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血糖不高,餐后2小时血糖高了,这是为什么?
有很多人认为空腹血糖正常就没有糖尿病,其实,餐后两小时血糖也是很有意义的指标。在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中,很多人往往先出现餐后血糖高,随着病情的发展,然后才出现空腹血糖高。如果只检测空腹血糖,容易漏诊,不利于糖尿病的早期发现。
空腹血糖不高,餐后2小时血糖高了,这是为什么?患者的空腹血糖不高,餐后血糖高,很可能是胰岛细胞的分泌功能出现了障碍。在空腹的时候,人体很长时间内没有进食,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还够用,能够圆满完成降糖任务。而在人体大量进食后,如果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延迟分泌,那么就很有可能导致血糖大幅上升。
在一般情况下,当人体进食后,正常人会分泌足量的胰岛素降低餐后血糖,使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而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功能下降或存在胰岛素抵抗,进餐后,无法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因而餐后血糖升高。
餐后血糖升高还有饮食有关。如果餐后血糖高于正常值,那么就要合理调配饮食结构,控制好进食量,一次不要吃太多的食物。尤其在吃主食时,要注意粗细搭配,精米白面要少吃,太精细的食物缺乏膳食纤维,消化吸收快,大量摄入会迅速升高血糖,不利于控制血糖。可以将白米饭加入燕麦、荞麦、红豆、绿豆、芸豆、玉米等做成杂粮豆饭。将白馒头换成全麦馒头或者荞麦馒头等,既能增加饱腹感,减少进食量,也能延缓食物的消化速度,降低餐后血糖。
此外,吃主食时,要控制好量,不要吃得太多,同时搭配蔬菜和鱼、瘦肉、蛋、奶、豆类食物,混合膳食有利于延长胃排空速度,对控制餐后血糖也是有利的。
每次吃完饭后,还要记得多运动,不要久坐不动。运动可以增加能量消耗,对控制餐后血糖也很有益。
空腹血糖不高,餐后2小时血糖高了,这是为什么?
第一,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对于诊断糖尿病,书本上有严格的标准,其中有一条就是,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1mmol/l,和(或)餐后血糖大于等于13.1mmol/l,就可以诊断糖尿病!在这里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是“和”和“或”的关系,也就是说,只要符合其中一个,就可以诊断糖尿病,空腹血糖高符合这个标准,餐后血糖高符合这个标准,都可以诊断糖尿病!
第二,单纯餐后血糖升高,该怎么办?
大多数餐后血糖升高,不伴有空腹血糖升高的患者,都是餐后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其基础胰岛素量,还是分泌充足的!这就造成患者不吃饭的时候,空腹血糖持续正常,一旦吃饭,因为胰岛素不能及时分泌,导致餐后血糖明显升高,所以针对餐后血糖升高,主要是促进餐后胰岛素分泌!
第三,餐后血糖高用哪些办法降低血糖?
明白了餐后血糖升高,是因为餐后胰岛素分泌不足的道理,我们就可以针对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进行对症性的治疗,比如,使用促胰岛素分泌制剂,在饮食的时候,使用这些药物,会在餐后,有一个明显促胰岛素分泌的作用!还有,就是可以补充短效的胰岛素,在进餐前使用短效胰岛素,可以有效的补充餐后胰岛素分泌不足的问题,进而缓解餐后血糖升高!
亲,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
空腹血糖不高,餐后2小时血糖高了,这是为什么?
空腹血糖不高,餐后2小时血糖高了,表明身体对葡萄糖耐受量在减低。对葡萄糖耐受量的减低是指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水平介于正常人与糖尿病患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代谢状态,其诊断标准为:口服75克葡萄糖的糖耐量试验中,2小时血浆糖在7.8至11mmol/L之间,目前一般认为葡萄糖耐受量减低是糖尿病的前期表现,它是发展成糖尿病的一个过渡阶段,故对葡萄糖耐量减低进行干预治疗是预防2型糖尿病的关键所在。
葡萄糖耐量减低的饮食干预:1、选择血糖生成指数低的食物:高的血糖生成指数食物进入胃肠后消化快,吸收完全,葡萄糖迅速进入血液;低的血糖生成指数食物进入血液后峰值低,下降速度慢。以下是常见食物血糖生成指数表:
谷类食物:
荞麦面包:59.3;荞麦面馒头:66.7;大米饭:80.2;白小麦面面包:105.8 白面馒头:88.1。
豆类:
扁豆:18.5;绿豆:27.2;冻豆腐:22.3;豆腐干:23.7;炖鲜豆腐:31.9;绿豆挂面:33.4;黄豆挂面:66.6。
水果:
樱桃:22;李子:24;柚子:25;鲜桃:28;香蕉:52;梨:36;苹果:36;柑:43;葡萄:43;猕猴桃:52;芒果:55;菠萝:66;西瓜:72;果糖:23;乳糖:46;蔗糖:65;蜂蜜:73;白糖:83.8;葡萄糖:97;麦芽糖:105。
2、通过计算出每天需要的能量,根据食物交换份法制定食谱:
每天需要的能量计算,参考上期问答二型糖尿病人有什么办法可以恢复正常吗?
不同能量饮食内容的交换份(单位)举例
葡萄糖耐量减低首选饮食干预,效果不理想时,再配合运动调理。糖尿病控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控制肥胖是预防糖尿病必要的方法。大家有不同意见,欢迎一起讨论学习!
空腹血糖不高,餐后2小时血糖高了,这是为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一起来看这样一件事。
有一项工作需要五个人来做,这五个人只要正常上班就能完成。有一天其中一个人生病请假了,剩下的四个人需要承担五个人的工作,虽然稍微累一点,还是能按时完成日常工作的。但如果给他们增加一些工作任务,他们只有加班才能完成,这怎么办呢?
原来是五个人,现在只有四个人在加班,短期加班还可以,时间长了其中又有一个人累病请假了,剩下的三个人忙于把日常工作做完,实在没有精力再承担加班的任务,加急工作便无法完成了。
人的血糖调节也是如此,需要胰岛细胞分泌出胰岛素把血糖降下来。当胰岛细胞受到损伤的时候,在损伤不严重的情况下,还能够满足空腹血糖不太高时对胰岛素的需要;但如果进餐后血糖大幅升高了,受损的胰岛细胞想分泌出更多的胰岛素,实在是无能为力,结果就是餐后血糖降不下来。
这是血糖异常最常见的一种情况,即空腹血糖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而且这种情况比较多见。所以如果平常只检测空腹血糖,就可能错过早期发现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的情况,但大多数的体检只测空腹血糖,其实是有缺陷的。
有朋友可能会说,那会不会出现空腹血糖升高,而餐后血糖正常的情况呢?这种情况也是可能发生的。
道理是这样的:五个人平常工作起来总是偷懒,日常工作完成不好;但是遇到有紧急任务需要加班时,却能够集中精力去完成。就血糖来说,就表现为空腹血糖降不下来,而餐后血糖却能够维持正常。
但不管怎么样,这两种情况都是胰岛细胞发生问题后出现的结果,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都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尽可能避免胰岛细胞的损伤进一步加重,否则就可能导致胰岛细胞死亡,无论是“日常工作”还是“加班工作”都将无法完成,这样的结果就将是无法挽回的。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欢迎点击关注并留言,一起学习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空腹血糖不高,餐后2小时血糖高了,这是为什么?
空腹血糖不高,餐后2小时血糖高,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来说一些正常的血糖标准以及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胰岛β细胞功能随着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而慢慢的衰竭,导致血糖水平逐年增加。影响餐后血糖升高的因素有很多,一方面是摄入的营养物质过多,包括进餐的数量和种类;另一方面是胃肠道的吸收功能,此外还受胰岛素的快速相分泌、胰岛素的敏感和胰升糖素样肽、胰升糖素等的影响有关。
引起餐后血糖升高的病理生理机制:1、胰岛素分泌的缺陷。血糖水平的逐渐增高,胰岛素的一相分泌逐渐丧失,严重高血糖时,二相分泌也将缺失。2、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随着血糖水平的增高而逐渐加重,3、肝糖输出。
餐后血糖升高影响:
如果正常人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呈现高血糖,这种情况就属于糖尿病前期。在糖尿病的前期,负责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分泌功能虽然轻度损害,但尚能空腹状态下保持血糖的正常水平,而一旦进餐后,食物中的糖分吸收入血,血中葡萄糖含量随之明显升高,此时,轻度受损的胰岛功能难以满足降血糖的需求,所以餐后血糖水平自然就会较正常人明显偏高。
如果已经确诊为糖尿病,在服药后仍然出现餐后血糖较高的情况,就要注意了,要及时就医,调整饮食。
如何防控餐后血糖升高:
1、饮食控制
研究表明,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病人,首先应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合理、科学的饮食非常重要。要少食多餐,尽可能做到分餐,但在两餐之间可适当吃一些水果,以及黄瓜、番茄等。
2、规律运动
除了饮食控制外,还要持之以恒地运动,每天散步 30 分钟以上。减肥轻身,特别是减少腹部脂肪,是防治餐后血糖升高的根本措施。
3、药物干预
在饮食控制和规律运动的基础上,若餐后血糖控制仍不够满意,可采用小剂量药物进行干预,效果会更好,相关的药物,要根据患者自身的病情状况下单,需要糖尿病患者与主治医生经常沟通。
美好生活源于健康之初,健康之初,健康科普专业媒体!
空腹血糖不高,餐后2小时血糖高了,这是为什么?
空腹血糖不高,餐后2小时血糖高了,是否能诊断为糖尿病还要看血糖值高到多少,餐后2小时血糖在7.8 mmol/L以下是正常的,如果大于等于11.1 mmol/L就可以诊断糖尿病了,如果还没达到11.1 mmol/L但是已经大于7.8 mmol/L 了,这种情况称为糖耐量异常, 也就是糖尿病的前期表现,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的干预,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发展为真正的糖尿病。
在我的门诊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患者,有些人就很重视,会不停地问该怎么办,也有些人根本不在乎,任其自由发展,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自然会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出现。
无论是对于糖耐量异常还是糖尿病患者,首先要纠正一些不良习惯,比如吸烟饮酒等,对于那些超重或肥胖的人来说,控制体重应该作为首要目标来完成,只要减少原有体重的5%左右,即可获得很大的健康收益,让血糖恢复正常也不是不能实现的。
原创作者 冯丽 主任医师 临床营养医师 擅长孕产妇、婴幼儿、儿童及青少年、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饮食营养。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痛风、骨质疏松、肥胖等慢病人群营养治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