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瞬间你感受到自己强烈的民族精神?

北约轰炸南联盟那年

当年还有南斯拉夫的时候,在南斯拉夫联盟南部的科索沃地区的主要民族是阿尔巴尼亚族,长期以来都在寻求科索沃的独立。

在北约轰炸南联盟的前一年阿尔巴尼亚族人同塞尔维亚警察之间的暴力流血冲突事件不断升级。

其实这场冲突本是南联盟国内的民族矛盾,属于南联盟的内政,但却被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描绘成了一场人权危机,并以此为借口,在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开始了对南联盟的空袭。

人权一直以来都是他们的借口,只要他们想。

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1000架从意大利和德国空军基地调来的飞机参与轰炸行动,还有从军舰发射战斧导弹,北约向990个目标发射2300枚导弹、投掷14000枚包括贫铀弹和集束炸弹在内的炸弹。

为期十周的轰炸,造成超过2000名平民丧生,其中包括88名儿童,数千人受伤,超过20万塞尔维亚人被迫撤离科索沃,近100万人沦为难民。

这件事本来我们并未参与其中,可是西方国家并不这么想。

在当地时间5月7日23点45分,北京时间8日5点45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到北约从不同角度发射的5枚导弹袭击,造成3人死亡,20多人受伤,馆舍遭到严重破坏。

据潘占林大使回忆,出事的那天是星期五,大家忙了一天后,到了晚上十几个人商议着一起打牌娱乐一下。神经紧绷的工作那么久,大家都想放松一下。但潘占林考虑到第二天还要紧张工作,就劝大家早点休息。

然而,就在大家准备休息的时候,突然一声巨大的爆炸声响彻耳边。大楼随之摇晃起来,大片的墙壁垮塌,窗户上的玻璃也被震得粉碎。就连原本关上的门,也被炸得变了形,熊熊大火瞬间照亮了整栋大楼。

工作人员和记者不少人被炸伤,大家相互搀扶着迅速撤离到大楼前的平地上。迅速撤出的人发现还有重要文件没有带出来,他们又冲进火海抢救出了那些重要的文件。

在清点人数时,发现少了4个人,就再次与赶到的南联盟救援人员一起对大楼进行了搜索,最终找到了那4个人。

遗憾的是,除1人严重受伤外,其余3人全部不幸遇难,他们分别是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和《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朱颖。

消息传回国内,全国群情激愤,国内多个城市爆发了严重抗议。

大家抱着牺牲者的大幅照片,举着“血债血还”的标语,纷纷涌到北约各国驻北京、上海等地的使馆前抗议游行。甚至还有情绪激动的抗议者,往大使馆里扔石头和瓶子等。

紧接着,愤怒的市民们又涌到了美国驻华大使馆外,他们不仅烧掉了美国国旗、砸破了大使馆的玻璃,还对大使馆内的汽车进行了破坏,以此来宣泄心中的愤怒。

那时我还在上中学,学校在操场上召集所有师生开会,师生布满整个操场。

政治老师在台上介绍了我大使馆被炸的事情,声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犯下的罪行。

政治老师在我们眼里,一直是个温文尔雅的人,但那天在讲台上的他与平时判若两人,激动万分,说得声嘶力竭,也一度泣不成声。

平常开会都闹哄哄的会场,那天整个下面都鸦雀无声,现场陷入一种一样的气氛中。

我们的心情随着政治老师的讲话变化万端,有对北约暴行的激愤,有为牺牲3人的难过,还有一种只能抗议的憋屈。

老师说大使馆就是一国领土的延伸,轰炸我大使馆就是对我国领土的侵略和入侵,是赤裸裸的挑衅。

政治老师说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要想不被别人欺负,只有自己变强。

老师说血债或许我们现在没有能力让敌人血偿,但你们一定不要忘记。

那天我感受自己还有同学强烈的民族精神,这是我以前没有感受过的,这种民族精神不是骄傲,是一种受尽屈辱的憋屈。

北约事后狡辩是误炸,但导弹从不同角度击中大使馆,明显想要将大使馆夷为平地。其轻描淡写的态度更是让人气愤,但当时的国家实力就在那里,人家就是看不起我们,认为炸了也就炸了,你能怎么样。

他们更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拉我们下水,就是要阻碍我们的伟大复兴。

我们发展得太快,他们害怕了。他们害怕失去自己的霸权地位,他们以为我们发展壮大后会像他们一样到处实行霸权,即使我们坚持和平发展,他们也不会相信,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坏的,他们不相信有好的。

好在我们根据当时的实力环境,忍辱负重,努力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的科技经济实力都发展起来了,他们再想做同样的事就要掂量掂量了。

这一切都是我们忍辱负重几十年得来的,我们还要继续发展下去,实现民族复兴,谁也挡不住。

那些幻想着别人施舍平等地位和友谊,还有相信西方宣传那一套的人,不是太天真就是拿了别人钱的。

最简单的一点,看看二战后世界上的战争是谁发起的最多就知道,他们惯会说一套做一套。

国与国之间从来都是看实力说话的,或许今天他高兴可以给你平等地位,明天他不高兴了呢?!

想要得到别人的尊重,想要不被人欺负,只有一条路,就是别人不敢欺负你,就是自己变强。

哪些瞬间你感受到自己强烈的民族精神?

二00八年到二0一0年,这三年我是被劳务输出,在南亚邻国巴基斯坦的首都伊斯兰堡F区工地打工。

那工地两个劳务公司,一个福建老板,一个重庆老板。那天工地放假,项目部把福建劳务的全部农民工,用车拉到前次扯皮的G区工地去,准备拉回属于自己的材料、工具和机械。

我们重庆这边的老板向我们讲:那工地原来就是我们这个“中国建筑”中标的,中途日本企业做了手脚,巴基斯坦的发包方,就把我们项目部夹走,让日本公司接着干赚外汇。那劳务公司用的福建而不是我们,所以公司不叫我们去搬东西。

当年正值电视剧《亮剑》热播,即使我们农民工,也被煽功出了民族情结。大家担心福建那边去的人少了,怕万一日本人不讲道理吃“鬼子”的亏,都有要过去给福建同胞站台的意思。这恰恰是我们重庆老板找我们说话的目的。于是,我们几十个人随后也坐车去G区工地了。

我们一下车,福建老板用普通话对我们讲:日本人不准拉东西,双方高层正在交涉。

我们一看,二、三十个日本男人在现场内,手持钢筋和铁质工具,在里面对我们怒目而视;先到的五、六十个福建工人,被几个背长枪的巴基斯坦保安努力挡在门外。

福建老板见重庆同胞来声援,先发烟后发饮料连声说谢。

重庆人最爱人多起哄,说一些日本人听不懂的话:“小日本出来,打死你狗日的。”……

那边听不懂说话,但看得出表情是对他们不友好,于是怒火中烧有人顺手甩飞出来一把钉锤。虽然被躲避没有伤人,但前面的福建民工被激怒:有人一声吆喝,留人控的控制巴铁保安下的下他们的枪,其余的冲开大门向日本人扑去。

福建同胞因为人被分流,打架不占人数的绝对优势,很快就有人受伤出血。我们一看,民族精神爆发一哄而上,五六个中国人对付一个日本人,拳脚相加。这是在国外打架,弄不好会造成国际视听,所以,正在协调的项目领导听见动静,赶紧开门出来喝止。要不然,还有那些日本人受的。这件事情后来具体是怎么处理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反正项目部的财产是拉回来了的;我们没有被领导批评,也没有受到表场;打架当天每个人被项目部加了三天工资。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嘉奖?[what][what][what]

哪些瞬间你感受到自己强烈的民族精神?

公交车上来一群老头,穿着老式军装,满面红光,醉醺醺的。

老头们一直笑,喝的很高兴,回忆当年。

他们都是打越南的战友,每年战友聚会。

有个兵笑说,他第一次上战场,打了两背包子弹,一个人都没打到。

众人皆大笑,公交车到站,互相搀扶着下去,站在路边两腿分立辨认方向,身姿仿佛千军辟易。实际上他们不算高,背也驼,还烂醉如泥。

中学的某个夜晚,我读了《拉贝日记》。

大篇幅日军屠杀的记载,我夜不能寐,第一次意识到我所处的国家和民族,和我息息相关。

此后,我如饥似渴地读了大量战争回忆录。

抗日战争,抗美援朝,解放战争,对印对越,有些回忆录的主人已经去世,有些至今还在。

阅读史也是人的精神成长史,在大堆的回忆录读完后,我可以说:我是个狂热的民族分子,我是个爱国狂。

之前在国外一个网站做了意识形态的测试题,我的测试结果是中间派马克思主义者,第二结果就是高度的左翼民族主义倾向。

我感觉还是蛮准的。

东北抗联

一队东北兵开会,商讨作战事宜。

有人说可以去苏联,很多人去苏联训练了。

军官说不行,去苏联吃人家的喝人家的,你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们就留在这和日本人打,分散他们的兵力。

大家都觉得对,那就留下来。

短短几个月,不停打仗,人数锐减,也打死很多日本兵。

转入游击战,在山里活动。

回忆这件事的老兵,作战时被机枪弹从右腹穿到左腹,肠子出来,自己塞回去,用腰带扎上。

一个月后,又被机枪弹从左腹穿到右腹。

一直打到四几年,部队几百人还剩四个人。

茫茫雪野里,这四个人聚在一起商量。

没人了,也没武器了,回去种地吧。

各奔东西。

每当我回忆起这些采访和叙述,总能记起我们整个民族的奋勇和伟大。

哪些瞬间你感受到自己强烈的民族精神?

2013年和日本关于钓鱼岛的争端的时候。当时我在长沙上大学。听闻这个事情后,一些学生社团自行打印标语之类的东西就上街了。东方红广场,五一广场等地方满满当当的都是人。没有人专门做组织,但是大家都很整齐很自觉。后来学校怕人太多出意外,就安排辅导员跟着封校了。现在想想当时真的挺疯狂的,也有点理解体会到了影视剧中百年前的那些先辈,我中华民族永远不会躺着接受别人扔过来的不平和屈辱。

哪些瞬间你感受到自己强烈的民族精神?

每次看到中国军人 列队的时候,配着威武雄壮的乐曲,心中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还有就是我们的战士每次国家有难的时候挺身而出,还有社会上有坏人侵害老百姓利益的时候,看见他们就会生出民族自豪感,这时民族精神就体现出来了。

哪些瞬间你感受到自己强烈的民族精神?

我在上学的时候在学校图书馆把抗美援朝的书看了两遍,这个对我人生真的有着这一辈子都深爱我的国家,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每当听到我的祖国,我都感觉眼泪都要流出来。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向伟大的先辈们致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