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二泉映月》的作者和刘天华,他们谁对二胡艺术的贡献大?

请问《二泉映月》的作者和刘天华,他们谁对二胡艺术的贡献大?

答:评论前人要公平公正,先总结各自的特点。

1⃣️阿炳的《二泉映月》曲子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二泉映月》曲子在国际乐坛享有很高声誉,外国的音乐家,演奏家无人不知中国的《二泉映月》,此曲就象瓷器一样象征着中国🇨🇳,你说阿炳的贡献大不大!

阿炳还有二胡曲《寒春风曲》、《听松》等是传世经典,就是二胡演奏家,作曲家都是十分佩服的,并且将《二泉映月》定为二胡演奏者必修之曲。

2⃣️刘天华和阿炳都是江苏江阴同乡,刘天华是原北大音乐教授,他有理论有实践:

*规定了二胡的尺寸,

*规定了简谱为二胡谱,

*规定了二胡内外弦为纯五度,与小提中间两弦等高、

*规定了二胡外空弦与世界乐坛标准音440Hz等高,让西洋乐为二胡伴奏。

*刘天华已被后人认定为二胡鼻祖,就是二胡的祖师爷。二胡历经一千多年演变,是刘天华衍生规定把十二个半音调与世界乐坛协奏,可与钢琴C大调七个音名为二胡七个传统调,并可任意转调在世界乐坛占一席之地。

*刘天华又规定了五个传统把位,每个把位的一指都切在15、52、4 i 音位上,方便指法又易学易懂。

*看刘天华留下的十首二胡曲,他借鉴了古琴,古筝,琵琶等乐器的吟揉绰注等技法,更加丰富了二胡的独特魅力,二胡爱好者深受喜爱!

*我国有多名二胡演奏家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了二胡专场独奏会,获得成功,受外国友人雷鸣般经久不息的掌声!

3⃣️由此他们俩就象名师出高徒,刘天华传承发扬光大了二胡,阿炳把二胡拉向了世界,这与七十年代周总理将阿炳《二泉映月》唱片当外交友谊增送国际友人产生的国际影响力是分不开的。

谢谢你的阅读🙏!

请问《二泉映月》的作者和刘天华,他们谁对二胡艺术的贡献大?

《二泉映月》的作者是瞎子阿炳,本名叫华彦君,他的这首二胡曲现在已成为世界名曲。

刘天华先生是民族乐器二胡的理论奠基人,对于二胡的普及和大众化做出巨大的变化。

阿炳和刘天华,基本属于同时代的人,他们都对二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这种贡献又表现在不同方面。由于两个人的贡献表现在不同方面,因此,不能说谁大谁小,只能说是都为中国二胡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阿炳属于民间艺人,但他的民间性又不同于一般的民间艺人,他是一个天才的民间艺人。这种天才性,表现在他不但把二胡玩得炉火纯青,还在于他有作曲的天赋上。

《二泉映月》就是阿炳的天才之作,它属于划时代的作品,也就是说,在阿炳之前,还没有人能够创作出艺术性如此之高的二胡曲作品。小泽征尔说要跪着听这首曲子才行。可见这首曲子的艺术魅力是多么的大啊!

而刘天华先生对二胡的贡献在于他将二胡演奏的理性化。在于将二胡这一民族乐器由民间进入到艺术的殿堂,抬高了二胡的身价。在高等学府里,专门开设二胡专业,这是二胡史上的破天荒之举。

刘天华让二胡有了理论上的支持,他不但丰富了二胡的演奏技巧,而且还让二胡技巧都具有理论上的说明。刘天华先生还创作了十几首二胡独奏曲,成为二胡曲库中的经典作品,《闲居吟》、《良宵》等作品,至今还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每个二胡爱好者的必拉曲目。

如今,二胡有了更为广泛的民众基础,且有了相当丰富的教材,这都是与刘天华先生开创性的实践分不开的。

阿炳和刘天华谁对二胡艺术的贡献更大?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只能说是二人都做出巨大贡献,不分伯仲。他们一个是二胡的实践大师,一个是理论大师,只是在贡献的领域有所区分罢了。

请问《二泉映月》的作者和刘天华,他们谁对二胡艺术的贡献大?

在近代二胡艺术发展过程中,刘天华和阿炳各自做出自己巨大贡献。

刘天华被誉为现代二胡艺术的“鼻祖”。

刘天华(1895一1932),他与兄刘半农、弟刘北茂以文化、音乐的杰出成就,被称“刘氏三杰”。

在刘天华之前,自唐宋以来,古琴、琵琶、管笛等民族乐器演奏日趋完善,被广泛接受,而二胡却因“胡”姓而受排斥,视为不足登“大雅之堂”之物,只是用于民间戏曲和民间仪式中伴奏之乐器,民间有说法:“千日琵笆百日弦,叫化子二胡一筒烟。”

刘天华

刘天华自小学习各种乐器,受新文化运动思潮影响,想对民族乐器进行改革,他对二胡进行多方面改进,将弦音音高固定,扩大二胡把位,从传统的一把延展到四、五把位,将小提琴的揉弦和古琴的泛音引用到二胡上,还通过创作赋于二胡新的艺术生命,1915年20岁时创作独奏曲处女作《病中吟》,这是中国第一首二胡独奏曲,他共创作了十大二胡独奏名曲和三首琵琶曲,从此二胡从伴奏乐器华丽转身成为独奏乐器。

刘天华改进和使用的二胡

是刘天华将二胡带入高等学府。

当时北京大学附设民乐传习所,猜刘天华任教,聘书是“教授琵琶”,他想设立二胡课程,但教务主任萧友梅不赞成。刘天华“力陈萧友梅,上书蔡元培”,在他努力下,他的聘书上注明“教授琵笆、二胡”,从此,二胡在高等学府占了一席之地。

刘天华的二胡教育体系,1922年开始形或,到三、四十年代,以他的弟子为代表的一批青年音乐家队伍,纷纷活跃在创作和演出舞台上,可惜的是1932年仅37岁的现代二胡艺术的奠基者刘天华不幸病逝。

刘天华(后右三)与国乐改进社成员合影

刘天华的弟弟刘北茂,原学英语,29岁时当北大英语教授,刘天华逝世后,大哥刘半农劝他继承二哥的事业,刘北茂从此改习音乐,他创作了一百多首二胡演奏曲目,是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是近代民族音乐一代宗师。

瞎子阿炳则是另一种情况,他对二胡艺术的贡献,是通过录音留存下三首二胡独奏曲,其中的《二泉映月》影响甚大,堪称经典。

阿炳的音乐出身与他的“火居道士”身份有关。近代二胡与道教关係密切,道教分全真派和正一派,正一派民间俗称“火居道士”,是一般有职业的人,业余时为百姓做法事、斋醮等演奏音乐,二胡是火居道土的乐器。

阿炳的父亲是火居道士,将音乐技艺传给阿炳,阿炳后来眼瞎了,不适宜继续在道士岗位上,只好街头卖艺,靠说唱和拉二胡、弹琵笆谋生。阿炳最后的两年,没有再卖艺,因被人力车撞倒,乐器损坏,晚上二胡弓上马尾又被鼠咬断,他觉得是不详预兆,不再出门卖艺,并且身体壮况也不好。

阿炳邻居黎松寿与阿炳熟,他学会一些阿炳的曲子。黎松寿在南京工作时,认识国立音乐学院教授杨荫浏,杨介绍他跟二胡演奏家、刘天华的大弟子储师竹学二胡。

1948年冬,一次上课前,黎松寿为活络一下手指,拉了一段后来定名《二泉映月》曲子,引起储师竹注意,让他全曲拉一遍,问是什么曲子,黎说是无锡阿炳的曲子,阿炳说是瞎拉拉的,没名字,储师竹说这是呕心沥血之作,瞎拉拉是拉不出来的。

说话间,杨荫浏教授进来,讲到阿炳,杨教授对阿炳现状深为其忧。不久解放了,杨荫浏到天津,在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研究所任所长。

1950年暑假时,杨荫浏教授与民乐所研究员曹安和带着新进口的钢丝录音机,来到无锡,要为阿炳的演奏录音。

从乐器店借了把二胡,为阿炳录下了《二泉映月》、《听松》和《寒春风曲》,又用曹安和的琵琶,为阿炳录下了《龙船》、《大浪淘沙》和《昭君出寒》,六首曲录毕,磁带用完,商定寒假时或明年暑假时再来录制。

当时为阿炳录曲的录音机

当时录音时用的琵琶

但三个月后,阿炳病逝,他的其他乐曲随他而去。

阿炳一生,除了在日伪时所谓良民证上的照片外,再无任何照片,这是一位熟悉阿炳的画家画的阿炳像。

那首《二泉映月》原无曲名,录好后杨教授与阿炳商量,取名《二泉映月》。

随后,将录音灌制唱片《二泉映月》,我们现听到的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应该就是唱片中的曲子。

1977年,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中央音乐学院听了音院附中17岁的学生姜建华演奏的《二泉映月》,听后他讲:“这种音乐应该跪着听”。多年后,中国非物质遗产展演团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出,节目中有二胡独奏《二泉映月》,领队田青在介绍曲目时提到小泽征尔说的话,他注意到现场听众有一种与音乐相融的神圣感,就问翻译,“这种音乐应该跪着听”你是怎么翻译的,翻译说,这句话直译外国听众不容易理解,我翻成“这样的音乐应该像在教堂听圣乐一样。”

1955年,在美国获十大音乐经典之一。

2007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2007年,作多嫦娥一号搭载音乐进入太空。

中国二胡已成中国民乐主要的乐器,二胡演奏成人们最爱听和听得最多的音乐之一,而人们喜欢的二胡曲中,最受欢迎和听得最多的当属《二泉映月》。

请问《二泉映月》的作者和刘天华,他们谁对二胡艺术的贡献大?

阿炳所创作的作品,当然也是传世经典,与刘天华大师相比各有千秋。首先刘天华大师是音乐教育家,二胡演奏家,其作品,如空山鸟语,病中吟,良宵,光明行,等作品已是传世经典,也是学习二胡乐器的必修课。

还有就连二胡的尺寸都是刘天华大师制定的,从这一点来说就是对中国音乐做出了极大贡献。

当然阿炳在二胡艺术上的贡献也是相当大的。其中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作品都是脍炙人口的。

我们应该向老一辈艺术家,艺术大师,向经典致敬。

请问《二泉映月》的作者和刘天华,他们谁对二胡艺术的贡献大?

二泉映月是瞎子阿炳的原创,称之为现代的乐圣,

能启示我们现在找真正圣人方向的,路线图。

请问《二泉映月》的作者和刘天华,他们谁对二胡艺术的贡献大?

“孤篇盖全唐”,阿炳就凭这首《二泉映月》独步天下了,不过我最喜欢捞仔版本《二泉映月》,埙的演奏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比二胡更渲染悲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