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祛湿气的方法推荐?

求各位能否分享一下祛湿气的小妙招,谢谢各位了

要想祛湿,就要先弄清楚湿气的由来和习性。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痰湿是如何生成的?

简单来说就是,“痰湿源于肾,动于脾,客于肺”。

因此,人只要生命活动不停歇,就一定会有湿气产生!

要如何理解?

作为正常人来说,随着我们的年龄不断增长。那么,生痰湿几乎就不可避免。这也就是说,只要我们的生命活动还在继续。那么,就一定会有湿气。

因为这在中医理论中来看。痰湿的生成,几乎是和我们的脾、肺、肾三脏的功能退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用古名医李梴的话说就是:“痰源于肾,动于脾,客于肺”。

  

我们的脾:主受纳食物和化生水谷精微、气血。然而,我们的脾的运化之能,是会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减弱的。于是,此时的水谷,不化精微,反而成了痰湿。原本已有的精微也会输布不及,从而白白地酿成了痰湿。

我们的肺:主一身水液的输布。而肺的功能会随年龄的不断增长而减弱,那么肺输布水液的功能也势必会降低。于是体内津液不得化散,就白白地生成了痰湿。

我们的肾:主全身水液的代谢。当我们的年龄在不断增大,那么肾的蒸腾代谢水液的能力就会日渐不足。于是,就会在体内形成痰湿。而肾的这一代谢水液功能的退化,基本上是生命进程使然,是大势所趋,任谁也改变不了。

因此,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想尽各种办法减少痰湿的生成。以下,就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所在:

  

① 护脾

1> 我们的脾,怕过饱。要是吃得太饱,脾就无法及时地运化,这样就会有痰湿生成。而痰湿也会反过来阻碍脾的功能发挥。

2> 我们的脾,怕过饥。过饱不好,过饥照样也不行。脾胃主受纳水谷和运化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反过来,本身也能养脾胃。

3> 我们的脾,怕思虑。若是过度地思虑,就会让脾气郁结,从而徒生痰湿。

4> 我们的脾,怕寒凉。以脾阳为要,脾阳一旦受寒或是受伤,那么脾的运化之机也会为之滞涩。所以我们不能贪食凉食。

  

② 护肺

1> 我们的肺,怕不动。肺的宣肃之能,需要经过适当地锻炼才能长盛不衰。若是长期不动弹,无疑就会降低肺的基本功能。

2> 我们的肺,怕干燥。肺为娇脏,天生就喜欢水润。所以我们所居住的环境,还需恰当地湿度才行。

3> 我们的肺,怕感冒。无论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这都会影响肺的宣降功能。

4> 我们的肺,怕吸烟。肺,本就喜润勿燥。而香烟,恰恰是燥性之品。在不经意地吞云吐雾间,就是在绵绵不绝低损伤肺阴。

③ 护肾

1> 我们的肾,怕熬夜。熬夜,就会损伤肾水,从而损伤我们的肾阳。

2> 我们的肾,怕过劳。过度劳泪会损耗我们的肾气,若是长此以往,就会亏耗肾精,从而补养不及。

3> 我们的肾,怕纵欲。纵欲过度,就会徒伤肾阴和肾精。最后就会降低我们一身的各项机能。

4> 我们的肾,怕着凉。着凉,其直接影响,就是损伤肾阳。

在这里,分享一个祛湿的小方法,能应对多种身体症状:

在大家固有的印象中。祛湿,可能会首选红豆和薏米。其实,在我们的厨房里,有一种小材料比薏米更好,这就是花椒。

就比如说,国医大师陆广莘就有用花椒煮水泡脚的习惯。用来驱寒邪、祛湿邪,相信也有不少人用过。

接下来,要给大家分享的是,一个出自道家的小方法。这其中,用到的材料就包括花椒。

这就是收录于《我说参同契 第54讲》中的一个小方法。原话是:

“用桂圆肉一颗(新鲜的叫龙眼,干的叫桂圆)、花椒六七颗,加上那个艾绒一同打烂,晚上睡觉的时候挑一点点,小指甲面那么大,放在肚脐里就行了。你不要小看我们的肚脐,肚脐会吸收的!”

上述所提及的原料,基本都是药食两用之品。而且都是热性的,通过肚脐吸收后,热进寒退,逼走湿邪、提振阳气。

上述方法,本就是调理脾胃虚寒所引起的肠胃不适等。其实,直白来说,脾胃虚寒就是寒湿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而已。经过不断验方尝试,发现这组方还能有效应对寒湿重,阳虚,畏寒怕冷,宫寒痛经,脾胃虚寒,腹部冷痛、喜温喜按,以及体质虚弱者。

要如何做?

将挑选的七八颗花椒和一颗桂圆肉一起捣碎成细末,两者融合后。再取少许艾绒加入混合。

睡前,将上述处理好的细粉放置在肚脐处,用透气胶布贴上。第二天再取下。

当然,为了达到五脏同调的目的,我们还可以将其加味,加入酸枣仁和枸杞。

当然,如果大家不想配置、难以掌控用量,也可以直接使用成品↓↓↓

有哪些祛湿气的方法推荐?

大家好,这个问题我有发言权,本身我就是一个寒湿重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手脚冰凉,夏天也不暖和,特别怕冷,大便稀,尤其吃点肥肉就全交公粮了。大便次数多,一天有时候三四次。经常流清鼻涕,夏天也少不了。还有我的肩膀疼,经常贴膏药也无济于事。由于寒湿重,胃也千疮百孔。今年疫情严重,也不能出去打工,干脆搁家养养。翻阅了好多资料,锁定了姜。

我开始早饭一小时后熬生姜水喝,午饭一小时后熬生姜水喝,都是空腹喝。由于有晚上不吃姜的说法,我就想能不能熬生姜水泡脚,我想了就行动。我白天喝姜水,晚上泡生姜水脚,为了不让上🔥,我喝水量也加大了,一杯水四百多,我喝最少十杯。晚上泡脚也喝水,边泡边喝,泡脚下来浑身冒汗,像我们北方这两天,还不暖和,我冒汗能把背心给湿了,从头到脚的汗,我感觉浑身暖洋洋,特别舒服。就这样从过了年到现在坚持一个多月了。没有一点点的虚话,好多了。大便有成型的时候,清鼻涕是不流了,肩膀有一定缓解感觉把寒湿赶跑不少,这要坚持的,要每天坚持。我决定今年坚持喝到夏天,都说秋天不吃姜,到时候再说。朋友们记得常来关注我喝姜的效果,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有哪些祛湿气的方法推荐?

怎么用食疗祛湿?

祛湿只能治标,健脾才是治本。湿气重是因为我们的脾胃虚弱引起的,脾是有主运化的功能,那么脾胃能正常地运化水湿,我们体内湿气才不会蕴积,但是脾胃一虚弱,湿气就在体内难以代谢出去,瘀积在口腔,所以我们才会发现舌头边齿痕很重,舌头还比较胖大,这都是湿气在作祟。

那么怎么用食疗来祛湿效果最好呢?第一:用玉米须泡水喝

喝玉米须煮的水可以化暑湿,并且能够利水,消肿,还有开胃的作用,没有任何副作用,绝对是健脾祛湿的好帮手。

第二:进食一些健脾胃的食物

【山药薏米芡实粥】

这个粥既能健脾祛湿,还有补益气血的功效。像一些小孩子,本身脾就易不足,饮食不当,就很容易伤了脾,食欲会衰退,抵抗力全面下降,所以不管是治疗外感还是内伤,都要紧紧守住脾。那么这个粥就可以经常熬来喂养孩子,可以很好地调养脾胃。

第三:黑茶生姜茶

湿气太重祛湿邪,这两味搭配,不仅适合冬天怕冷,对祛湿刮油的效果也是杠杠的。用黑茶中的茯茶最好,平时冲泡不拘于容器,也可以用茶壶冲泡,当然,如果喜欢煮茶喝也最好不过。

关注我!带您正确养生,改善脾虚问题!分享养脾干货!

有哪些祛湿气的方法推荐?

想要祛湿

1.首先就要做到少喝酒,少吃肉,少吃甜食。

2.别吃的过饱,过饱会造成脾的运化不好,湿气内生。

3.跑步,跑步出汗可以帮助你祛湿。

4.用生薏米,赤小豆,冬瓜皮,荷叶,茯苓,陈皮煎水喝。

(此方对脾虚,湿气重的人非常好)

有哪些祛湿气的方法推荐?

我居住在广东肇庆,在一片原始森林半山腰里一个小山村。这里常年湿气很重,特别是春天的时候,广东的“回南天”,让整个山居笼罩在一片氤氲的水汽之中,时间长达一个多月,家具是湿的,衣服是湿的,墙壁是湿的,空气也是湿的。所以对于广东人来讲,祛湿是他们的日常功课,不懂如何祛湿,在南方是没法生存的。

如何祛湿?广东人总结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初来广东觉得不以为然,觉得祛湿是小题大做,在这里生活的时间久了,才知道祛湿的重要性。这里推荐给大家几个祛湿气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本人在广东生活二十几年的经验总结。

南方的天气潮湿,容易产生湿气

方法一:喝祛湿茶。很多人询问祛淡湿茶的配方,其实无需了解配方,现在网上大把现成的祛湿茶,直接使用就好了。

方法二:艾灸。艾草是至阳之物,祛湿扶阳功效明显,具有非常好的祛湿效果,而且没有副作用。

方法三:推拿。这个是见效较快的方法,通过推拿,疏通经络,排除湿气,这个方法强烈推荐,本人就是通过推拿解决了因为湿气重而引起的耳鸣、大腿麻木、四肢乏力等症状。一般来说,每周全身推拿一次,连续三次即可显效。

方法四:拔火罐或者刮痧。通过物理作用,把身上的湿气去掉。这个方法是中国古老的祛湿方法。

方法五:做光波或者蒸桑拿。可以通过大量排汗,把湿气排出体外。

方法六:也是最好的办法了,就是加强锻炼。每天健身半小时,打球也好,跳健身操也好,跑步也好,一直锻炼到出汗为止。

另外,要做到预防湿气,平时少喝冷饮,少吃冰冻食物,少喝啤酒。对预防湿气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因为湿气而带来的疾病是非常的多的,但对于北方人来讲,特别是刚刚到达南方生活的北方人,他们并不了解湿气带来的麻烦,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有哪些祛湿气的方法推荐?

湿气的问题很复杂,最好是咨询中医师,不要自己随便治疗,也不要听信别人道听途说的方子、药物。

哪怕别人亲测有效的,自己也不能拿来就用,因为中医讲究个体化治疗,不同人情况不一样,下药也不一样。我是西医医师,对中医不是很懂,分享下一个中医师朋友“苏叶猫漫画中医”的文章给大家:

1.什么是湿气

湿气其实非常好理解,跟它的字面意思一样,“湿气”就是身体里水液、营养,因过剩或运行失常所产生的一种物质。

打个比方。

我们的身体就像一片大陆,这里分布着平稳的河流。有一天,河水突然暴涨,多余的水决堤而出,这洪水就是“湿气”。

这洪水在人体里泛滥,气血运行就受阻,让人产生乏力、困倦、肢体沉重的感觉。

湿气流注入脾胃,会腹胀、食欲不振;

上犯头目则头晕困重;

下注则小便浑浊,白带增多……

此外还会产生各种小毛病,如肥胖、出油及许多疑难杂症。

所以,湿气的本质,其实是我们身体里的水液和营养,只是后来因故发生变化,转化为湿气。

2.生湿的原因

湿气的产生,比较常见的有四种原因。

第一种,由于逐渐提高的生活水平,大家想吃嘛就买嘛,能吃肉就不吃菜,这种长期高热量油腻的饮食习惯,超出了脾胃所能承受的范围。

久而久之,这些无法被吸收的食物,在脾胃中越堆越多,逐渐就化为痰湿。

另外,酒最易生湿的东西,长期、大量饮酒的人,几乎个个湿气重。

这一类人,现在最常见的。

第二种,现在人们普遍缺乏运动,肌肉得不到锻炼。而脾主肌肉四肢,身体的慵懒,会令脾气懈怠。

因此,长期慵懒使脾胃功能下降,而脾又主管食物吸收和水液代谢,久而久之,食物积存和废水积存,就会生湿。

再加上缺少运动的人,气血流动缓慢,水液代谢效率就低,废水很容易积存下来化为湿。

第三种,很多女性好食寒凉食物,衣物能少穿就不多穿,但这种长期的不良习惯易伤阳气,从而影响水液代谢 ,产生湿气。

换句话说,这一类人就是消耗了太多能量,导致身体代谢效率减缓,积存的水液化为湿。

第四种跟生活习惯无关。在环境非常潮湿的地方生活,比如南方大部分地区,身体不能抵御湿气侵袭,湿气就会存留在体内。

所以四川、湖南等省份,特别喜欢吃辣椒,一顿火锅下来,舒筋活血去湿,而作者虽然也喜欢吃,但多吃两顿就受不了了,就是因为北方太干燥。

3.查查湿气重不重

我整理了简化版的判断湿气的方法,主要看三点:

看舌头:

伸出舌头来照照镜子,每个人舌头上都有一层白白的舌苔,如果你的舌苔是薄薄的能透出红色的舌色,那一般湿气不重。

但舌边有齿痕印,舌苔厚得都看不到舌色了,就表明湿气较重(舌根苔厚正常),基本可以确定腹中多痰湿。

看身体感觉:

湿重的人,常常会感觉身体沉重、慵懒、无力。

大便易黏腻:

湿重的人,大便粘性大,冲完马桶之后,常会留下一条尴尬的轨迹~

符合以上标准,尤其是第一条的人,恭喜你成为了富有湿意的湿人。

4.怎么去湿

按照惯例,我们要讲几个去湿小方了,不过……

湿气重这种问题,看过了第二段:生湿的原因,你就能发现,其实这根本就不算是个病啊。

人们吃着去湿的薏米、红豆、冬瓜、扁豆……这食物确实是去湿的,但又保持着重口懒动的习惯,这就像坐在破洞的船里舀水,实在算不上聪明。

所以,最好的去湿方法,就是减少酒、肉等肥腻食物,增加运动,自然而然就能摘掉湿人的头衔了。

好的,下课~嗯……算了,还是附两个小方吧。

参苓白术丸/参苓白术散:由健脾药+去湿药组成,这是最典型的健脾去湿方,因为脾管着水湿的代谢嘛,边补脾边去湿,就能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这篇文章版权属于头条号“苏叶猫漫画中医”,具体方名可以去关注并查询)

苓桂术甘汤:此方在健脾去湿的基础上,增加温阳药,这是虚寒体质有湿的人专用去湿方,另外,这类人是绝对不可以用薏米去湿,因为薏米性凉,以前讲过很多回……

没有湿气的人,绝对不要吃去湿药,而且也不存在“我吃点能预防以后生湿”这种情况。因为,中药的药性是“有病病受之,无病体受之”,没有湿气的人,喝了去湿药,就会损伤正常的津液,一定要注意啊。

最后提醒:所有中药必须在中医医师指导下进行使用!不要道听途说(包括我这个回答里提到的内容,也要中医师指导使用)!

如果感觉有用,对你有帮助,点个关注,点赞,转发!谢谢大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