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长对孩子说:哪个同学打你,你就狠狠打回去,不要怕,爸爸给你做主,你怎么看?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回馈您!
老穆有话说两年前,经一朋友介绍,老穆遇到了一“体校”的羽毛球带队教练,我们暂且称呼他“西西”。
他个子不高,大概165左右,偏瘦,但很健壮。
一次聚餐,我和他挨着坐,就畅聊了起来。当聊到他儿子时,他就“带劲”了······
他儿子个子不高,身形消瘦,还比较内向,上小学四年级。我们暂且称呼他儿子为“晓晓”。
有一次,同学A欺负了晓晓,晓晓回家后,哭了。
晓晓爸爸得知后,啥也没说,就是让孩子每天练习拳击。
一个月后的某天晚上,这位教练这样跟他的孩子说:“孩子,明天上午去学校,你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直接打这位A同学,直到老师来为止。这是命令,必须执行。”
到了第二天,晓晓果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打了同学A,直到老师来为止。
孩子爸爸得意地说道:“那个A同学以后再也不敢欺负晓晓了,甚至有时还有刻意讨好他。”
老穆听了这位教练的话后,颇有感触:我们不提倡武力,但面对同学的武力时,我们也不要畏惧!
(一)过度的软弱,只会助长打人者的嚣张气焰。如果有人打你的孩子,倘若你的孩子不反抗,那么这个打人者今后还会继续打你的孩子。
为什么呢?因为打人者知道你的孩子不会反击。
倘若孩子第一次被打时,直接反抗,并表现出“不要命”的状态来,我想,打人者下次肯定不敢再欺负孩子了。
(二)我们不提倡暴力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消除校园内的暴力事件。【1】学校要在大会上公开宣贯此事,凡欺负人者,一律严惩,并全校通报批评。
【2】班主任也要在班会上宣贯此事,平时做好监督和管理工作。
(三)孩子在学校被欺负时,如何做才最好呢?【1】第一时间告诉班主任,让班主任去处理此事。
【2】同时,你也要学会自我保护,做好正当防卫,避免打人者对你得寸进尺。
【3】你在正当防卫时,也不要将打人者打伤了。
【4】如果打人者今后叫更多的人欺负你,这个时候,你要告知家长,让家长来学校处理此事。千万不要不敢说,否则,他们更会欺负你。
【结束语】老穆认为,家长的这句话“话糙理不糙”,但我们也要注重方式方法,万不可走向另一个极端。否则,就得不偿失了。你们觉得呢?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小学家长对孩子说:哪个同学打你,你就狠狠打回去,不要怕,爸爸给你做主,你怎么看?
相信很多人都会有问题中爸爸的这种做法:在学校谁打你,你就打回去。
看上去简单粗暴,但实际上很多场合下确实需要这样做。
可以来个反向思维:如果不打回去,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告诉老师?告诉家长?或者谁都不告诉,自己忍着?
如果告诉老师有用,学校里就不会经常出现打人的事件了。 本来孩子之间的事情就很难说清楚,即使告诉老师,老师也只能尽量和稀泥,顶多口头批评打人者,还能怎么样?
告诉家长?家长知道了自己孩子被打,通常情况下会联系老师和对方家长,如果对方家长通情达理还好说,一般会主动承认错误,让孩子道歉。但如果遇到不讲理的家长,会让你气半死。比如说前几天发生了一件事,上海图书馆10岁男孩猥亵5岁的女孩,男孩家长还理直气壮地说女孩子是自愿的,女孩的家长不得气死!
自己忍着看起来简单多了,但给孩子心理造成的创伤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认为“狠狠地打回去”就是对的,我们也知道可能这并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但我们实在不知道还有什么办法比“狠狠地打回去”更直接更有效。说白了, 很多人是被逼才这样做的。
有一种事实很多人都深有体会:我们都知道某种做法不对,但往往不知道要怎么做才是对的!
说到这里想起来一个造成两个家庭悲剧的校园暴力事件。女孩在校园里被一男孩欺负,女孩爸爸找男孩爸爸理论,谁知道男孩爸爸态度非常差,不但不道歉还出言不逊。女孩爸爸找到老师和校长根本不管用,说白了就是“和稀泥”(让老师解决也确实难为他们了)。
最后女孩爸爸忍无可忍,选择了最极端的做法:直接拿着一把刀到学校把欺负他女儿的男孩砍死!
两个家庭陷入悲剧!
我们都知道女孩爸爸的做法肯定是不对的,但为何网络上有很多人为他的做法叫好?我们都知道并不是打心底的叫好,本质上更是一种无声的呐喊:很多人真的不知道除了以暴制暴还能怎么做!
这才是问题的根本:如果你告诉我“以暴制暴”不可行,请告诉我怎么做才可行!怎么做才能抹去孩子受伤的心灵?
不要说些虚头巴脑的话,道理谁都明白!
小学家长对孩子说:哪个同学打你,你就狠狠打回去,不要怕,爸爸给你做主,你怎么看?
我觉得这样的是对的。我儿子上一年级的时候就被同班一个比他高大壮实的孩子欺负,经常被这个孩子语言和身体攻击,每次欺负了我儿子,孩子都会告诉我。我劝儿子要大度,同学之间要友好互助,千万不要打人。儿子委屈的看着我说:妈妈,他打我了,特别疼。我总是劝孩子:以后他再打你,你就告诉老师。可是后来我知道,老师叫打人的家长来说一顿,无关痛痒(老师也没办法)。我儿子最后一次挨打应该是在二年级的时候,那个小男孩练跆拳道的,下手很重,一拳头打在我儿子的胸口窝,把我儿子打趴在地上,很久没有站起来。(最开始我总以为两个孩子吵架肯定不是一个人的错,我认为我儿子肯定也动手,可是后来我才知道并不是这样)。老师把我和那个孩子的家长叫到学校,老师狠狠的批评他的家长,他家长很没教养的说我儿子也经常动手打他儿子。老师为了证明给他家长看,把他家长叫到班里和全班同学对峙,结果班里所有的孩子都被这个男孩子不同程度的欺负过。全班同学一直要求让他转班,表示都很害怕。
自从孩子被打后,我开始重视起来,我觉得我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对,开始反思自己。儿子姥爷知道后训斥我一顿。孩子姥爷说,你不让孩子还手,假如上了初中他会一直欺负他,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儿子班主任也曾暗示的说过类似的话)。不知道孩子姥爷给我儿子说了什么,没过几天,老师电话给我打过来了,说我儿子下课时把那个孩子打了,头上两个口子,还出了血。我有些担心的去了学校,老师说是因为两个孩子争吵时,那个孩子骂人带妈字,我儿子就疯了似的用铅笔盒打了那个孩子的头,把那个孩子打的哇哇大哭。看到儿子第一眼时,孩子哭着说:妈妈,我不是有心的,是因为他欺人太甚,竟然骂你,我才控制不住打了他。儿子班主任冲着那个孩子和她家长说,这次打的你轻,让你总欺负别人,还骂人家妈妈,就是活该。
现在儿子已经上六年级了,再也没有被那个孩子欺负过。
小学家长对孩子说:哪个同学打你,你就狠狠打回去,不要怕,爸爸给你做主,你怎么看?
【超姐观点】这个方法要因人而异,如果是调皮的熊孩子不赞成,如果是内向胆小的孩子双手赞成。这句话我也曾对我家帅哥说过!
我儿子小学时内向胆小,也许是家庭教育氛围的影响,孩子的奶奶看着儿子长大的,奶奶怕儿子像他爸爸小时候调皮,对孩子看的很紧,也就铸就了孩子胆怯的性格,有什么都不敢跟大人说,除非逼急了。
儿子上一年级时,我们为了锻炼他就让他自己上下学,开始几次我们在后面跟着,看他适应了就不再暗中保护。
入学的第三个星期开始,儿子每次回来校服都被涂上彩色的笔道,时不时胳膊上、腿上挂彩,问他他不说。于是我又在暗中跟着他,看看和他一起的小伙伴是谁。
我们家和他小伙伴家就隔着一条马路,他和小伙伴分开后,我就偷偷的跟着他的小伙伴到家门口,一问他的小伙伴,原来是班里一个调皮的孩子总是欺负儿子。
回家我买来儿子最喜欢吃的肯德基,让他吃着我给他讲故事,讲着讲着就绕道他同学那,三八的问谁跟他好,班里有没有人欺负你,儿子吃的高兴忘乎所以,也就把学校的事情都说出来了。
为这事我也找老师善意的提醒,也找孩子的家长提了提。可是没好几天孩子的衣服照旧,孩子依然挂彩!自己的孩子自己心疼呀!我跟老师和孩子的家长说了好多次,儿子依然挂彩,小孩子之间调皮家长老师没办法过多的参与,只能让孩子自己去解决。
我跟儿子说:你为什么不还手呢?总让人家欺负,他都欺负习惯了,你想让人家天天这样虐待你吗?我很生气儿子的懦弱,但又无能为力!
谁打的过他!好孩子是不跟别人打架的!看着儿子天真的小脸我顿时语塞。儿子我们一直教育他怎么做个好孩子,什么样的才是好孩子,却忘记教育他学会保护自己,对不好的行为该说不!
宝贝咱也不能老让人家欺负呀,他把你的校服画的妈妈都洗不出来了,你看妈妈的手都疼,你的胳膊不疼吗?儿子想了想说疼,但儿子强调要做好孩子不跟熊孩子打架!
我又苦口婆心的跟孩子说,你这不是打架,这是正当防卫,别人打你你要还手保护自己,不能干等着挨打呀!学会还击?我给儿子比划着。
这样那天他欺负你,你打赢他回家告诉妈妈,咱们买乐高的玩具去!乐高是儿子最喜欢的拼装玩具,一听这他来了兴趣!不过宝贝你要记住:不能主动的去欺负人,别人欺负你时才能还手正当防卫!我又叮嘱我家儿子。
在我都快把这件事忘掉时,儿子一天回家兴高采烈的说:今天我狠狠的揍了一下某某的屁股,没想到他也怕疼还哭了!某某就是经常让我家儿子挂彩的那个熊孩子。儿子还手揍了他之后,那熊孩子再也没欺负过我儿子,其实他也是欺软怕硬,看我儿子敢跟他还手他也认怂了,不久他还和我儿子成了好朋友。
小孩子之间的矛盾有时我们做家长的正面干涉会适得其反,做家长的要学会教育孩子自己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毕竟以后步入社会什么都要靠他自己,家长不可能保护他一辈子。小孩子的悟性很强只要家长正确引导就行!
我家儿子把自己的小麻烦解决后我告诉他:有事,事来时别怕事,没事时不要惹事,做好自己,不能让别人欺负,也不主动欺负人。孩子虽小这些话也许他当时不明白,但他明白一个道理:对校园欺凌要敢于说不,欺凌者都是欺软怕硬的,你越软弱他越变本加厉,学会保护自己,捍卫自己的权利!
【那个同学打你,你就狠狠打回去,不要怕,爸爸给你做主】超姐觉得这位家长也是怕孩子在学校被欺凌才这样教育孩子,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不被欺负!一般说这话的家长都知道自己的孩子懦弱、胆小怕事,才这样安慰鼓励孩子的。如果自己的孩子是个爱打架的熊孩子家长就不会这样教育孩子的!
小学家长对孩子说:哪个同学打你,你就狠狠打回去,不要怕,爸爸给你做主,你怎么看?
我既是教师,也曾是家长,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个家长的教育肯定是错误的。
首先,你敢保证孩子能打赢对方吗?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有的孩子天生就好斗善斗,有的孩子天生就文弱胆小。而敢动手打人的孩子往往是前者。你让孩子“不要怕,狠狠打回去”,万一孩子不是他的对手,结果可能会更惨,孩子受到的伤害会更大。
其次,出了事你真有本事做主吗?双方动起手来,局面谁都说不清楚,致伤致残致命都有可能。我们家长面对这种情况,有几人有能力替孩子做的了主?大部分人没这个能力。即使你有这个能力,你也不是保护了孩子,而恰是把孩子推向更加危险的境地。因为你的怂恿会让他养成只靠拳头解决问题的恶习。将来走上社会后果不堪设想。
最后,打架解决不了问题。作为一名合格的家长,不仅仅是去保护自己孩子,更重要的是教会他怎样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孩子打架肯定是有矛盾,怎么才能解决矛盾?一般我会告诉孩子,解决问题有三策,既上策,中策和下策。遇事三思而后动。上策就是尽快离开施暴者,避难遭到更大伤害,找机会向老师反映。如果走不了,就大声呼救,告诉周围的人有人施暴,争取获得周围人的帮助,这是中策。在以上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告诉孩子要衡量双方实力,如果可以用反击制止对方施暴,则用武力反击,如果不行,则干脆认怂。俗话说得好,好汉不吃眼前亏。
如果一味的让孩子不考虑后果,那么后果会更加严重。
小学家长对孩子说:哪个同学打你,你就狠狠打回去,不要怕,爸爸给你做主,你怎么看?
那些孩子都大了,打人可能出于许多不同的原因,我要说的是五岁的幼儿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女儿五岁,幼儿园在国庆节前排练《劳动最光荣》,要求拉手,而跟她挨着的一个女生说她手脏不跟她拉手,后来就还联合另一个女生说我女儿“灰姑娘”,女儿很生气,感到那是侮辱,回来气呼呼地告诉我,其实女儿皮肤偏黑,并不脏,我就跟她说“她们再叫你灰姑娘,你就叫她俩姐姐”,但是女儿并不明白什么意思,后来她们还是叫她灰姑娘,并且那个女孩在拉手的时候掰女儿手指,女儿感到疼就松手了,女儿也不敢告诉老师被掰手指了,只好回来告诉我,我说你为什么不告诉老师?她说不敢,而且在排练节目。我就告诉她:"你当时就应该告诉老师,老师要是听不见或者不管,你就反掰她,妈妈不在身边,帮不了你什么,只要有人欺负你打你,你就要立刻反击,反击完了还要告诉老师,好让老师了解真实情况。"女儿说:“好吧!”后来那女孩果然故技重演,继续掰我女儿手指,女儿反掰了,她也松开手了,后来就不掰我女儿了。不过女儿还是没有告诉老师。
问题升级是在国庆放假前一天下午放学时,小朋友都拎着自己的铺盖包等待放学,有个小男生是戏精,在故意表现拎不动的样子,连拎三下趴到在地,女儿领会他的戏份,放声大笑,还没合上嘴,就被掰她手指的女孩给了一个大嘴巴子,然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晚上吃饱喝足了快八点钟了,女儿才娓娓道来被扇大嘴巴的恼人烦心事,我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从上小班就告诉她有事找老师,但是人家从来都没舍得麻烦老师一次。我这个火呀蹭蹭直冒,立马微信找老师,老师首先是说没看见,语气里含着不相信,然后说都下班了,显然是在说被打扰了。当时都有要领孩子去找那女生家去的冲动,一个假期七天过去了,谁还管你挨了巴掌。不过孩子幸好读书多,说大厅里的监控能证明她确实被扇脸了。我转告老师说要查监控,并且我女儿不会撒谎,老师的处理方法是让那个家长打电话给我,。女孩妈妈一片赔礼道歉声,还要到家里来赔礼道歉,我说不必了,反正从语言攻击到动手伤害再到直接上脸这不是简单的互相推搡,让她缕顺一下孩子,别太过分,别等再升级了,大人该干预了。她妈妈说在外面忙,等回家后再问问怎么回事。
等第二天她妈妈来电话,语气完全变了,说是排练时我女儿挤她了,她就掰手指了,是互相掰的,打我女儿是因为我女儿把她掰疼了她记仇了,并且信誓旦旦说没有扇脸。剧情完全反转!看到这样的家长我必须跟她好好掰扯掰扯,我说:“既然孩子说的不一样,肯定有一个撒谎了,每个妈妈都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孩子,我也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我认为咱们都应该更了解自己的孩子,首先我孩子不是攻击性的孩子,去外面玩都是主动邀请别人一起玩,很小的孩子她都领着人家手,非常知道呵护别人,然后孩子不会撒谎,更不会无中生有,如果她说监控可以证明,那么不妨一起看看监控。”她妈妈一听,好像马上明白了,说自己的女儿确实有攻击性,而且在遇到犯错误被批评时会避重就轻转言其他,我说这就比较符合逻辑了。她妈妈说打人是一方面,撒谎是一方面,回去继续教训她,我还告诉她这次就打人问题一定批评过她了,就不要纠缠不放,等下次再撒谎时再加强教育,她妈妈连声称是。
关键是孩子接受了她妈妈的道歉,表示会原谅她同学。打开孩子的心结,把一个事情处理完整,那么孩子也从中学到处理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一味依靠妈妈出头,孩子逐渐学会保护自己不受欺负,还要有宽宏的胸襟,不要因为小事情耿耿于怀,那样于事无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