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作文语言更灵动鲜活?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回馈您!
老穆有话说老穆认为,作文要想得高分,一定少不了出彩的语言!在一篇作文中,出彩的语句不必很多,但一定要有几句能让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的。只有这样,才堪称佳作!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通篇语言都比较质朴,但在“父亲买橘子”片段,作者巧妙地使用了一系列动词,从而让文章出彩,让人过目不忘!
具体内容如下: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作文要想得满分,在发展等级分上,应该做到哪些呢?老穆就来告诉大家!
【1】 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逻辑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 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 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语言富有表现力。
【4】 有创新
见解新颖,构思新巧,推理想象独到,个性色彩鲜明。
今天,咱们着重来聊语言!
老穆认为,你的考场作文语言之所以不出彩,大概有两个方面原因:
【1】有语言功底,但不会运用技巧。
【2】语言功底弱,且不会运用技巧。
接下来,穆老师就教给大家一些让语言更灵动鲜活的方法,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接着往下看!
【1】学会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夸张、设问、反问、引用……
【比喻】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而我则认为,奶奶给予的爱,就像是一杯刚冲好的糖水,虽然只能给人以温暖和清甜,却能滋润人的心田。—《收藏奶奶的爱》
【拟人】雨势并不减弱,它欢快地在空中舞蹈,打湿了门前的小花小草,打在了湖面上,荡起了阵阵涟漪。——《守望》
【排比】刚踏进初中的我,真的不知道闻老师为什么要带我们去书店买书,为什么舍得每周拿出两节课让我们读书,为什么每天的语文作业总是“随笔一篇”。——《把青春的绿色铺满征途》
【引用】不知怎么,想起一首诗,不知有没有记错: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可否应景?艺人做活,隐者采药,相差仿佛吧!——《云深不知处》
【2】善用联想想象【例举一】那一年,我8岁。小小的我,像是经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没错,就是这样的。我清楚地记得,外婆去世的那天晚上,我梦见外婆就站在我面前,手里捧着一碗香喷喷的大米饭。——《大米饭的洗礼》
【例举二】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春》
【3】精选动词对于父亲最早的印象,便是“夏日捉知了”。炎炎夏日,他左手抱着我,右手举着竹竿,在屋后的树上摇来晃去。至于抓到了没有,我早已忘却,但父亲高大宽阔的胸膛,却暖了我三十年。——老穆原创《八百里的父爱》
【4】精选形容词我迈着欢乐而又担忧的脚步走进家门,对着那一向很勤俭的妈妈,喉咙却仿佛被棉花塞住了,半天吐不出个字儿来,可又害怕明天仍被笑话,许久之后,我才慢慢地张开口:“妈,我……我想……想买一双新鞋……子。”——《原来,我是如此任性》
【5】精选叠词几场好雨过后,小小的四合院中,都是花花草草,绿油油的、香喷喷的、湿漉漉的。——邓云乡《儿歌》
【6】精选色彩词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石崖上的枣树》
【7】精选词语、成语每次,我带着虔诚的心,光临彼境。山水绿开,层花欲燃。它轻歌曼舞,步步生莲。——《做个有心人》
【8】适当使用文言(文白相间)夏天天热,阴晴不定,片云可以致雨,用不着等什么“油然作云,沛然作雨”,头顶上一片黑云,西北风一卷,“噼里啪啦”就下起来了。——邓云乡《儿歌》【9】长句与短句相属的板车,彼伏的吆呵,一路的葱蒜,噼噼叭叭的煎油声,勾着所有途经的味蕾,而女人的店也在其中。——《朽叶的栀子花》
【附】老穆原创作品赏析——《蜜蜂来过》(原发表名:茉莉王)1、时值深秋,身体抱恙,难得回老家修养一段时间,闲来无事,重操就业,心织笔耕。
2、书桌临窗,窗外有山,山显得异常寂清,像一条生了锈的铁链,拴住这里的村庄许久许久了。
3、伏案而坐,执笔沉思,或许是许久未曾动笔,文思如梗,流将不出。怒弃手中笔,长叹一声,点一支烟,望着窗外的大山,陷入了沉思。
4、不知过了多久,隐约听见"嗡嗡"地声响,顺声望去,小蜜蜂!我禁不住叫出声来。但见它用头在落满灰尘的玻璃上撞来撞去,似乎是在向我求救。我心头猛然一惊,脑海闪过许多词汇,"深秋","冷风","落单","无助"?
5、想到这,我连忙起身,拉开了好些年都未曾打开过的窗户,一股股冷气袭来,我欣然的望着眼前这位小家伙,仿佛它是我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一般,我连忙伸出双手,招呼它进来,然而结果出乎意料,它并未像个饥寒交迫的孩子一般,直接冲进来,问我要这要那,而是飞走了。
6、望着它远去的身影,我不禁暗暗自责,失望的关上窗户,回到书桌前,继续埋头,冥思苦想。似乎是那只小蜜蜂给了我灵感,但见笔尖在纸上飞快的划过,发出优美的声响。
7、"嗡嗡……",小蜜蜂的声音再次响起,我又好奇的抬起头,望着眼前黄褐色的小精灵,我的眼睛变得深邃……
8、"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出于同情,我再次站起身,将窗户打开,可结果跟上次一样,小蜜蜂再次飞走了,或许是害怕的缘故。
9、如此这般,一连好几天,每天都可以在窗口看到那只可爱的小蜜蜂,渐渐地,我已习惯了这位陌生来客,它似乎也渐渐熟悉了我,于是我作出了一个决定,以后再也不关窗户,随时欢迎这位精灵进来。
10、然而有一天,我望了整整一天,也不见那只小蜜蜂的身影,我开始焦躁不安,过来一会,再也按捺不住焦躁的心情,于是放下手中的笔,去窗口一看究竟。
11、两只小蜜蜂死在一起,紧紧地!我久久没有动弹一下……
12、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沉浸在小蜜蜂的伤痛中,小蜜蜂是在用最后的生命去守候、去等待、去坚守,不肯离去,这种情感,作为人类的我们,又会引发怎样的思考呢?
【结束语】古人写诗,尚且“两句三年得”;古人炼字,往往“捻断数茎须”。如今我们写作文,有何资格不去锤炼我们的语言能力呢?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清楚了吗?加油哦!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怎样让作文语言更灵动鲜活?
写材料贵在厚积薄发,积累的多了,
就能下笔如有神,文思如泉涌。
怎样让作文语言更灵动鲜活?
以我之见
一篇好作文的一般标准:
文面洁 语言美
结构新 思想深
那么,要表达“春天快要来临”,该如何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出来呢?
经典美文赏析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选自-朱自清《春》
我们分析一下,这段文字作者从哪些方面,运用什么手法把“春天已经来了”的意思写活了的呢?
绘声
绘声,就是使用富有表现力的拟声词。上面文段中,蜜蜂“嗡嗡”的声音就是“绘声”。
绘色
绘色,就是遣色彩于笔端。在作者笔下,桃花像火、杏花像霞、梨花像雪,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面,绘出了生机勃勃的春景。
绘态
绘态,就是抓住景物或人物具有特征的动作神态。成千成百的蜜蜂 “闹着”、大小的蝴蝶“翩翩起舞”、草丛里的花儿在“眨眼”。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出了不同的物象,使其姿态万千,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可见,加强绘声绘色绘态的写作训练,可使语言具有画面感、立体感,从而增强文章的语言表现力。
冲关技巧:如何让文章靓起来
1、善用修辞,形象描绘。
把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画面和形象加以表达,使语言具有画面感、立体感,从而增强文章语言的表现力。
例: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春》)
运用“反复(叠词)、拟人”等修辞,可以使语言更加形象、让人产生联想、想象,有审美效果。
2、善引佳句,增强意蕴
例如1:
春天是什么?是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红花蓝波;是志南“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和风细雨;是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柔情朦胧;是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莺啭花香。
3、巧用铺垫,逐句深入
文似看山喜不平,如果采用铺垫的手法,先确定好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接着由此展开联想,从不同角度进行铺垫,然后推出自己要表达的中心句,这样就更有韵味和文采了。
生活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大学,我们看人看事的语言和神情姿态会将思想情感表达出来。
现实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是实实在在的世界,是可以感知可以触摸的世界。
同学们可以从身边的美文中学习积累许多东西,如:冰心、余秋雨等文学家的作品中得到熏陶,也可以到生活中去领悟,希望大家加强训练,多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引领大家认识世界,提高作文水平。
怎样让作文语言更灵动鲜活?
首先,你要会观察!这是写的前提!没有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即使你背太多的好词佳句也不会有很好的表现力!因为你不会灵活运用!
其次,才能进去写的过程!真正写起来那就要靠练习了。
如何练习?
1.先尝试写自己喜欢的小片段,例如你比较喜欢写景,那么就重点练习写景。字数不要太多,但必须精美!每个字词都要斟酌!坚持一段时间,保留一下来,再回头读读,发现你会有进步!至于多少数量,因个人而定!没有死规定!
2.上难度的训练!灵感训练法!一旦有灵感有想法马上提笔就写,不是在手机,不是在电脑,而是在纸上!!!!!抓住契机,描写句子要加入形容词,更要真情实感!你观察到什么就用你的视角表现什么!
3.第三个阶段,强迫式训练!练习自己最不擅长的片段!仿写会有效果!专门挑选好的文章,需要鲜活的,你就换个主题再仿写!写得多就有效果!
最后,总结。练习语言就如在今日头条里,写文章,回答悟空一样!爱好是第一位!第二就是用心学!第三就是坚持!没有别的捷径可走!
祝你进步越来越大!希望对你有帮助!
☺☺☺你试着描写一下这幅图吧!
怎样让作文语言更灵动鲜活?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疼。教师指导得有板有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语言车载船装,但学生的作文依然是废话连篇,更是干巴巴的,无丝毫新鲜感。众所周知,这是传统写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中人文性使然。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弃传统习作教学。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让作文“鲜活”起来。
一、 走进学生的生活
小学传统的一篇作文教学往往是分两课时完成,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内教室完成,指导、拟稿、修改、篆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信息全部储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这样看来,学生在习作指导的课堂“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应是情理之中。从这个角度看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是我们教师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写作源泉——生活。因此习作教学首先打破“一篇习作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这沿袭了几十年的教法,而让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因此习作指导首先要做“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在单元教学之前,甚至开学伊始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因此,一篇习作的练习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以是两周,甚至一个月,学生所写之作便是他们生活中的积淀。
二、 激发学生情感
法国启蒙思想家 德有一句名言:“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由此,完成一篇佳作,它必须是学生情感的积极参与,因为学生内在的词汇若没有情感驱动只能永远保持沉默。只有学生胸中有情,才有可能在作文中流露真情,下笔才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如习作“成功的体验”,教师用人人皆知的北京申奥成功的那个瞬间,我国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的那个场面,唤起学生的回忆,交流学生所取得的成功,激起学生获得成功后的喜悦、自豪之情,引发情感兴奋,营造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让所有学生进入“我要说”,“我要写”的精神状态,这样学生的情思得以自由放飞,学生的习作就充满情趣。如某同学说:“今年运动会,我跑400米,当我用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战胜疲劳,取得第二名为班级争光时,赢得了同学们的喝彩,我感到成功的快乐。”某同学说:“大课间操增加了武术操,我接受能力不强,动作不协调,通过努力最后终于合格了,老师表扬了我,我感到非常高兴,同时增强了我的自信心,鼓励我不断向新的目标前进。”……
三、 鼓励个性表述
1、抒发真情,作文应该是学生生命的独白,心灵的对话,《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因此作文教学要努力与学生的经验和情感沟通起来,引导学生注意细致观察,体验生活,用自己的话写出真体验、真感情。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实话实说的氛围,采用课堂读学生的习作的形式来慢慢地引导学生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教师要精心挑选学生的习作,有的文字虽稚嫩朴质,但事件真实可信,流露的情感真挚自然,就要在全班学生面前朗读展示,以此来唤醒、影响更多的学生。
2、自由选材。“自主写作”是语文课标写作教学方面很核心的一个思想。自由选材应该是自主写作的一种表现。教师要告诉学生:一个自然景象,一件细微的小事,一缕难以察觉的情思,都可以引发人的写作欲望,都可以写进作文,作文写作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自觉领悟思考,才会获得新的认识和提高。
3、自主表述个性语言。由于个性不同,知识背景、经历不同,小学生的作文在语言表达上也体现了不同的个性。各具个性的语言在作文中最富有生命力。个性化的语言运用,能增强作文的个性化和生命力。当学生说出有个性的语言,写出实话实说的作文,教师要加以鼓励,对个性化语言的闪光点和哲理性警句要加以点评和升华。学生想怎么写,就放手让他们大胆去写。只有让真情流露,内心的表白、个性的语言成了作文的交流,才是个性体验和个性写作的真正开始。
四、 发挥评价功效
1、分层而评,增强习作的自信心。翻开一个班的作文便可发现,得“A”的总是那几个学生,得“ C”的甚至“D”的跳不出“C”与“D”的圈,一个习作总是得“C”与“D”的学生,他们的习作自信在被一个接着一个的“C”与“D”中击得粉碎,而远离成功的彼岸。因此,教师应采取分层而评的策略,增强各层次学生的习作自信心,让他们每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1)、面对全体学生分层而定,不同层次的学生,评定等级的标准不同。(2)、对一个学生的要求则循序渐进的,如对一个习作后进生最初得优的标准是:能把一个句子写完整,接下去得优的标准是:要把一句话写具体,再接下去得优的标准是:顶格不写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这样逐步提高,一步步将之引入成功的彼岸。
2、指导性批阅,促进形式再发展。作为一种作文评价及反馈的传统方式,给作文写评语仍然被语文教师广泛应用。那么批阅这一环节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其教学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呢?最普遍是通过评语,指导学生再修改、再提高,这就要求我们的评语面对学生,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例如:“你丰富的想象让人着迷,我想看到故事结尾。”“你的词汇特别丰富,但这个词要推敲一下。”“如果不是那些错别字捣乱,你的习作将是一篇优秀作文。”“在此处加入动作描写,你的作文将更漂亮。”……这些评语因文、因人而异,凝结着老师的智慧和情感,既能给学生以自信心,又能给他们引导和矫正,更能给学生以人文关怀。再一种形式是面批,当面指导。其次就是再次对具有典型的习作进行集体点评。
五、 提倡以学定教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的表达。”回忆一下小学一般习作指导流程,审题指导——选材指导——表达方式与技巧的指导——学生练习。不难发现,这种流程突出了教师的主导,而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从审题到选材,甚至如何表达,却被“辛苦”的教师所代替,习作思路被教者所匡定,学生接触到题目后,还没有来得及有自己充分的思考,教者就“及时”作指导,这样使学生在习作时都努力体现教者的思路,表达出教者的观点,导致学生习作“千篇一律”,而学生创造性在这“千篇一律”中被扼杀,这样的习作练习学生不怕吗?
那么,应如何进行习作指导呢?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实践初探:“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以学定教的习作指导策略,建立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互评——自改——撰写——再改……,这样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拟稿与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甚至在校外,置于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构思、拟稿、自改,在改正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张扬了个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将教师的指导环节融于对具体习作的点评之中,并置于学生拟稿之后,这样让教师在指导前可以通过学生初稿,了解最真实具体的学情,而后的以学定教有针对性的点评方案,这样“从学生中来”的有针对性的具体形象的协作指导,学生易于接受。当然,学生的习作会“鲜活”起来。
怎样让作文语言更灵动鲜活?
对于大部分同学,可能积累了很多的词语和句子,但是到写作文时,仍然感到力不从心,脑海一片空白,如何在写作文时能够把积累的词和词语运用到恰到好处呢?
“奶奶说我是一颗小小的开心果,总能使她满是皱纹的脸,绽开欢乐的花朵。”这是初一学生的作文《我的奶奶》中的一句。小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祖孙之间的亲情很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像这样的句子就是文章的亮点,也是我们可以模仿的地方,因为它简单易操作。
这就是一个句式,只根据自己的需要,把人物及其特征换一换。写句子变成了填空题:()说我是一(),总能使他她(),()。 比如可以把它转化到爸爸的身上:《我的爸爸》--“爸爸说我是一只快乐的百灵鸟,总能使他满是烦闷的心,燃起奋进的火苗。”《我的老师》--“老师说我就是一枚解语花,总能使她平静的心湖,泛起无边的涟漪。” 这是一类情感类的仿写,只要记住句式,多多练习,这个句子就属于你的了。因为用得多了,你就会手到“句”来。
另一类是哲理类的句子。很多学生困惑,哲理句怎么仿写,这只有有思想的人才可以写出来。老师告诉你--非也!比如“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这个句子尽管选择的是一个小小的野花,但是却表达了同人类一样的不要孤芳自赏,要谦虚谨慎的品质。
如果在我们作文里,通过叙事写景的文章,在文章中写到这样的句子,就是大大的亮点,会为文章增色不少! 事实上依照例句,我们也选择其他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句话换成填空题:“(),你()时,()便()了!”并且还要运用拟人的修辞格。 比如:“小小的蜡烛,你燃烧自己时,世界便光明了。” 符合这个句式,并且含有很深的哲理。
可以用到作文里来比喻老师、志愿者们、边疆战士、默默无闻的英雄们等。 再比如“笼中的鸟,你安于现状时,自由便夭折了。”这句也符合这个句式,并且含有很深的哲理。同学们可以想一想,这个句子在作文中可以用来比喻我们生活中的谁? 许多同学面对写作时很无助,觉得就是写不出好句子来,或者写出的句子很平淡,就像在记流水账,还有诸多语病存在,导致许多同学频频失分,成为一大忧患。 而仿句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只要找到优秀的句子,模仿他的句式或者他的写作手法,就可以使我们许多同学的创意和才情有了更多的表现空间。因为写句子变成了填空题。其实,只要我们掌握方法,发挥想象力,完全可以把它牢牢的拽在手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