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提出将依法保证教师享有“惩戒权”,引发社会关注。对此,你怎么看?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老穆说语文老穆认为,老师的“教育惩戒权”必须要回归课堂,因为它能帮助犯错者及时纠正错误,让其回到正轨上来。
近日,教育部决定将抓紧修订《教师法》的有关规定,从法律规定上进一步明晰教师“教育惩戒权”的行使,保障教师有效地行使惩戒权,促进教师敢管、善管,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维护师道尊严。关于“教育惩戒权”地回归,尽管人们对比褒贬不一,但大多数家长还是支持的,他们希望老师能够严格管教孩子,让孩子早日成人成才。
老穆认为,教育惩戒权可以实行,但还有许多问题亟待我们解决,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惩戒可以,但要注意惩罚的部位、惩罚的力度以及惩罚后的抚慰工作。惩戒不是目的,教育才是目的。(二)老穆认为,小学阶段容易实行“教育惩戒权”,但初高中阶段,老师在实行惩戒权的时候,则要注重方式方法了,否则,不仅伤了孩子自尊,还会起反效果。(三)当不明就里的家长过来投诉老师时、学校、教体局及派出所,能否保护好老师的人身安全和维护好老师的合法权益呢?值得深思。(四)当“无德老师”滥用“教育惩戒权”时,又该如何处理呢?值得思考。(五)老师在实施教育惩戒权时,最好能做个登记,做到惩戒透明化,这样一来,不仅方便学校查看,还能有效谨防部分老师滥用此权。【结束语】教育惩戒权不是老虎,我们学生不必害怕,我们家长也不必担心,相信教育部在颁布之时,一定会将以上这些问题解决好的,让实施者心安理得,让受惩者甘愿受罚。
老穆认为,教育惩戒权不是为了惩罚学生而实施的,我想,它更多的是起到警戒与震慑作用,让那些不爱学习、调皮顽劣学生及时悔改、走上正轨、成人成才!你们觉得呢?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教育部日前提出将依法保证教师享有“惩戒权”,引发社会关注。对此,你怎么看?
老师有惩戒权,这是国家的进步!
教育部日前提出将依法保证教师享有“惩戒权”,引发社会关注。对此,你怎么看?
教育部提出依法老师对学生有恁戒权,是提高教育质量,确保学生健康成长,严师才能培养出高才生。现在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在管教学生中有一种不正常的误区。老师对学生存在的缺点,既不能批,又不能罚,老师批罚学生就要受到家长,学生投诉,被学校开除教职。如一个班主任用书拍了一个逃生,而受到投诉,而被开除教职。如此恶性循环下去,老师还愿管学生吗?差生能变成优生吗?教育质量能提高吗?对待学生教育有多种形式,但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育方法,有的学生吃硬不吃软,有的学生吃软不吃硬,说教批罚相结合,老师和家长沟通,对差生的教育有共识,才能把差生教育成优生。家长决不能包庇自己的孩子和老师对着干,如此下去将来你孩子长大成不了才,吃大亏还是家长和哪个不成才的学生。
教育部日前提出将依法保证教师享有“惩戒权”,引发社会关注。对此,你怎么看?
保证教师享有适度的“惩戒权”,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还是成长均有好处。这方面能受到教育部的重视是好事,期望这一措施早日实施。
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新闻发布会上,提出将保障教师依法享有教育惩戒权。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教育部将抓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有关规定,从法律上进一步明晰教师惩戒权的行驶,促进教师敢管、善管,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维护师道尊严。
对这则好消息谈几点看法:
1、近年来,对于过度叛逆、犯错的学生该如何管理,一直是老师们比较头疼的事情。管轻了,不起作用;管重了,家长立刻会找学校和老师兴师问罪,进行各种无理取闹。甚至要求开除老师或做出巨额赔偿。导致老师面对需要惩戒的学生时,却束手无策。不是不想对学生负责,而是迫于部分家长的蛮横、霸道不敢负责。
2、老师之所以不敢惩戒犯错的学生,除了家长无底线护子之外,主要是由于教师没有被明确的授予惩戒权。使得老师在本该惩戒的时候,却畏手畏脚,没有那个底气和勇气去行驶惩戒权。只能任由犯错的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做老师的只能干着急。
3、教育部此次提出保证教师依法享有教育惩戒权,无疑是雪中送炭的一件好事。通过具体的条文规定、法律的保护来保障教师安心、放心的实施惩戒权,既可以纠正学生所犯的错误,又可以保证教师在行使适度的惩戒权后,不会受到不应该有的处罚。同时,也可以避免家长无理取闹、破坏正常的教育秩序。而且,也可以保障教师自身的权益不受侵犯。
4、对于家长来讲,应该理性看待老师对孩子的惩戒。“严师出高徒”自古有之,孩子本身缺乏自觉性和自控能力,该严管的时候必须被严厉管束。家长无底线的维护孩子,可能导致孩子长成一棵歪脖树,表面看上去是在爱孩子,实际可能毁了孩子。所以,如果家长是真想为了孩子好,就要懂得明辨是非,正确看待老师对孩子的惩戒。
5、提到老师的惩戒权,又想到了近日五莲二中杨老师被处罚的事情。杨老师对那两个学生的惩戒是否过度,等到《教师法》中的惩戒权实施后,会有答案。但基本可以确定的是,杨老师遭受了过度处罚。尤其是在事隔两个月后的第二次追加处罚中所列举出的处罚依据,其实并没有明确具体的处罚标准,很大程度上是依据了家长的处罚诉求。这些处罚是否合理,同样待《教师法》中的惩戒权实施后,便会见分晓。
6、将惩戒权还给老师,明确老师实施惩戒的界线,另外一个好处是,可以使老师知道惩戒权应该行使到什么程度。这样也可以避免个别老师将惩戒演变为过度暴力伤害,对老师和学生的言行都可以起到约束的作用。
结束语:教育部提出保障教师依法享有惩戒权,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均有益处。可以使老师更加放心、负责的管理学生,让学生将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同时,也可以避免家长因老师惩戒学生而与学校及老师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将惩戒权还给老师,最大受益者无疑是学生,小树苗要经过剪枝祛疾才可以长成参天大树。
【谢谢朋友们耐心阅读,欢迎关注、评论等,发表看法,一起互动交流!】
教育部日前提出将依法保证教师享有“惩戒权”,引发社会关注。对此,你怎么看?
我既是家长,也是老师。我的孩子我支持老师管理,适当的惩戒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我绝不会采用惩戒的方式。其中的厉害关系谁都清楚。
一、惩戒不是尚方宝剑
现在的学生很难管理,特别是熊孩子更难管理。这些孩子说不得,骂不得。老师的管理总是不凑效。你管他不听你的,你惩戒他说你体罚。即便是法律规定哪些方面可以惩戒,但没规定老师可以体罚。惩戒其实是隔靴搔痒,难以实施,更何况,学生、家长都会搬出《未成年人保护法》,只要你惩戒,他说你惩戒过当,一样是体罚。最终,依然受到处罚。无论是惩戒还是体罚,最终变成惩罚。还不如不要惩戒,更不要体罚。惩戒一旦实施,并没有什么实际效果,惩戒不是尚方宝剑,也保护不了老师的安全。能管则管,不能管就不要管,让家长自己管,他管不了,长大后法律会管。不要管了二十年后又一个,又几个张老师出现,得不偿失。
二、部分家长不支持惩戒
很多老师认为,一旦国家出台了政策,明确了惩戒的范围和尺度,对以后管理学生有很大帮助。不可否认,帮助一定会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老师。但事实并非如此,文件出台对很多家长确实有一定的威慑力,可对于那些不讲理的家长并不会起到太大作用。老师惩戒,他认定老师是体罚他的孩子,老师在歧视他的孩子。明明老师是惩戒,他给你做些花样,硬说你惩戒过当,你有意体罚,他的孩子被你打伤了。要求索赔,要求住院。蛮横不讲理,跑到学校大吵大闹,甚至上访。这样的事在每个老师身边都可能遇到过。最终,让老师和学校有理说不清,还逼得老师赔礼道歉,甚至还遭受经济损失,再背上一个处分,太不划算。话又说回来,支持老师管理的家长自始至终都在支持老师,不支持老师管理的家长,什么政策也不管用。最好是不要惩戒方为上策。
三、惩戒的度很难把握
既然说惩戒,我们就说说惩戒的度。文件一出台,一定规定什么是惩戒,什么是体罚。惩戒的范围有哪些?惩戒应该怎么做等等。同时也会规定绝不能把惩戒变成体罚。但老师们在惩戒学生的同时将如何把握分寸呢?这对每一位老师都是很难的,既要达到惩戒的目的,又不至于体罚。每一个接受惩戒的学生,就是因为犯错,就是因为难管。老师在惩戒的同时或多或少会有点小情绪,这就好导致惩戒不当,轻重缓急难以把握。再说,每个班受到惩戒的多数是不听话,经常惹是生非的学生。这些学生受到惩戒的次数和频率相对较高。如此看来,家长会不会说老师不是惩戒,而是体罚或歧视呢?很多老师在这一点上也会有类似的想法。如果实在难以把握,还是尽量不要摸他是最好的选择。
结束语:惩戒只不过是一种方式,而不是目的。如果惩戒越多,产生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甚至,一些家长在背后胡说八道,老师除了会体罚学生,什么也不会。总之,他要说你不能把他怎么样?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还是尽量以说服教育为出发点,切不可盲目而为,更不可义气用事。保护好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教育部日前提出将依法保证教师享有“惩戒权”,引发社会关注。对此,你怎么看?
“惩戒权”犹如法律,如果要国家稳定,除了提高人民素质之外,还要有法律约束。
同样的,在学校里,除了有教师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遵守纪律之外,还要有相关的约束,才能保证学校正常开展教学。
过去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好多学生仗着自己未成年,无法无天,在课堂上捣乱,不服从管理,放学打架。再加上个别家长护犊子,有点小事就找学校麻烦,导致校园风气越来越差。
学校是一个需要平衡的地方,教师既不能利用自己的地位,胡乱打骂学生。同时,学生也不能利用法律的漏洞,在学校里惹事生非。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既约束教师,又约束学生,所以教育部提出不能体罚学生,实际上这个政策在实施的时候,要注意一点,不能过度体罚学生,不能伤害他们。
但常规惩罚必须要有,例如,抄写中学生守则,在必要时,要家长配合。
其实,“惩戒权”能否合理实施,主要在家长,体罚本来就没有太大作用,大多数惩罚,最好还是让学生抄写思想或规则性的文章。
学生多次犯错,则需要家长陪同抄写,教育效果就会增强。
如果家长总是推脱不配合,再怎么惩戒学生都没用的。
教育是教师提出教育方法并实践,但在过程中,需要家长配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