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拉二胡很难保持弓的平衡?

为什么拉二胡很难保持弓的平衡?

1⃣️你自己试验一下,右肘弯曲,让小臂平衡,正好小臂下方与大腿之间能放一个琴筒的高度,这是许多年来的制作师不断改革定型,符合人体解剖结构,又符演奏时的生理特点。只要你按二胡教材的坐姿,拉姿,正好弓杆与手呈平行状。

2⃣️要求弓杆平行,是确保拉好委婉的慢弓,使弓毛有均衡的力贴着弦,匀速运行,这就是口头上的三个字"平直匀"的要令。

3⃣️你问为什么拉二胡时弓子老是不平(左低右高)?其中有两个问题:

a)你的右手肘关节僵硬.不放松,弯曲过度、左右运弓时大臂跟着左右摆动,而不是以肘关节活动决决小臂运动幅度,由此容易找不到平衡的感觉,使弓随臂运动而抬高手臂💪

b)你的右手持弓方法是相当于满把握弓,你将弓毛顶在虎口,(应在虎口前方,拇指和和食指形成椭圆形缝)因为你的手掌心不向左侧而是翻向左上方,正确的方法是(手心向左)拇指在上,指尖面盖住弓杆上方,拉内弦时拇指尖罗心前顶弓杆,中指无名指指面呈一平行线勾弓毛。

c)拉外弦时中指无名指背面推弓杆,拇指面盖在弓杆上起到轻轻点压,稳定弓子在运行中不随便飘移又不贴弦的目的,遵从这个正确的持弓法才显出是灵巧手的样子。

d)右手的半握拳手指要随弓子左右运行时一握一放,腕关节跟随用弓长度而摆动手腕的幅度。

e)这样既能借用弓子平躺在琴筒上,又稳定,使右臂完全放松达到不是把弓子抓起来向上提的错误方式。

4⃣️记住了:右手运弓的力在四个指头上,凡音头的发音和一般重音靠腕动作点或甩出来的,除了加强音响时大小臂协助做力。因为你以前的姿势不对就用了无用功,这叫出了力而不讨好!

谢谢你的阅读🙏!

为什么拉二胡很难保持弓的平衡?

二胡属于弦乐,也是一种难学的乐器。因为二胡需要掌握很多基本功,每一步基本功都需要花很多时间练习,否则就无法练习。二胡除了要掌握正确的坐姿外,还要掌握正确的握弓和握弓手法。

[正确握弓]必须在右手食指和大拇指前方握弓杆,使弓杆保持平衡,使弓慢下来。中指和无名指置于弓杆和弓毛之间,指面在弓毛前后排列。拉动外弦杆时,中指的第二部分将弓杆向外推。拉动内弦时,中指和无名指向内勾住弓毛。遇到压力时,食指也有助于钩弓杆。小指应放松、弯曲、自然半握,拇指尖抵住琴弓,琴弓应适当打开,防止琴弓摩擦外弦,同时撞击琴筒。

[提弓注意事项]将弓的右手腕向内拉,先移动手,拇指向左伸展,手指关节自然放松,弓毛和琴弦向右90度移动,小臂和大臂随手腕逐渐伸展,当弓距约10厘米时,手指逐渐抬起,弓毛紧贴大鱼肌肉,拇指关节上弓离不开弓杆。注意每个弓的手指都是放松的,半握的,每个弓都有手腕的动作,否则手臂会跟着手刚性摆动。推弓时,先缩回大臂带动小臂,再移动手腕。当手移到右大腿上部时,逐渐松开手指,以恢复拉弓时的姿势。确保手臂、手腕和手指的运动协调。确保弓是直的和均匀的。不要直线向前或向后或向上或向下移动。提长弓时,尽量根据手臂的长度完全拉弓,即拉满弓。注意弓尖和弓根之间的力量平衡,学会放松。

用外弦缓弓、长拍弱音时,要学会充分利用弓的自然重力。在现实中,如果把弓推出,让弓悬在空中,奏出悠扬悠扬的旋律,就要掌握声音,对弓施力。有些音符需要右手用力才能影响声音平衡效果,有些弓力主要是遇到应力和快弓时才能向外施力。因此,有必要充分认识到在拉外弦时,外弓杆和拇指点压弓杆应随音乐灵活变化。

为什么拉二胡很难保持弓的平衡?

拉二胡运弓容易出现的问题说明白,初学者容易往右后方拉,弓毛与琴杆间角度太大要纠正。初学者容易拉弓时右手越抬越高,弓毛和琴筒之间角度太大要纠正。相反也一样,拉弓时不要越拉越低,同样弓毛与琴筒间角度太大要纠正。上下后三个方向都不对了,只能往前拉,拉的时候腕子要放松,先走,不要大臂先走,快好拉,慢难拉,练的时候先一弓四拍练,慢慢延长到一弓八拍或十六拍。掌握好方法,坚持练就会有收获。因为二胡在乐器里确实是不容易短期出成绩的乐器,所以一定要坚持练习,放平心态,会有所收获的。

为什么拉二胡很难保持弓的平衡?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在二胡演奏艺术中,右手的运弓技巧是完成乐曲和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之一。一首扣人心弦、引人入神的乐曲,离不开优美的音色、纯净的音质,乐曲中静与动及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变化,乐曲的风格、韵味均通过运弓技法而得以体现。因此,运弓是变化二胡音色,揭示乐曲内容的重要手段之一,有的专家把右手的运弓说成是“演奏艺术的总和”。

有些学者往往注意左手而忽略右手,认为左难右易,但是民间艺人常说“七分弓子三分手”,好不好听,音色美不美,主要在右手的运弓基本方法是否正确,表明他们对于右手运弓在二胡演奏中,表达丰富的感情变化上所起的重要作用体会之深。二胡运弓是极为复杂的现象和过程的综和,是右臂各部位在整个身体支撑下,以肩关节为总枢纽和各环节的协调统一的联合动作。

一、运弓动作的生理现象

运弓动作以肩关节为枢纽,由臂部(大臂、小臂)、肘、腕、手指几个环节组成,就具体动作而言,它又是以肩、肘、腕关节为主要转动轴,以大臂、小臂、手部的主动运动为主导,辅以其它部位的配合、随从和补充协调统一,使琴弓、琴弦产生作用而左右运行来完成的。那么在运弓中力量的主要发源地来自哪里?有人认为是来自肩部,笔者认为,力量的主要发源地来自腰部。从生理上看,腰部在我们平时的各种姿势的运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它是人的总重心,人们的行走、骑车、劳动及各种运动都离不开腰部力量的作用。其次,人体各环节的活动都是以腰为轴,受腰驱使的。就拉琴来说,肩、臂等部位的力量离不开腰部所供给的力量,通过力的传导原理,由腰部输送到肩部,以肩关节为枢纽再传导到各个环节,因此运弓时,腰部应坚挺、有力、积极、主动的给予身体其它环节以有力的支持。然而“环节”是否协调统一,是运弓动作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志。那么,笔者认为应把重点放在强调运弓动作的统一、协调性上,并将整个运弓动作的全过程视为一个完美的整体,把琴看成是身体的一部分,弓子看成是臂的延长,使运弓动作好比大雁飞翔时的翅膀、鱼儿游泳时的摆尾一样潇洒自如、得心应手。如果只强调运弓时某一个环节、动作;或夸大、缩小某一个环节、动作,都是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

二、运弓动作的协调性及不协调的原因

协调性:运弓的协调性有几层含意,有生理学意义上的协调性、生物运动力学意义上的协调性和心理学意义上的协调性。从生理学意义上讲,凡负责有关环节运动位于关节两侧的肌肉群,在神经系统支配下,互相配合而完成某一动作,就叫作协调。如:以运弓时手腕的动作为例,拉弓时位于前臂内侧的屈肌群收缩,同时位于前臂外侧的伸肌群相应的放松,从而形成拉弓时的屈腕动作,这就叫协调。但是若屈肌群和伸肌群同时收缩,从而使手腕僵持不动,在生理学意义上同样叫协调(它具有保护和加困关节的作用),然而从演奏的角度讲,则认为不协调。这就是说,仅从生理学的角度还不能完全解释演奏中的协调性问题。因此,还必须从生物运动力学的角度才能较贴切的解释运弓的协调性。从生物运动力学的角度,概括的讲,就是从人体重心运动的角度来解释。人体运动有这样的规律:人体较大幅度的运动,往往是由人体总重心部位的活动而带动四肢运动,对此,人们在感觉上就觉得协调。因此,赵砚臣教授曾这样说过:“生理学意义上的协调属于生理机制,生物运动力学意义上的协调属于科学方法,心理学意识上的协调属于心理感觉。只要不违背生理机制,凡科学的方法就会感觉协调。这个道理可以反证,即感觉协调的方法一般都比较科学。”人体的总重心在腰部,人的形体动作一般是以腰脊为主轴支持并带动躯干和四肢各环节运动。运弓同样要符合这个规律。

运弓动作不协调的原因:

(1)腰、胸、背以及身体的紧张。腰部僵硬持琴会显得很死板,腰部的力量不能畅通无阻地传送到臂部,使臂的力量不能通顺,导致全身性紧张。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应端正坐姿,并保持坐姿自然放松,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力的输导。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就放松的实质问题曾作了一个生动的“猫咬耗子”的比喻:猫咬耗子时,嘴的用力状态就是放松的感觉,因为猫既要咬住耗子不让它逃走,又不想把它咬死,这里面就蕴含了一个巧妙用力的问题,体现了松与紧、虚与实之间的辩证关系。

(2)肩部紧张。主要体现在演奏时左肩高于右肩,或反之,给人一种很不舒服的视觉。随着肩部的紧张,大臂、小臂也跟着紧张起来,那么,运弓当中的发音效果不会是通畅的,是一种臂、手作用于琴弦上的挤、压或虚、瘪,缺乏穿透力、缺少共鸣的一种不自然的音色,这样就大大的减少了音色的优美,旋律的流畅程度。所以,肩部的放松是决定音色好坏的主要原因之一。肩部放松办法是,两肩平稳自然,恰似千钧而又柔韧之力横担两臂,对两手、臂动作形成最直接有力的支撑。

(3)臂部紧张或用力过度。臂部动作怎样才能有利于运弓是许多练习者十分关心的问题。臂部主要起到承上启下、供给和输导手部所需要的力及协调运弓等作用。如果臂部紧张,直接影响到力量的输送,使发音效果失去了应有的弹性和光泽,音色缺乏共鸣和柔韧性,像拉锯的声音,很难听。由于臂部的紧张导致臂部用力过度,出现了主宰和代替整个右手运弓的倾向,使手部受到限制,其自身活动的能力减弱,造成右手与臂部的矛盾——不顺畅、不协调。

(4)过分夸大肘部动作。运弓时,过分夸大肘部动作,会使弓子失去平横,运弓不稳,出现忽高忽低的现象,往往拉弓时右手高,推弓时右手低,不仅破坏了右臂重心的平稳移动,还直接影响了运弓的平、直、稳的程度,造成发音不及时,力量不集中,迟钝、虚漂,或弧状音(枣核音)现象,不能发挥其真实、敏锐、纯正的发音效果,也是造成运弓动作不协调、不自然、不通畅的重要原因之一。

(5)过分夸张手腕动作。这一毛病最为常见,由于过分夸张手腕动作,使臂处于被动状态,手腕的动作成孤立运弓状态,手腕与臂脱节,而右臂重心不能在瞬间内进行调解、移动,大臂的力量不能畅通无阻地直接传到手指尖上,导致换弓痕迹大,换弦不够敏锐,运弓不丰满、不稳定、不流畅、不协调。

(6)未能充分发挥手部的主导作用。手部在其它“环节”的作用下,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它的手指不仅仅可以直接作为工具使用,而且由于身居第一线,右手所承担的任务必须通过手指具体地去执行才能完成。因此,在充分认识手部作用的同时,加强对其能力的运用与发挥是右手完成任务的关键。特殊的技巧演奏更是如此,手部不只是接受臂部输送来的力和被臂部带着走,它应该同臂部一样主动积极,甚至在必要的时侯还会去带动臂部,也就是说,要把右手与臂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看待,才有利于充分的调动手部功能的发挥。这样,一些高难度技巧的演奏将会运用自如。

(7)臂部与手部的关系不协调。臂部与手部作为运弓不同功能的两个部分,它们的关系既是独立活动又相互配合、融为一体而共存。我们可以感受一下生活中纯属生理现象上力的传导过程与分配方式,如:行走时摆臂动作,劳动时臂的用力动作等都与演奏中运弓动作有相同之处,只是用力的角度、方向以及大小不同而已。不同之处在于演奏中的运弓动作不仅仅是一种生理现象上的运动,而成为一种升华了的并包含着某种科学性的运动艺术。

三、正确的持弓与运弓方法

(1)持弓:坐姿自然,双肩放松,将右臂小臂抬起到与肘关节平行,手心向左,拇指与食指合拢握住弓杆,要求拇指的各关节都微微凸出,保持放松状态,着力点在指肚上。食指顺着贴住弓杆的外侧,奏外弦时,着力点在第二关节处,奏内弦时二关节处又是支点。拇指与食指的两个力点要有一定的距离(约1~1、5厘米)既稳定弓子重心,保持运弓平稳,更重要的是使之形成一个拇指向下给力、食指向上给力的反压力,也就是物理中的杠杆原理。避免两个力点重叠造成上、下力相抵消的现象。中指、无名指伸入弓杆与马尾之间,中指抵住弓杆的内侧,是奏外弦时的支点。中指、无名指自然弯曲,使指尖抵住弓毛,是奏内弦时的力点。小指贴住无名指起帮助无名指发力的作用。

(2)弓毛擦弦点:弓毛是靠着琴筒平面的支撑而与琴弦进行磨擦的,要求擦弦点基本保持琴弦与弓毛的相对直角,既不能上移、也不能下移。上移,弓毛离开了琴筒,下移,弓毛靠近琴码处,这两种现象都会使发音虚漂,或出现噪音,不能发出其二胡本来固有的最纯正、圆润、柔美的音色。那么,擦弦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不同的把位,不同的音乐表现去调整擦弦点,以便达到最佳状态和欲求效果。如:表现遥远或虚幻等意境时,可把弓子稍稍提起来(上移)调整擦弦点。在把位越高时,受琴筒阻碍,琴弦的弹性越小,音色及音量越不理想,更需要调整擦弦点,其目的在于左右手着力的协调性和发出更好的音质。由于弓毛擦弦点与持弓点的距离在不断改变,弓毛对琴弦的磨擦力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故有可能弓根部分的发音浑浊刺耳,弓尖部分的发音轻飘暗淡。所以还要注意从内在的擦弦力度去加以控制,即根据弓毛擦弦点与持弓点距离的远近来随时调整弓毛的擦弦力度,擦弦点在向弓尖移动时,逐渐加重擦弦力度,在向弓根靠近时,逐渐减轻擦弦力度。这样,就使得每一拉弓或推弓的发音首尾一致、圆润饱满。

(3)运弓:拉弓时,右手手型成伸的状态,主动往外拉弓,然后小臂、大臂顺其自然跟着拉出。推弓时,右手手型成屈的状态,大臂主动收回,然后肘、小臂调整手腕、手跟着推回。弓子运行中必须做到平、直、匀三点,才能保证发音纯正、饱满。“平”:将弓子端平左右运行,避免拉弓时高,推弓时低的现象。做到擦弦点稳定,音色不变(慢长弓的换弓、换弦、短弓、顿弓、跳弓都必须保持在水平线上进行,只有掌握一定的基本功后,根据乐曲的需要在运弓中变化音色时才不受此限制)。“直”:运行中的弓子必须向右前方走一条相对稳定的直线,当然要保证绝对的直角是很难做到的,但尽量保持擦弦点的角度,直线运行的擦弦是弦线分段震动的最好效果,可以取得丰富的音色,但容易出狼音,这就有待于取得一些演奏经验后设法去克服。总之,弓子直线运行是保证运弓中音色不变的重要因素,除了音色表现的需要其它均不能随便突破这条“直”线。“匀”:弓子运行速度和力度的均匀,弓子对弦的压力不要太大,保持握弓的放松状态,使发音达到纯正、干净的效果,经过一段练习过度后,再进行内支点,外压力对弓杆压力的变化来控制力度的均匀及力度和音色变化的练习。

(4)换弓:一般来说,能够让弓子在正确姿势的基础上松弛自然、平衡均匀地运行,已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而换弓则更具操作上的难度。它是最容易使运弓失去平衡、失去稳定的环节。许多同学运弓质量不高,实际问题往往发生在换弓方面。换弓问题解决不好,既不会有灵巧的运弓动作也不会有理想的声音。从音乐表现需要来说,有的同学不管音乐表现什么样的情绪,换弓总是一味“猛甩头”,具体表现为:改变运弓方向时突然加速,因而发出一种“一惊一咋”的声音;还有的同学没有正确理解“换弓无痕”这句话的意思,因此总是“蹑手蹑脚”地换弓,从而形成两头慢中间快的运弓模式,使每一弓都呈现枣核状,相对于音乐旋律而言,这些都是属于极具破坏性的状态。

换弓的动作涉及手指、手腕、肩关节等多个位置的问题,因而可以说技术含量较高,是决定运弓质量的关键因素。甚至可以说,解决好各种速度与力度的换弓,就是解决了运弓的主要问题,就是度过了弓法技术的主要难关。无论慢弓、分弓、还是快弓,只要换弓问题解决好了,这几种弓法就自然有了基本的质量保证。

为什么拉二胡很难保持弓的平衡?

二胡练习运弓的平衡度最好是每天面对镜子练习,免得低头看弓,保持正确的坐姿,这样练习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一种习惯,习惯了也就自然了。

为什么拉二胡很难保持弓的平衡?

大家好  我根据个人经验 回答一下

首先练习拉弓时应先以大臂带动腕关节先行,各个关节必须处于松弛状态,大臂不能过早就架出来。另外“平、直”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所谓“平”就是弓毛与弓弦始终成九十度角。实际操作中,弓根部位应稍稍偏下提一点。推弓的动作应先以大臂为主动点往左推动。手腕直接控制弓子的角度,大臂大臂主动平衡地带动弓子,直接把弓子收到弓根。运弓方法的好坏是直接决定演奏效果的轻要环节,好的弓法很大程度下能体现出演奏者对乐曲的浅刻理解,唤起对音乐情感的浅度共鸣,最终使演奏者自然与音乐融为一体,达到忘我的境界。有些演奏者在弓毛贴弦时的压力下,不是自然实现的,而是用手指使劲捏弓杆,由于过于紧张,增加了运弓的负担,音色出现僵直、呆板、难听。因此,这种方法是错误的。慢弓的演奏效果,主要是由右手腕动作的刚柔程度来决定的。如果是轻柔的慢弓,那么手腕动作要极为轻,慢慢的拉开,当弓子走到弓尖时,右手还一直保持拉弓动作向右运行,接着大臂主动向左平稳回收,以达到毫无痕迹的转换,使声音干净通畅。若是有力的强弓,手腕的动作就需有爆发力了,这种力度手腕甩动要做到发音干净、道、匀。一根紧绷的弦,当弓子正常走动时,在松香的作用下,琴弦的张力随琴弓的反复拉动而渐渐增强,在不断的轻复运弓中琴弦同样不停的来回振动。当受迫振动和自身振动两者频率相近时,便产生共振、形成统一振动规律,合理的使用弓速,弓压和擦弦点即可制造出二胡的最佳音色。所谓合理就是弓速、弓压和擦弦点三者的运弓比例,准确得当。

  ①弓速,弓子走动的速度,弓速快音则亮,弓速慢,音则暗。若想使音色在一弓之内干净纯美或渐强渐弱,就需掌握运弓速度的均衡和强弱控制的要领。

  ②弓压,顾名思义,就是弓子的弓尾紧贴琴弦所产生的力度,就叫弓压。当弓子在拉动或推动时,弓毛贴紧琴弦受到摩擦后就产生了共振发音。弓子贴弦力度的大大视音色走向的需要而定,弓毛贴弦的力度主要来自胸、背、手臂和肩、肘、腕的合理结合;任何一个环节的动作不协调不自然,都不能更好的体现出弓压的作用。当拉弓开始,弓子从弓根处向右运行,那么中指和无名指对弓毛的压力需逐渐加大,因为手指控制点离弦和弓毛的摩擦点越来越远。掌握了这个原理,才能奏出低根本量的均衡的长音。推弓时情况相反,但是道理相同。

  ③擦弦点,就是弦与弓子的交叉位置。弓与弦摩擦时,擦弦点有低有低,还有角度问题。擦弦点越低琴弦的弹性恢复力越大,音色越浓。擦弦点越低,弦的弹性恢复力越大,音色越淡。

只有这样练习  功夫非一日之功  望大家早日成才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