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早年的生活所在地能证明是躬耕地吗?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言明本是布衣躬耕于南阳,承蒙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当竭力北伐中原,誓死完成匡扶汉室之重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伏龙岗伏龙诸葛亮,在出仕之前就是在茅庐一边看经书思考天下大势,以管仲乐毅自勉;一边种种花果丶耕耘农事,大有陶渊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逸兴。
诸葛亮能隐居南阳而献"隆中三分计",显然像他教育诸葛瑾那样:"宁静以致远,淡泊而明志。"
布衣躬耕,方显出诸葛亮既能脚踏实地,不是夸夸其谈的浮夸之辈;而又抱负远大志在天下的深谋远虑之智士。这一点,才是刘备爱不释手决意重用并将来可以托付的忠义之士。
诸葛亮早年的生活所在地能证明是躬耕地吗?
本文作者王永涛考究诸葛亮多年,此篇是他运用大量历史资料,详细讲解了诸葛亮早年生活所在地,值得研究、学习。
诸葛亮早年生活在哪里?
诸葛亮早年生活在哪里?躬耕于何地?刘备三顾亮于何处?史书《三国志》都有相关记载。
一、亮早年生活在哪里?
《三国志·诸葛亮传》第一段:……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把这段古文译为白话:亮幼年死去父亲(跟代理父亲玄一起生活),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玄把亮和亮的弟弟均送到(当地)的官府。
“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句中的“为……所……”,表示被动,如“术为太祖所败”(袁术被太祖打败)。故应译为“玄被袁术任命豫章太守”(玄为术所命,署:安置,取意任命)。由此可见,玄将亮和均之官时,只是接受豫章太守的任命,还不是既任的“豫章太守”。
玄受术命出任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应是在玄受术命的地方,从之前一起生活的家里,把亮和均送到当地的官府。“家”与当地的“官府”,是相对应的概念,唯此符合语言逻辑。假若是玄把亮和均从受术命的地方带领(“将”有“送”、“带领”等意义)到豫章郡府,行文应为“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南)昌”。假若玄是(为)袁术所属(署)豫章太守,亮和玄一起生活在南昌,“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这句话就无解。
如上分析:亮幼年丧父后,与玄一起生活在玄受术命的地方;玄出任豫章太守前,把亮和均安置在当地的官府。
玄受术命于何地?玄把亮和均安置到何地的官府?这里没有说明。但据术使玄出任豫章太守(扩张)和玄将亮和均之官(放心)这两件事应具备的主、客观条件,查阅相关史料,可以推断这个地方只可能是袁术曾称雄一方的南阳。
据《袁术传》:“术畏卓之祸,出奔南阳。会长沙太守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术得据其郡”。郡府即在宛城。
据《袁术传》《武帝纪》等史料:在汉末诸候割据斗争中,袁术只有在得据南阳的初平年间(190—193年),具有向外扩张的天时(“卓闻兵起,乃徙天子都长安”:地方出现权力真空)和扩张必须具备的军事优势;并且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后方根据地。初平四年以后,“太祖与绍会击术,大败术军”,荆州收刘表断术粮道”,“术以余从奔九江”。此后,袁术既无扩张的历史机遇,又失去了争夺必需的军事优势。迫于无奈,袁术选择了投靠求生之路,病死于去青州的途中。在这期间,绝不可能出现“术使玄到南昌任太守”这样的事。假若有这种可能,袁术就不会投靠他人,“发病道死”了。
据以上史料可见,玄受术命于南阳郡,玄把亮和均“将之”的官府为宛城的南阳郡府。(《亮传》中尚有下文佐证)换言之,亮幼年丧父后,与玄一起生活在南阳郡府所在的宛城;玄出任豫章太府前,把亮安置在宛城的郡府。(时亮9—13岁)
“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句首的“会”(适逢、恰巧)是承上启下的关联词,“汉朝更选皓代玄……”是继“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这件事往下说的。(若干年后),恰巧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只身)往依刘表,去了荆州(未能重返宛城)。
“玄卒,亮躬耕陇亩”,则是玄与亮宛城一别的结剧:玄客死他乡,亮种田为生。
史志只客观记事。“玄卒”与“亮躬耕陇亩”这两句话并不反映前后及因果关系。亮躬耕陇亩,与袁术初平四年败出南阳,官府易主有关。亮开始躬耕生活的时间,最早应始于兴平年间(194—195年);玄丢了豫章郡,而后投奔刘表,则为之后的建安初年(196年以后)。也就是说,亮躬耕陇亩初期,玄或可还当着豫章太守。玄投靠刘表,即便活在荆州,对生活在宛城的亮也爱莫能助。亮要生活,仍须躬耕陇亩。
据笔者所见文字资料:自西晋的荀勖、和峤起,很多人都认为“亮幼年随叔父玄避乱荆州”,显然是对这段文字的误解。据如上史证:亮幼年丧父后与玄一起生活在宛城;玄出任豫章太守把亮留在宛城。亮并没有跟玄到南昌,更没有随玄到荆州。
2、诸葛亮躬耕在哪里?
《亮传》第七段:……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偎自枉屈,三雇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使。……尔来二十又一年矣”。
据本表:诸葛亮早年躬耕于南阳,这一点毋庸置疑。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自述印证了《亮传》第一段,亮幼年生活在宛城的推断。从第一段,亮幼年跟随从父生活在宛城,从父玄出任豫章太守,将亮留在宛城,又进一步厘清了亮因为什么躬耕于南阳。两处记载前后照应,相得益彰。
亮躬耕于南阳的什么地方?在本表中亮没有进一步说明(当然没有这种必要)。但他讲到了“先主三雇臣于草庐之中”这件事,为这个问题提供了间接的答案。
3、刘备三顾亮于何处?
《亮传》第二段: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雇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亮无疑问,这段文字记述的就是“先主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那件事。庶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译为白话文,即“诸葛孔明是卧龙的人”。由此可见,曰“卧龙”的地方就是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期间的家庭住址,和刘备“凡三往,乃见”的地方。
“众所用知,《三国志》中涉及大量古代的人名、地名、书名,即便是研究历史的专业人士,也不是很容易识别的”。(见《三国志》出版说明书)据笔者所见,古今很多人,包括一些名人,都把“卧龙”解读为“卧着的龙”;《三国志》中,“卧龙”二字下边也没加地名标志线(——)。孰是孰非?笔者进一步作了如下考究。
据《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者”(只作)代词;指人、物、事、时间、地点,可译作“的”,“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由此可见,把“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译为“卧龙的人”,是唯一正确的解读。“者”在本句中指的应是“地点”卧龙。从当时的文化背景分析: 徐庶所言:也只可能是“卧龙的人”,不可能是“卧着的龙”。在封建社会,“龙文化”是观念形态的文化。“龙”被认为是主宰自然界的神;在政治层面,还是皇权的象征。由于思想观念的束缚,徐庶不管怎样敬重诸葛亮,也不可能在刘备面前称诸葛亮“卧着的龙”。
从这段纪实的文字分析:假若“卧龙”不是地名,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等于只说了诸葛亮其人,没交待诸葛亮的住址。下文“将军宜枉驾雇之”——往哪儿去?“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根据什么?
如上三方面的考究,徐庶所云“诸葛孔明者,卧龙也”,本意只能是“诸葛孔明是卧龙的人”。“卧龙”,即诸葛亮的家庭住址。把“卧龙”,当成形意词,或名号,并无依据。
在南阳,曰“卧龙”的地名只有宛城之野的卧龙岗。联系《亮传》相关记载:亮幼年与从父玄生活在宛城;玄出任豫州太守,玄将亮留在宛城;亮在成都云“躬耕于南阳”;徐庶在新野曰:“诸葛孔明是卧龙的人”。——从如上这些前后照应,简详互补的史证形成的证据链足以判定:亮早年一直生活在宛城,刘备三雇时,亮躬耕于宛城之野的卧龙岗。
关于“裴注”及“隆中家说”。
《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是裴松之为《亮传》所作的“注”。很多人以此注为据,以为亮家确在隆中,那就错了。“裴注”并非“注解”,而是“记载”。其内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三国志》中没有的;二是同《三国志》一事二说的;三是纰谬显然,言不符理的;四是裴公的评论。(见《三国志》出版说明)
关于亮早年的履历,裴公“并皆抄纳”了上述的“隆中家说”及“襄阳司马荐诸葛”等,还有《魏略》所云:亮从荆州到樊城求见刘备等。裴公评曰:“亮表云‘(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先帝不以臣卑鄙,偎自枉屈,三雇臣于草庐之中’,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据裴公圈点的资料和评论可见:“隆中家说”等,“异辞”而已。
自裴公至今已逾一千五百年。关于“亮家”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特别是近年来,“隆中家说”还占上风。持两种不同观点的人都依《水经注》等资料为据,争论隆中是否隶属于南阳,以证明亮家是否于隆中。这样的争论其实是人云亦云,并且是为一个“异辞”打口水仗。即使隆中隶属于南阳郡,隆中家说就不是异辞了吧?让我们对照一下《亮传》的相关记载。
《亮传》第一段:“亮早孤”,(跟从父玄一起生活);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玄把亮(从家里)送到(当地)的官府。显然,幼年的亮生活在玄受术命的地方。据《袁术传》等相关史料可以推断,玄受术命的地方,只可能是南阳郡府所在的宛城。(家里、官府)绝对不在隆中。亮躬耕于何地?亮在成都对后主表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主三以雇臣于草庐之中。”先主三雇的草庐(亮家)在南阳什么地方?徐庶在新野谓先主曰:“诸葛孔明是卧龙的人”。把亮、庶两人彼时彼地对同一事件所说的两个层次的地址联系在一起,显然,诸葛躬耕地/刘备三雇处是南阳•卧龙。亮家于隆中岂非异辞?。
据笔者所见;历代不少文人墨客都以为亮幼年丧父后跟从父玄生活在南昌; 玄投刘表,又把亮带到荆州,后躬耕于荆州之野。这是对《亮传》第一段的误读。亮根本没去南昌,何言荆州?隆中说者又称亮是从荆州跑到隆中,则完全与史无缘。据笔者所见,几乎所有的文字资料,都把“卧龙”一词解读为:“卧着的龙”,或亮的名号,这其实是对史证的歪曲。只有这种歪曲才能给隆中家说以存在的空间。因此,如何解说卧龙,是亮家争论的焦点。若以史为据,且能正确解读《三国志》这两个史证,即可看到亮早年一直生活在宛城,后躬耕于卧龙(岗)的史证链。
让我们再见识一下隆中家说的物证:据《荆州记》:隆中(孔明)宅西有三间屋,基迹极高,云是孔明避暑台。习凿齿又为“宅铭”。据一般常识,亮“躬耕于南阳”时,住的是“草庐”(用草搭建的简陋的房子)。由此可以认定,在隆中出现的这样高规格的“亮宅”,显然是牛头不对马嘴。
据称:习氏的隆中家说源于《蜀记》。《蜀记》曰:晋永兴中(304—306年)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在里巷大门处立一块记事碑)……碑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异徐生之摘宝,释卧龙于深藏,……(亮之功德)。”
据碑文可见:刘弘隆中行的唯一作为是“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这说明,亮宅并非在隆中、而是在沔之阳(汉江北)的远方。假如亮宅在隆中,刘弘应亲临亮宅拜谒先哲,何必“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向远方的诸葛之故乡敬礼)?轼,古代车前的扶手,引申为敬礼。联系下文“异徐生之摘宝,释卧龙于深藏,……可见,刘弘对亮的认知源于《三国志》,而《三国志》中并没有亮与隆中的只字片语。刘弘未必会认为亮家于隆中。退一步讲,即使刘弘到隆中确为拜谒“亮宅”,也只能说刘弘太过荒唐。
习凿齿在其《襄阳记》中曰: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为俊杰。此间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亮传》中已有新野徐庶荐诸葛的记载,《襄阳记》此说显然是异辞。
《襄阳记》曰: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无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德公语也。德公,襄阳人,孔明每至其家,独拜床下。……
据《亮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是徐庶对刘备说的。“卧龙”是诸葛亮居住地的地名,并非是德公赐予的名号。据《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亮表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由此可见,亮不一定看得起襄阳的这位“德公”,也不可能“每至其家,独拜床下”。这其实是对亮的品行一事二说。
《襄阳记》曰: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为之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经如上罗列、对比可见:1、千百年来,社会上关于“隆中说”的资料,概出自东晋时襄阳人习凿齿一人手笔。人称“习氏隆中说”,一点不假。综合隆中说资料,只有亮的名字与《三国志》相符,其内容均与《三国志》相悖。
诸葛躬耕地只有一处,习凿齿和陈寿谁说的客观、真实?
陈寿,蜀汉时四川人,曾在蜀汉为官。他还是史学家谯周的学生。在蜀汉未亡时,即注意收集资料。《三国志•蜀书》资料即由陈寿采集、撰编。《三国志》被史界称之《前四史》( 见出版说明),其客观、真实性及权威性不言而喻。
据非正式资料:习凿齿,东晋时襄阳人,曾任荆州主簿。著有《汉晋春秋》、《襄阳记》两本野史,被其门生称誉为“严谨的史学家”。经笔者据非正式资料概算,他写《襄阳记》时,已与亮躬耕于南阳相去约一百六十年。相当于现在的人为清咸丰年间的一个老百姓作传。陈寿的《亮传》尚失之简略,习凿齿的“亮传”,资料何来?习氏立论“亮家于隆中”,采信的是刘弘的晋碑,而刘弘及晋碑都不足以为“人证”、“物证”;他为隆中亮宅作铭,与亮家居草庐牛头不对马嘴;他在襄阳记中的关于亮的几段说法,都是无法考证的生活故事。要么是“传说”,要么是习的文学创作,绝不是习氏的第一手资料。习氏隆中家说的本质如此。其客观、真实性缘何而来?
诸葛亮早年的生活所在地能证明是躬耕地吗?
争诸葛
公婆相争理由多,
唇枪舌战争诸葛。
引经据典不休战,
输赢胜败又如何?
斯人已去两千年,
留下故事任评说。
襄阳南阳本一家,
同为炎黄大中国。
诸葛亮早年的生活所在地能证明是躬耕地吗?
诸葛亮弟兄幼年丧夫,后跟随叔叔诸葛玄生活,东汉末年,董卓乱政,汉室风雨飘摇,诸葛玄在洛阳想谋个一官半职,养家糊口非常困难,想起与荆州牧刘表有旧交,就想去试一试,走到南阳郡的叶县,刚安顿下来,就被驻守南阳的袁术推荐做豫章太守,后来袁术势力壮大,欲反叛朝廷,自立为帝,被汉丞相曹操荡平,诸葛玄的豫章太守之职也被朝廷重新任命的官员取代,在公元197年,郁郁不得志的叔叔,病逝在叶县的平山脚下(今属平顶山市),而此时诸葛亮只有十六岁,弟弟诸葛均只有十二岁,两弟兄自力更生,辗转来到南阳城西郊的卧龙岗,躬耕陇亩,隐居求志,结交名士,四处游学,一直到207年,刘备“三顾茅庐”,卧龙先生留下弟弟和家人,离开南阳。蜀汉建立后,诸葛均才与嫂嫂一起,一家人离开南阳隆中卧龙岗,赶往西蜀,与诸葛亮团聚!
诸葛亮早年的生活所在地能证明是躬耕地吗?
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原因:襄阳习凿齿说:襄阳城西有诸葛亮故宅。诸葛亮《出师表》明确说:先帝不以臣鄙陋,三顾臣与草庐之中。宅与草庐是两个不同的居住概念。宅,正规的住处。有门有窗有卧室卫生间院落等。草庐,邻时居住处。简陋不堪。由此,可以判定诸葛亮在襄阳居住地外躬耕。诸葛亮亲说:臣本布衣躬耕南阳。南阳与宛互指。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确凿,千真万确。
诸葛亮早年的生活所在地能证明是躬耕地吗?
“躬耕于南阳”不容被否定
寻找诸葛亮躬耕地一定要满足几个条件:
一、地理位置——南阳
诸葛亮于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在《黄陵庙记》说“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于蜀汉建兴五年(227年)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可见:躬耕地必须在“南阳”内部。
二、地形——陇亩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说“玄卒,亮躬耕陇亩”。
可见:躬耕地形是“陇亩”,即岗地的意思。
三、地貌——野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说“亮躬耕于野……”
可见:躬耕地貌是“野”,一望无际的田野恰好和“布衣”相对照。
四、标志建筑——草庐
“草庐”这个不用说了吧。
五、标志事件——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咱们也不用说了。
六、时间界定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时间不早于建安二年(197年)正月诸葛玄去世,不晚于建安十二年(207年)三顾茅庐。
诸葛亮躬耕地必须满足上面六个条件,缺一不可。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