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和王贻芳关于中国是否建设大型强子对撞机之争,你支持谁?

杨振宁极力反对建设,王贻芳极力支持建立,你怎么看?据说要花费1000亿以上,每年至少要200亿的维护费,但是能不能有什么新发现还是未知数。欧美极力建议中国建设,但是他们自己不建,因为连美国都感觉太耗钱了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老穆有话说

说句实话,这是一个很难抉择的问题,老穆若选择,会支持王贻芳。

“我觉得普通大众说了不算,科学界说了算。”11月3日,在2019腾讯科学WE大会上,王贻芳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根据王贻芳的观点,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并不需要1400亿,而是360亿。

他还强调,这个项目是一步一步来的,如果此前一步有问题,也不会展开下一步,因而不需要花那么多的钱。

尽管美国等国家的大型粒子对撞机失败了,但却给中国创造世界第一的机会……

杨振宁对此,持反对意见,给出了七条意见,老穆将其浓缩了一下,如下:

1、经费投入的成本太高,至少200亿美元。

2、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要把钱用在其它需要的问题上。

3、如此大量的资金投入势必挤压其他领域的科研经费……

4、杨振宁认为如今的高能物理已经陷入了一个窘境,超对称粒子的存在只是一个猜想。

5、投入产出比不对等。

6、建造大型强子对撞机,可能会聘请很多欧美国家人,即使有成果,中国也不一定能拿诺奖。

7、不建超大对撞机,高能物理的方向可以先转移到寻找……

说到底,两人分歧点在于“钱”和“方向”问题!

朋友们,你们对此有何看法?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杨振宁和王贻芳关于中国是否建设大型强子对撞机之争,你支持谁?

原来的小了,改建大的,以后大的变小了,再改建更大的,从20千米到100千米,以后再弄个10000千米的,这是无底洞吧?思路本身就不对,就死磕一个对撞机?杨振宁认为,由于成本太高,建更大的加速器并不可行,他认为,寻找新的加速器原理与美妙的几何结构才是高能物理界应该做的事情。

看到没?杨振宁不只是反对,还提出了解决方案,就是研究新的加速器原理,把以前需要100千米能完成的,变成10千米就能完成,那岂不是更好?那个时候再建岂不是更省钱?美国人不支持杨振宁,他们想拖垮中国经济,我们就应该支持杨振宁!

杨振宁和王贻芳关于中国是否建设大型强子对撞机之争,你支持谁?

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我个人毫无保留的支持杨振宁先生的意见。

在我看来,高能所王贻芳先生的意见里边至少有两处致命的错误或者缺陷。

首先是他对建设资金的投入和建设周期的判断明显有问题。我承认在一切技术环节都有成熟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建设中不存在任何风险,没有方案的调整没有各种失误造成的返工等等,一切都非常完美理想的情况下,他的设想比如100亿美元以内完成先期建设后续再逐步投资扩建等有可能实现。但至少我绝不相信这样大的工程过程会如此完美理想。以我个人的看法这样规模的工程真要踏踏实实做好,最终的成本在杨振宁先生判断的200亿美金的基础之上再乘以2都是值得欢天喜地的一件事情。

另一个问题是对撞机建成后的收益问题王先生并没有给出任何可以让人信赖的保障。高能粒子对撞机类型的工程确实寄托了世界高能物理学界很多的期待。建成之后也发现了一些让学界兴奋的东西。但是很明显的一是相关成果对现实应用学科的提升效果十分值得怀疑,二是随着对撞机越做越大成本越来越高,新的成果却越来越少,边际效应问题十分明显。

换而言之就算对撞机花了几千亿建成了,能取得多少成果首先是个问号,至于对我们的应用学科和工程技术领域能有多少支持和提升更是希望极其渺茫甚至完全不值得期待的一件事。

就像我们对一件工程必须要进行可行性分析那样,我们也必须要问,成本如此高昂,收益如此渺茫的一件事,我们为什么要去做?

就中国而言,我以为我们远未到为了某些可能在几百年后让全人类收益的事情先勒紧我们自己现实的裤腰带的地步。美国能首先造出原子弹并不是由于美国科学家提出了相对论推动了科学进步,而是由于那时的美国工业实力一骑绝尘,所以要造原子弹他从生产力层面就具备太大的优势。所以他完全可以等待理论问题比较明晰前景比较明朗之后再实际去做。最终就算纳粹德国提前一两年造出原子弹又如何?他两年里拼了命造出两颗扔出去,人家两年后造成七八颗还回来,二战结果仍然不会有什么改变。

所以中国目前还是安心把工业大国打造成工业强国是正经。认认真真搞沉淀磨工艺,至于新技术领域,人工智能可控核聚变之类前景更明朗收益更明确的内容已经足够我们钻研一两百年了。

杨振宁和王贻芳关于中国是否建设大型强子对撞机之争,你支持谁?

我支持杨振宁先生,理由是微观粒子的分割是无限的,发现了新的粒子之后,新的粒子之内还包含着更小的粒子,就像圆周率一样,结果是无限远的,而且这件事还包含着一些与科学无关的问题,现在就此分析一下。

为了证明一种理论去搞如此大的投资,这项工程会冒一个风险,那就是如果最后证明他们的理论是不成立的,那这么多的投资就打水漂了。

做如此大的对撞机是不是会衍生出来什么风险?曾经就有外国人担心对撞机会制造出黑洞,产生对人类不利的结果,虽然不知道他们的担心是否有根据,但是这也从侧面说明对撞机很可能带来一些我们未知的东西。欧美鼓动中国建设对撞机,有可能就是一种把危险和花钱的事情推给我们来做的心态。

现在中国当务之急是发展集成电路,我们在芯片领域还不能完全自主,我们和美国之间的竞争焦点是芯片,美国用芯片掐我们的脖子,我们把资金花到集成电路上,对我们来讲更有意义。

杨振宁老先生是伟大的科学家,他能站在更高的高度上看待这个问题,他一定是掌握了充分的理由以后才反对建设大型对撞机。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就请关注我

杨振宁和王贻芳关于中国是否建设大型强子对撞机之争,你支持谁?

最近几天,有一篇文章在朋友圈极火《杨振宁的最后一战》,讲的就是杨振宁反对中国建造大型强子对撞机。赞成一方的主力是中科院高能所王贻芳院士,他在上个月底,刚获得了未来科学大奖的奖金100万美元。他把这奖金捐了出去,说要成立超级对撞机建设基金。王贻芳宣称,建造超级对撞机是他科学生涯的最后一个使命。

超级对撞机之争,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就科学问题,这么公开、激烈地参与讨论。几乎所有的知名物理学家都卷了进来,杨振宁为首的反对,王贻芳、丘成桐、格罗斯和威縢都是支持,后面三位都是大佬。

网络上的争论也很多,但说实话,吃瓜群众的争论毫无意义。我有两个专业相关的群,一个有好多物理学教授。一开始也讨论,但群里有高能物理方面的专家。我国高能物理最重要的项目,是大亚湾的中微子项目,这也是王贻芳获奖的工作,参与的科学家非常多。我所呆的那个群里就有几位,其他老师一反对,他们就跳出来说话。发现隔行如隔山,在他们的反驳之下,你会发现其他物理学教授好像也是个科盲一般。不专业了,那当然无法对等对话,无人能反驳。

还有一个专业群,大部分人都是理工专业的各种博士、硕士。这个群就特别爱讨论超级对撞机问题,但讨论到后来,发现其实跟吃瓜群众一样,就陷入了各种假设之中。毕竟都是外行。

杨振宁反对主要是两个意见。一个是花钱太多,千亿起步。如果花钱太多,对国家都是一个重要的拖累。第二个是,他认为物理学现在处在青铜时代,在现有理论里打转,已经没有太多成效了,需要开辟处女地,寻找新的理论。如果超级对撞机花这么多钱,势必其他领域就要削减开支。另外,超级对撞机不单单是金钱的问题,还有人员投入的问题。把国家一代的智慧大脑用在这种没有希望的领域,比投钱还浪费。

作为一个外行,我觉得杨振宁的说法更有说服力,我支持杨老先生。另外,我觉得,作为吃瓜群众,如果在这场争论中,能了解一些名词,学点物理知识,对科学有一定兴趣,这是最好的事情。

至于建不建,还是留给真正懂行的专家讨论吧。

大家觉得呢?

杨振宁和王贻芳关于中国是否建设大型强子对撞机之争,你支持谁?

我支持杨振宁院士!早看到相关报道觉梯院士说的长远,理解的更透彻。现在应该把钱用在该研究的地方吧。国家科研用钱的地方多了去啦。对撞机在我们国家不实用。并且研究好了也是给外国用的多。又是很烧钱的机器。杨院士希望少投资科研的项目是拉近与发达国家的距离。长久之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