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蛋白尿是不是肾衰竭了?

应该怎么办?

出现蛋白尿是不是肾衰竭了?这个问题已经有好多个前来拿尿常规化验单的患者问我了,一些患者看到他们尿常规化验单上尿蛋白阳性,总会怀疑这是不是就是肾衰竭的前兆。其实,对于尿常规出现蛋白尿我们无须紧张,更不要一下就怀疑到肾衰竭的头上去,引起尿蛋白的原因有许多,下面我就跟大家聊一聊这个蛋白尿的有关问题。

首先,我们先来说一下什么是蛋白尿

蛋白尿,顾名思义就是在尿液中检查出蛋白质。因为在正常情况下,也就是我们的肾脏功能正常的话,那么血液中的蛋白质在经过肾脏的时候,我们肾脏中的肾小球就会将许多蛋白质过滤掉,这是因为肾小球它有一个毛细血管滤过膜,这个过滤膜可以通过孔径屏障和电荷屏障作用,将血液中一些相对分子质量、高相对分子质量的清蛋白、球蛋白等过滤掉。而另外一些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蛋白质可以自由通过过滤膜,但是大部分(95%)也会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这样在我们排出来的尿液中蛋白质含量是很少的,一次随机尿中蛋白质含量也就是0~80mg/L那样,这样尿常规的尿蛋白定性试验是测不出来的,所以这个定性结果是阴性。

但是如果因为某些原因造成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超过100mg/L的话,那么这个尿常规的蛋白定性试验就会显示阳性,这就是平时我们说的蛋白尿。

出现蛋白尿是不是就预示着肾衰竭呢?

前面开头已经提过,出现蛋白尿的原因有许多,虽然说肾衰竭会出现蛋白尿,但是出现蛋白尿并不就是肾衰竭引起的,可以说出现蛋白尿时离肾衰竭还有一段很漫长的道理,除非肾功能继续恶化,那么才会导致肾衰竭。那么,引起蛋白尿的原因有哪些呢?主要有生理性蛋白尿以及病理性蛋白尿。

●一、生理性蛋白尿

顾名思义,生理性蛋白尿不是由疾病引起的,也就是说肾脏是健健康康的,并没有出现任何的问题,只是由于我们的机体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所造成的蛋白尿。

比如我们如果进行了剧烈的运动,又或许发热、低温刺激、精神紧张等生理状态时,就会引起我们肾脏血管痉挛或者充血,这样就会暂时性造成我们肾脏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那么这个时候一些就会进入到尿液中,只要这些影响因素消除了,那么蛋白尿的症状也会自然消失。

另外,一些体位性的改变也会造成蛋白尿。比如我们直立时出现蛋白尿而卧位时蛋白尿又消失,这可能是由于我们直立时间过久,造成肾脏下移,之后导致肾静脉扭曲出现肾静脉淤血,淋巴、血流循环受阻,于是就使尿液中出现蛋白尿。

最后,如果我们的尿液中混有一些血液、脓液、黏液,又或者女性朋友尿液中混有白带、月经血,男性朋友尿液中混有精液、前列腺液等,也会造成尿液的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

●二、病理性蛋白尿

顾名思义,这个病理性蛋白尿就是由某些疾病引起的,这个又可以分为肾性蛋白尿以及肾后性蛋白尿。

1、肾性蛋白尿就是肾脏出现了问题,从而导致出现了蛋白尿,其中又可以分为肾小球性蛋白尿和肾小管性蛋白尿。

①肾小球性蛋白尿就是因为肾小球的滤过膜因为炎症、免疫、代谢等因素造成损伤,之后使得滤过膜的孔径增大、断裂,又或者静电屏障作用减弱,这样就会有许多蛋白质从过滤膜中漏进来到尿液中。最常见的疾病就是肾病综合征、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还有问题中提高的肾衰竭。另外,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等疾病,也会引起肾小球性蛋白尿。

②肾小管蛋白尿就是具体重吸收功能的肾小管受到了感染、中毒损伤,又或者因为肾小球疾病导致重吸收能力下降或者受抑制时,而造成一些相对分子量较小的蛋白质不能被有效重吸收,从而导致尿液中出现蛋白质。最常见的疾病就是间质性肾炎、肾盂肾炎、肾小管酸中毒、重金属中毒、药物中毒、肾移植造成排斥反应等。

2、肾后性蛋白尿就是指不是肾脏疾病引起的蛋白尿,而且肾脏之后的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疾病引起的。比如常见的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精囊炎、宫颈炎、慢性盆腔炎、盆腔肿瘤等,还有泌尿系统结石、结核、肿瘤等也会造成尿液中出现蛋白尿。

因此,并不是说出现蛋白尿就是疾病引起的,更不能说一出现蛋白尿就是肾衰竭引起的,也有可能是生理性原因引起的,或者是一些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疾病引起的。而且有一点我也不要忽略,那就是这个尿常规的检测是通过试带法检测,这个也容易出现假阳性结果,比如尿液的PH>9时,可造成假阳性;试带浸渍时间过长,使反应颜色加深,也会造成假阳性;还有服用了一些药物像氯已定、奎宁丁也会造成假阳性。

所以,出现蛋白尿并不一定就预示着肾衰竭,这个还需要结合其他的检查,比如生化检查、血常规检查等,才能确认是否是肾衰竭引起的蛋白尿。

作者寄语:很高兴为大家科普健康的相关知识,我是左撇子说医,每天用简单的语言为你科普专业的医学知识,码字不易,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就帮我点个赞!如仍有疑问,可以评论区留言,欢迎大家关注、转发,谢谢大家支持!

出现蛋白尿是不是肾衰竭了?

出现蛋白尿=肾衰竭?

如果尿检发现尿蛋白,需要自己引起足够重视,到肾内科就诊。如果存在持续蛋白尿,则是肾损害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那么出现尿蛋白,是不是肾衰竭呢?尿蛋白和肾功能衰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下面我们就来全面分析一下尿蛋白检查的各种情况。

蛋白尿的概念:

1、蛋白尿:成人蛋白尿定量大于150mg/天,儿童大于300mg/天

2、肾病范围蛋白尿:尿蛋白定量大于3.5g/天,也称大量蛋白尿

3、微量白蛋白:白蛋白量在30-300mg/天

蛋白尿的分类

1、假性蛋白尿

以下这些原因不是真正意义的蛋白尿

1)体液污染:血液、月经、脓液、精液、肿瘤分泌物、炎症分泌物

2)尿液放置时间太长,冷却后结晶析出

3)乳糜尿

2、生理性蛋白尿(一过性)

1)功能性:因为寒冷、过度紧张、剧烈运动、发高烧

2)直立性:青少年、体型消瘦,直立位蛋白阳性,卧位平躺一段时间消失,这种情况蛋白量小于1g,可以做直立位试验检查

3、病理性蛋白尿

1)肾实质:因肾小球以及小管损伤引起,这是最常见的

2)肾淤血:静脉栓塞等原因

3)血液中异常蛋白:肌红蛋白、本-周蛋白等从尿液排出

蛋白尿的检验

1)尿常规中的蛋白:

这是一张尿常规化验单,画红线的部分是尿蛋白的测试项目,正常情况是阴性的,也有的用-表示。

±表示弱阳性,有的医院用的英文trace、有的医院用微量代表,这些都是一个意思。再往后浓度变高就用+,++,+++,++++这样表示,加号越多,表示蛋白浓度越高。

尿常规检查一般要求晨尿的清洁中段部分,也就是起床后的第一次尿,这时候尿液浓度比较高,更容易反映问题。

尿常规中尿蛋白是定性检查,反映的一次性的浓度,有时喝水太少导致尿液过度浓缩,或者尿道口因为分泌物污染,正常人也可以出现微量,甚至1+的情况,或者是刚才所讲的发热、运动后等,为了避免误诊,应该消除外因后复查几次,而不是一次尿常规立刻就吓到瘫软。

在监测蛋白时,有时存在常规中尿蛋白定性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有不相符合的情况,以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准。

2)24小时尿蛋白定量

尿蛋白总定量评价的金标准,目前各大指南中的治疗方案制定,基本都以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标准。

不像尿常规中尿蛋白定性检查受到喝水量等影响,24小时定量包括一整天所有排泄的蛋白量,它不会受到喝水量、尿量的影响。

但是24小时尿留得对才能留得准,具体24小时怎么留,可在悟空问答中搜索“24小时尿液检测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3)微量白蛋白

尿白蛋白是总蛋白尿中的一个重要成分,这个项目主要用于肾病早期阶段的蛋白量评价。

微量白蛋白比尿总蛋白更为敏感,可以作为高血压、糖尿病这类肾脏病高危人群早期肾脏方面的检查,更有利于及早发现肾病苗头。

对于已经有明显蛋白尿的患者,更适合采用24小时尿蛋白检测。

4)尿蛋白肌酐比

经常有患者问,24小时留得太麻烦了,有没有比24小时更方便的尿蛋白定量方法呢?

可以考虑尿蛋白肌酐比。

目前很多研究表明尿蛋白肌酐比可以作为监测尿蛋白排泄情况。2005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海燕教授发表在《中华肾脏病杂志》一篇研究显示,尿蛋白肌酐比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有比较好的相关性,为了减少肾友们活动对结果的影响,测定晨尿的尿蛋白肌酐比最好。

5)肾小管检查中的蛋白

尿β2-微球蛋白、尿α1-微球蛋白、NAG酶这几项都是常用于肾小管损伤的检测项目,肾小管损伤时,这些值会升高。

6)尿蛋白电泳

这是区分尿蛋白来源于肾小球还是肾小管的一个检查。

通过尿蛋白电泳,我们能了解尿蛋白中的低分子、中分子(主要是白蛋白)、大分子蛋白的比例,通过此测定可以估计肾脏病变的位置是肾小球还是肾小管或者二者都有。

一般来说,中分子和大分子蛋白,多见于肾小球病变;小分子为主的蛋白尿(比例大于10%提示异常),常见于肾小管病变;而混合性蛋白尿(各种蛋白都有)则多见于肾小球与肾小管同时有病变。

举个例子:一个患者的尿蛋白电泳化验单显示:

小分子蛋白54%,白蛋白43%,大分子蛋白3%。这就提示以小分子蛋白为主,是肾小管来源的尿蛋白。

出现蛋白尿是不是肾衰竭了?

大家好,我是一名从业多年的肾内科医师,这个问题我非常喜欢。不仅仅是因为它在我的专业范畴,像平时也有很多蛋白尿的患者来就诊时会咨询到这个问题,所以今天很乐意来为大家答疑解惑。那么在正式解答之前我先给各位看官先吃下一颗定心丸,出现病理性蛋白尿确实很大可能是肾脏出现了问题,但这不代表就肾衰竭了,这二者是不能划等号的。我之所以敢这么自信的在这说,下面正文的内容将告诉大家答案。

什么是蛋白尿?

●咱们其实从简单的字面意思也能看出,也就是说你的尿液中含有蛋白质咱们就称这种情况为“蛋白尿”。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肾脏的肾小球具有滤过功能、肾小管具有重吸收功能,大家不明白什么是滤过什么是重吸收不要紧。你只需记住,正是因为这两大功能,所以我们健康的人尿液中蛋白量是很少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这种情况下咱们去化验一个尿常规,蛋白质那一栏也是显示“阴性”。

●那说完了正常的现在来说说异常的,也就是说什么情况才可以称为蛋白尿呢?也就是说如果你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个化验项目)做出来大于150mg,尿蛋白定性实验为阳性,那我就可以称此尿为“蛋白尿”。那要判断自己有无蛋白尿我告诉大家观察自己有无泡沫尿其实并不准,因为主观因素影响太大,咱们通过尿常规检查、尿蛋白/肌酐比值、24小时尿蛋白定量试验这几个化验项目均可知晓。

●那么就像事情也有个轻重缓急一样,其实蛋白尿它也有个轻重之分。所以在临床上咱们根据尿含蛋白量的多少可以划分为四大种。第一种,即微量白蛋白尿,也就是说24小时尿蛋白量为30-300mg,多用于早期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的诊断(本质就是肾小球硬化所致);第二种,就是轻度蛋白尿,也就是说24小时尿蛋白量少于1g,这种情况可多见于功能性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肾小管间质性蛋白尿、慢性肾小球肾炎等疾病。

第三种,就是中度蛋白尿,也就是24小时尿蛋白量为1-3.5g,这种情况可见于各种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这最后一种,就是重度蛋白尿,也就是说24小时尿蛋白量大于3.5g,这种情况多见于各种原因(如IgA肾病、微小病变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以及其他继发性肾脏病等)所致的肾病综合征。

为什么会出现蛋白尿?

●其实上面这个小节中我给大家谈到,我们之所以不出现蛋白尿是因为肾小球具有滤过功能、肾小管具有重吸收功能在发挥作用。那么接下来咱们再把这两个知识点细化来看看。有的朋友可能会想,这到底啥是肾小球啊?我举个例子给大家听,我们住的房子最基本的结构是“砖头”组成,同理肾小球也是一样,它就是我们“肾脏”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对于肾小球的理解,大家不要以为它还真是一个球,咱们可以用立体的思维将它想象成一个“球状”。从微观结构来讲,肾小球它是由许多的小动脉具体的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弓形动脉、小叶间动脉等所构成的一个团状结构。上面谈到的这些小动脉的血管壁它又是由内皮细胞、基底膜、脏层上皮细胞(足细胞)所构成。这时候咱们展开来思考,它其实就是一张具有半透膜性质的滤过膜。

●这个滤过膜有什么作用呢?也就是说在肾小球内压的作用下,我们身体内像肌酐、尿素、尿酸等小分子代谢废物就会被轻易的过滤出去,从而排除体外,大家也可以理解成这是肾脏在排毒,因为这些代谢废物咱们也可以理解为毒素。现在重点来了,为什么蛋白不会被这张半透膜所过滤出去呢?咱们回过头看看我上面所讲到的“脏层上皮细胞(足细胞)。最大的功臣就在这里。因为这个足细胞是终末的分化细胞,它可以通过稀疏的足突附着在基底膜上。而足突间裂隙由一层膜所封闭。

●就有相关的研究显示,足细胞有多种列隙蛋白(具体的如Nephrin、Podocin等),这些蛋白质分子它们相互插入构成了{肾小球滤过屏障的“分子筛”}。注意注意注意,它就是防止体内中、大分子量蛋白漏出的重要分子屏障,而一旦这些裂隙膜蛋白因疾病的原因导致缺乏或突变就会引起“蛋白尿”。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蛋白尿的一个逻辑思路。由于这一小节的内容中涉及到挺多的专业术语以及一些生理、解剖学知识 ,在理解方面可能有些朋友不太懂,我其实就是把这个道理讲给大家听,大家知道个结果即可,不理解也没关系。

专业解读:为什么出现蛋白尿不能与肾衰竭划等号?

●蛋白尿的基本概念与具体病理生理机制我上面已经通过两个小节为大家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下面我再来给大家说说何为肾衰竭。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说法就是对健康产生影响的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的肾脏损害如果时间大于等于3个月,那就是慢性肾衰竭,如果时间小于3个月,那就还是划分为急性肾衰竭的范畴。

●那么怎么去评定你有没有肾衰竭呢?咱通俗点说就是“肾功能出现了下降”,举个例子如病人出现少尿、无尿、水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或者肌酐、尿素、尿酸等等肾功能化验指标升高。也就是说我诊断你有没有肾衰竭不是靠蛋白尿来评定的,而是根据你的肾小球滤过率、肾功能等来考虑,你出现蛋白尿只能说是你肾脏的机械屏障、电荷屏障出了问题,但不代表会出现肾功能出现了衰竭,所以这二者是不能划等号的。

出现了蛋白尿该怎么办?

●现在就到了解决问题的阶段了,那么根据蛋白尿的形成机制,我们可以分为肾小球性蛋白尿(最多见)、肾小管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组织性蛋白尿。这各个类型具体的发病原因、常见于哪些疾病我在这就不啰嗦了。讲起来也比较复杂,大家也不一定听的懂,我今天就直接告诉大家,你作为一个病人,出现了蛋白尿该怎么应对来得实在。

●其实根据我的临床经验,很多人都是在尿常规筛查或者常见体检时发现出现了蛋白尿,如+到++++。当然了,理论上来说加号越多代表漏出的蛋白量越多了。我给出的建议是尿常规也有一定的误差,如果情况不严重,可以隔几天在休息好没有熬夜的状态下再化验一次。如果没问题那自然最好,如果还是提示有加号,那就进一步化验一个“尿微量蛋白5项”或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就是留24小时的尿液然后化验看看你一天能漏出多少)。

●如果24小时尿蛋白定量化验出来大于150mg,那咱们就要重视起来了,及时到肾内科就诊,查找你出现蛋白尿的原因,这时候就是专科专治了。如完善肿瘤、传染病、抗核抗体全套、轻链、风湿系列、本周氏蛋白等等化验,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全面的筛查你是原发性引起还是继发性引起?还是其它原因?同时,根据你的具体病情、蛋白尿量的多少可能还要进一步做一个肾脏穿刺明确病理,这是肾脏因素引起蛋白尿最为精确的方式。而且,肾穿刺后根据病理结果也可以指导临床用药,因为不同的肾病类型所涉及到的用药也不同。

综合总结

●关于蛋白尿大致就讲到这里,我这是作为一名肾内专科医生然后从普通人的角度来解答,告诉大家这就是你出现蛋白尿时的一个就诊思路或者说是方向,对于具体该用哪些药,做哪些检查大家听医生的、配合医生的诊治即可。永远要相信,术业有专攻,临床疾病千变万化,网络上的健康科普讲解只能作为了解,切勿本末倒置指导反过来指导医生。

●回答不构成医学治疗建议,也不具备医疗指导意见,仅为健康科普所用。本人花费数小时时间综合多年的临床工作总结而成。不加入专栏,无偿、免费的让大家阅读。愿对那些受到谣言误导、没有医学知识、健康保健观念群体有所帮助。如果学到了,不要吝啬,献个爱心,点个赞,转发一下帮助更多人,感谢支持。

出现蛋白尿是不是肾衰竭了?

出现蛋白尿不是肾衰竭,更不代表晚期。这是两个维度的问题。

1、蛋白尿说明尿里出现了蛋白,这是本不应该出现的。肾脏有机械屏障和电荷屏障,当这两种滤过屏障功能受损就会导致蛋白尿。

很多情况均可以引起尿蛋白,最常见的是肾脏疾病,包括各种急性、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各种急性、慢性肾小管间质性疾病,如马兜铃酸肾病、止痛剂肾病、痛风肾;尿路感染;肾结石、肾脏肿瘤等。

2、肾衰竭是肾脏滤过功能严重下降,就是应该能排出去的毒素和水排不出去。评价肾脏滤过功能用肾小球滤过率(GFR)来表示。其严重程度分为5期,如下表所示(3期还分为3a(GFR 45-59 ml/min/1.73m2)与3b(30-44 ml/min/1.73m2)2个亚分期)。

3、出现蛋白尿应该怎么办?

1)首先需要确定是清洁中段尿常规提示的蛋白尿,因为如果有污染就不准确了。

2)如果确实尿蛋白阳性,需要进一步评价严重程度及来源。做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尿蛋白分子量测定。

3)评价肾功能严重程度,做血肌酐、估计肾小球滤过率。

4)评价肾脏结构有无问题:做肾脏超声。

5)评价有无其他肾外疾病导致肾脏受损,如是否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等

6)最后确实有必要就需要做肾穿刺活检。肾穿刺活检虽然是一项创伤性检查,少数患者可能会在术后发生出血、腰痛等不适,极少数患者还可能出现严重的大出血。但一般情况下,肾穿刺是很安全的,必要的时候做肾穿刺还是利大于弊的。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出现蛋白尿是不是肾衰竭了?

为什么会出现蛋白尿?蛋白尿并不是肾衰竭的评价指标,正常情况下人体每日尿液中含有的蛋白量是极少的(每日<150mg),健康人通过尿常规定性检查尿蛋白为阴性,因为蛋白对人体是有用的物质,都被人体重吸收了。如果尿液检查出现了大量蛋白尿往往是因为出现肾炎或肾病,肾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会导致肾小球滤过和重吸收系统受损,蛋白过度漏出,身体表现为水肿。有了蛋白尿不用太紧张,首先要明确病因,再针对性治疗,尿蛋白会逐渐减少。高血压和糖尿病后期也会出现蛋白尿,但和肾衰竭没多大关系。肾衰竭是什么意思?

肾衰竭主要的评价指标为肾小球滤过率,通过化验肾功能观察肌酐和尿素氮水平,一般这两者水平升高说明肾脏滤过功能下降,如果血肌酐超过了400ummol/L时,我们认为到了肾功能衰竭期,当血肌酐水平超过了700ummol/l时,就到了尿毒症期了。因此,是否肾衰竭还需要检查肾功能。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您带来帮助!喜欢就点个赞吧!

出现蛋白尿是不是肾衰竭了?

正常情况下,尿常规检查当中的尿蛋白这一项结果应该是(-)硬性,当这项结果变为(+)阳性时,常常提示可能存在肾脏问题。但是,并非尿蛋白阳性,就一定是有肾脏问题,所以,更不代表一定是发生了肾衰竭!

一般来说,我们的血液当中是含有很多蛋白成分的,为了保障血液中的蛋白成分不丢失,血液经过肾脏的时候,肾脏不会将蛋白滤到尿液中去。然而,当肾脏的“滤过性”增高时,蛋白就有可能出现在尿液当中,这种“滤过性”越高,出现在尿液中的蛋白的含量也会越高。但是,导致肾脏的“滤过性”增高的,并不一定是肾衰竭,有时候都不是病理性问题。

尿蛋白的几种临床分型

从蛋白尿的几种临床分型上来看,就会发现,有些生理情况也可能出现蛋白尿:

  • 直立性蛋白尿:一般多见于30岁以内的青少年,平躺的时候没有蛋白尿,但长时间直立,可以出现蛋白尿。一般,直立性蛋白尿并不造成健康危害,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消失;
  • 一过性蛋白尿:在临床上非常常见,是短暂出现的蛋白尿,主要由发烧、剧烈运动以及感染等因素引起。一般,一过性蛋白尿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治疗,休息或治疗原发病就可以了;
  • 持续性蛋白尿:这是相对于一过性蛋白尿和直立性蛋白尿而言的一个概念,代表蛋白尿持续存在,往往意味着存在肾脏问题;
  • 孤立性蛋白尿:如果身体不存在什么系统性疾病、高血压、血尿和氮质血症等,而仅表现为蛋白尿检测阳性,这就可以被视为孤立性尿蛋白。对于症状不明显的孤立性蛋白尿,应该观察是否为一过性蛋白尿;而对于持续的孤立性蛋白尿,则应该进行详细的肾脏检查,查找病因;
  • 非孤立性蛋白尿:患者不仅表现为蛋白尿,并且存在血尿、氮质血症或其他系统性疾病等,往往代表肾脏存在疾病或有其他疾病可以影响肾脏的功能。对于这类患者,往往需要进行肾脏组织活检,来评估肾脏的病变严重程度。

一般而言,当首次检测发现蛋白尿,先别急着担心,而应该多进行几次尿检,排除一过性或直立性蛋白尿;若为持续性蛋白尿,则应该进行进一步的肾脏检查。

尿蛋白的分子量以及每日排出量等,有助于判断蛋白尿的性质

在临床上,医生还会根据肾脏滤出的蛋白质的分子大小、每日排除的蛋白总量结合血液当中蛋白水平的变化,来综合判断尿蛋白的性质:

  • 肾小球性尿蛋白: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尿蛋白特点,以大量尿蛋白同时血清白蛋白明显下降为主要表现;
  • 肾小管性尿蛋白:正常情况下,有一部分经过肾小球滤过的小分子蛋白,会在肾小管处被吸收回去。当肾小管出现问题时,往往小分子蛋白的“回收”功能会受损,导致尿液中出现以小分子蛋白质为主的表现;
  • 肾后性蛋白尿:与肾脏无关,当输尿管、膀胱等尿路组织发生感染时,可以出现与感染和白细胞增多相关的蛋白尿。

因此,对于尿蛋白的一些详细检查,也有助于我们发现更多与之相关的疾病线索。

综上所述,检查发现尿蛋白阳性,并不意味着这就是肾衰竭,但是,需要引起重视。

  • 第一步,需要确定是否为一过性的尿蛋白;
  • 第二步,对于持续性的尿蛋白要做的是查找原因。一般,肾脏的相关检查包括: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尿蛋白/尿肌酐检查,抽血的相关检查(一些免疫指标很重要),肾脏超声,肾组织活检等。此外,还应该重视非肾脏疾病导致的蛋白尿,比如高血压肾损伤、糖尿病肾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引起的尿蛋白;
  • 第三步,在找到病因以后积极治疗原发病,这是控制尿蛋白最有效的办法,找到病因的疾病经治疗后尿蛋白水平往往可以得到控制,也可以延缓肾功能的恶化。

好的,关注“家有好医赵博士”,请把这些医学小知识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