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江浙一带那么安逸?

1、没心思做其他事,只想挣钱,过好日子。

无论年纪大的还是年纪小的,大多把心思放在工作家庭上,尤其是年纪大的,即便家里有点钱,也不太愿意在家混吃等死,多出去工作。

有种菜卖菜的,老太太有做保洁绿化的,老爷子有做保安看大门的,还有做技术活体力活的。

你说他们劳累了一辈子,手里也有点钱了,而且这边发展得早,不少老人有退休金的,虽然不多,也够生活,但他们就不停下来享享福,只要能干动活,就停不下来。

我们公司看大门的保安就是退休的,家里都不差钱,平时抽的都是好烟,有家里拆迁的,有家里几间门面的,还有一个村长退休的。

问他们为什么还上班,他们说上了一辈子班,突然退休了,在家里也不适应,也不能天天打麻将,就找点事做。

而且上班赚点工资,够一家的生活费了。

我觉得这边的普通人,大家都一门心思地想要过好自己的日子,不去想其他花点子,会过日子。

2、手里有钱

江浙一带发展得比较早,经济发达。

很多地方还在土里刨食的时候,这边人已经开始进工厂公司挣钱了,通过上一辈人的几十年奋斗,每家多少都有几十万块钱。

因为发展的需要,大多数人家里老房子都轮到拆迁,分房子拿个两三套,以现在的房价,分分钟身价百万以上。

年轻人拿到房,卖掉一套,装修一套,手里还有几十万的钱。

不用买房子还房贷,手里还有钱,活得确实安逸。

3、环境好

治安环境比较好,这边的人比较偏理性,维护治安的力度和投入也比较大,所以治安问题比较少。

环境卫生比较好,一开始这里也有不少小作坊等污染企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污染企业逐渐淘汰,政府也有钱打造环境卫生,也比较注重,修公园,修绿化,重视环境卫生等等。

经商环境好,越是发达的地方经商环境越好,越是落后的地方越差,经济落后的地方,好不容易有人去投资建厂,很快就被吃垮了,在江浙这样的情况一带要好很多。

福利好,地方经济发达,舍得在百姓福利方面进行投入,也不会惦记人们手里的三瓜两枣,该用在人民头上的钱不会去克扣。

仓廪实而知礼节。

为什么江浙一带那么安逸?

不敢苟同题主讲江浙安逸!因为江浙人一生都在劳动中,创造中。

有人说地理条件好!也不完全是。江苏苏北尽管有大平原,与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一样。但平原优势却比不上华北东北,为什么?第一是苏北历史上是洪水走廊,黄河改道南下造成苏北灾害直至八十年代才消除。同时,苏北虽然有很长海岸线,但却是无用泥泞的滩涂,不存在象青岛大连宁波那样天然良港,这就影响海事交通发展!此外,四十多年苏北没有一寸铁路,在苏北大地无寸铁情况下,严重影响江苏要致富先修路的发展。直至近十几年,上海铁路局接管,苏北才建设铁路,谱写苏北铁路的辉煌。

再说浙江,网上老有人眼泪巴娑诉说山区穷苦生存不易,但有比浙江更难吗?知道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窘促吗?穷则思变,浙江穷山恶水,但却是全国第一的民富省!

由此可见‬,‬地理‬位置不是民富‬的‬必然‬条件‬!‬

那么江浙人如果说安逸指的是富有,那么原因在哪里呢?

首先在于勤劳,奋斗不息

在江浙,几乎人人都在干活,人人都在找职业。江浙人比如农民,七八十岁还在种菜养鸡的多的是,他们根本不存在因为穷没饭吃才被迫干活。事实上,江浙人天生勤奋,将劳动作为人生第一需要,拿我们村老人说,不干活闲得骨头疼要生病,不干活做混尸虫吗?所以,北方人五十多岁就上网喊老了啊谁来养我老啊?北方老农六七十岁三五成群打麻将闲谈拉呱混日子,这在江浙农村几乎看不到。有些家有企业集团的亿万富翁老人,一样干活。因为习惯了!这样勤奋,财富自然要比那些枯坐三五成群晒太阳闲聊者要多得多!

其次在于钻劲韧性

八九十年代,江浙在中国首创两种致富模式,一种是浙江式私人作坊,一种是江苏式团伙企业。浙江人从提篮小卖开始,到摆摊,到私人作坊,一步步走来,形成私人企业的强大模式。象一元一只打火机,几乎垄断了全世界市场。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联动了亚欧非拉,而产品大多源于江浙农家作坊。而江苏顶着社队企业的帽子,一开始形成规模。那时,没人才借上海人才,有一种星期六工程师,每周星期六早晨乘火车到苏锡常,周日晚上回上海,这样借上海鸡生江苏蛋!

这就是说:江浙‬人‬没有‬等‬靠要‬向上伸手‬索‬讨习惯‬,‬做‬乞丐的‬想法‬,‬讨不到‬就躺平‬不‬干‬,‬天天大吼‬:‬我穷‬啊‬,‬我苦啊‬!‬我没钱啊‬!‬在江浙人‬辞典中‬,‬办法‬总比‬困难‬多‬,‬不信天‬,‬不等‬要‬,‬只‬信‬双手‬干‬。‬你干‬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你不干‬永远不可能成功‬!‬

最后在于创造性

财富的密码在于市场,而市场的密码在于创造!在江浙人看来,条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创造出来的。环境固然改变人,但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样极大改变环境。比如电商这个词,全世界八十年代就有人提出,但理论是一回事,坐而论道总不如起而行之。很多人不是设想不出来,而是眼高手低干不出来。美国人说美国善于设想,而江浙人就把这设想变成商品。所以杭州马云搞个电商,领先世界,拼多多在上海,某宝在浙江,而京东就是江苏宿迁人刘强东搞出来的,中国电商三霸全来自江浙,有时十几分钟就在亿万元在电商平台上流动,这就充分说明江浙人的智慧与活力来自创造性实践性!

为什么江浙一带那么安逸?

江浙安逸?!弄错了吧,江浙真正安逸的是体制內的人员,其它人没有安逸一说。真有安逸也是春节的几天,辛苦一年,才难得几天休闲。去大街小巷看看,有几个喝茶打牌的,除了几个老太太小老头,年轻人包括中年人是没那闲工夫的。印象中真正安逸的是成都那些网红城市,江浙尤其是浙江人个个都是劳碌命。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上不会掉馅饼,幸福永远是辛勤的结果。

为什么江浙一带那么安逸?

我们浙江人休息几乎无缘,就知道干话、攒钱、攒钱、干活,我丈母娘70几了,没地种就去捡的地种,东一块西一块,种些农作物,吃不了就去卖了变点现钱。一般人在家休息被视吃软饭被歧视,总是想方设方去挣点家补,那怕到农村去钓鱼也好!

为什么江浙一带那么安逸?

这个问题我非常有资格来回答!

我儿子现在非常羡慕我们夫妻俩的生活状态,天天嘻嘻哈哈单位上班也就应付个考勤,看似不务正业就等混退休,觉得自己读书很苦哈哈,但他很清楚必须努力学习。

北约搞萨达姆那年的大年二十九,我带我业务经理小李在安徽金种子集团讨要货款出来已经是华灯初上,漫天大雪路积厚冰步履艰难一走一滑,我对小李说你一定要记住今天,我们都曾经努力过奋斗过。(已经买不到回温州过年的火车票了的,只能龟缩在阜阳白金汉宫异地他乡过年)

有一次我跟我的合伙人,半夜下火车在江西樟树,前往四特酒厂处理企业改制后货款的折损问题,站台只有我们两个人,秋风阵阵而我们俩衣着单薄,路灯下两个长长的身影,伙伴跟我说:兄弟,我们都辛苦打拼过的!(话语至今犹如在耳)

义乌公司遭遇资金链断裂,夫妻俩死要脸面不敢告知亲戚朋友,身无分文躲到福建福鼎,在网吧里混了一个多月赚到够买两台电脑和UPS的钱,然后跟人合伙开发小网站自己充当客服,夫妻十年没有同床一起睡觉过。晚上通宵两人轮流值班(因为涉及客户资金往来不便雇人),一直到2017年,整整十年啊!

(我有良好的家庭背景,父母处级干部,我独子双学位毕业后事业单位上班,停薪留职下海闯江湖,并非生活所迫。)

我是江浙一带有知识有文化却不靠父母荫庇混日子的一代人,非常具有代表性,身边一大群跟我有类似经历却不同命运的人。

你看到的江浙一带人生活安逸只是太表面,他们都曾经比其他地方的人更加努力,每一个安逸的人都有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你只看到贼吃肉却没见贼挨打!

为什么江浙一带那么安逸?

江浙一带不安逸!不是他们享受不来,而是越有越勤劳。

最近杨梅季节,只要有杨梅的家庭每天早出晚归忙着采摘杨梅,摘过杨梅的人都知道采摘杨梅的辛苦。

杨梅磕不得,碰不得,要非常小心翼翼去采摘,然后拿去贩卖。很多年轻人都吃不了采摘杨梅的辛苦,基本上都是家里年长的人采摘。

杨梅季节很短,碰上梅雨季节,就得和天抢时间。

浙江一带很多私人加工作坊

五金厂,数控厂等等,很多都是家族企业,能读书的年轻人多读书,不能读书的就继承家业。

这边的人非常重视孩子教育,培养孩子学习不计成本,虽然大部分家庭真的不差钱,但是对于孩子的学业却从不马虎。

能上高中绝不止步初中,能上大学绝不止步高中,父母们都是拼尽全力给孩子们争取读书的机会。

虽然也希望生个儿子,但不会因为生的女儿再拼儿子。

这一点我真的特别羡慕,每次看到他们嫁女儿,我真的好羡慕能生到这边,因为的的确确我们老家没有这种现象,能为女儿倾尽所有。

所以这些女孩子即使出嫁了也没有太多失落感,好像嫁人了就有所不一样了。

这是我看到的最美好的地方。

为什么说江浙一带不安逸呢?

你们发现没有,他们这边吃酒席都是在晚上,因为大部分的人都在忙工作,白天都没时间,所以就连吃席也是安排在晚上。

我还发现,每家每户的老人都好勤快,即使不能出去上班也要去自家自留地里折腾,吃不完的都会拿去卖,要说他们缺钱吗?

未必吧!家里小车好几辆,我觉得就是闲不住,一辈子习惯了忙忙碌碌,根本就停不下来。

他们最多就是晚上搓搓麻将

不会因为晚上搓了麻将第二天就不工作,这一点倒是佩服,自律性是真好,不会因为玩耽误挣钱,其实我也觉得他们非常理性。

一直我都纳闷,已经不差钱了为什么还这么拼,后来我找到了答案。

身边的人都在走,甚至有的在跑,享受安逸只会被甩在最后,所以,互相影响着,最后就成了我们看到的:怎么这边的人,家家户户好像都很有钱,可为什么还是这么拼命的干活,就连节假日比我们打工人还舍得干。

俗话说: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坏人学坏人,身边都是一群吃苦耐劳,越有越挣的人,怎么会允许自己安逸呢!

安逸大部分的时候说的是生活状态,现在看来安逸或者不安逸都取决于每个人的态度,怎么过都没错。

你们说对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