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名校招生,教育局不让掐尖,未来的该怎么招生?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老穆有话说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民办学校不得掐尖招生,且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民办学校似乎陷入了困境中……

我们都知道,民办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成绩、升学率和口碑!”

成绩和升学率靠什么?

我想,最主要的就是靠生源!

如果没有优质的生源,成绩和升学率必然会下降!

说句实话,在实际招生中,仍会有部分民办学校“违规招生”。

比如“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倘若民办学校将“面试与测评”改为“聊天”呢?又该如何甄别?

当然,我们相信绝大部分民办学校还是能够遵守相关规定的。

“口碑”也是民办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老穆认为,民办学校不妨从“口碑”上入手,吸引更多的家长报名。

若想做好口碑,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学校环境优美,制度合理,更加人性化!

【2】老师要认真负责,对学生有耐心、爱心和责任心。

【3】老师要多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现状。

【4】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肯学习!

【5】让孩子变得更加懂事,家长又怎能不满意呢?

【6】其它……

【结束语】民办学校招生的“冬天”似乎提前来临,但只要肯想办法,还是可以突破困境,迎来美好的“春天”!你们觉得呢?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民办名校招生,教育局不让掐尖,未来的该怎么招生?

民办名校招生,教育局不让掐尖,这对于民办教育,将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但是,这对于恢复当地的基础教育生态环境,是一个好消息。

现在各地民办教育发展非常迅速,而且多数民办学校都是“人满为患”,国家鼓励民办教育的初衷,是弥补公办教育的不足,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让更多学生获得更加优质的教育,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民办教育被有些人当成生意来做!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当地的教育生态,对教育的破坏性是非常大的。

很多民办学校,尤其是初中,在短短几年,就变成了“名校”,原因何在?

首先,就是花高价,挖名师!一个三四线城市,民办学校为老师开出了年薪20万到50万,你有没有震惊?要知道这样的年薪,相当于当地一些小工厂一年的收入,相当于当地一些不错的公司高管的年薪了。

私立学校为何敢这么挖老师?这是因为只要学校有了名师,就不愁找不到学生,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学校的收费是非常昂贵的。我们这里一个大型企业,今年刚刚进入教育市场,创办了一所私立学校,学生每学期的学费是2万多元,即便是这样,学校很快就招满了学生,我有一个亲戚家的孩子,托人去找这个学校的老板,最后都没能进入这所私立学校,要知道这所学校可是第一年招生。

其次,花高价,挖学生!民办学校,要想出成绩,一开始总会采取一些“非常”手段,在学校的起步阶段,他们的学生成绩是非常“水”的,有的成绩造假,有的干脆从其他学校里挖来优秀的学生,在学校参加中考或者高考,一旦出了成绩,大力宣传,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最后,掐尖招生,破坏教育生态。有了名师,有了好学生,出了好成绩,学校一切进入正规之后,就开始进一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而扩大知名度的做法就是出更好的成绩,为了出更好的成绩,他们在小学升初中时,开始进行掐尖选拔录取,选拔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培养,三年后出了更好的成绩,学校就可以收更高的费用了。

这是很多私立学校发展的一般轨迹,私立学校的发展,在很多地方没有形成对公办学校的补充,而是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出现“民进公退”的现象,很多公办学校,沦为了“低保”,公办学校的老师的教学积极性受到很大冲击,也增加了很多家庭的经济负担。在很多地方,有人热衷办私立学校,因为私立学校成了有些人的“自留地”,孩子学区不好,就会把孩子送到这里,这些民办学校自然会“照顾”的很好。

除此之外,很多地方的私立学校,尤其是小城市的私立学校,违背教育规律,采取纯应试教育,竭泽而渔,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这样的学生到了高中,往往成绩下滑非常明显,继而产生厌学情绪,严重着还会产生心理问题。

在与私立学校的竞争中,公办学校没有任何优势,因为公办学校没有钱,没有政策支持,就算老师有一腔热血,也无法改变生源过差带来的的影响。

所以,避免私立学校和公办学校进行恶性竞争的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禁止私立学校掐尖录取,私立学校退了,公办学校才能发展起来。禁止掐尖录取后,一些优质的私立学校,可以凭借自己的资本优势发展起来,而那些违背规律,目光短浅的私立学校,就会沦落,公办学校会留下好的生源,这对于当地教育,是一个好消息。

当然,这个政策能够落实的如何还是一个未知数,很多人最善于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事情,比如有些学校为了截流优质生源,竟然禁止让学生参加中考的体育、实验等考试,有的甚至直接干给学生修改志愿这种违法的事情,这都是教育工作者的所作所为。所以,下一步要对违规的学校,进行限制招生等处罚,加大力度进行规范,还教育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我是“赢在高三”,专注教育,用心解答教育问题,如果对你有帮助,欢迎关注!

民办名校招生,教育局不让掐尖,未来的该怎么招生?

掐尖是社会正常现象,北大清华不掐尖吗,企业用人单位不掐尖吗,国家重要单位不掐尖吗,谈恋爱不掐尖吗,公办学校不掐尖吗,为什么老是拿民办学校掐尖说事。

民办名校招生,教育局不让掐尖,未来的该怎么招生?

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区别最大的是学费!比如初中,好的民办学校学费上万,而公办学校则是免费。学校都一样的话,谁还去民办学校?要想招生公平,那学费上是不是也要公平?公办学校国家出钱,民办学校国家也该给学生出学费,这是起码的公平,再谈招生公平! 学生家长为什么送孩子去民办,特别是学习较好的孩子?当然是学生和家长希望在好的环境下学习。那些自己调皮捣蛋,还要影响其他孩子学习,好学生和家长会愿意孩子这辈子因此受影响而无法学习?据说是教育局提出的:一帮一一对红,简直就是笑话!民办学校会因人施教,愿意学习,成绩好的在一起,学特色的在一起,各提高自己的特长,在学校三年这样学,以后可能出成绩出人才!而公办学校,由于教育局管得紧,而不敢分班,这也会影响学习好的学生学习(有几个初中生出淤泥而不染?好的环境才能多培养人才)。一所中学(初中为主),如果真的老老实实听教育局的话,不分班,大家不管好坏在一起混,必将永远是“普通再普通”的学校了!

民办名校招生,教育局不让掐尖,未来的该怎么招生?

现阶段真正明着掐尖也就外国语学校提前批次的英语掐尖吧。其他的民办之前的掐尖都是隐藏进行的。之前回答过,民办比公办具备优势至少还会保持三到五年。原因以下几点:

1,民办在教育上针对升学,针对分数。公办提倡素质,针对全面发展,目的没错,但和考核对象不符。

2,民办办学灵活,对好学生资源更重视,没那么多政策性活动,教学安排紧张,竞争厉害。

3,民办背后股东你了解下。

4,在家长心目中,名校光环还在,群体效应会存在。

5,民办按市场套路走,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好学生跑不了的。提前大半年测试。私下扩招,类似中招高考前的私下签约,名校老师亲自电话,外地帮助解决学籍,甚至父母工作。等等。。。

最后说下,也是最关键的。好学生家长看中的是班级的群体优秀,和未来走向社会后的同学资源,以及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竞争气氛。这是公办学校分片或者摇号很难做到的。升学率的光环掩盖一切。三年前的优秀学子的升学率,依然能晃花家长的眼。

民办名校招生,教育局不让掐尖,未来的该怎么招生?

同步摇号招生,这是招生改革的实质。

说一说招生的程序。

01 同步招生。就是公办民办同时招生,不允许那一种学校提前掐尖招生。

这是为了平衡以前民办名校提前掐尖招生的现象,打破招生生态的举措。由于名校的掐尖招生,使公办学校办学遭遇困境。还有家长对于孩子的付出也过大,他们要支付高昂的学费,有的还要支付学期房,让家长苦不堪言。

名校的教学成绩,又是建立在尖子学生的基础上的,没有尖子生,就没有名校的光环。其实不是名校多厉害,主要是名校挖走了尖子。这些尖子,放在很多学校同样是很优秀的。

那么现在不允许提前掐尖了,名校招生要和普通学校同步。就是说,在同一个辖区内,学生想在哪里报名就在哪里报名。

02 摇号招生。同步招生时,一定会遇到有些学校报名的多,有些少,这时候怎么解决?

这时候就要摇号了。就是说,哪所学校报名的超过计划数,就要摇号随机抽取分配。学生抽到哪所学校,就要在哪所学校学习。

03 同步摇号招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学校不同意所招的差生怎么办?

摇号招生是强制性的,摇到的学生学校不能拒收,也不能辞退,要保证巩固率。

学生、家长不同意摇到的学校怎么办?

这个目前也是强制性的,摇到哪所学校就在哪所学校就读。

04 同步摇号招生的意义。

同步摇号招生,有利于从源头上治理择校热,使学校生源有所平衡,使所有学校都处于同一个起跑线,这样展开公平竞争。同时也有利于减轻家长负担,减轻学生负担。

05 同步摇号招生对民办学校的影响。

同步摇号招生对于民办名学校的影响可能是最大的。因为没有了尖子学生的优势,升学率肯定要大大降低,就没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了,这时候可能就要降低学费。

但是名校始终有他们的教学优势,想读民办名校的学生肯定很多,只要学费不是那么贵,民办名校招生是没有问题的。

06 同步摇号招生能走多远?

我认为同步摇号招生有很大的好处,肯定是利大于弊的。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学生不想读的学校,又偏偏抽到,学生没有选择学校的自由,可能引起很大的矛盾和不满。还有,在这种招生过程中,难免出现放水现象,通过关系走后门的现象。毕竟在中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是什么新鲜事。这些问题,考验着这种招生制度的实施。

不过我相信,只要这种制度利大于弊,即使实施过程中有些问题,也会得到完善,最终使这种制度落地生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