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初二,之前在班级前三名,现在名次下滑十名左右,家长该怎么管呢?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01、老穆有话说

老穆上初中那会儿,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初一时,不论是班级前十名,还是年级前三十名,都以女生居多。到了初二,女生的数量有所下降。到了中考时,老穆所在的班级,前十名当中,只有2名女生。年级前30名,只有六七名女生。

虽然这种现象并不具有普遍性,但也说明了一个问题:

初一时,女生大都爱学习,男生则略显浮躁。到了初二、初三时,部分男生开始觉醒,在这样的情况下,班级和年级的排名,就会发生变化。

由此,我们可以类推,初一时,有些学生学习特别认真,因而成绩好。而有些学生,受小学影响,还处于“半学半玩”状态,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后,有些学生开始觉醒了,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于是发奋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班级的排名势必会被“打乱”。

所以说,孩子到了初二,班级名次上有所浮动是一个比较正常的现象,作为学生和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只要我们能够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完善学习方法,纠正学习习惯,排名还是可以提高的。

当然,如果我们不重视这个问题,还是按原来的方式去学习,成绩只会越来越差······

02、开一次家庭茶话会,从调整孩子的心态做起!

孩子本次考试没考好,成绩出现下滑,心里自然是不好受的,作为家长,要理解孩子,哪有孩子不想考好的呢?

【1】与孩子唠家常,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沟通;

【2】如果孩子心情不好,家长可适当鼓励和安慰孩子,切莫责怪孩子,更不能批评孩子;

【3】让孩子说出这次没考好的原因,听听孩子的心声;

【4】家长可根据平时对孩子的观察,进行补充,再询问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原因?

【5】结束之前,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心情愉悦,而不是情绪低落。否则,这次的会议就失败了。

03、试卷不会欺骗人!请认真分析本次期中考试卷,或许答案就在其中。

孩子名次为何会下降?有人说孩子贪玩了,有人说孩子学习方法出现了问题,也有人说孩子头脑跟不上……

老穆认为,这些原因,都比较抽象,我们难以把控。在这种情况下,分析试卷或许是最好的办法,最具说服力。

试卷分析有技巧,倘若你不会分析,则难以找到你想要的“答案”。接下来,老穆就为大家简单讲解一下,有需要的家长可以认真看看哦!

【1】准备工作

①准备好一份学科期中考试卷;

②准备好对应学科的笔记本和错题本;

③准备好三种颜色的笔,做标记用;

④准备好对应学科的书本;

⑤准备好心情,开始动手。

【2】整体感知本次试卷

①本次试卷难度如何?与上次相比呢?

②本次试卷,班级最高分多少分?你与最高分相差多少分?

③正确率多少?错误率多少?

④马虎率多少?(因审错、看错、写错等而造成的扣分占比是多少)

⑤不会率多少?

⑥因时间问题,导致自己会做而没做完的分值有多少?

⑦假设你在时间充裕,认真审题、做题的情况下,你本次试卷应该得多少分?与实际相差多少分?

【3】认真整理错题

①将错题的考点整理在笔记本上,并标注考点对应知识点。

如果不会,则做上标记,以便今后去解决。

②错误原因要知晓,并整理到错题集上。

③总结出解题技巧,并整理到错题集上。

如果不会,则做上标记,以便今后去解决。

④分类梳理出“哪些是最近所学不会,哪些是过往知识不会?”

⑤为什么会出现不会做的试题?

是上课没认真听?

是上课听不懂?

是上课听懂了,课后没有及时巩固造成的?

是没有掌握解题方法,不懂解题技巧?

亦或是其它原因······

04、制定出一份详实的学习计划,家长做好监督工作。

【1】罗列出每周可用来“冲刺”的时间有哪些?

比如周一到周五晚上(排除家庭作业时间),周六、周日及节假日(排除补课、游玩或其它活动时间)······

【2】将“不会知识”进行分类。

①哪些知识可以短期内解决掉?

②哪些知识需要长期学习?

比如作文,就需要学生长期坚持学习,而不是一两个星期,一两个月就能解决的。

【3】合理分配每天所学“知识点”,让自己的受益最大化。

比如周一,晚上时间短,且受周末影响,可能比较困,不妨安排“读书笔记”任务;

比如周六,时间充裕,状态好,可安排数学难题攻克任务。

【4】计划制定好以后,家长要做好孩子的监督工作。

当孩子懈怠时,当孩子没有完成既定任务时,父母可适当提醒孩子。同时,我们也可以在实践中,发现“计划”的不足之处,并予以纠正。

05、家长要做一个生活中的观察者,善于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对于初二的学生而言,成绩出现下滑,不仅仅是学习上的问题,可能还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

【1】孩子步入青春期,是否有早恋?或者有早恋倾向?

作为家长,平时要做好观察,并不时提醒孩子,要以学业为重。

【2】孩子是否有偷偷玩手机、玩游戏等问题?

晚上熄灯后,孩子会不会在自己房间偷玩手机呢?值得家长们深思。

【3】孩子在家的学习习惯是否存在问题?

比如孩子在做作业时,喜欢吃东西,喜欢听音乐,喜欢看电视,喜欢东张西望,喜欢玩手机等。这些问题,都值得家长们关注。

06、结束语

孩子考试成绩出现下滑,确实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但只要我们能够正视它,分析它,并攻克它,就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这是老穆喜欢的一句话,也希望这句话也能够激励到孩子们,加油!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孩子初二,之前在班级前三名,现在名次下滑十名左右,家长该怎么管呢?

孩子成绩起起落落很正常。比如我的孩子,这次期中考试就从班级前三掉到了班级8、9名。

期中考试后,我帮助孩子仔细分析了一下成绩退步的原因,发现基础知识不过关是主因。孩子新学期开学考和月考都考的不错,结果一下子飘了,这种漂浮状态终于在期中考试环节显露出了“恶果”。

期中成绩最终公布后,我观察了一下孩子的状态,发现他情绪很低沉,且自信心丧失了不少。这种情形下,我认为作为父母就不宜再对孩子雪上加霜了。因此,我对孩子的教育变成了鼓励为主,以自己的或周围人的案例告诉他人生起起落落很正常,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跌倒和失败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不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同一个地方摔倒。

在鼓励孩子的同时,针对孩子期中考试暴露出来的问题,我督促孩子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措施来弥补前一段时间学习的不足。

期中考试到现在已经过去了近1个月,孩子身上出现了让人惊喜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学习态度端正了不少,学习自觉性也大大提高,学习的内生动能增加(根据孩子自己的说法,成绩退步让他觉得很栽面。)从这点上来说,把学习成绩和名次提上去是赢回他自尊证明他自己的最好方法。

也正源于孩子的这种焕然一新的学习态度,我甚至发自内心感恩这阶段性的小挫折,挫折和失败未尝不是让我们孩子变得更强大的利器。

回到这个问题,家长该如何对待孩子的阶段性失利,具体应对方式和路径要参考孩子的特质而定。如果孩子高自尊,不用家长督促,孩子自己也会特别上心,在哪里跌倒就会在哪里爬起来。父母这个时候所要做的应该是鼓励和陪伴。

如果孩子对阶段性考试失利无所谓,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漫不经心,父母的敲打和管教就有一定的必要,但即便这样,父母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很重要,初二的孩子,青春逆反期,父母切忌过犹不及,用力过猛,非暴力沟通,跟孩子好好说话很重要。督促孩子反思考试问题,拿出问题的解决思路和对策,并监督孩子去落实问题解决计划和路径,这是父母和孩子面对失败的应有之道。

以上,供参考。

孩子初二,之前在班级前三名,现在名次下滑十名左右,家长该怎么管呢?

这很正常,关键的是帮助孩子找一下下滑的原因,心平气和的与孩子沟通,偶然的失误很正常,但不能养成习惯。鼓励才是孩子前进的动力!

孩子初二,之前在班级前三名,现在名次下滑十名左右,家长该怎么管呢?

做卷,错题本,改正,总结,○K

孩子初二,之前在班级前三名,现在名次下滑十名左右,家长该怎么管呢?

应该和老师沟通一下,既然名次下滑十名,肯定是孩子最近一个阶段出现了问题,初二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有句话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初一相差不大,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大家公认,初二是孩子成绩下滑的高危期!在别人奋力攀登的时候,有些孩子产生懈怠放松的心理,很容易滑落坡底。

.

由于学生刚进入初二,心理发展不成熟,对自己的认识不足,困难面前,找不出或不想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采取自我安慰,自我放弃。又由于学习的长期性,需要学生坚持不懈地学习,但部分学生缺乏起码的意志和毅力,怕吃点苦,怕受点累,就产生应付的心态,造成学习不扎实,分化下来就是必然的了。

另外某些学生想谈恋爱,思想分叉也是其中的原因。还有就是玩手机打游戏上瘾。

孩子初二,之前在班级前三名,现在名次下滑十名左右,家长该怎么管呢?

儿子在初中刚开始的时候学习比较好,但是进入初二之后成绩下滑到10名左右,我觉得家长应当和孩子稍微谈一谈,但不必太过于刻意。

首先成绩的变动属于一个正常,而孩子的成绩下滑到10名左右并不是十分太差,或许只是孩子短期的一个体验而已,没有必要因此上纲上线让孩子感觉到非常的难看。

其次针对初中的孩子,我们知道他们的青春叛逆期,他们的心里的确容易变化比较大,如果家长一个处理不慎,那么有可能会造成孩子对于学习的对抗,那么最终的结果是得不偿失。

最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为家长还是应当稍微了解一下孩子成绩下滑的根本原因,当然这种了解没有必要和孩子面对面的了解,也可以通过同学通过老师了解一下具体的情形,如果是可控制的一些因素,那么就慢慢的疏导孩子,如果的确是孩子不愿意学习,就要找出更深层的原因。

总之我觉得对待初中的孩子就像治理国家一样,就像对付比较细小的一些海鲜一样,应当,小心谨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