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初三了,成绩倒数一二,家长组织购买练习书要买吗?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老穆有话说老穆认为,家长买不买是一回事,孩子学不学又是另一回事!
还没到中考,你就先放弃了,有你这样破罐子破摔的教育方式,孩子怎能学好呢?孩子的成绩岂不是越来越差了?
孩子原本还有希望考上好一点的职校,按照你的教育方式与教育逻辑,孩子恐怕什么学校也上不了,只能回家“啃老”了,届时,就有你好受的了。
老穆想要告诉你,同样是“输”,有人从中获取了“迎难而上的宝贵精神”,而有人却收获“遇难而退的消极态度”。
试问,你想让孩子收获哪一种呢?
家长组委会组织购买中考必读、学霸、零障碍等书籍,费用在300多块钱,并且班主任都说下学期各科都要讲的。
你竟然以孩子中考肯定过不了为由,不想花这个300块钱。
说句实话,孩子到时候,倘若发现只有自己没有书籍时,他的内心一定是恨你的,他会认为你没有给他提供好的教育条件,他没有考上学,跟你有直接关系……
尽管关系不是很大,但如果孩子这样抱怨了,你还有反驳的理由吗?
还有六个多月就要中考了,作为父母,要给予孩子信心与鼓励,帮助孩子冲刺最后的阶段!
老穆之前有个学生,初三上学期,成绩很差,但他家长并不放弃他。
他爸爸跟我说,他不指望孩子能考上高中,只要中考分数能提一提,到南京上一个好点的技校就心满意足了。
最终,通过孩子的努力,中考分数比平时高了100多分,孩子也顺利考入了南京的某职校。
老穆想通过这个案例告诉你,不到最后一刻,永不放弃!
这种精神,等孩子将来走上社会也是很受用的。你们觉得呢?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孩子初三了,成绩倒数一二,家长组织购买练习书要买吗?
老师实话告诉你,无论倒数还是中等及以下学生都没有必要买资料。为什么?如何快速提高成绩呢?
为什么不买练习书?
第一 因为无论中考还是高考都是以课本知识为准,考试内容都是课本知识的再现应用和分析。现在百分之六十学生课本知识根本没掌握!成绩这么差,课本内容基本都不会,还买练习书干啥?
第二 学校各科教师肯定都给学生订了相应复习资料。足够学生练习。估计孩子连教师买的书都不一定做,你还花钱买书有用吗?
快速提高成绩方法:
第一 要认真听课。
争取老师讲的内容当堂消化掉。对于开卷科目必须跟着老师把重点内容或者老师补充内容及时写在课本上。
第二 课后认真看书
每天根据自己情况,如果课听的明白,那就及时完成作业,如果作业有困难,那就不要去做,必须先把课本知识掌握住。比如化学、物理、数学中的定理、公式、方程式等等必须动手熟记熟练。真正掌握住。看明白了再做作业,即使完不成也没关系。你做作业目的也是为了学习,不要为了给老师做作业而做。老师目的也是你学会。
第三 开卷考试科目学习
差生最关键连开卷科目都很少,最根本原因就是只是老师上课时拿出来画重点,然后就一次都不看了,就等着考试时才拿出书来答题,这根本不可能答高分,即使照抄你也要对各部分知识所在位置非常清楚,所以考试前一周提前看书,对于内容都浏览一遍,做到心中有数。保证开卷科目不拉分。
通过这种方式学习,保证课本知识掌握百分之八十,你的成绩都会大幅提升,而且自信心也会越来越足
孩子初三了,成绩倒数一二,家长组织购买练习书要买吗?
孩子初三了,逆袭还有机会,但是已经不是靠买书做题就能解决问题的,说几个实事仅供参考:
初中时,我有一个特别神奇的哥们儿,平时聪明伶利的狠,一到学习上,就是不肯学。快初三了,还是进不了班级前十名(我们学校只有班级前十才能有机会考进高中,进不了班级前十的同学,学校会建议他们去直接升入职业高中)。不知怎么的,哥们儿初二下半学期喜欢班上一个女生,人家女生看不上班级差生。初三月考,突然挤进年级前30名,直至后来还考上了重点高中,连志愿都是抄了那女孩的志愿。[捂脸](千万别小看早恋),算算这哥们儿也仅仅用了一个学期就超越了很多人,但是背后付出的艰辛肯定不是一般孩子能承受的。
所以,别灰心。离中考还有小半年时间,这小半年时间,考上高中是完全有可能的。我说几个点,家长参考参考:
1.成绩倒数,回到书本。书本知识才是一切练习题的源头。重新把三年的书本,拿出来,寒假做一个整体的知识体系的梳理,家长做不来,孩子不会做,去找培训机构,去找老师。
2.看懂考纲,轻重分清。无论高考中考,都是会出考纲的,复习时结合考纲去复习,更有轻重。重点的知识点要吃透,理解的知识点要能做简单的选择题。
3.拒绝题海,自学自律。学习一开始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题目会有千万种变化也永远做不完。时间已经很紧迫,重要的是理顺自己的知识点,要清楚明白自己学习的效率是多少,消化一个知识点的时间耗费是多少,做一个小半年执行有效的学习计划。可以一点点开始执行,但是必须坚持。家长和孩子一起坚持一个月以后,就能明显感觉到不同。
最后,推荐一部励志片《垫底辣妹》家人一起看一看。虽然最后考不考中高中,我确实不能说对未来有什么用处。但是我说一点现实:当初初中的同学,在班级垫底的朋友每月的工资1.5k~3k左右,在班级前十的同学现在月薪在6k~1w左右。当然也有收入偏差的同学,但是,那些学习前十名的同学,在生活上显更积极,家庭也相对和睦安稳。
读书的苦都不算苦,现在不肯苦一苦,在若干年以后,“苦”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出现在你面前,让你无法选择。(题外话,那哥儿们现在有自己的工作室,年入30w)
孩子初三了,成绩倒数一二,家长组织购买练习书要买吗?
我觉得有必要。初三这个阶段的孩子又很强的独立意识,不再跟小学一样父母说什么是什么了,虽然孩子成绩不好,但是该尽的心还是需要尽的。
给孩子购书配合学校工作虽然目前孩子的成绩倒数,毕竟才初三,学习只是一个方面。学习能反馈的是孩子的学习力以及对待事情的态度,很多孩子成绩差不一定是没用心学导致的,有许多孩子没有掌握到学习的技巧和方法,也有学习确实没有天分的孩子。但是学习却不是孩子唯一的路不是吗?初中毕业即使没考上高中,作为家长难道真的放弃孩子学习出社会工作吗?没有一技之长,将来难以在社会立足,所以暂时学习的不理想,只能说明孩子可能不太适合基础教育。初中之后还有职业教育可以选择,如果不买资料,等同于您自己放弃了孩子的学习,孩子也就顺理成章的放弃学习,之后您想让孩子学习技术,恐怕孩子一样会放弃。
另一方面,全班都有这个书,班主任也说是教学必需的,家长就更应该给孩子购买来配合教学。题主说这些书300元左右,敢问300元当今社会能做什么?可能出去一顿饭就没了,300元买书配合了学校教学工作,说不定孩子从书里的收获远不止300元。
让孩子看到你不放弃的决心初三阶段的孩子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当别人都有购买这书,而自己家长没给自己买时,孩子心理会产生自卑心理。一方面觉得自己成绩不好,父母放弃了自己,另一方面会感觉被同学瞧不起。久而久之甚至孩子直接产生厌学的心理,形成孤僻的性格。学习固然重要,孩子的身心健康更加重要。
给孩子购买书,顺便给孩子加油打气,让孩子知道虽然成绩不理想但是父母没有放弃孩子的学习,只要有助于学习的都会帮助孩子。这样一来孩子会变得自信,甚至有可能喜欢上学习,中考发生奇迹也不是不可能!作为家长,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无条件的支持孩子的学习,哪怕真的没考上高中,进入职校学习,也要让孩子懂得不放弃的道理,在以后的人生中成为他宝贵的财富。
孩子初三了,成绩倒数一二,家长组织购买练习书要买吗?
没必要买,能考倒数一二,足以看出孩子平时学习状态,除智力方面原因外,此类的孩子,因学习基础差,早已经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在班级里抱"破罐破摔"心里,已经失去学习信心,可以说是整天在学校里混日子那种,教师对此类学生已不抱希望,他们能在班级里不捣乱,不影响孩子学习就行了!
我们学校里就有这样的学生,他们根本不学习,上课桌上一本书都没有,什么作业都不做,父母买来的书,其实就是一种摆设,只是安慰搪塞自己而已。父母、教师说什么也不听,这样的孩子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算不错了!
孩子初三了,成绩倒数一二,家长组织购买练习书要买吗?
我猜你来问这个问题,真的是有些沮丧和烦恼。你想问的真正不是书要不要买,而是孩子已经初三了,却不肯学习了,中考考不上高中该怎么办?
初三的孩子也不是讲讲道理就能改变的,你肯定也说过不少道理,但是孩子的成绩也并没有发生变化。而你这个时候也很迷茫,不知道如何替这个孩子打算了,读职高?读技校?还是下学打工?这些都不是你想要的答案,但是也没有更好的方法。关键是无论你安排什么孩子未必会听你的,这可能是你真正困恼的地方。
你可以回忆一下你初三的时候是如何看待学习的。成绩不好,这么大的孩子他是知道的,老师,同学,家长对他的态度都会让他更加自卑从用叛逆来掩饰。成绩不好,不代表人不好,如果父母不能真正接纳孩子,他往后这个坎就一直存在,用学习以外的东西来证明,以此来博得父母的关注和认可。如何去引导很关键。
和孩子好好谈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1、肯定孩子。成绩不好还坚持到初三,比起那些会学习轻松考高分的孩子,你的孩子可能过得更艰难一点,然而他还是坚持到了初三。可能是他体谅父母的期待,不想让你伤心,而他又做不到更好。
2、倾听孩子。问问他,除了学习他还喜欢什么,以后长大想做什么。认真的去感受一个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和向往,心里不要带评判。包括现在的学习,他是怎么看的,学习书要不要买,都问问孩子是如何打算的。
3、鼓励卖出第一步。如果孩子有感兴趣的事情,鼓励和支持他走出第一步。也许第一步之后他又很容易遇到挫折就想放弃,这个时候不要泼冷水,给予他支持鼓励他自己寻找方法继续。帮孩子重新建立起“我可以做好的”信心。这个过程可能会慢,行为脾气都可能倒退,但是一旦走过去,就会飞速的发展。
中考只是对学习过程的检验,但是人生才刚开始,来得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