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v直流电接入整流桥后,LED灯亮度变暗怎么回事,要怎么解决?
5V直流电接入整流桥后,LED灯亮度变暗怎么回事,要怎么解决?
1⃣️根据你的描述,认定你的5V电源是手机充电器,你首先没想到这是开关电源,它输出虚压是5v,你一旦接入负载,电压立即从5V降为4.2V供恒流充电,我对5V中的几种不同充电器用钨丝灯泡通电后测量电压,对几个充电器的输出功率分别比较,比如5V2A与5V0.5A的相比,5V2A的充电器点钨丝灯,5V电降为4.2V,而5V0.5A的连4.2V也没有,灯暗又降压,这证明钨丝灯的功耗超过2.5W,就出现了题主说的灯发暗,问题是你选的充电器总功率不够,换个大些的5V2A吧!
⬆️电感线圈
2⃣️第二个问题是开关电源虽然是5V,只要你的负载适配自然降压成恒流电压4.2V,那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很简单,你去掉二极管,因为一只二极管能降0.7V,而且永远不回升,我用手机充电器试接过几个LED灯,加二极管限制光它发暗,不限制又烧灯珠,我就只装了一个线绕的磁环电感,它的功能通直隔交,你预先计算好LED灯珠的耐压值,再加一个小电阻正好耐4.2V、当你接通电源后,LED灯珠两端是缓慢升压到4.2V的,灯珠两端一旦得到电压后,开关电源的5V早降为4.2V,所以灯珠两端根本无5V,这4.2V既恒压又恒流很安全!
这是我实践成功经验也才有发言权!谢谢🙏!
5v直流电接入整流桥后,LED灯亮度变暗怎么回事,要怎么解决?
桥堆有2个二极管的压降,约1.4V,5-1.4=3.6V,原来是5V,现在3.6V
5v直流电接入整流桥后,LED灯亮度变暗怎么回事,要怎么解决?
USB电源供电的5伏LED灯,其工作电压为5V,但是当你接入整流桥后输出电压只有约3.6V了,因为整流桥每个回路都有两个二极管的压降,每个二极管的压降约0.7V!
USB接口LED灯原理图如下图所示,LED灯珠的电压为3V,限流电阻选择100Ω,所有LED灯珠只能并联连接,LED灯的电流为(5V-3V)/100Ω=20mA。
加了整流桥之后,其原理图如下图所示,当上正下负是,电流回路为从二极管D2流入经过限流电阻+LED灯珠,然后从D4流出,D2和D4的压降约为0.7V,所以整流桥的总压降为1.4V,LED灯两端的电压只有3.6V,由LED灯的电流I=(3.6V-3V)/100Ω=6mA。
总结,从以上分析可见,接上整流桥之后,由于整流桥上有约1.4V的压降,所以LED灯珠的电流由20mA下降为6mA左右,因此,LED灯明显变暗了许多。
感谢阅读!别忘了点个赞再走哦!若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评论区下方留言,若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请关注本头条号,会持续更新内容,谢谢支持!
5v直流电接入整流桥后,LED灯亮度变暗怎么回事,要怎么解决?
5V的LED灯通过一个MB10F贴片整流桥接5V的USB电源后,LED灯的亮度变暗,这是因为该整流桥的正向压降太大,导致加在LED灯两端的电压偏低所致。解决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采用正向压降小的肖特基二极管作为整流桥,二是减小5V LED灯的限流电阻,使其能够在更低的电压下工作。下面我们分别介绍一下这两种方法。
提问者想在5V的LED灯的输入端接一个整流桥,以便让该灯不论正反向连接电源皆可以点亮,这种方法是可以的,不过其选用的是上图所示的MB10F整流桥,该整流桥内部是由4个硅整流二极管组成的,每个管子的正向压降在0.7V左右,5V的LED灯通过该整流桥接USB电源,加在灯两端的电压会降低1.4V左右,实际只有3.6V,故LED灯会变暗。若想减小整流桥的损耗,可以选用4个1N5819肖特基二极管按下图所示电路接成低压降的整流桥,这样即可使5V的LED灯正常点亮。
上图中,D1~D4是4个1N5819肖特基二极管,RL即为5V的LED灯,输入的5V电压通过D1~D4极性转换后,只降低约0.4V,这样5V的LED灯亮度基本不变。
5V的低压LED灯一般都是每个灯珠串联一个限流电阻,然后再并联与5V电源连接(见上图),若还想使用正向压降较大的MB10F整流桥作为极性转换,此时可以通过减小灯珠限流电阻的方法来提高灯的亮度。
上图中,每个白光LED灯珠的限流电阻为180Ω,其在5V电压下工作时,流过每个灯珠的电流约为11mA。假设通过MB10F整流桥后,加在灯两端的电压降至3.6V,此时若想使灯珠的工作电流仍为11mA,可以将各灯珠的限流电阻换成51Ω的,这样即可使5V的LED灯亮度不变。
5v直流电接入整流桥后,LED灯亮度变暗怎么回事,要怎么解决?
5V的USB灯,通过整流桥之后变暗了好多,主要原因是整流桥产生了压降,造成输入到灯的电压降低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反接保护的问题,另一个是压降问题。
如何实现反接保护反接保护是很多电路中常用的保护,一般在电源输入端口使用,防止因为电源极性反接而造成损坏。反接保护电路除了要对电源反接进行有效控制之外,还需要不能影响电路的正常工作,也就是其本身产生的压降。对于宽输入范围的电路来讲,反接保护电路所产生的压降一般不会引起工作异常,但是对于工作电压降低的电路,反接保护电路所带来的压降就有可能影响电路的正常工作。并且在电路功率较大时,虽然压降不会对工作造成异常,但是反接保护电路上的压降也会带来一定损耗,除了会影响电路的工作效率以为,还会带来一定的热量。
- 回路中串联二极管实现反接保护
二极管的基本特性是单向导通:正向导通,反向截止。所以利用二极管的这一基本特性,就可以实现反接保护的电路。
由于二极管是串联在整个回路中的,由于二极管本身是存在导通压降的,所以二极管上会产生一定的功耗,即使使用压降较低的肖特基二极管,损耗也是无法避免的。所以这种反接保护电路不适合于功率较大的电路中使用,但是它也有优点,结构简单成本低。
- 反向并联二极管实现反接保护
这种反接保护电路仍然是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通,但是它是反向并接在电源输入端的。电源极性正常时,二极管截止,极性反接时,二极管导通。由于二极管导通时,电源电压会全部加在二极管两端,这样是不允许的,所以需要在二极管前面串联保险,电源反接时,二极管导通熔断保险。
这种保护电路的优点是电路正常工作时二极管上没有损耗,缺点是靠二极管导通时熔断保险实现保护,这样保险的熔断电流选择一方面要考虑负载的实际工作电路,还需要考虑反接保护时候的熔断电流,这种保护电路也是不适合较大功率的电路使用的。
- 利用整流桥实现反接保护
这种保护电路实现的原理与第一种串联单个二极管实际是一样的,不同的是由于整流桥内部是四个二极管,无论电源输入极性如何,始终会有两个二极管导通,而串联单个二极管只能单向导通。这样可以实现输入的无极性,无论电源怎样接后面的电路都是可以正常工作的。
但是这种电路的缺点也比较明显,与第一种电路一样,二极管上的导通压降会带来一定的损耗,并且两个二极管导通会带来双倍的损耗,所以这种电路也是不适合大功率电路中使用的。
- 利用mos管实现反接保护
这种保护电路是利用了mos管的开关作用,由于不同类型的mos管控制电压区别,不同极性的电压输入之后就会引起mos管的正常导通或者截止。由于mos管的导通压降很小,所以在它上面产生的损耗就会比较小。
根据控制极性的不同,可以选择使用Nmos或者Pmos,由于大部分的Nmos的导通内阻比Pmos低,所以在满足电路工作条件的前提下可以选用Nmos。
综合以上的几种反接保护电路,使用mos管是损耗最小的,尤其是大功率时是比较明显的,而成本最低的是串联二极管。所以在选用反接保护电路时,需要根据电路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如何解决LED串接整流器变暗USB供电的LED灯,大部分都是没有使用驱动芯片的,而是直接采用串联电阻的方式实现降压的,所以这种电路在串联了整流桥之后,实际到达LED的电路就只有不到4V了,再加上限流电阻,电压还会更低。解决变暗的方法是减小限流电阻的阻值来弥补由于串接整流桥带来的损耗。
如果想要降低反接保护电路的损耗,由于LED灯的功率比较小,可以选用小电流的mos管实现,比如AO3401等。这样比起整流桥来讲压降几乎是可以忽略的,不过这样就没有了整流桥可以实现正反接都可以亮的功能了。
5v直流电接入整流桥后,LED灯亮度变暗怎么回事,要怎么解决?
朋友们好,我是电子及工控技术,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因为整流桥一般是在交流电转为直流电时所用的一个转换器件,其实它的内部是由四个二极管组成的。
整流桥在通入交流电时,不管是在正半周期还是在负半周期四个整流二极管均有两个整流二极管导通,我们知道对于硅材料制作的整流二极管来说,它的管压降是0.7伏特,这样在每半个周期内都有1.4伏特的管压降,对于动辄输出是十几伏特到几十伏特的电压来说这个1.4伏特的压降对负载是没有什么影响的,其工作示意图如下图所示的那样。
但是如果我们把桥式整流电路接入到只有5V的低压直流来说情况就有很大的不同了,因为LED灯在制作时都是计算好的在额定电压为5v的情况下发光是正常的,当我们在它的电源和LED负载之间无故加了一个整流环节,这样就会分担去1.4伏特的电压,那么加载负载上的电压只有3.6V的电压了,因此流过LED灯的电流会降低许多,因此会发现LED灯会变暗。
我认为改善LED灯亮度的办法一种是用管压降比较低的整流二极管,比如肖特基二极管组成的整流桥电路,另一种是减小LED灯上的限流电阻,以增大LED流过的电流,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把整流桥的交流的一端和直流的一端用导线短接,这样可以给LED灯的负载提高0.7V的电压,但是它的缺点是达不到它正接和反接都亮的目的了,其示意图如图所示。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欢迎朋友们参与讨论,敬请关注电子及工控技术,感谢点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