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能降血糖吗?糖尿病患者可以吃山楂吗,有哪些影响吗?
山楂,也叫山里红、红果,属于核果类水果,成熟于秋冬季节。山楂不同于其他水果的特点在于味道太酸,很少有人会买来直接生吃。那么山楂能降血糖吗?糖尿病患者可以吃山楂吗,有哪些影响吗?
山楂作为一种水果,含有一定的糖分,吃了肯定是会升血糖的。没有一种食物吃了会降血糖,能降血糖的都是药物。山楂虽然吃起来很酸,但它的含糖量可一点都不低,每100克山楂中含有碳水化合物高达25毫克,算是水果中含糖量较高的品种。
所以,大家也别被它不甜的味道所蒙蔽了,认为它是低糖水果。而且山楂的热量也不低,每100克的热量为102kcal,所以山楂并不是适合糖尿病人吃的水果。
为了中和山楂的口味,很多的山楂会制成山楂制品,比如果丹皮、山楂卷、糖葫芦等,这些食物都加了大量的糖,所以就更不适合糖尿病人食用了。
山楂中比较突出的成分还有维生素C、有机酸,可以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对于消化不良的人来说,吃点山楂能够促进消化。另外,山楂还有一大特点是果胶含量丰富,熬制山楂膏的时候就能看出来。丰富的果胶能够延缓食物的消化吸收,避免餐后血糖的快速上升,同时也能改善血脂,从这一点来看,对延缓血脂和血糖是有利的,但鉴于山楂的含糖量高,所以也还是不建议糖尿病人来吃山楂。
糖尿病人在血糖稳定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含糖量低、低升糖指数的水果来食用,比如苹果、梨、柚子、桃等,并且每次要控制好量,不要超过100克。
山楂能降血糖吗?糖尿病患者可以吃山楂吗,有哪些影响吗?
山楂是药也是开胃的水果,因有降血压降血脂的作用被大家广泛关注。目前很多人崇尚养生,山楂泡茶饮也很受欢迎,那山楂能降血糖吗?糖尿病可不可以吃?
首先,山楂为消食药,又称山里红、山里果、红果、山林果,来源于落叶乔木蔷薇科植物山里红或山楂的干燥成熟果实,于秋季成熟时采摘,经不同的炮制方法有炒山楂、焦山楂、山楂炭。山楂质硬、肉薄,味酸甘微涩,性微温,入脾、胃、肝经。《滇南本草》有所记载:“消肉积滞,下气;治吞酸,积块”,山楂善消油腻肉类食积,其性酸甘开胃微温能通,消化行散的效力较强,有消食化积、活血化瘀的作用。内服常用量9-12克,大剂量可用至30克。
药理研究进展发现,山楂主要含黄酮类、熊果酸、皂苷、有机酸类、糖类、色素等活性成分,富含维生素C及维生素B2、胡萝卜索、多种氨基酸,还含钙、锌、锰、铜等微量元素,有促进消化、降压、降脂、强心、改善心肌缺血、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脂质过氧化、抗心绞痛、扩张血管、抗心律失常、抗癌、调节免疫功能的药理作用。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临床上用于食积肉积引起的消化不良,泻痢,腹痛,经闭痛经,驱绦虫,高血脂症,高血压等疾病治疗。
再者山楂多食耗气,其味酸易损齿、易饥,空腹及胃酸过多者不宜食用,脾胃虚弱的应慎服。山楂主要是降脂降压而没有降糖的作用,但糖尿病患者多合并高血脂高血压,山楂虽没降糖功效但还是可以改善机体的血脂,通过降脂间接使糖尿病患者受益,因此常食用山楂或山楂茶等可保健养生、帮助消化,可起到预防和减轻糖尿病并发症的作用。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山楂能降血糖吗?糖尿病患者可以吃山楂吗,有哪些影响吗?
感谢邀请。
山楂并不是有降糖效果的食物,不过山楂对人体也有一定益处,可以适当食用,山楂的升糖指数居中,糖友可以适当吃山楂。
大家都知道东西吃多了胃胀吃点山楂消食,的确没错,山楂中富含多种有机酸成分,能够提高胃酸浓度,提高胃蛋白酶活性,可以加速富含蛋白质食物的消化速度,可以促进油腻食物、肉类食物,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的消化,特别是肉吃多了感觉腹胀堵喉的时候,吃点山楂可以起到不错的消食效果,但如果是非蛋白质型食物,例如植物性食物吃多了不消化,可能吃山楂就起不到更好的效果了。山楂能够促进胃肠蠕动,让松弛的平滑肌紧绷激活,所以,如果食欲不振吃点山楂可能会有改善。我们经常用山楂片给孩子开胃,就是这个道理。
山楂中的维生素C含量丰富,富含黄酮类物质,能够起到不错的抗氧化效果,山楂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不错效果,能够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几率。山楂能够起到抗菌作用,对于对抗大肠埃希菌、金色葡萄球菌都有不错的抑菌效果。
中医学上山楂功效也较多,能够入脾经,开胃健脾,行气散於,可以消食,缓解胃胀腹胀,山楂还有活血效果,能够辅助治疗闭经、血瘀。可以调节高血脂症。不过对于高血糖山楂没有能力。对于糖友来说可以适当食用山楂,但最好不要吃山楂加工制品,因为一般由于山楂酸度较高会加入大量蔗糖,例如果丹皮、山楂片、山楂干等,可以选择用山楂泡水,泡水后食用山楂干。
山楂能降血糖吗?糖尿病患者可以吃山楂吗,有哪些影响吗?
随着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罹患慢性代谢性疾病的人群也越来越多,尤其是糖尿病。大众对于糖尿病尤为关注,由于吃对血糖有较大的影响,糖友们对于了解糖尿病如何吃更为关心。
糖尿病为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病理为机体分泌胰岛素减少或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所致,糖尿病最大的健康威胁是由于血糖不稳所致的血管损伤导致多种糖尿病并发症,降低生存质量,威胁生命。因为吃对血糖有较大的影响,所以糖友们更应注重如何吃。
那么山楂能降血糖吗?糖友们一定要理性,食物不是药物,起不到药物的降血糖作用,山楂亦然,不过合理饮食可以将血糖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避免或延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
作为水果的山楂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因其含糖量不高,对血糖影响较小,且抛开剂量来讲山楂中含有黄酮类物质对糖友有利,所以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吃山楂的,但不要选择含糖的加工山楂食品,如糖葫芦等,亦不可多食。
温馨提示:【薇健康】问答内容原创不易,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我是晓薇,曾于临床工作,然感疾病预防胜于治疗,顾后从事国家慢病非药物生活方式干预课题研究及健康科普宣教工作,希望我的回答能让大家有所获,关注我的今日头条/悟空问答可获取更多健康资讯,如有助于您请点赞支持,有疑问可评论留言!
山楂能降血糖吗?糖尿病患者可以吃山楂吗,有哪些影响吗?
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上,对糖的摄入量有严格的要求,一不小心吃多了糖,或会让血糖升高的食物,都十分不利控制血糖水平。
山楂吃起来酸酸甜甜的。
那糖尿病患者能吃山楂吗?山楂能降血糖吗?
答案抢先看:
山楂中能让血糖升高的糖分不多,糖尿病患者可以吃山楂。
山楂中的黄酮物质,可能预防糖尿病,但山楂降血糖的剂量要求和作用机理都不明确。
【山楂的含糖特点】
每100g鲜果中含碳水化合物量达22.1g。
在几个品种中:
山楂鲜果的可溶性糖平均含量约为10g,主要由果糖和葡萄糖组成[1],约为4-5g。
而蔗糖、麦芽糖和乳糖含量均非常低,所以山楂吃起来才没有那么甜。
因此:
山楂中能让血糖升高的糖分不多,糖尿病患者可以吃山楂。
【山楂与血糖的关系】
山楂中含有黄酮类物质,可以改善供血系统,对产胰岛素细胞进行调节。
黄酮类物质主要通过增加胰岛素的含量,降低血糖和血清胆固醇。
因此:
山楂可以用于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2]。
山楂能预防糖尿病,不代表它有降血糖功效。
有人做了实验,把山楂水提液和山楂颗粒按高、中、低剂量 (分别30,15,7.5 g/kg)喂养因四氧嘧啶致高血糖的小鼠。
实验中:
1.山楂水提液剂量组,对四氧嘧啶致小鼠高血糖有显著降血糖作用;
2.山楂水提液高、低剂量组,和山楂颗粒各组,无降血糖作用[3]。
3.对链脲佐菌素实验性高血糖小鼠,没有降血糖作用。
因此:
对不同原因引起的高血糖,山楂的作用结果很不一样。
再说,上述起作用的剂量,单独靠吃几颗山楂是远远达不到的。
而且山楂对降血糖的机理和降血糖成分还不是非常清楚,需专业人员去研究。
【总结】
山楂是药食同源的食物,味道酸甜,又能助消化。
山楂是平时挑选水果,零食制品的好选择,它含能升高血糖的糖分较少,而且可以预防糖尿病。
现在山楂对降血糖的作用还不清楚。
就算明确了山楂能降血糖,你想想看:
一颗小小的山楂能起多大威力?
得吃多少山楂才能达到效果?
欲知更多食品健康小知识,欢迎持续关注“超哥话食”!如有疑问,欢迎评论。
参考文献
[1]卢东飞.山楂的营养价值及其利用[J]. 农产品加工,2012,(08):30-31.
[2]李刚,梁新红,葛晓虹.山楂化学成分及其保健功能特性[J].江苏调味副食品,2009,26(06):25-27+30.
[3]张兴燊,梁欣娜,王乃平,江海燕,陈颖.山楂水提液及其颗粒溶液对小鼠血糖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07):1805-1806.
作者:谢苗嘉 赵力超
山楂能降血糖吗?糖尿病患者可以吃山楂吗,有哪些影响吗?
食物对人们而言最基础的作用就是提供能量,作为人们最喜爱的食品之一,山楂所含的热量并不低,一个山楂的热量就接近10千卡,5个山楂就相当于2两的苹果或桃子了,所以,食用山楂只会升高血糖,而不能降低血糖;但是,这并不妨碍糖尿病患者食用山楂,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少吃点”!
不知道哪里来的言论,说山楂能够降低血糖,但实际上却是虚假信息,这些言论于人无益,千万莫再宣扬;虽然一些食物确实含有某种能够降低血糖的成分,但是这些降糖物质在食物中存在的剂量却是极少的,对于人们来说犹如杯水车薪,完全起不到降糖的作用;
要说山楂有益于糖尿病患者的作用,那么也只是因为它含有着丰富的膳食纤维和果胶,这些物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血糖的增长幅度,并起到缓解患者病情的功效,可惜的是,山楂这东西,吃的多了血糖会升高,吃的少了也达不到上述疗效,所以,还是别指望它对糖尿病患者能有多大的帮助了!
另外,我们还要给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到各位:
1、每次食用山楂的数量最好不要超过9个(约为90千卡的热量);
2、每多吃一个山楂都需要相应的减少一部分主食的摄入,以保证每日所需总热量不变;
3、血糖水平控制欠佳的患者尽量不要食用山楂!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