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为何要废原配皇后?孙贵妃是如何当上皇后的?

胡善祥16岁那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做了“小三”,插进朱瞻基和孙氏青梅竹马的爱情之间,还抢走了正妻的位置。

可是,这不是她自己的选择。

她只是一个普通官宦人家的女孩,父亲倒是做过锦衣卫百户,但是她刚出生,父亲就被免职了。

胡善祥家里地位最显赫的人,应该就是大姐胡善围。但胡善围也只是个史书上仅有一句话记载的尚宫,能得到这一句话记载,还是因为胡善祥当上了皇后。

这样的家庭,要不是明朝皇帝担心后宫干政,特地从民间选妃,她一辈子都进不了宫。

但是这样的家庭,也就意味着她没有人可以倚仗,即便当上了皇后,也保不住皇后的地位。

朱瞻基和大臣商量废后的时候,挑不出胡善祥的一丝错,最后只能逼胡善祥自己请辞。

他做的这一切,不是因为厌恶胡善祥,而是因为太爱孙贵妃。无论第一个和他拜天地的是哪个女人,他心目中的结发妻子,永远是和他一起长大的孙氏。

曾经,朱瞻基以为,他会和孙氏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却想不到,大婚在即,会突然出现另一个少女。

一、天上掉下来一个“胡妹妹”

朱瞻基12岁那年,他的外祖母进宫探望他的母亲张氏,身边还带着一个和朱瞻基年纪差不多的小姑娘。

这个小姑娘姓孙,来自朱瞻基外祖母的老家,从小就貌美如花,还聪慧无比。朱瞻基的外祖母越看越喜欢,就把她带进了宫里。

朱瞻基的母亲张氏把这件事告诉了朱棣。朱棣对孙氏也非常满意,命令张氏,好好抚养孙氏,这个女孩子,以后可以嫁给朱瞻基。

这一养,就是8年。这8年里,朱瞻基和孙氏情投意合,朱瞻基觉得,这就是自己未来的妻子了。

转眼,朱瞻基快20岁了,朱棣决定,让他大婚。

然而,朱棣没有让朱瞻基迎娶孙氏,而是让人看了看星象。

台官上奏说,后星在山东。朱棣立刻命令太监去山东选人。

这一选,就选中了胡善祥。

当时,朱棣对太子朱高炽,也就是朱瞻基的父亲,是横看竖看,横竖都看不顺眼,极力打压东宫。朱瞻基不敢在婚事上反抗朱棣,让父亲的处境雪上加霜,只能顺从地娶了胡善祥。

对于朱瞻基而言,这是大婚在即,天上突然掉下来一个“胡妹妹”。但是这个胡妹妹,在他眼里,不是天仙,而是抢了他心爱的女人位置的人。

胡善祥当上了皇太孙妃,孙氏只能成为皇太孙嫔。胡善祥是正妻,孙氏只是侧室。胡善祥未来是皇后,孙氏只能当妃子。

朱瞻基的心里,怪不是滋味的。

为了补偿孙氏,朱瞻基在成为太子后,请父亲赐给孙氏太子妃的衣冠。自己登基之后,又把孙氏封为贵妃,并赐给她本该只能皇后拥有的金宝。

废后的心思,也逐渐滋长起来。

二、皇帝亲自上阵宫斗,废后的原因

朱瞻基和胡善祥,曾经有过一段相敬如宾的和谐生活。

朱瞻基虽然深爱孙氏,却也按照明朝优先生嫡子的传统,先和胡善祥生了两个孩子。

然而,这两个孩子,都是女儿。如果此时的胡善祥,能生下一个儿子,她的命运,也许就可以改变。

朱瞻基直到第三个孩子,才是孙氏所生。有利于胡善祥的是,孙氏的这一个孩子,也是女儿。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瞻基当上皇帝,胡善祥成为皇后,孙氏成为贵妃。朝堂内外,也越来越焦虑,几乎人人都盯着朱瞻基的后宫看。

因为,朱瞻基快30岁了,大婚近10年,依然没有儿子。

朱瞻基家里,是真的有皇位要继承。

朱瞻基继位两年后,孙氏怀孕了,并在年底生下了朱瞻基的第一个儿子,朱祁镇。

有人说,这个孩子不是孙氏生的,而是宫里的其他女人生的,在朱瞻基的默许下,算到了孙氏名下;也有人说,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还在,且非常喜欢胡善祥,孙氏没有条件,也没有理由抱养别人的孩子,这就是孙氏亲自十月怀胎生的。

无论真相如何,朱瞻基看着这个好不容易盼来的儿子,欣喜若狂,仅仅两个月,就把他封为皇太子。

这也是明朝年纪最小的皇太子。

当自己所爱之人为自己生下太子之后,朱瞻基就再也不愿意委屈孙氏,让孙氏屈居于贵妃之位了。

他想要废了胡善祥,想要自己深爱了这么多年的女人,成为自己的正妻,成为天下最尊贵的女人。

除此对孙氏的不平和爱之外,我认为,朱瞻基废后,还有其他方面的考虑。

  • 其一,他和胡善祥的相处,很不愉快

朱瞻基是个贪玩的皇帝。

他喜欢骑马打猎,喜欢下棋看戏,喜欢斗蛐蛐,喜欢微服私访,有时候还在外头采采野花,会把老虎拔了牙,放出去吓唬大臣。

胡善祥却是一个贤后。

她的日常生活,都相当恬淡简朴,也和朱瞻基玩不到一块去。相反,她看到朱瞻基这么胡闹,就忍不住劝谏。

而且,不是普通的劝谏,是“规讽”,也就是说,话语间,带着讽刺挖苦的意味。

她和朱瞻基的夫妻关系,也在这一次次的规讽中恶化。

  • 其二,他担心胡善祥以后生下儿子,造成混乱

按照朱元璋亲自写的《皇明祖训》,明朝的皇太子,只能是嫡长子。如果没有嫡子,也要等到皇后过了50岁,确认生不出来了,才能立庶子。

而朱祁镇出生的时候,胡善祥只有26岁,正是生育的黄金年龄。而且还几次怀孕,只是都不幸流产了。

后宫有太后盯着呢,朱瞻基也不好光明正大地不和皇后同房。

胡善祥随时可能再为朱瞻基生下一个儿子。而胡善祥的儿子,继承的顺位,必然在孙氏的儿子之前。

如果胡善祥先于孙氏生子,那朱瞻基是毫无办法,只能立胡善祥的儿子。但是,现在孙氏率先生下了长子,朱瞻基就想抓住这个机会,把和心爱的人生的儿子扶上皇位了。

所以,他迫不及待地把孙氏的儿子立为皇太子,并且开始盘算废后,确保胡善祥不会生下嫡长子。

  • 其三,他担心孙氏会被胡善祥殉葬

朱元璋规定,皇帝去世之后,后妃要殉葬。

但是,后世执行起这条规定来,并不那么严格。一般来说,生了儿子的后妃,都不用殉葬了。

除了朱高炽的郭贵妃。

郭贵妃是朱高炽最宠爱的妃子,出身勋臣之家,生了3个儿子,无论怎么看,都不像是要殉葬。

可是,她由于受朱高炽宠爱,得罪了张皇后。朱高炽去世之后,张皇后就把郭贵妃加入了殉葬名单。

这个过程,朱瞻基是亲眼目睹的。

以朱瞻基的觉悟,他显然想不到要废黜殉葬制度。在他眼里,有了郭贵妃的前车之鉴,他挚爱的孙氏,即便有了儿子,也不保险。万一自己死在孙氏之前,胡善祥没准会要求孙氏殉葬。

最保险的,还是让孙氏当上皇后,皇后不必殉葬。

朱瞻基的行动力非常强,即便废后,也不需要孙氏出场。宫斗什么的,他自己来。

废后主要有两个障碍,一个是他的母亲张太后,一个是宫廷外的大臣们。如果自己一意孤行,他们也阻拦不了朱瞻基。但是,朱瞻基希望,这件事情可以和平解决,不要影响到自己的名声。

张太后喜欢胡善祥,却拗不过自己的儿子,只好对朱瞻基说:如果内阁的大臣们同意了,她也就不拦着了。

朱瞻基毫不犹豫地说,他们没问题。

来到内阁大臣面前,大臣们并不希望皇帝废后,觉得这有损于皇帝的仁德,可是也不方便阻止,就说,如果太后同意了,他们也就不说什么了。

朱瞻基立刻说,太后同意呀。

这简直是两头骗。

就这样把废后的事搞定了。

三、胡善祥的结局

朱瞻基虽然不喜欢胡善祥,却也知道,废后完全是自己的错,胡善祥是无辜的。

  • 当初插入他和孙氏的爱情,不是胡善祥的错,胡善祥是被动的,她根本没有选择,一个16岁的、没有背景的少女,不可能抗旨拒婚。
  • 没法生下继承人,不是胡善祥的错,朱瞻基和胡善祥,已经有了两个女儿,之后胡善祥几次流产。在这件事上,胡善祥也很惨。
  • 和朱瞻基合不来,更不是胡善祥的错,胡善祥的所作所为,是符合一个传统好皇后的要求的,是朱瞻基本人不是一个传统的好皇帝。

所以,当朱瞻基对大臣说要废后的时候,大臣问,皇后犯了什么错?

朱瞻基实诚地说,皇后无错,就是自己日子过不下去了。

朱瞻基想要废后,又怕有损名声,于是让大臣想办法。重臣杨荣果然为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交给他一张小纸条,密密麻麻地写着为皇后编造的罪名。

朱瞻基一看,脸色都变了,说,皇后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怎么能这么冤枉她呢?

最后,还是朱瞻基亲自去找胡善祥,要求她自己请辞。

但是,所有人都知道,胡善祥不是自己想开了,不想当皇后的。她就是被朱瞻基废了的。所以,大家都很同情她。

胡善祥被废之后,朱瞻基以母以子贵的名义,把太子的母亲,自己挚爱的孙贵妃,封为皇后。

而胡善祥,则在长乐宫出了家,名号是“静慈仙师”。

张太后非常同情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表达对儿子无过废后的不满,于是经常召她到自己的清宁宫居住。举办宴会的时候,还把胡善祥的座位安排在皇后孙氏之上。

对此,孙氏很不高兴,但敢怒不敢言。朱瞻基也没有对此发表什么意见,默认了此事的存在。

为了让自己亲爱的女人当上皇后,朱瞻基已经对不起胡善祥了。他不想再为难胡善祥。

胡善祥有两个女儿,长女顺德长公主是朱瞻基的第一个孩子,自然是掌上明珠。然而朱瞻基没有看到她出嫁,她是在朱瞻基去世2年之后下嫁驸马石璟的。

1443年,顺德长公主去世,没有孩子。那时候的胡善祥,尚在人世。

胡善祥的次女,是永清公主,从小体弱多病,朱瞻基非常怜爱她。她还没有出嫁,就早早去世了。

也就是说,胡善祥在有生之年,送走了自己的两个女儿,而且,两个女儿都没有留下后代。

这对一个母亲而言,可以说是相当悲惨了。

在最后一个女儿去世之后,不到1年,胡善祥也抑郁而终,以妃嫔,而不是皇后的礼仪下葬,和她的小女儿葬在一个地方。

当时,是明英宗朱祁镇在位。

胡善祥去世近20年后,孙氏去世了。孙氏一去世,朱祁镇的皇后就劝朱祁镇,恢复胡善祥的皇后名分。朱祁镇答应了。

朱瞻基费尽心思废除的皇后,被他的儿子恢复皇后的地位,也不知他是否曾预料过这一天。

写在最后

《明史》上说,朱瞻基晚期也很后悔废了胡善祥,自嘲地说:这是我年轻时候干的糊涂事了。

也不知道,他是觉得自己对胡善祥做得太过分了,还是和孙氏感情出现变故,又想起自己的原配妻子来。

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朱瞻基为何要废原配皇后?孙贵妃是如何当上皇后的?

明宣宗朱瞻基废胡皇后,立嫔妃孙氏为后,唯一的原因是孙氏生了第一个儿子,并没有其他原因。

明宣宗朱瞻基深受明成祖朱棣的喜欢,在他爹朱高炽还没登基当皇帝的时候就被朱棣封为皇太孙,朱瞻基很早就被朱棣确定为接班人。永乐年间,朱棣就给朱瞻基定下了婚配。

永乐十五年,朱瞻基大婚,胡善祥胡氏为太子妃,孙氏(正史里没有名,电视剧里叫孙若微)为嫔妃。她们两人都没有深厚的背景,却都非常的贤惠、聪慧、漂亮。

胡氏是山东济宁人,他的父亲胡荣是锦衣卫的百户,而她的出名却是因为漂亮温顺贤惠,后来被选为太子妃的备用人选。

孙氏是山东邹平人,永城县丞主簿孙忠的女儿,她是被朱瞻基的外婆明仁宗诚孝皇后张氏的母亲彭城伯夫人发掘出来的,因为彭城伯夫人也是邹平人,她发现孙氏容貌俊美,特意把他带到宫里。

据史料记载,孙氏和朱瞻基认识得更早,毕竟孙氏在自己外婆家,朱瞻基也没少往她家跑,这样一来二往就认识并熟悉了,可以算得上青梅竹马。

胡氏和孙氏都不错,背景都很一般,一个是百户之女,一个是主簿之女,选谁当太子妃都很正常,谁都可以做决定,唯独朱瞻基不成,谁当老婆,谁做侧室,由朱棣说了算。

朱棣选了胡氏为太子妃,孙氏为嫔妃。命运似乎就此决定,却没想到未来会有巨变。

朱瞻基登基当了皇帝后,太子妃胡氏就荣升为皇后,嫔妃孙氏荣升为贵妃。此时真正的比拼才刚刚开始。

朱瞻基在当皇太孙期间就有了家室,两个明成祖选的老婆和侧室,却没有儿子;朱棣死了,明仁宗朱高炽当皇帝的时期,朱瞻基成太子了,依然没有儿子,只有三个女儿,两个是太子妃胡氏所生,一个是侧室孙氏所生。

朱瞻基当了皇帝了,还没有儿子,就说不过去了,国之根本,要人继承。

宣德二年,孙氏终于生了朱瞻基的第一个儿子朱祁镇,也就是后来的明英宗,朱瞻基非常的高兴,就是一般百姓人家生了儿子也要摆三天酒席,何况是皇帝。

朱瞻基有了儿子很高兴,对生了儿子的孙氏就宠爱有加,这其实并不妨碍皇后胡氏的地位,更何况皇后胡氏和贵妃孙氏都以贤明著称,两人并没有现代狗血宫斗剧里面的争风吃醋与抢班夺权。

两个女人虽然贤明不争斗,但朱瞻基却有想法,宗法制度确定了嫡子继承的法统,孙氏所生的朱祁镇只能算是庶子,他不具备继承皇位的权力。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办法:1、皇后胡氏生个儿子,那么就有嫡子;2、把孙氏立为皇后,那么朱祁镇就是嫡子。

朱瞻基选择了后者,他与皇后胡氏商议后,胡氏自己上表由于自己多病无子,辞去皇后,隐居长安宫为道姑,称静慈仙师,明宣宗立孙氏为皇后,长子朱祁镇为太子。

胡氏与孙氏的地位发生了巨变,都因为儿子引起的,母凭子贵。平心而论她们两人并无任何关于皇后之位的争夺和嫌隙。

胡氏虽然被废,但是还是得到了很大的优待,其实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对胡氏被废很是后悔,称自己年少不更事,做事太过冲动,伤害了胡皇后。

“后无过被废,天下闻而怜之”、“此朕少年事”——《明史 后妃列传一》

胡氏在正统七年过世,葬于北京金山,并没有入葬皇陵,因为她的身份此时已经是道姑。

明英宗朱祁镇二次登基,年号天顺,在天顺六年,朱祁镇的亲身母亲孙氏过世,葬入景陵与朱瞻基合葬。

天顺七年,明英宗朱祁镇在自己皇后钱氏(朱祁镇非常宠爱钱皇后)的劝说下,给予了前废后胡氏追封,甚至还与此事和当朝首辅李贤商议过,追封其皇后尊号,并重修了胡氏的陵寝。

“以陵寝、享殿、神主俱宜如奉先殿式,庶称陛下明孝。”——李贤朱瞻基的两任皇后胡氏和孙氏都让人唏嘘不已,在封建皇家里,这样的子凭母贵的例子比比皆是。

朱瞻基为何要废原配皇后?孙贵妃是如何当上皇后的?

朱瞻基与原配皇后胡善祥的婚姻,就像是一段孽缘,原本不应该在一起的两个人被强行安排在一起,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惨的结局。

永乐八年,朱棣在内部放出消息要挑选未来的太孙妃。第一时间得知这一消息的宫外人,是太子妃张氏的母亲彭城伯夫人。

彭城伯夫人的老家在永城,而永城主薄孙忠的女儿孙氏聪明伶俐,肤白貌美,彭城伯夫人便将他的女儿介绍给张氏,张氏又介绍给朱棣。

毕竟太孙朱瞻基是张氏的儿子,作为母亲没有任何理由害儿子,所以朱棣答应将孙氏接进宫,由张氏抚养。

当时的孙氏年仅十岁,与朱瞻基的年龄相仿。

孙氏由张氏抚养,自然是住在张氏的住所太子宫,而朱瞻基也是住在太子宫,对于新来的孙氏,朱瞻基非但没有反感,反而特别有好感,两个人天天在一起玩,培养了浓厚的感情。

在朱瞻基看来,孙氏就是他未来的太孙妃、太子妃、皇后。如果不出意外,孙氏肯定是一直居于正宫之位人。而人算不如天算,偏偏发生了意外。

永乐十五年,到了正式挑选太孙妃的时候,朱棣突然间发现了一个问题,孙氏是永城人,张氏也是永城人,一个地方出现两位后宫之主,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毕竟纵古至今有多少后戚乱政的事情历历在目,他朱棣可不想走这一趟浑水。

于是司天监在朱棣的暗令下,表示夜观天象,太子妃应当出现在济河间一带。

当时的锦衣卫指挥胡荣就是济河间一带的人,而胡荣的大女儿胡善围早就在洪武年间便已经在宫中担任女官。

胡荣与女儿胡善围暗箱操作,将小女儿胡善祥送进皇宫,经过朱棣的验收,胡善祥成功替代孙氏成为太孙妃,而孙氏则成为太孙嫔。

到这时,胡家人肯定认为他们家离飞黄腾达不远了,却没有意识到他们家飞黄腾达是不可能的,因为那个能够定义他们一家子命运的人,对他们产生了极其厌恶的情绪。

这个人就是朱瞻基。

朱瞻基与孙氏青梅竹马七年,早就认定了孙氏,可是胡家人却横插一脚,打了朱瞻基一个措手不及,被迫性的做了一件违心的事情。

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继位仅十个月就驾崩,年仅二十八岁的朱瞻基继承皇位,同时提供了一个明显的政治信号,那就是废后。

按照规定,只有册封皇后才能够赏赐金宝、金册,而专门负责此事的礼部尚书胡濙察觉到朱瞻基内心的想法,以孙氏贤惠为由,应赏赐金宝、金册。

关于这一点,朝中有不少大臣提出反对意见,但奈何不了身为皇帝的朱瞻基。

朱瞻基坚决认为可行,胡濙也坚决认为可行,大臣们只能无话可说。

毕竟一个是皇帝,一个是礼部尚书。

胡濙的这次试探以胜利告终,变得更加卖力,在上报礼仪的时候,竟然敢以皇后的礼仪上报,朱瞻基照单全收,既然你敢上报,我就敢做,反正我也想做。

倒霉的胡善祥虽然作为后宫之主,却阻止不了朝廷发生的事情。

朱瞻基册封孙氏以皇后的礼仪册封,已经在向天下人表明,朱瞻基喜欢的女人不是胡善祥,而是孙氏,废后一事迫在眉急。

当时有一个地位极其重要的人,察觉到了废后一事的苗头,向朱瞻基提出意见:

胡善祥并没有做出什么对不起你的事情,如果说你敢废后的话,到时候生出什么事端,你得解决得了,别闹出笑话,让全天下人耻笑。

这个敢向朱瞻基提出意见的人就是朱瞻基的母亲,现已经成为皇太后的张氏。

对于母亲的意见,朱瞻基明显不当一回事,因为在宣德二年十一月十一日,孙氏生下朱瞻基的第一个儿子朱祁镇不到十天,朱祁镇便立为太子。

胡善祥虽然依旧是皇后,但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

胡善祥明明没有去世,她生下来的儿子必然是嫡子,也就是太子,可是朱瞻基却拿她当空气,笃定她生不出儿子,众目睽睽之下,将孙氏生的儿子封为太子。

如果说在此之前,以皇后的礼仪册封孙氏为贵妃的政治信号不够明显的话,那么到此时,信号已经非常明显,胡善祥的皇后之位必废无疑。

随着太子的出生,朱瞻基开始以胡善祥生不出儿子为由,三番五次游说大臣,希望大臣们能够同意他废后。

在众多大臣中,以内阁首辅杨士奇的态度最为坚决,并不是坚决废后,而是坚决不废后。

胡善祥虽然生不出儿子,但是人家贤惠,在宫中生活了十年,从未出现任何的把柄,如果有的话,说不定她早就被废了。

杨士奇以此为由据理力争,但是孤木难支,别的大臣在朱瞻基地游说下,就算一开始不同意,后来也变得的同意,他要再争下去,说不定会落得个身败名的下场。

倒不如识趣一点,不但同意,而且献出一条计策。

当时的胡善祥恰好卧病在床,趁着这个时候劝她主动将皇后之位交出,成功的几率不是一般的大。

朱瞻基欣喜若狂,不是高兴杨士奇给他献出的计策高明,而是高兴杨士奇同意他的所作所为。

胡善祥卧病在床,按道理来说,朱瞻基应该进行照顾才对,可是朱瞻基非但不进行照顾,还劝说其交出皇后之位。

这让原本就对朱瞻基心灰意冷的胡善祥变得绝望,这样的夫妻生活再过下去也没有任何的意思,倒不如远离这是非之地。

宣德三年三月一日,朱瞻基册封孙氏是成为皇后,而作为废后的胡善祥,不能够与平常百姓家的女人一样再嫁,而是到长安宫当起尼姑,号“静慈法师”。

大明王朝自从朱元璋开创以来,从未有过废后的举动,朱瞻基算是头一例。对于胡善祥的被废,史载:“天下怜之”,因为胡善祥是没有任何过失被废的。

可能是朝廷与民间舆论的原因,朱瞻基后来曾经对废后一事作出表示,之所以废后是因为年少无知。

这明显是托词,要知道他废后的时候已经三十岁出头,哪里有三十岁出头还说自己年少的。

胡善祥虽然已经被废,但是却有一个人可怜她,这个人就是太后张氏。

张氏时不时的就把胡善祥叫到宫里嘘寒问暖,有的时候开宴会,还特地把胡善祥的位置安排在孙氏的位置之上,可见胡善祥是实打实的贤惠,都已经离婚了,婆婆还对她礼遇有加。

张氏的行为引起了孙氏的极度不满,虽然孙氏想发作,但是却不敢,毕竟自己虽然是皇后,但人家是太后,压自己一头,皇后与太后作对,无异于找死。

在胡善祥的晚年,张氏成了她唯一的依靠。

正统七年,张氏去世,胡善祥彻底没有了任何依靠,仅一年就跟随张氏的脚步,驾鹤西去。

胡善祥毕竟是做过皇后的人,在商定葬礼的时候,杨士奇建议用皇后的礼仪埋葬,可是孙氏却不乐意,强烈反对。最后,当过皇后的胡善祥以“嫔”的礼仪埋葬,连妃都不如。

有的人或许好奇,朱瞻基对此事的态度。

当时朱瞻基已经去世,继承皇位的是孙氏的儿子朱祁镇,所以朱瞻基对于此事并不知情。

但基本上可以肯定,就算朱瞻基还活着,胡善祥都不可能以皇后的礼仪埋葬。毕竟如果说胡善祥以皇后的礼仪埋葬的话,孙氏算什么?所以最大的可能是胡善祥以妃的礼仪埋葬。

结语

在封建社会,像朱瞻基与胡善祥这样强行被长辈安排在一起的夫妻屡见不鲜,但敢于做出反抗的寥寥无几,大部分人都选择妥协。

毕竟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敢于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去违逆长辈安排的婚姻,则代表着对长辈的大不敬,会招来邻里邻居的鄙视,甚至唾骂。

朱瞻基为何要废原配皇后?孙贵妃是如何当上皇后的?

向敬之

明宣宗朱瞻基废原配胡后,而改立孙氏,关键点就是胡后没有生儿子,而孙氏弄出一个儿子。

为何说“孙氏弄出了一个儿子”?孙氏并没有生育,但她让宫女上床,替换了自己怀孕,然后假怀孕,称自己为朱瞻基诞下了皇长子,即那位在土木堡之变沦为瓦剌俘虏的主——明英宗朱祁镇。

孙贵妃阴取宫人子为己子,朱瞻基应该是知情的,不论是哪个女人生出的,都是自己的种。然而,孙氏玩小动作,朱瞻基默认,并以此命只生了两个公主的原配胡后请辞。因为他与孙氏为青梅竹马。孙氏十多岁入宫,妩媚可人,又与朱瞻基朝夕相处,成为初恋。

只是朱瞻基的祖父永乐帝,喜欢这个好圣孙,早早地册立为皇太孙。但在给孙子选择媳妇时,却将忠厚端庄且有贤名的胡氏定为皇太孙妃,即为正妻,而孙氏则为嫔,即为小妾。仁宗即位,朱瞻基成为皇太子,而胡氏也就成为了太子妃,孙氏仍为嫔。朱瞻基即位,胡氏成为皇后,孙氏被封为贵妃。

朱瞻基对胡氏只有尊重,而对孙氏却是宠爱。孙氏有了一子,母凭子贵,加之朱瞻基的操盘,成功取代元后胡氏。传闻朱瞻基后来懊悔少年荒唐事,也是不了了之,毕竟他与胡后的缘分尽了,他只是没把胡后赶出宫而已。

胡氏废居长安宫为道姑,或宣宗赐号静慈仙师,于正统八年病逝,英宗按孙太后的意思,以嫔妃的规格下葬。天顺六年孙太后去世,英宗对胡后恢复名位,谥为恭让皇后,颇合乎其形,但不祔庙,亦不系宣宗之谥“章”,也就是说明宣宗只有唯一的一任皇后孙皇后。

朱瞻基为何要废原配皇后?孙贵妃是如何当上皇后的?

首先要说一下,用明史后妃传所谓的“此朕少年事”这句话,来说明宣胖朱瞻基后悔废后是大错特错的,这句话很明显是杜撰的,宣胖朱瞻基到死都没后悔废后,如果他后悔废后,不会留下那样照顾孙皇后的遗诏,而对胡皇后却没有只言片语。

朱瞻基临死前留下遗诏:家国重务必须禀报皇太后和皇后之后再实行。临死前授予妻子这样的权力,足可以证明朱瞻基对孙皇后的真爱,那是爱她就要给她最好的,要给妻子留下最好的保障。

宣德十年春正月癸酉朔○乙亥臣曰朕疾今不复起盖天命也其命长子皇太子祁镇嗣位诸王宗室悉遵祖训谨守藩国嗣君年幼惟望圣母皇太后朝夕教训尔文武大臣尽心辅导 家国重务必须上禀皇太后皇后然后行 丧礼以日易月上崩遗诏天下诏曰朕以菲薄获嗣祖宗大位兢兢夕惕惧弗克负荷盖今十有一年矣而德泽未洽于天下心恒愧之比者遘疾日臻弥留夫死生常理修短定数惟不能光承列圣之洪业终奉圣母皇太后之餋中心念之虽殁弗宁长子皇太子祁镇天性纯厚仁明刚正其嗣皇帝位在廷文武之臣协心辅佐务以安餋军民为本毋作聪明以乱旧章 凡国家重务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后施行 中外大小臣僚各敬乃职效忠嗣君毋忝朝命丧制悉遵皇考洪熙元年五月遗诏毋改山陵务俭约宗室亲王藩屏任重谨守封国各处总兵及镇守官及卫所府州县悉心尽力安抚军民勿擅离职赴阙进香者令佐贰幕职或遣官代行两广四川云南贵州七品以下衙门并免进香故兹诏谕咸使闻知(明宣宗实录)

朱瞻基为何要废皇后和孙皇后怎么当上皇后,这两个问题其实算是一个问题,因为胡氏被废和孙氏被立的原因是一样的,她们之间是密切相关的。

关于朱瞻基和孙皇后的爱情故事参见文章 爱她就要给她最好的,宣胖朱瞻基和孝恭皇后孙若微的爱情传奇

朱瞻基废后的原因有三点:

其一,也是最重要的,是孙氏生了一个儿子,终于让他有后;

其二,就是孙皇后他俩的青梅竹马情义;

其三,是胡善祥并不合他的意。

在孙氏生子之前,朱瞻基还没有儿子,只有三个公主,他已经二十八岁了,在古代,在皇室,这个年龄还没儿子,不管是皇帝还是大臣都要开始着急了。

还好在宣德二年,孙贵妃怀孕,并在当年十一月十一生下大皇子朱祁镇,朱祁镇的出生让朱瞻基欣喜若狂,对儿子好好的表现了他慈父的一面。

而有了儿子,孙贵妃则更有底气,不但拥有皇帝的感情,还有帝国的继承人,当然,她对皇后的渴望也就不用遏制。

相反,后来者居上的胡善祥却失去了她的优势,婚后十年,只生了二个女儿,没有诞育嫡子,对皇后来说,也不一定就有倾覆的危险。

但是,胡善祥的对手是和皇帝有感情基础的贵妃,更不妙的是,后宫妃子再没有生育的来分薄皇帝对贵妃母子的宠爱,对胡善祥来说,有野心,还和皇帝青梅竹马,现在又生了儿子的孙贵妃,怎么会愿意屈居人下?

所以,废后也是水到渠成的。胡善祥有贤名,但是她遇到的是爱玩的帝三代宣胖朱瞻基,胡善祥或许有做贤后的想法,但也要考虑宣胖爱不爱听人啰嗦,我在外朝听大臣唠叨,回到后宫找点小开心还要被皇后唠叨,这日子没法过。

宣胖是个多才多艺又聪明能干的皇帝,有很多小情调,爱画画,爱斗个蛐蛐,本来就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就是爱玩,但人家没耽误学习啊!他又不是那种自控能力差的皇帝,偏偏胡善祥成天像个教导主任似的在他耳边念经败兴,时间久了,宣胖怎么可能会待见。

再看看青梅竹马的小孙,两人是情投意合长大的,还能一起玩耍,小孙也不在宣胖耳边唠叨这样那样的,耳根别提多清静了,如果问宣胖喜欢去谁哪里,自然首选小孙。

这就是区别,也是废后的根本原因。宣胖本来就腻歪胡善祥,你不活泼也就罢了,还啰嗦,还不会生儿子,要你作甚?亲亲儿子出生了,当然要给儿子最好的,庶长子自然没有嫡长子好听,为了儿子,也为了青梅竹马的感情,废后撒!

胡善祥是婆婆喜欢的儿媳妇,却不是丈夫喜欢的老婆,虽然张太后在大事上能管着儿子,比如宣胖继位后,立胡善祥为后,那其实就是张太后的压力,如今,小孙生儿子了,宣胖执意废后,张太后也的确没理由再拦着,她只能提高胡善祥的地位,来给孙皇后找点不痛快,其他的也没办法。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谢绝无谓脑补解读过度。有喜欢辽夏金元以及后宫八卦的朋友可以关注猴格,不会让您失望!

朱瞻基为何要废原配皇后?孙贵妃是如何当上皇后的?

大明第一废后不是别人正是被后世称为缔造仁宣之治的一代明君明宣宗朱瞻基的原配妻子胡善祥。作为一代明君的朱瞻基却无故废除了堪称一代贤后的胡善祥,当时朱瞻基的废后之举甚至让天下人都十分同情胡善祥。

不过胡善祥被废的内在因素还是比较复杂,涉及了三角恋还有她本人性格和没有生育子女的自身原因,加之对手孙贵妃也是十分强大,最终导致了她无辜被废。

其实胡善祥才是朱瞻基与孙贵妃之间的第三者

朱瞻基之所以废除原配皇后胡善祥其实还得从他和胡善祥还有孙贵妃的三角恋说起,本来朱瞻基与孙贵妃才是青梅竹马的恋人,胡善祥实际上是被朱瞻基的祖父明成祖朱棣硬插到二人中间的第三者。

朱瞻基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孙,是明仁宗朱高炽与嫡妻张氏所生的嫡长子。据记载在建文元年(1399年)朱瞻基出生时,还是燕王的朱棣做了一个梦,他梦到已经去世快一年的父亲明太祖朱元璋把象征权力的玉圭交到了他的手上,并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在朱棣梦醒之后朱瞻基就出生了,朱棣赶过去抱起刚出生的朱瞻基一看,就看刚出生的朱瞻基眉宇之间颇有朱棣的父亲朱元璋的气概,与朱棣也很像,因此朱棣就认为朱瞻基的出生是大明之福,也代表着自己是天命所归,坚定了他决定起兵发动靖难之役推翻大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想法。

靖难之役成功朱棣登基为帝后,在永乐二年(1404年)时朱棣册封朱瞻基的老爹朱高炽为皇太子。由于朱高炽身体肥胖,还腿脚残疾加之体弱多病,因此他的两个兄弟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都一直图谋太子之位,于是经常构陷他。

而朱棣一直没有改换太子除了对朱高炽比较认可之外,再有就是朱棣十分钟意朱瞻基,颇有隔辈传位的想法。所以朱高炽本身有能力再加上朱瞻基很受宠,因此坚定了朱棣不换太子的想法。

永乐九年(1411年)时,朱棣为了巩固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也为了让朱高煦和朱高燧绝了对太子之位的图谋野心,朱棣宣布册封年仅12岁的朱瞻基皇太孙。

因此朱瞻基自幼就深受祖父朱棣的喜爱,他的教育和生活朱棣都会事无巨细地关心过问,而朱瞻基的婚姻大事更要由朱棣把关过问了。

其实在朱瞻基被立为皇太孙的前一年也就是永乐八年(1410年)时,他的外婆彭城伯夫人就给他物色了一名未婚妻,也就是后来的孙贵妃、孝恭孙皇后。

朱瞻基的外婆彭城伯夫人是河南永城县人,永城县有一名主簿名叫孙忠,这个孙忠的母亲与彭城伯夫人两个老太太之间关系很亲密。

孙忠的女儿孙氏也就是后来的孝恭孙皇后自幼就被彭城伯夫人见过,她长得秀丽,还天资聪明,很会来事会说话,很讨彭城伯夫人喜爱,因此彭城伯夫人就对孙家夸下海口,自己去京城和亲家公说说,让孙家大小姐嫁给自己外孙也就是当时的皇长孙朱瞻基。

后来彭城伯夫人果然把这事和自己的女儿太子妃张氏说了,但是由于朱棣很重视朱瞻基,因此他的婚姻不是朱高炽夫妇说了算的。于是张氏和朱高炽入宫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朱棣。

朱棣一听说是亲家母彭城伯夫人推荐的女孩,也就给了面子,于是就下旨命人把孙氏接入皇宫中抚育,这样也可先与朱瞻基培养感情。

就这样当时都是11岁的孙氏和朱瞻基就绑定在了一起,由于孙氏很乖巧很会说话办事,入宫之后也很得朱高炽夫妇喜爱,朱瞻基更是对她倾心不已,可以说当时朱瞻基已经认定了孙氏就是自己未来的妻子了。

不过到了永乐十五年(1417年)时事情却发生了意外,原来朱棣只是把孙氏当作备胎人选抚育在宫中,并没有真想让她当孙媳妇儿。这一年朱瞻基已经年满18岁,朱棣决定为他举行大婚,但是新娘子还得从全国海选,孙氏只是因服侍朱瞻基年久日深,可以直接进入决赛圈成为候选人之一。

礼部官员通过全国层层筛选,终于按照朱棣的要求选择了一些很贤惠的女孩成为候选人,其中就包括了来自山东济宁的美女胡善祥。

胡善祥家族世居山东济宁任城县,其家族几代人都是当地的普通人家没有出过当官的人。胡善祥家中有七个姐妹和两个哥哥,她在姐妹中排行第三。她的大姐胡善围算是胡家出过身份最高的人,胡善围很有才华和姿色,在少年时期就被选入朱元璋时期的宫廷女官,并且由于胡善围能言善道颇有能力,还获得了朱元璋赏识,其父胡荣因此获得锦衣卫世袭百户之职。

山东人自古以来民风就是淳朴厚道,胡善祥就是典型的山东人性格,淳朴耿直,忠厚善良,史料中称其为容貌秀美,但不妩媚,行为举止端庄厚重,对待父母极为孝顺。因此胡善祥在当地颇有贤惠孝顺的美名。

人品好,长得美,再加上大姐胡善围是宫廷女官,因此礼部官员在给朱瞻基挑选太孙妃候选人时就选中了胡善祥。后来经过层层选拔,胡善祥和孙氏就成了终极的两名候选人,而礼部官员在综合对比之后,向朱棣上报胡善祥最终成了皇太孙妃人选。

朱棣通过对胡善祥的考察,也认可了礼部的推荐,因此这一年朱棣下旨昭告天下为皇太孙朱瞻基举行大婚,册封胡善祥为皇太孙妃。

不过朱棣也是考虑到毕竟孙氏入宫与朱瞻基一同生活了七年,也不能让她没名没分,于是同时册封孙氏为皇太孙嫔,就这样朱瞻基与胡善祥和孙氏同时结了婚。只是可惜的是孙氏没能如愿以偿成为朱瞻基的嫡妻,女主人是后来的第三者比她还小两岁年仅16岁的胡善祥。

自身有缺点,加上对手太强,最终导致了胡善祥被废

虽然孙氏没能成为朱瞻基的嫡妻应该是最失落的人,但是她很聪明,她没有把失落和不满表现出来,因为朱棣的圣旨一下任何人都改变不了,越是把不满表达出来,反而会失去朱瞻基的喜爱,所以孙氏一直隐忍下来。

孙氏不仅没有表现出失落和不满,反而还安慰朱瞻基,要他善待胡善祥,并且她也能对胡善祥表现出侍妾对嫡妻的礼数和尊崇。

本来没有醋海翻腾,很平静地结了婚,朱瞻基一下子娶了两个好女人,他应该坐享齐人之福了,可是随着朱棣和朱高炽前后脚去世,朱瞻基一下子就成了大明皇帝,身份地位发生了很大改变,事情也就跟着改变起来。

26岁的朱瞻基继位成为皇帝,当了皇帝自然就得册封皇后,那他的嫡妻胡善祥也就顺理成章成为皇后,不过青梅竹马的孙氏也没有被朱瞻基忘记,朱瞻基特意册封她为仅次于皇后的贵妃。

但是朱瞻基却在册封孙氏为贵妃时打破了传统的宫廷礼制,按照传统的宫廷礼制只有册封皇后时才会授予金册和金印,除了皇后之外后宫任何妃嫔册封时都不会得到金册和金印。可是孙氏是朱瞻基青梅竹马的恋人,朱瞻基十分钟爱她,因此在册封她为贵妃时,朱瞻基特意请得了母亲张氏批准,授予了孙氏金册和金印,也就是说孙氏虽然名为贵妃,实际的册封典礼等同于皇后。

朱瞻基此举也为后世宫廷妃嫔开创了一个新的职位那就是皇贵妃,而朱瞻基能为孙氏打破传统宫廷礼制,也可看出他对孙氏的偏爱。这也使得孙氏明白自己在朱瞻基心目中的位置上同样很重要,也为日后孙氏上位奠定了基础。

虽然胡善祥成为皇后之后颇为贤惠,她不仅能孝顺婆婆张氏,还能在宫廷中以身作则的提倡勤俭之风,使得宫廷风气十分正派,颇有一代贤后的风范。但是朱瞻基继位不久,胡善祥的危机也就出现了。

胡善祥为人老实直爽,忠厚善良,她不善于察言观色,更不会妩媚顺从朱瞻基。平日里朱瞻基喜好游玩,尤其爱玩蟋蟀,胡善祥对于朱瞻基游玩的行为经常是直言规劝。

像胡善祥这样直言规劝,最初朱瞻基可能还会觉得她说得对,说得有道理,但是久而久之胡善祥不会来事,说话直,还不会取悦和顺从朱瞻基,这都逐渐引起了朱瞻基的厌恶。

最关键的是胡善祥还生不出儿子,古人可是十分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尤其是皇帝更是注重儿子的生育。胡善祥嫁给朱瞻基后只生育了两个女儿既顺德公主和永清公主,而且胡善祥身体还不太好,再加上她说话耿直,不会顺从朱瞻基,这也使得朱瞻基对她敬而远之,因此也就越难生出儿子来。

虽然同样孙氏当时也没有生育儿子,只生育了一个女儿常德公主,但是孙氏比胡善祥会察言观色,会懂得顺从讨好朱瞻基,两人感情基础还深厚,因此朱瞻基就经常与孙氏在一起而冷落胡善祥。

孙氏也是看准了朱瞻基与胡善祥之间微妙的变化,她抓住机会,更加努力地讨好顺从朱瞻基,彻底使得朱瞻基整天和她黏在一起,而胡善祥越发受冷落,自然孙氏也就会抢先一步更容易受孕。

而且幸运的是在宣德二年(1427年)孙氏抢先一步为朱瞻基生育了长子朱祁镇,而随着长子朱祁镇的出生,朱瞻基就开始有了想废掉胡善祥的想法,毕竟太子的生母必须是皇后,而胡善祥始终生不出儿子,朱瞻基要是立朱祁镇为太子,那么胡善祥就得给孙氏让出皇后之位。

朱瞻基这头有了废后的想法,孙氏那头也没闲着,她积极地拉拢一些朝臣,这些朝臣也在朝中劝说朱瞻基自古以来母以子贵,朱祁镇即为皇长子,其生母孙氏也理应成为皇后。

这样也就越发坚定了朱瞻基的废后想法,于是朱瞻基就直接召集群臣商议废后的事宜。皇后是一国之母,废除皇后必须得先和朝臣商议,然后再昭告天下,明确皇后的过错行为才能让天下人信服。

但是胡善祥除了没生儿子之外,没有任何可挑剔的地方,况且不生儿子也不是她所能控制的,因此当朱瞻基提出废后的想法之后立刻遭到了夏原吉等朝中重臣的反对,这些反对的朝臣都认为胡善祥没有明显的过错,如果无故废除皇后之位会有损朱瞻基的名声。

可是朱瞻基已经决意废掉胡善祥的皇后之位,因此他驳回了这些反对废后的朝臣意见,并决定以不能生育皇子且多病为由废除胡善祥的皇后之位。

不过朱瞻基还是有些心虚,他为了显得自己废后更加合理,特意让人去翻阅史料寻找前朝的废后案例。注意啊,但凡皇帝想办坏事,他们去找历史案例,只要找出历朝历代哪位皇帝这么干过,那么自己做了就不算开先河,而是效仿先人。

最后一些迎合朱瞻基的朝臣们就给他找到了北宋仁宗赵祯废除原配妻子郭皇后的案例。实际上宋仁宗与郭皇后的情况根本与朱瞻基和胡善祥完全不同,郭皇后生性嫉妒凶悍,不能生育还嫉妒其他妃嫔生育,经常暗害一些被宋仁宗宠幸过的妃嫔。

后来宋仁宗想宠幸一名妃嫔时,郭皇后打翻了醋坛子,直接闯进屋里想打这名即将受宠的妃嫔,结果一个失误连宋仁宗也打了一顿,宋仁宗当场挨了郭皇后一记耳光。因此忍无可忍的宋仁宗才决定废后,但是宋仁宗为了顾及颜面没有提自己被打的事,只对外称郭皇后不能生子且多病才被废掉。所以宋仁宗与郭皇后的事和朱瞻基与胡善祥完全不同,只不过是朱瞻基为了废后找的借口。

宣德三年(1428年)朱瞻基以胡善祥无子且体弱多病为由让胡善祥主动辞去皇后之位,没有人知道胡善祥接到这道旨意之后心情如何,但是她很平静的遵照朱瞻基的旨意主动辞去了皇后之位。估计胡善祥当时应该是明白朱瞻基心里已经没有她了,所以哀莫大于心死才会如此平静。

胡善祥被辞职仅半个月之后,朱瞻基就下旨册封朱祁镇为皇太子,并册封孙氏为皇后。孙氏在接到册封圣旨时还假意推辞说:“后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后子耶?”这意思就是说胡善祥病好之后自然会生育皇子,她的儿子怎敢先皇后之子而成为太子。

虽然孙氏的话说得很虚伪,不过朱瞻基很受用,他还很感动,认为孙氏如此贤惠识大体,这个皇后没有选错。

由于胡善祥没有过错且风评还不错却被废掉了皇后之位,因此民间都对她被废十分同情和怜悯。而在朱瞻基晚年对于废掉胡善祥的皇后之位颇为后悔,他在废掉胡善祥之后也意识到了其颇为贤惠,因此朱瞻基在晚年对朝臣们说起废后之事时,经常自责是自己年少轻狂。

胡善祥被废之后在长安宫出家修道,法号静慈仙师。由于胡善祥对待婆婆张氏极为孝顺,张氏曾非常反对朱瞻基废后,但是朱瞻基当时执意废后,没有听进母亲张氏的话。在胡善祥被废之后,张氏对她极为关照和疼爱。

后来张氏还经常邀请胡善祥到自己的寝宫中开导安慰她,而胡善祥虽然被废,但是对张氏始终是一如既往地孝顺,两人关系十分亲密如母女一般。

而且每次宫廷宴会时,张氏都会带着胡善祥出席,并且每次宴会上张氏都会指名让胡善祥坐在孙氏之上,这样一来宫廷上下也就都知道胡善祥虽然被废,却依然深受太后喜爱,因此对她还是尊崇无比。

至于孙氏则因此威望受损,她也时常为此闷闷不乐,不过由于张氏格外疼爱胡善祥,她也只能是无可奈何。

此后的胡善祥一直在张氏的疼爱和关照之下一直独居于长安宫修道,一直到朱瞻基去世后胡善祥也没有还俗。

直到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七年(1442年)张氏去世,胡善祥悲痛万分,她这个前儿媳依然以子女之礼为张氏守孝。

正统八年(1443年)十一月份,在张氏去世一年之后,胡善祥因悲痛张氏过度去世,终年41岁。朱祁镇在胡善祥去世后,只给她上号静慈仙师,以嫔级之礼下葬。

在胡善祥去世十九年后也就是明英宗天顺六年(1462年),孙氏去世,至此朱瞻基、孙氏、胡善祥三人的这段三角恋就彻底结束了。

在孙氏去世一年之后,也就是胡善祥去世二十年时,明英宗朱祁镇的嫡妻钱皇后怜悯同情胡善祥,恳求朱祁镇给胡善祥追谥皇后封号。

朱祁镇是一个经历非常丰富的皇帝,他早年不顾所有人的反对,执意亲征蒙古瓦剌部,结果遭遇了土木堡之变,明朝军队全军覆没,朱祁镇本人也被瓦剌部俘虏。在朱祁镇被俘后,他的母亲孙氏主持大局,听取了重臣于谦的建议,改为册立吴贤妃之子郕王朱祁钰为帝,并组织大明军队打赢了北京保卫战。

一年多以后瓦剌部释放了俘虏朱祁镇,由于朱祁钰已经继位为帝,因此释放回来的朱祁镇很尴尬,只得成为太上皇,被弟弟朱祁钰软禁起来。之后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二次复位成功,因此历经了俘虏、软禁之后的朱祁镇心地变得颇为软弱,对任何事物都抱以同情的心态去看,包括对胡善祥也是如此,朱祁镇早就想重新追封胡善祥,只是当时碍于生母孙氏在世而已。

再加上钱皇后是朱祁镇的结发妻子,在朱祁镇被俘虏期间钱皇后极为担忧,日夜跪拜神明为朱祁镇祈福,结果跪瘸了一条腿,哭瞎了一只眼睛,所以朱祁镇在二次复位之后对钱皇后极为敬重,钱皇后但有所请,朱祁镇无不应允。

因此在这些因素之下,胡善祥就在去世二十年后被朱祁镇下旨追封为静慈章皇后,并按照皇后规格给她修建了陵寝,这也算是让胡善祥在天之灵多了一些慰藉。

写在最后

因此胡善祥被废表面上是因为她没有生育儿子,实际上则与她自身性格也有很大关系,她太过耿直,不会顺从讨好朱瞻基,再加上她与朱瞻基的感情基础远不如孙氏与朱瞻基感情基础深厚,所以她最终沦为了大明第一废后。

而孙氏能从贵妃上位成皇后,与她擅长察言观色,能讨好顺从朱瞻基有一定关系,再加上她和朱瞻基的感情基础也比较深厚,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她生了长子朱祁镇。

所以问题关键还在于谁先生出儿子,但是根源还在于胡善祥不会来事,自然吸引不到朱瞻基经常与她见面,而孙氏则善于察言观色,顺从讨好朱瞻基,整日和朱瞻基黏在一起,自然受孕的几率也就比胡善祥大得多。

当然孙氏能成为皇后可谓是运气与手段缺一不可,她的运气好,抢先生出了儿子朱祁镇,其次就是她的手段玩得妙,毕竟孙氏也是能拯救大明的女人。胡善祥的性格不受朱瞻基喜爱还没有儿子,再加上对手孙氏还这么强大,所以胡善祥最后只能是沦为大明第一废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