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说的俗语,现在有多少年轻人相信?
应"悟空小秘书"邀答!
农村老人说的俗语,现在有多少年轻人相信?
我这些天总要抽空在头条看看疫情在世界流行的情况,看看国内外紧张局势的报道,看看文章后大篇幅的留评,也了解了百姓对时局的心声和呼声。从中看到一篇文章写疫情期间我国的老百姓一个月存款八万亿元人民币,出现了大幅度存款上涨率,有人很不解,其实我一看,再结合在家中讨论的一个话题就是印证了这个情况!
单位好多年轻人在一起议论:通过这次疫情,终于理解了老一辈们一生省吃俭用原来是"好年景要当荒年景过"!
这句话是我们从小听惯了老人们的俗语,大疫当前突显储蓄高峰确实应验了老人的俗语,人们都长大了,有了忧患意识!
谢谢你的阅读🙏!
农村老人说的俗语,现在有多少年轻人相信?
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相信农村老人说的俗语。
俗语是通俗并广泛流传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知识和经验的结晶,有极大的实用参考价值。
例如关于指导农业生产的俗语“清明要明,谷雨要淋”是说清明节前后天要多晴升高气温以让下的种子发芽生长,谷雨季节则应雨水多一些以利水分充足利于作物长叶拔节。“立夏不下,犁耙高挂”是说立夏节前后不下大雨就无水犁田栽秧了。“立夏小满正栽秧,芒种忙忙栽,夏至谷怀胎”是说夏至以前不赶快栽完谷秧到夏至时节稻苗就要抽穗了,这时才栽种就过了载种季节秋天会无收。
又如说燕子的“一胞秧二胞糠三胞四胞割谷桩”,是说燕子来后夫妻筑巢育儿第一胎在栽秧时节第二胎是早稻成熟时第三四胎在秋收后割稻茬时天浙寒冷,燕子就要南飞了。
农村老人的很多俗语无不是中华文化的知识积累世代传袭,其实用性知识性价值极高。现在年轻人多住城市没看到过更没实践过农村生活,就是听到过农村俗语也不会懂也不会相信。
农村老人说的俗语,现在有多少年轻人相信?
我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将来都会相信。
农村老人说的俗语,现在有多少年轻人相信?
我在农村长大,认为也听到一些俗语,很有折理性,也成为地方性的成语,也有不少收入了中国成语词典。其实成语也就是来自俗语,往过历代文人收集而来的。我写东西有时也会应用的。比如这次疫情我们支援西方一些国家,反被说三道四,我前次在评论中就用上我们湛江一带的一句俗语:好心做人没好报,头颅沾猪糠。话说一儿媳妸在喂猪,家翁看到儿媳头上满是大头苍蝇,家翁于是走近用手去赶,儿媳不知所以然,一猪壳往后打回,所致家翁满头猪糠,于是家翁说了这句话而成俗语。或许是折理性的造作。不过也是民间长期总结出来的俗成语言,也有启发后人的作用。有人说前人说话可做药,十句说来九句着(对的意思)。可惜,现在的年轻人很少人去理彩这些,反而去追星。我的思想比较旧,反认为百句星言,真比不上一句俗语耶!
农村老人说的俗语,现在有多少年轻人相信?
俗语是前人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遗存,聪明人信,省去了自己摸索的时间,唯心主义者不信,因为他没有经历过。
比如俗语中的农谚说:“寒露不出真不出,霜降不黄真不黄。”你信吗?这是讲晚稻种植,你信也好,不信也好,过了寒露还没抽穗的就不会抽穗了,过了霜降颗粒没黄的你等到冬天它也不黄了。
广东人说“六一雷,一雷压九台;七一雷,一雷九台来。”也可以不信,但只要六月初一打雷,这一年基本没有台风灾害,只要七一打雷,这年台风必成灾,不提前作好抗台准备必定吃亏。
不信俗语,基本可以说是不信前人经验,当然一样生活,只不过忽略了前人的经验教训,给自己增加了取得教训的机会。
农村老人说的俗语,现在有多少年轻人相信?
实践出真知。农村老人的俗语,都是老百姓历经多年体会总结出来的经典口语,也是口语相传,流传至今的。这些俗语中揭示人生哲理,村里许多年轻人也是相信的。
过去说的许多话,现在应验了——
多远都能看见,多远都能听到村里人常说一些人,就你能,多远都能看见,多远都能听到,什么事就你知道的清楚。
如今不正如此吗?有了电话,有了网络,可以打电话,开视频,不就是多远都能看到和听到吗?
现在,网络覆盖面广,信号很强,今日头条、抖音、视频、微信等内容丰富多彩,一部手机即可及时了解天下事。
男不男女不女的这句话是村里老人看不惯现在有些年轻人的穿着打扮。
夏季炎热,大街上女人穿裙子、穿裤头的很普遍,而有些男人则穿着长裤,比较绅士、儒雅。老人以过去观点看,一位男人穿短裤,女人应该穿得整整齐齐,不外露才正常,所以说男不男女不女的。
冬季天冷,许多女人身穿毛裤,在外面套一短裤,老年人对新生事物接受慢,看不惯也正常。
穿得给客样过去,夸赞对方穿得新,穿得好看,常说穿得像客人一样。因为过去生活条件差,人们通常是走亲戚才换身新衣服,平时粗布衣衫,甚至打了补丁。
现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一年四季换季衣服多,经常换新的,可不天天穿得像客样。
老人不如小孩这句话也是村里老人总结出来的,意思是说老人过得生活不如小孩。一些人对自己的小孩疼爱有家,要天许半个,玩具、衣服、零食等应有尽有,每年都给孩子过生日,买蛋糕、到饭点庆祝等。
可是,对待父母的态度却不如对孩子的百分之一,所以说“老人不如小孩”。
不拾柴火,你烧气?村里人多父母都用这句话训孩子,至今我都能回忆起村里人发生对顽皮的孩子说:“快去拾柴火,没柴火做饭,烧气啊?”于是,孩子很不情愿的,提着篮子到割过麦子的地里拾麦茬,或者但树林里扫落叶。
现在,村里人烧柴做饭的人极少了,大家都用煤气做饭,可不就是“烧气”了吗!
我国人民充满智慧,俗语、谚语、歌谣等朴实简洁,富有浓浓的乡土气息,令人回味,值得传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