正老穆没见过高级教师去看大门的。
高级教师看大门,犹如用导弹打蚊子,岂不是大材小用?
或许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说高级教师看大门,往往是服从学校安排,不得已的选择……
“进”,可以起到保安的作用;
“退”,可以起到教师的作用。
《天龙八部》上的扫地僧,不就相当于隐藏于保安届的高级教师吗?
他看似普通,实则内力深厚,是个绝世高手。
高级教师看大门,绩效和上课时一样吗?
老穆认为,这要看学校的态度了。
原则上是要变动的,但是,有些高级教师看大门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被迫”的……
那么,高级教师看大门算不算人才浪费呢?
老穆认为,这个问题一定要分情况讨论,否则,就会显得片面、武断。
(一)如果该高级教师身体不太好,已经不适应高强度的教学任务了,这个时候,对他进行调岗,比如看大门,不算人才浪费。 (二)如果该高级教师已接近退休年龄,且学校教师比较多,需要部分老教师退居二线,这个时候,高级教师被安排看大门,不算人才浪费。(三)如果该高级教师已经退休,只不过被学校返聘过来,看大门!这种情况,不属于人才浪费。说不定该老师还利用看大门之便,帮助学校的新老师呢?
(四)如果该高级教师是由于自身思想问题,对教学不再感兴趣,产生了“惰性”,从而受到处罚,看大门。这种情况,属于人才浪费。不妨与其沟通,发挥他应有的作用。否则,就要调岗、调薪,不再享受高薪。
【结束语】
高级教师喜欢看大门这一说法并不正确,具有较大的偏见性!
朋友们,你们觉得呢?
高级教师,为什么有些喜欢看大门呢?看大门时,绩效和一线上课时一样吗?
高级老师看大门,主要是身体的原因,担负不了教学的重任。
1.曾是学校教学骨干。这些高级老师,当年拼搏于教学第一线,是学校的学科带头人,为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想想当年的这些老师,大多数都担任班主任工作,班级的大事小事都要负责,整天忙得不亦乐乎。有的还担任教研组长,负责学校的学科教研工作,还要写教研总结,写教学论文,总之一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有的人会投机钻营,当上了领导;有的老实巴交,还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等到现在,再从事教学工作有点力不从心,于是就退下来,到门卫去看大门。
2.被逼无奈看大门。不是高级老师喜欢看大门,而是情况所逼,不看大门又能做什么呢?这些高级老师,在教学第一线拼搏了几十年,身体状况是每况愈下,烙下了一身病:有的人嗓子讲不出话来,有的人得了“三高”,还有的的了抑郁症……已经不能适应教学工作了,也只好退下了。这些老师也不能和领导一样,领导退下了能回家悠哉游哉,但他们还得死撑,不看大门还能做什么?其实适合这些高级老师做的工作有很多,但是谁还会照顾这些“老不死”的。
3.绩效工资任人赏。说起绩效工资还真让这些老教师有点伤心。想当年奋战在教学第一线,又能拿多少绩效工资?把自己的30%绩效工资扣出去,校长津贴、管理津贴、护导津贴、班主任津贴……都从这里面给,拼死拼活也拿不回被扣去的部分。现在不在教学第一线,还能指望拿多少绩效工资?绩效工资由人赏,给多少是多少,不给你,你又有什么办法?让你看大门,已经对你照顾了,还想得寸进尺,还想要什么绩效工资?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知好歹?
高级老师不是喜欢看大门,实属无奈之举。
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高级教师,为什么有些喜欢看大门呢?看大门时,绩效和一线上课时一样吗?
“为什么有些高级教师喜欢看大门,看大门时,绩效和上课一样吗?”这个问题很犀利。
首先,我要说,在我们学校,不存在题主说的这种情况。
我工作的学校是四川省首批一级示范学校,要评上高级职称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学校要评上高级职称,必须要有市级优质课竞赛获奖;市级科研课题结题;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等等“硬杠子”,所以,能够评上高级教师的老师个个水平都是相当高的。真正有水平的高级教师,没有一个是愿意去看大门的,所有的老师都是要“面子”的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可能去看大门的。
其次,现在农村学校,高级教师的晋升条件放宽,不排除有些“水货”成了高级教师。我们四川,从2018年开始,评上中级职称满4年,同时具备教龄满30年条件的农村学校教师,只要符合我市高级教师评职的基本条件,都直接评为高级教师了,“直评”为高级教师的,的确有些教育教学水平不敢恭维。由于教育教学水平不高,身体不好,加上年龄很大,过不了几年就要退休了,只有“看大门”了。
“看大门”的高级教师绩效考核和上课的教师不应该一样。身体条件差+年事已高的老教师,有的被安排在后勤部门工作,这部分老师在我们学校,没有课时津贴,每个月比上课教师和上了早晚自习的教师相差有1000元以上。一年下来相差10000元左右。
现在,城里学校的老师要想评上高级职称比农村学校困难很多,我们学校就有许多非常优秀的中级职称的教师,因为是在城里学校工作,不能“直评”为高级教师,有时就会自我解嘲:“唉,当年还是不应该调到城里来。”真可谓是《围城》啊!
综上所述,有些高级教师喜欢看大门我认为不太成立,但是的确有些年龄大的高级教师因为身体不好在后勤部门工作,他们的绩效考核应该比战斗在第一线的教师低。
高级教师,为什么有些喜欢看大门呢?看大门时,绩效和一线上课时一样吗?
高级教师看大门的事真有。笔者觉得高级教师喜欢看大门有以下原因:
01、高级教师看大门是领导安排的。评上高级时,年岁大了。学校年青老师多,让他们都得到锻炼。晋上高级的老教师学校领导安排他们退下来看大门。当然高级教师也乐意这样的安排。
图片来源于网络
02、高级教师看大门,这份工作轻闲。从事教学工作或班主任工作都三十多年了,身心劳累,退下来轻松一下。
03、高级教师看大门。事业达到顶峰了,再怎么干也就这样了。在教学中拼命干也是这个程度了,把机会留得年轻教师吧,让他们“脱颖而出”不是更好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04、看大门的高级教师都临近退休了。快退休了,教班级不能有头有尾,别人接手也不好接。不如先让别的老师接手,老师和学生“磨合”也需要时间。你干半学期或两个月也不合适了,看大门待退休也挺好。
05、高级教师在看大门之前,工作也是风风火火,干了一辈子。能晋到高级也是对他们以前工作的肯定。绩效也不差什么,据我所知涨工资和发放绩效都按职称发放。
图片来源于网络
高级教师去看大门,一般情况都是他们临近退休或是身体有恙需要照顾。而三、四十岁的老师让他们看大门,他们也不干。他们需要业绩,还想晋高级呢。高级教师,为什么有些喜欢看大门呢?看大门时,绩效和一线上课时一样吗?
高级教师喜欢看大门?闻所未闻!
教师属于知识分子,自有知识分子清高的风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高级教师放着体面的教学工作不做,喜欢去看大门?想想都是不可能的。
时下,很多没有晋升到高级职称的人,对评上高级职称的老师喜欢说三道四,真有点吃不这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
看大门的高级教师以前有,现在不可能有一、原来有这种情况
在管理不规范的年代里,高级教师在学校门口看大门的确实有,但不是他们自愿的,是学校安排的。
1、有些高级教师年迈体衰,不适合站在讲台上继续教书了。
但是又不能让其回家,只能安排到其他的非教学工作岗位上去。看公寓楼、看大门、到图书室,是部分老教师退居二线后的工作岗位。
2、原来很多学校没有专职的保安人员,门口需要人员值守。
怎么办?
学校领导就把有些年纪较大的老师安排到门口传达室,发挥着传达员和保安的作用。
二、现在不可能有
一是管理规范了,特别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管理日趋规范,一个萝卜一个窝。
二是上级部门要求所有的中小学要配备、配足保安人员,专职保安人员,负责维护校园的安全、治安,不再安排学校自己的职工在门口值守了。
三是年老体衰的教师如果不能胜任教学一线,需要办理病假手续,执行病假工资,不用在校园里晃悠了。
如果你们那里仍然存在高级教师看大门的情况,只能说明你们那里管理不规范,需要进一步整顿。
绩效成绩和绩效工资的核算、发放不能用一个标准进行衡量同样是高级教师,有的在一线教学,有的脱离了一线,有的在一线同时还兼着其他工作,你能用同一个标准衡量他们的工作吗?
显然不能。
我们学校的做法是:
把全校教职工分成几个系列:考试科目的任课教师、非考试科目的任课教师、非教学人员三大类型。
其中考试科目教师又分成高一、高二、高三3个部分进行考核;非考试科目单独考核,非教学人员单独考核。
在考核的时候,任课教师如果兼着处室工作,在计算工作量的时候需要加上一定的工作量。
假如这个高级教师除了代课以外,还看着大门,就需要给他加工作量;如果只看大门的话,就把他列入非教学人员系列考核的。
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不要以偏概全,不要对高级教师充满敌意,而是要踏踏实实地工作,为评审高级职称做好准备条件是正事。
我是朗月寒雪,欢迎关注,一起聊教育。
高级教师,为什么有些喜欢看大门呢?看大门时,绩效和一线上课时一样吗?
高级教师看大门?我第一次听说!高级教师只要在岗,绩效就不会少。
高级教师的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甚至是临近退休的年纪,他们在教育战线摸爬滚打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他们应该成为学校里的财富,任何不尊重老教师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不对的。
据我所知,有些单位对待高级教师的做法不太好。评优选先、教学公开课等学校的大大小小活动,高级教师一律靠边站,有些高级教师自我解嘲“我们是‘三等’人员,等放学,等工资,等退休”。可见他们是多么无奈呀!
如何发挥这部分高级教师的作用呢?第一,身体健康的可以继续从事一线教学,发挥余热,“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例子比比皆是。第二,身体状况不好的,可以尽量减轻他们的负担,让他们从事辅导、培训青年教师的工作,使他们的宝贵经验得以继承,否则岂不太可惜!事实证明,许多高级教师愿意这么做。第三,个别年老体弱的高级教师,可以让他们做些收发、整理材料的工作。
总之,不论高级教师还是初级教师,不论老年教师还是青年教师,在单位里最大限度保证他们各尽其能,人尽其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