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全民偶像苏东坡,为何深受世人喜爱?
“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
执笔之乐,也为苏东坡抒解了许多忧苦时光,酝酿出流传千古的诗词绝唱。
他一生都在官场上跌宕起伏,不是在被贬的路上,就是因乌台案在监狱里,即使这样,也并没有不快乐,只因为他有一生的坚持,有胸怀天下的情怀。
而现今的我们不快乐,大概是人生不如意之十之八九,纵然要面对,也难抵心中苦闷,而苏轼总能将逆境变为顺境,究其原因,还是阅历和心境不够。
苏东坡是才华横溢的诗人,文赋诗词领一代风骚;他是造诣深厚的艺术家,书法绘画俱为经典;他是虔诚的修道者,与佛家、道家缘缘不灭;他是命运多舛的官员,宦途擢谪起伏不断;他是热爱美食的吃货,创造诸多名菜传承至今;他是狂热的建筑师,所及之处留下诸多市政工程;他是百姓之友,三教九流贩夫走卒皆有交集。
正所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北宋的全民偶像苏东坡,为何深受世人喜爱?
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历史,光华灿烂,这其间出没的文化墨客数不胜数。为何苏东坡独得众人追捧?
有书君认为,这得益于苏本坡的文学贡献和豁达个性。
一、 苏轼的文学贡献。1、 “廷臣无出其右”。
苏轼才华纵横。他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宋孝宗在为东坡文集所写的《御制文集序》中称他:“一时廷臣无出其右。”这位皇帝老儿认为苏东坡的才华其他大巨都比不上。
苏轼的才名不仅在当朝传扬,在辽、西夏、高丽等国也早已广为传颂。
在一次外交宴会上,辽国使臣刘霄高声朗诵:“痛饮从今有几日,西轩月色夜来新!”并热情邀请苏轼满饮杯中之酒。
苏轼不无惊异地写道:“虏也喜吾诗,可怪也。”
可以说,作为北宋艺术才华最全面之人,苏轼对增进宋朝与周边各国的文化与情感交流起到了推动作用。
2、 苏轼的文学贡献。
我们都学过宋词《明月几时有》,也听过由这首词改编的歌曲。这首朗朗上口、意境深远的词就由苏轼写就。
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其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几千年后还被国人诵唱。
苏东坡的豪迈词风,转变了词的文学地位。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他强化了词的文学性,弱化了词对音乐的依附性,为后代词人指出“向上一路”。
正是在他的倡导下,宋词的体式和内容得到了很大的扩展,使得宋词得以与唐诗一并发扬光大。
二、 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有句名言:“守其初心,始终不变”。他在曲折坎坷的一生中,始终泰然自若,豁达乐观。
正如他在其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所描绘的那样: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的一生,是漂泊的一生。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苏轼四十三岁时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在黄州,苏轼住在江边的一间简陋小房里,没有积蓄没钱吃饭,苏轼不得不亲自下地耕种。
面对生活上的窘迫,苏轼并未将身外之物的多寡看在眼里。江边小屋他住的十分快活,黄州贱如泥的猪肉他也吃的津津有味。
还给后人留下著名的“东坡肉”食谱。
重回朝堂后不久,苏轼因新旧党争再次被贬,当时的他已经是个五十九岁的老人了。
在被贬的路上苏轼还曾写诗表扬自己“浩然天地间,唯我独也正”,到达惠州。
面对前来迎接他的惠州百姓,苏轼大为感动“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
绍圣四年,时年六十二岁的苏轼再次被放逐到海南儋州。
宋朝时的海南还是荒凉的蛮夷之地,被贬至此处的苏轼并未一蹶不振,而是扎下根来,办学堂,兴教化,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成为儋州文化的开拓者。
在儋州,他写下“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来表达对儋州之地的热爱。儋州并未成为苏轼人生的埋葬地,而是成为了其幸福的源泉。
苏轼将他的三次被贬经历看作他毕生的事业,“问汝平身事业,黄州惠州儋州”。
与一般的文人因为愁苦而“长太息”不同,苏轼善于苦中作乐,他的豁达与通透得到更多人的喜爱。
三、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苏东坡趣味轶事很多,有次他与王安石同行,见到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王安石出上句戏曰:此墙东坡斜也!苏东坡大笑,随之对曰:是置安石过也!
东坡挚友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 大磬( 木鱼)之下。
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心里一转计上心来,故意说道:“今日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
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说出下句: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抚掌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来共享吧”。
苏东坡陷入“乌台诗案”的那次差点丢命。在被钦差捉拿进京时,家里人一片哭声,苏东坡居然还有心情给大家讲故事。
并在故事中杜撰了一首诗,苏夫人听了,破涕为笑,这首诗最后两句是:“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一个人若有才而无趣,那是高冷;若无才也无趣,那是蠢笨;若无才而有趣,那是耍活宝……苏东坡却是那种极有才加极有趣的人。
苏东坡这样才华横溢而又通透有趣,得到众人的追捧也在情理之中。
诗人余光中曾说过:“旅行,我不想跟李白,因为他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
我也不想跟杜甫,因为他太苦哈哈;而苏东坡就很好,我们可以做很好的朋友。”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北宋的全民偶像苏东坡,为何深受世人喜爱?
成就多,质量高,性格好。
北宋的全民偶像苏东坡,为何深受世人喜爱?
抱庸凑个趣来。
苏东坡是才子的代名词,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在英雄辈出、群星璀璨的历史天空,东坡先生红了上千年。成功之人自有过人之处,苏东坡一枝独妍长开不败的奥秘究竟是什么呢?我想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一是多才多艺。人有一技之长即可傲行于世,东坡先生却是诗书画三绝兼于一身,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全能型运动员”。谈及东坡才艺,离不开以下几个关键词:①唐宋八大家。②开一代豪放词风。③书法。④绘画。⑤苏堤。⑥乌台诗案。⑦东坡肉。文学家、诗人、书法家、画家、贤臣干吏、历史名人、美食家,这就是立体的苏东坡,够不够华丽?
二是世人推崇。后人论及文人,似乎口径都很统一,对苏东坡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董其昌评其《赤壁赋》文章及书法,“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燮星期《原诗》评价为:“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更过分:“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抱庸认为,东坡诗不胜陆游,词不出稼轩,书不压蔡襄,画不及张择端,政不如王临川,但因诸艺兼通,所以总评尤佳,其中可能也有后人过于吹捧拔高的成分。
三是得益于教科书。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教科书中,收录了苏东坡较多的诗文,其中诗歌4首――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 、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而词作更多,仅初中阶段就有5首:<记乘天寺夜游> <水调歌头> <江城子>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定风波>。另外还有赤壁赋、石钟山记等数篇散文。对艺术每个人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如此密集的灌输度,苏轼想不出名都难。只能说,当初这些编印教科书的专家学者,有不少“东坡粉”。
抱庸浅谈。(图片均自网络)
北宋的全民偶像苏东坡,为何深受世人喜爱?
在中国古代的大文豪中,再没人有苏东坡那样高的人气了。甚至有不少美女感慨,如果能够穿越到苏东坡生活的那个朝代去的话,一定要嫁给他。
(苏东坡)
那么,苏东坡为何能够获得那么大的追捧呢?关于这个问题,回答的人很多,讲的道理也很多。我这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研究一下。
一、苏东坡没有“文人相轻”的毛病。
文人能写出相当不错的文章,才华比一般人都高。但是,自古以来,文人都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文人相轻”。也就是说,都觉得自己的文章最好,瞧不上别人的文章。都觉得自己比别人厉害。曹丕在《典论·论文》就直截了当地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但是,苏东坡却没有这样的毛病。班固和傅毅的文章差不多,但班固非常看不起傅毅,说他“下笔千言,不知所止”。苏东坡的文章在那个年代完全没有对手(就算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很少有文豪是他的对手)。那时候流传一句话“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根”。就是说,你要想扬名,想当官,就应该学苏东坡的文章,由此可见,在当世苏东坡的文章就非常厉害了。
但是苏东坡并没有因为自己写得好,就瞧不上其他人。他不遗余力地表扬过很多人,总之你从他身上看不到他轻视别的文人的那些东西。
民间传说中,苏东坡与两个人的故事被广为流传:一是苏东坡与苏小妹的故事;二是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苏东坡与苏小妹的故事,大体都是写文章,而几乎每次苏东坡都写不过苏小妹。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则是说苏东坡在说话机锋上,经常输给佛印。比如苏东坡和佛印曾谈到,各自在对方心目中是什么。佛印说,你在我心中是一尊佛。苏东坡则说,你在我心中是一团牛粪。苏东坡觉得很得意,自己占了佛印的便宜。回去给苏小妹一讲,苏小妹却说,哥哥是吃亏了!苏东坡问为什么吃亏?苏小妹说,心中有佛,看别人就是佛;心中有牛粪,看别人就是牛粪。
这些传说故事,总之都是苏东坡在苏小妹和佛印面前灰头土脸。而事实上,这些故事其实是不存在的,连苏小妹这个人也是没有的。但是,这些故事为什么能广为流传呢?正是因为苏东坡从来没有轻视过其它文人的表现。
(传说中的苏小妹)
二、苏东坡没有“他人即是地狱”的狭隘。
苏东坡因为性情直率,得罪了不少人。前期他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很不高兴他。中期因为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司马光又不高兴他。后期他因为在影响力上大于章惇,章惇也不高兴他。因此,王安石、司马光、章惇等人,都极力贬低苏东坡。苏东坡一生颠沛流离,与这三个人对他的整治,不无关系。
很多文人都是很狭隘的,都是很记仇的。但是恰恰苏东坡没有这种毛病。他对朋友很好,对他的敌人也很好。王安石整他,但是司马光上台,王安石倒霉后,他又为王安石说话,还说王安石的新法有很多是好的,不应该全部废除。章惇把他贬谪到海南岛。后来换了皇帝,章惇倒霉被废黜,苏东坡重新获得重用的时候,返回的路上,他还非常关心章惇的身体,把一种去除湿热的药方送给章惇,希望章惇健康长寿。
(王安石)
三、苏东坡没有“明朝散发弄扁舟”的矫情。
中国古代的文人,一方面对仕途经济极为热衷,每天都想着受皇帝召见,得权贵器重(比如李白,极力巴结韩荆州,写出“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这样巴结人的诗句。比如杜甫,也写出过“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这样的诗句)。另一方面,如果皇帝或者其他权贵不重用欣赏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且放白鹿青崖间”,或者“明朝散发弄扁舟”。表示要寻仙访道,不与权贵合作。但是像李白这样的,刚说完不与权贵合作,永王要用他,他立刻又写出“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这样的诗句。
但是,我们看看苏东坡写的那些诗文,就从来没有这样动不动就去访道求仙的矫情。因为不矫情,后人都觉得他真实,与他的距离非常近。
(参考资料:《宋史》)
北宋的全民偶像苏东坡,为何深受世人喜爱?
好玩的国学的回答,好玩有趣又有料!
苏东坡的意义!
一千个苏东坡就有一千个读者,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喜欢苏东坡的理由。
苏东坡是立体的,是多棱的,是复杂的。它是五味调和的美味鸡汤,是垂挂于天边的七色彩虹。
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儒家;
是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道家;
是放下执着得大解脱的佛家。
他是中国文人的理想,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他的存在满足了中国人关于幸福、快乐、乐观、幽默、才华横溢、风神潇洒所有的想象。
“做人当如苏东坡”“嫁人当嫁苏东坡”,“人生若有不快乐,只是未学苏东坡”,苏东坡到底有什么魅力,让上千年来的中国人如此神魂颠倒?
林语堂先生在其名著《苏东坡传》中,传神地描绘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异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如此丰富多彩的人,叫我们如何不爱他?
上帝给了苏东坡无与伦比的才华;儒道佛三教的融合给了他高出天际的思索;时而一帆风顺时而横遭贬谪的生活又给了他坚忍卓绝天性乐观的性格;甚至月老都偏爱他,给了一生三个最爱的女人。
如此传奇如此达观如此红粉,叫我们如何不爱他?
喜欢他酒后狂醉的样子。沉浮于酒中,这本身就是一种有趣的生活方式。而苏东坡就是把这种生活方式写成诗的男人。苏东坡是一个酒量不大的酒鬼,更是喜欢发明美酒的人。苏东坡在不同的地方,都会发明新酒,有万家春、罗浮春、真一酒等。他酒量不大,属于一喝就醉一醉就墙走我不走的那种。但苏东坡同李白一样,总是在醉后写出名篇来,给我们一种醇香的审美体验。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酒醉的苏东坡在精神上遇到了他的心灵导师庄子。庄子告诉他,我们的不自由,在于欲望和身体,真正的自由是“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大逍遥。所以,人生常常身不由己,既然如此,何不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但苏东坡毕竟是红尘中人,他热爱生活,热爱当下的种种快乐,陶渊明般的田园生活,只是他酒后的梦而已。
喜欢他美食家的生活艺术。热爱生活的人必定是吃货,吃货也必定热爱生活。苏东坡就是吃货与生活艺术家的合体。春天他发现剧毒的河豚竟然是人间美味;在黄州他发现无人问津的猪肉滋味悠长,做成的东坡肉简直可以引得佛跳墙;在惠州他吃不起羊肉,干脆买了羊脊骨烤着吃,他极有可能就是“羊蝎子”的发明者。上千年,他的美食美酒来满足了多少饕餮客的欲望。而哄好自己的胃,是热爱生活的最低需求。
喜欢他打不死的小强的样子。苏东坡天生就带着天府之国男人的坚韧与喜感。生活就像一场冗长的农事,就像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但苏东坡相信,只要干不死,死了也要干,终有收获希望的那一天。苏东坡在政治上一直被贬,但他骄傲的恰恰是在被贬的蛮荒之地的生活。他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漳州”。
苏东坡在每一个生活灰暗或阳光的时刻,都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的心态,他总能在无趣的生活中搞点情调出来。随遇而安有时候也是一种抵抗生活的能力,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中,苏东坡越是觉得快乐。在惠州他竟然发现荔枝的美味,做惠州人的特权就在于“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在更加偏远的海南,他竟然沾沾自喜,因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我被贬得很远,但我有你们看不到的风景。在苏东坡看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其实就是无法回程的旅程,何不顺其自然?
喜欢他幽默风趣口吐莲花的样子。苏东坡是快乐的制造者,是北宋第一段子手。他喜欢幽默,喜欢自嘲,喜欢在无趣的生活中制造点笑料。他和苏小妹的故事,与佛印的调侃,与秦观的传说,他取笑张先八十岁娶十八岁女郎的婚事,“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名句,至今依然成为文人们高雅的性段子。
这样一个有滋有味有情有趣的男人,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呢?
喜欢他宽容大度的样子。宽容是一种豁达的心胸,是一种敦厚的品质。一个优秀的男人除了有宽厚的臂膀,还要有海阔天空的胸怀。东坡就是一个极为随和的人,他眼里无一不是好人,他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眼见天下无个不好人!”这是一个温暖的男人。
他能与政敌推心置腹,王安石和司马光把他搞得很惨,但他仍然给他们以极高的评价。当年把他搞得很惨的好朋友宰相章惇遭贬,其子写信试探他一旦掌权后将如何处置他的父亲,苏东坡大度地说,“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减也。但以往者,更说何益?”以前的事情都过去了,“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是多么宽广的胸怀。
喜欢他才华横溢的样子。有才的男人总是惹人爱慕,更何况是苏东坡那样不世出的天才。他总能写出你心里所想但笔下所无的东西。他的作品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写出了我们普遍的情感,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的生活哲学。
他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他写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与达观;
他写出了“莫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自信;他写出了“心安之处是吾乡”的随遇而安;
他写出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人生感喟;
他写出了“人似秋鸿有来信,事如春梦了无痕”的悲伤;他写出了“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的时间之
叹;
他写出了“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生命哲学。
他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深深镌刻在我们心里,伴随着我们的快乐,我们的悲伤,我们的怅惘,我们的希望。
喜欢他表面坏坏实则是一往情深的样子。宋朝官员喜欢喝花酒,喜欢漂亮的多才多艺的姑娘。苏东坡这种文艺细胞爆棚的男人,怎能落于人后?他曾经为歌女写词,为歌妓赎身,曾经带着姑娘漫游西湖调笑和尚。他是个人见人爱的“坏男人”,他的眼神像梁朝伟;他的脸庞像金城武;他的身材如甄子丹;他的随性像古龙。
他集中了女孩们关于有趣的男人所有的想象。但他又是一个深情款款的男人,他只爱他的妻子,她为王弗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悼亡词;他为王闰之写下“泪尽目干,旅殡国门,我实少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的挽歌,为最后一任妻子王朝云写下“佳人相见一千年”的思念。
他是多情的深情的守身如玉的丈夫,如此男人有谁会不喜欢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