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到底该怎么学才能在中考得高分?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是穆老师对中考文言文的第一印象!
中考文言文相对于高考文言文而言,不论是篇幅、分值还是难度,都要谦逊一筹,但题型一点也不比高考少,所以就有了“麻雀”的既视感!
中考文言文,就全国综合而言,均值在8分左右,常见题型一般有实词解释、虚词用法、翻译题、归纳概括题。当然,还有部分地区考断句、特殊句式等。
那么,学生如何才能得到高分甚至是满分呢?穆老师给出如下建议:
一【平时训练技巧】
(1)逐字翻译效果好
孩子文言文考不好,尤其是中考文言文,90%是读不懂文章内容。
要想读懂文章内容,必须要掌握“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因此,平时训练时,要仔细认真,不可囫囵吞枣,马虎大意。
穆老师拿“2017宿迁中考卷文言文”为例,给大家做逐字翻译参考,希望同学们认真效仿哦!(2)背诵课本中文言实词、虚词意义及用法
(3)掌握特殊句式(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倒装句等)
(4)准备错题本,将常见错题整理出来,以备考前翻阅
(5)买本贵州出版社的《世说新语全解》,没事阅读学习,提高文言理解力
二【考场应对技巧】
(1)学会知识迁移
考场文言文知识考察,不可能完全考查书本知识,会进行适当改变,这时需要我们能够根据书本所学,进行知识迁移。
(2)翻译时,学会化单音节为双音节
比如“拷讯”,你可以进行恰当组词,化单音节为双音节,“拷”,拷打;“讯”,审讯。这样就可以得出它的意思“拷打审讯”。
(3)用熟悉的成语进行含义迁移、联想法,辅助文言翻译。
(4)不留空白,大胆写,字迹要工整。
最后,穆老师再附上“2017宿迁中考文言文试题解析”,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哦!如下图:亲爱的同学们,文言文学习的方法还有很多,但穆老师给到大家的,都是些比较实用的,希望同学们认真践行哦!
希望穆老师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即将参加中考的你!😄
文言文到底该怎么学才能在中考得高分?
很多学生都非常惧怕文言文阅读,甚至直言比英语阅读理解还难。正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掌握了文言文阅读的学习方法和答题技巧,再答有关文言文的题也就如顺水行舟了。
文言文到底该怎么学才能在中考中得高分?我觉得单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只有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掌握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之处,掌握常用的古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并能够熟练运用,才能在中考中得到一个理想的分数,并为将来的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打消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逐步走进文言文的天地,培养对文言文的兴趣,掌握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其实和现代文白话文相比,文言文无论从词语还是句式都相对简单,而单个的词语表现力也非常强。如果你愿意试着去阅读文言文,能够感受到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的巨大魅力。
1、在学习的初级阶段选择一些短小有趣的古文来阅读。例如读读《战国策》《史记》《三言二拍》中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小故事,手头准备一本《古代汉语词典》,遇到不了解的词语可以先结合上下语境试着翻译一下,然后再查一查,检测一下自己猜测的是否准确。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比较轻松帮助自己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还能培养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2、学透课内的文言文,并能够很好的进行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迁移。如果考题中出现了课外的文言文,我们也不要惊慌失措,虽然内容不同,但是古代汉语的意义和用法是相对固定的。只要把课内学过的迁移过去,就能把课外文言文拿下。例如:奉母怡然自乐。“怡然”这个词在《桃花源记》中有出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怡然”的解释:快乐的样子。由此可见学好课内的文言文,对做课外文言文有非常大的帮助。
3、学好成语也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文言文。很多文言词语随着时代的发展,意义已经发生了改变。但是成语却完整地保留了最开始的词义,因此我们多掌握一些成语,也有助于我们对文言文的学习。例如:学生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对“益”的意义拿不准,这时候我启发他们对成语“老当益壮”的解释,很多学生豁然开朗。
掌握中考常见题型,夯实中考考点,学习文言文要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学习文言文,我们要既能走进去又能走出来,不仅仅是为了读而读,也不仅仅是为了学而学。学习文言文应该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最后收网而归。那么学习文言文我们主要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呢?这应该是读者最迫切想了解的内容。
1、古今异义词的用法。很多学生习惯用现代汉语的意义来翻译文言文,往往谬以千里。文言文在现代汉语中意义很多发生了迁移,出现了词义的扩大缩小和改变,只有掌握了这些词语的古义,才能准确翻译句子。例如:走,在古义是跑的意思。妻子,是妻子和儿女的意思。汤,是热水的意思。这在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要加强记忆,熟练到不被现代意义所干扰的程度。
2、一词多义。这和现代汉语的多义词比较相似。在文言词语中也有一词多义的情况,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应该将这些词语整理在一起。例如,“上”就有上面、呈上、上等、长到等不同意义,要结合不同的语境予以区分。
3、重点虚词。在文言文中经常运用到的文言虚词大约有十几个,常用的就是之、而、于、以、其等。对于这些文言虚词,可以通过口诀记住比较常用的意义和用法,再在实际的句子中加以甄别。
例如:“之”字有三用,就是代助动;“以”字五用法,因凭来用把。自己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给它们编口诀,简单容易记忆。
4、掌握文言文的句式。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包括四种: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这主要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要注意,把倒装的句式调正,把省略的成分添加,能够发现判断句和被动句,并能够翻译出实际意义。
例如: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倒装句)《陋室铭》正确的翻译就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省略句)《桃花源记》正确翻译:(桃花源中的人们)看到打鱼的人,就问他从哪里来?
5、通假字和词类活用。通假字在文言文中也经常出现。“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在我们实际的翻译中,要写出它所同的那个字和词义。
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通假字本质上属于错字或别字,但这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是指词语的用法发生了变化,词性发生了变化。比较常见的有: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我们实际的翻译中也要注意词性发生变化后的词义。
例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中的“斗”和“蛇”,就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北斗七星,像蛇一样。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总结:由于问答篇幅的限制,很多知识点没有完全展开,只是列举了一些常见的例子。目的是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帮助题主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以及中考中常见的考点。相信只要题主消除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能够踏下心来走进文言文的世界,一定会被文言文中简练的词语和丰富的意境所感染,被我国的古汉语所打动。那时我们不仅仅驾驭的是中考,而相当于掌握了一门语言的钥匙。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如果读者有更好的建议,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文言文到底该怎么学才能在中考得高分?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句顺口溜被大家戏称为:语文学习的三大魔咒!特别是位列榜首的文言文,想起来都觉得脑袋疼啊!但又不能不学,因为这在中高考中占的比重可不小啊~
文言文的学习对于初中的孩子们来说,可谓是难难难,“难于上青天”!文言文虽说不容易学,但却是孩子们不得不克服的难关。
那如何攻克文言文这一语文学习的难点呢?快快往下看~
熟读,培养语感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可培养语言感悟能力。
文言文中的之乎者也,诘屈聱牙;词的通假、活用、古今异义,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特殊句式,跟现代汉语习惯更有所不同。
所以只有多诵读,才能培养古汉语语感,只有多诵读,才能了解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才能领悟文言文的至善至美。诵读可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借助注释,粗读课文
孩子在日常的预习时可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弄清生僻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
第二步,质疑、解难、细读课文
通过在课堂上的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三部,深入领会,精读课文
精读时,要求突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文章的特色。
翻译,提升理解能力将古代汉语译成现代汉语,这是学习文言文的综合性训练,多做这方面练习,对于深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用补、删、留、变、换的方法。
补,就是指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翻译时要补足。比如《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
删,是指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等,翻译时要删去。比如《曹列论战》“夫战,勇气也。”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
留,是指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物名、年号、国号等,翻译时要保留,可照录不译。如《陈涉世家》“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变,指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变成现代汉语的句式。
换,是指把文言词语换成恰当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如《观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这里的“岁”应换成“年”。
文言文到底该怎么学才能在中考得高分?
在开始学之前,准备一本最新版本的《古代汉语词典》,无论是速成还是精通,这是门票。
(这是答主高中用的,也不知道过时没有)
下面讲一些针对中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学习技巧吧,速成容易,但要成为王者很难。(个人建议,不要试图攀顶,学好文言文的没有研究考题的来的快)
1、对待课文。(按照题主说法,中考会有原文),无论老师上课怎么掺水、考试出题怎么放水,来来回回,一篇课文里有哪些能考的句子大概都知道,那就,背下来。
尽信书不如无书。
经典的句子要背,它的翻译也要一字不落。我相信这一点并不难。但是课文的全篇翻译,不要完全相信任何一本教辅,因为如果你拿着《古代汉语词典》去比对的话,会发现他们翻译得很粗糙,或许可以得分,但学一门语言要的就是精准。
每天早自习把绝大部分时间用来读和背(读的是满分作文和经典文言文,背的是作文素材和默写)。
读,不用刻意理解,读着读着就通了,这就是语言。渐渐会有断句的习惯,可能只是为了读得舒服一点,但断句的习惯其实是潜意识地在划分成分。(对,我的意思就是,课内文言文,不想精读就不必精读)
老师讲文言文,其实都有些含混,因为不是每个老师都有那个逐字逐字翻译的习惯,也不是每个老师都会刻意查字典来为口头翻译负责。所以不用太在意老师讲了什么。
2、对待刷题。每年的课外文篇都是来源于经典的史书的,(高考多《宋史》《晋书》),而且人物传记都是丰功伟绩的大臣。
所以不用担心,因为古代夸人的手法就那么多,见多了不过就是什么时候中举,家里怎么样,当了什么官,死后追封了什么。很多人物传记套路一样,措辞也类似。所以刷题肯定刷不到原题,但也没差。
如果你没有什么好的题集呢,优先真题,然后模拟题。题目不在多,在于读进去了。
(答主备考的时候,看到模拟题中的“从容”的翻译,就向老师提出质疑,“在16年一卷《曾公亮传》中“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的“从容”不是这么翻译的。”题主并不是刻意研究过考题,只是前五年的真题反复精读,这是基本功,也是捷径。)
放轻松,中高考敢考,它就心里有数大部分人做得出来。特别是中考。很多时候,比如古诗,古诗虽然考的是课外的,但他的作者、背景、情感一定一定与课内的对应,就像它考陈亮,你就对应辛弃疾,基本上稳了。
最好有一个本子,把每一页一分为二,左边什么字(带句),右边什么意思,早读的时候可以背,把纸对折,一条一条过。
这个本子,抄录平时见到的重点字。关于我怎么知道什么是重点字——速成之后的效果就是,一句话读下来,你就知道这几分,哪分在哪里。这就是对题目的敏感,但这种敏感,也是需要积累的。
真题反复读,反复做,每一次都是积累。至于精读,那就是读的时候,一边读一边把不懂的字词标记下来,然后,查,对着《古代汉语词典》查。这一步有点辛苦,但是时间久了,就很容易明白,我要理解这句话的话,哪个字是关键。这是课文没办法教给我们的。(其实总感觉课文并没有那么经典)
至于模考题,也不要或许相信答案,现在模考题质量参差不齐的,百度的翻译都不一定精准。一句话,模考题是刷题的优选,要精读就自己查,不要相信互联网和参考答案。
3、对待重点字词。无论什么备考资料,普遍的都是一个样:一个重点字,多少个意思,良心的呢会每个意思给个例句,最良心不过给的还是课内的例句。如果良心但这个程度了,那多多少少看一下吧。
(答主不喜欢这样的资料,因为显然,背的时候是背,考的时候是考,连不到一起,语言学习重在应用,不是一个外国人把新华字典背下来就能上街唠嗑的)
一切积累都来自于应用,来自于自己看到,自己查到,自己记下来,才是自己的东西,才是大脑死机了还能凭直觉写下来的。中高考的备考,特别是高考,拼的不是斟酌考量,拼的是习惯是潜意识,是一次一次刻在脑子里的东西。
虚词的成分,不确定的查《词典》,绝对靠谱。(有很多用法其实很模棱两可,不用太较真的,所以网上就经常会有不同答案)
重点来了,网上有一份资料是必须用好的。就是文言文翻译易错100字。(抱歉,不敢在悟空上放链接,上图吧)
这是我备考时用的。当时老师给了一个星期,然后默写。这里面的字、翻译、例句,全部背下来,每一个都是考点(极大地增强自信心)
当然,网上还有其他的资料,看着办吧,最好问老师要,他应该有现成的。
其实当你走到这儿了,就差不多了,后面该怎么学,就很个性化了。
这些方法是答主经验的总结吧。看起来有些繁琐,做习惯了,你就会喜欢上古文。一个月,安心积累一个月,再试试,真是脱胎换骨一样。
其实还有很多可以谈的,比如选择题和翻译题的技巧和速成,比如刷题的选做,比如上课听几分最好,比如几分钟浏览、几分钟做题、怎么检查,再甚至读的时候划出哪些东西能省时省力,很多很多细节的雕琢,在这里不对题就不多说了。
这个速成计划,就一个月就够了。买一本词典,买一个针线本,把100个易错字打印下来,把历年的真题汇总成册(记得带标准答案),把课本准备好。
每天限时做两道真题,精读,圈圈画画,上本,该读读该背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下面是答主的杂谈。可以不看。
答主的母亲是初中语文老师,也是这所名校最优秀的语文老师。但她总学不会自己动手查《词典》。也时常被奇怪的考点噎住。
这很正常,没有哪个老师比《词典》靠谱。
答主高中的两个语文老师教了答主很多。不是多少知识,而是该怎么学习——
上古文的课,《词典》必须摆在桌角,读不懂的不要问老师,自己问《词典》(然后告诉老师,我以前也怀疑过是不是老师自己懒,后来有一次出现了争执,她回家查了《康熙字典》回来告诉我们答案)
冗长的《离骚》怎么学?第一节课,读。第二节课,读的通了吗?好,背。第三节课,背下来了吗?没有啊,行,继续背。第四节课,背下来了,好,下一课。
他们坚信,语言,是要用声音贯通的。
答主的高中注重国学教育,《诗经》,《楚辞》,四书,《道德经》……我们要对古文充满敬畏,只有读过《诗经》,特别是《诗经》中的《颂》,才知道自己就是半个文盲。
答主说一个月够了,因为答主就接受过这样的训练,高中集训有这个课程的安排,当然比上面说的惨一点。
其实不太建议对国学不怎么感兴趣的同学对文言文太较真,就按上面的来,再研究研究考题,就差不多了。因为彻底掌握一门语言,很难,而掌握得半生不熟的,很容易走进误区。
还有,如果你有耐心看到这里,答主再奉劝一句。这样的较真劲,一个月够了。如果临近中高考,太较真的没有好下场。
只有见识过足够多的题,胸中有点墨,才能轻易判断考点,甚至嫌弃题目的质量。
祝所有看到这篇分享的小可爱们,文言文水平更上层楼!!!
(另,知乎上回答的是答主的号,不存在抄袭,有任何问题可以私聊。)
(对于各位尊敬的老师,我只是作为一个文言文水平还过得去的学生谈谈感想,贻笑大方,还请见谅。如果有批评指正的,学生深感荣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