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马皇后生了那么多儿子,为什么朱元璋最喜欢朱标?
都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这句话在朱元璋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网上有段子说,如果朱标造反,朱元璋一定是率先响应的一个,还会把自己绑了,送到朱标面前,扶朱标登上皇位。
在现实中,虽然没有这么夸张。但是,朱元璋对朱标的爱,毋庸置疑。
朱元璋一生,共有21个妃子,26个儿子,16个女儿。其中,发妻马皇后,为他生了前5个儿子,和其中的2个女儿。
虽然有些野史说,马皇后不是朱标的生母。也有些野史说,马皇后只生了头3个儿子,4子朱棣和5子朱橚都不是她生的。
但是这些野史,都没有足够的依据,反而有证据反驳,这些野史的很多说法都是错误的。
所以,我们姑且认为,《明太祖实录》和《明史》的说法是正确的,马皇后为朱元璋生了5个儿子。
那么,为什么同样是马皇后的儿子,朱元璋却最喜欢朱标呢?
一、朱元璋有多喜欢朱标朱元璋对朱标的喜爱和重视,体现在方方面面。
- 1、政务上,精心培养
朱元璋一自立为吴王,就把朱标立为世子。大明一开国,就迫不及待地把13岁的朱标立为皇太子。真是一刻也不耽误。而其他的儿子,要等到2年之后,才统一封王。
朱元璋对朱标的培养,非常上心,请大儒教他文化以及正统的儒家思想,请带刀舍人教他武艺,强身健体。朱元璋本人,则亲自传授他帝王之道。
朱标的待遇,放在历朝历代里对比,不知要有多少皇太子嫉妒:
- 东宫和皇帝用同一套班子,防止皇帝和太子之间发生冲突,也方便太子日后接班;
- 22岁开始处理政事,诸事先由太子处置,再禀告给朱元璋。
《明太祖宝训》:洪武十年六月丙寅,命群臣自今大小政事,皆先启皇太子处分,然后奏闻。
历史上多少太子,在老爹的淫威之下战战兢兢,既怕自己表现得太无能,惹老爹不满,又怕自己表现得太能干,惹老爹忌惮。朱标却没有这个烦恼。
- 2、生活上,无微不至
洪武二十四年八月,皇太子朱标去西安巡视。才出发的第二天,在南京城里忧心忡忡的老父亲朱元璋,就给他写信:
你从小到大,都没出过远门,在路上要小心啊,饮食要注意,警卫要戒严,远离小人。
紧张兮兮的朱元璋,还让朱标身边的人,时刻向他报告太子的行踪。
在这种生活琐事上絮絮叨叨,仿佛朱标是个17岁的、第一次出远门的孩子。但实际上,那年的朱标已经37岁了,身边跟着一大批文虎官员和军队扈从。
朱元璋也不是第一次经历儿子远游。他的十几个儿子,都已经到封地上就藩了,不少人的封地,可比西安远多了,朱元璋也不曾这么焦虑。
《明太祖实录》:遣使敕谕皇太子曰:“尔自幼至长,未尝出远。今命尔巡行陕西……尔其慎之。”
- 3、其他特殊的待遇
史料记载,朱元璋给自己、马皇后和朱标,设计了3枚精美的印章,分别叫做广运之记、厚载之记和大本堂记。其他后妃和皇子,都没这待遇,足以证明朱元璋对发妻和长子的爱重。
朱元璋甚至在马皇后的祭文里说过,他曾经想过,等到过些年,朱标能独当一面,成为一个优秀的君王了,他就主动退位,把江山提前传给朱标,自己和马皇后美滋滋地过退休的幸福生活。
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哭得眼睛都快瞎了,日期到了,也不肯脱丧服。后来在比他大15岁的老者刘三吾的劝解和开导下,才稍微缓解悲伤之情。
失去太子之后,另立继承人,朱元璋选择的,也不是自己其他的儿子,而是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这方方面面,都体现出了朱元璋对朱标的偏爱和重视。
若说这是因为朱元璋珍爱发妻马皇后,连带着对朱标爱屋及乌,那么,马皇后的这么多个儿子,朱元璋为何最爱朱标呢?
我们先来看看,马皇后的其他儿子,都是什么样的。
二、马皇后的其他4个儿子《明太祖实录》和《明史》记载,马皇后为朱元璋生了5个儿子。
- 次子:秦王朱樉
这是个不折不扣的混蛋。
朱元璋经常写信骂他说,你干的这些混账事,只有你爹在位,才会忍你,将来你哥登基了,要收拾你。
他在封地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府里的下人犯事了,按律应该压去京城受审,他担心这些人会把自己的恶行抖出来,把人给杀人灭口了。
出去打仗,大肆掠夺孕妇入府,还捉了155个男童阉割,又抓走150个女童。
最后,他被府上忍无可忍的3个老妇人下毒害死,朱元璋还大骂他活该。
《太祖皇帝钦录》:老幼宫人见之,各忧性命难存。以致三老妇人,潜地下毒,人于樱桃煎内,既服之后,不移刻而死。呜呼!观尔之为,古所未有!
- 三子:晋王朱棡
这是个帅哥,帅得被专门写进了史书,说他“修目美髯,顾盼有威”。
不过,他也不是什么老实孩子,在封地里,干了不少非法的事,甚至有人说他有夺嫡的想法,气得朱元璋想收拾他,还是朱标替他求情的。
当然,他这些破事,比他二哥差远了。他去世的时候,朱元璋也是相当伤心的。
《明史》:然性骄,在国多不法。或告㭎有异谋。帝大怒,欲罪之,太子力救得免。
- 四子:燕王朱棣
朱棣在燕王时期,没有过多的记载,有人怀疑,这是因为他登基之后,删改了史料。
在有限的记载里,着重渲染了他的军功,朱元璋很高兴地说:肃清沙漠者,燕王也!
这也可以看出,朱棣在朱元璋时代,更多地是被看为屏障北方的一员大将。
《明史》:晋王怯不敢进,王倍道趋迤都山,获其全部而还,太祖大喜,是后屡帅诸将出征,并令王节制沿边士马,王威名大振。
- 五子:周王朱橚
在朱元璋前几个儿子的身世疑云里,有一点相对明确:周王是朱棣的同母的弟弟。
而在这5兄弟里,周王是以得宠幺儿的姿态登场的。他不像其他几个哥哥,被委以重任,却享受了极好的待遇,最初的封王是朱元璋曾经用过的“吴王”,后来改为周王之后,封地是北宋故都,王府直接在宋金皇宫的基础上改建。
他也不是什么安分的孩子,去封地之前,马皇后还担心,他去了封地之后没人管教,会闯祸。去了封地之后,还因为私自离开被罚。
《明史》:二十二年,橚弃其国来凤阳。帝怒,将徙之云南,寻止,使居京师,世子有炖理籓事。二十四年十二月敕归籓。
三、朱元璋为什么喜欢朱标从朱元璋和马皇后其他4个儿子的表现来看,朱标获得朱元璋特殊的喜爱,一点都不奇怪。他作为储君,品德出众,宽厚仁慈,几乎人人称赞。监国理政十余年,能力有目共睹。
而且,他对弟弟们也相当友爱,弟弟们犯错时,经常是他从中调和,在兄弟间颇具威望。
除了朱标自身能力出众之外,我认为,朱元璋格外喜欢朱标,还有3个深层次的原因。
- 1、最特殊的孩子
朱元璋有26个儿子,16个女儿。但是对朱元璋而言,朱标是最特殊的一个。
他是朱元璋的第一个孩子。
朱元璋青少年时期的经历,非常悲惨。少年时期,短短半个月内,父亲、大哥、母亲先后去世,他和二哥为了活命,不得不分开。起兵之后,又接连失去亲人。
朱标出生的时候,在这个世界上,和朱元璋血脉相连的人,已经所剩无几了。
朱标的诞生,给了他巨大的宽慰和希望。久违的父子亲情,重新回到他的生活当中,
而且,这还是他挚爱的发妻给他生的孩子。
欣喜若狂的朱元璋,在山上刻下了8个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对于寻常人家,第一个孩子,也意义重大。而朱元璋青少年时期连续痛失亲人,第一个孩子,更是无比特殊,无比珍爱。往后再有多少个孩子,都比不上这一个。
- 2、最利益相关的孩子
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
嫡长子,在古代,意义重大。
对于普通人家而言,这是未来要担起家庭重担、为父母仰赖的孩子;对于有爵位和财产的家族而言,这是未来的家族主人,和家族的兴衰息息相关;对于帝王家而言,这是未来的一国之君。
在古代,嫡长子,就是所有的孩子里,和父母最利益相关的那一个孩子。
朱元璋是开国皇帝,嫡长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打下的大明江山,未来将如何发展,能不能长久稳固,就看这个嫡长子的了。
朱标身份的特殊性,也会让朱元璋理所当然地把情感倾斜于他,把最大的心血和期望倾注在他身上。
- 3、留在身边最久、付出最多的孩子
由于朱标身份的特殊性,当朱元璋的其他儿子都离开京城,去封地就藩的时候,唯有朱标作为皇太子,一直留在朱元璋身边。
就连去趟陕西巡视,在朱元璋眼里,都是了不得的大事,自己的这个儿子,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这么久、去过这么远的地方,不由得忧心忡忡,焦虑到要朱标身边的人随时向他汇报朱标的情况。
也由于朱标身份的特殊性,朱元璋在他身上,倾注了最多的心血和最大的关注,在所有孩子的教育中,对他付出最多。
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付出更多精力的孩子更受宠,这是一个常见的心理学现象。
写在最后有人说,朱标是朱重八的儿子,他的25个弟弟,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子。
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也体现出了朱标对于朱元璋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朱元璋和朱标的相处模式,也不太像是皇家父子,有时候更像普通人家的冤家父子。
有一次,朱标说话,又触怒了朱元璋,气得朱元璋抡起椅子就要揍他。这架势,像极了寻常人家的老爹揍儿子,而不是皇帝处罚太子。
朱标也不像一般的太子,战战兢兢等着朱元璋来揍自己,而是拔腿就跑,边跑还边说:你打得轻,我就忍了,你打重了,我可要逃跑。
边跑,还边从怀里掏出一张画像,扔给朱元璋。朱元璋接过一看,是已逝的发妻马皇后的画像,顿时悲从中来,连要揍儿子都忘了。
朱标就趁着这个当儿,跑没影了。
这在历代皇帝和太子的相处中,实在是少见。
你觉得是不是呢?
朱元璋和马皇后生了那么多儿子,为什么朱元璋最喜欢朱标?
据《明史》记载,朱元璋一生共有后妃二十一人,育有二十六子十六女。马皇后生有五子二女,朱标就是其中的老大,也是朱元璋的嫡长子。
但《南京太常寺志》却认为,朱标不是马皇后所生,而是朱元璋的淑妃李氏所生。据相关文献及后人考证,马皇后只生过两个女儿。
即便如此,这也改变不了朱标长子的身份。在朱元璋心中,朱标就是马皇后所生,就是老朱家的嫡长子。朱标在九岁时,被立为世子,成为朱元璋法定接班人。
朱元璋登基称帝的当年,朱标就被册立为太子,成为大明帝国的继承人,这时的朱标十三岁。在二十四年的太子生涯中,朱元璋从未有过换人的想法。
那么,朱元璋为何在众多儿子中,独宠朱标呢?原因有三。
首先,朱标的出生,让朱元璋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朱元璋少年时代的经历是悲惨的,尤其是亲人的相继离世,使朱元璋的内心受到莫大的创伤。朱元璋在十五岁那年,父母和大哥相继被瘟疫夺去生命。
在朱元璋起兵时,二哥、三哥也相继去世,二哥之子朱旺也早已死。在朱元璋登基时,他的同辈只剩下姐夫李贞,晚辈中有侄子朱文正和外甥李文忠。
这样的悲惨遭遇,让朱元璋倍感孤独。朱元璋在起兵的第三年,长子朱标诞生,这让朱元璋瞬间感受到了久违的亲情,当时的朱元璋正在攻打集庆。
得知儿子降生,朱元璋欣喜若狂,当即在山上刻石写下:“到此山者,不患无嗣”,激动之情可见一斑。长子朱标的降生,对朱元璋来说意义非凡。
二十七的朱元璋,已经被亲情抛弃了十二年,他的内心是孤独的,马皇后给了他些许慰藉。朱标的出生,可以说是给了朱元璋新生,从此不再孤独。
朱标的这个作用是其他儿子无法替代的,朱元璋将自己的奋斗目标全部寄托于朱标的身上。从朱元璋的刻字可以看出,他从此后继有人了。
其次,朱标的嫡长子身份,是封建社会家族的希望。嫡长子是宗法继承制中的核心内容,其地位与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嫡长子就是将来家族与王朝的继承者,这一制度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及社会秩序。
嫡庶有别的思想,在古代封建社会中根深蒂固,无人会对这一原则提出质疑。嫡长子的出现,避免了其他人对财产与皇位的争夺,嫡的重要性大于贤。
朱元璋也不例外,嫡长子朱标对他意味着什么,他非常清楚。朱标是大明的唯一合法的继承人,无论他是否贤明。在封建社会中,每个家庭皆是如此。
朱元璋只能将全部心血倾注到朱标的身上,他若忽视朱标的存在,便意味着他要挑战两千多年的统治秩序。自掘坟墓的行为,朱元璋是绝对干不出的。
从朱元璋对朱标的倾力培养来看,符合古代嫡长子应有的待遇,这也是朱元璋喜爱朱标的根本原因。
最后,朱标的班底与性格,不会对朱元璋造成威胁。朱元璋对朱标的掌控,可以说是“无微不至”。朱标生于战乱之际,从小跟朱元璋过着戎马倥惚的生活。朱标天生仁孝敦厚,与朱元璋形成优势互补。
朱标从小就对朱元璋言听计从,在他的心中父亲俨然就是一个大英雄。朱标的性格,决定了不会拉帮结派,他的师资队伍都是朱元璋亲自选配的。
对于皇权大于一切的封建社会来说,朱元璋对朱标是非常放心的,不用担心自己的统治受到挑战。朱元璋心里清楚,可马上打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
而朱标正是治天下的合适人选,将来会是一个不错的守成之君。虽然朱元璋嘴上说朱标不类他,但他对朱标的以文治国和宽厚仁孝是非常满意的。
朱标二十多年的太子生涯,从来没有让朱元璋感到皇权受到威胁,相反朱元璋还会主动放权给朱标。由此可见,朱元璋与朱标间的相互信任是牢固的。
这也是朱元璋从未有过更换太子想法的原因,当然也是他喜爱朱标的原因之一。以至于在朱标病逝后,朱元璋悲痛欲绝,执意将朱允炆立为皇太孙。
爱屋及乌,便是如此。
只可惜,朱标无福享受这份殊荣,他的病逝对朱元璋打击甚大,爱之深,痛之切。
朱元璋和马皇后生了那么多儿子,为什么朱元璋最喜欢朱标?
相对于历史上众多的悲催太子来自说,朱标就是一个“幸福死了”的太子。皇帝对太子的猜忌、打压、甚至废黜,这些在朱元璋身上统统没有,非但如此,朱元璋对朱标的培养和关爱,不亚于历史上任何一位慈父。其实,要说综合能力,朱棣恐怕不在朱标之下,其他被历史淹没的朱家兄弟们,恐怕也未必都是酒囊饭袋,那么朱标为什么会受到朱元璋特别的喜爱呢?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封建礼法观点决定了朱标的独特地位看待古人的问题,不能脱离当时环境。按照古代封建礼法,嫡长子具有别的兄弟没有的崇高地位,皇家更是如此。
朱元璋作为皇帝,后宫佳人无数,儿子二十六个,儿女十六个。朱标出生于至正十五年,那一年朱元璋二十五岁,当时朱元璋正在领兵攻打金陵。朱元璋听说自己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了,高兴地在山上刻字留念。
九年后,朱元璋自立为吴王,朱标被册立为世子。也在这一年,朱元璋的第六子和第七子出生。不过,无论朱元璋有多少儿子,都不能改变朱标在他心目中的地位,相反,儿子越多,嫡长子的地位越重要。
二、朱标的为人深得朱元璋欢心朱标本身也是个值得父亲疼爱的好孩子,史书说,他自幼好读诗书,为人谦恭谨慎,既孝且悌,是一个仁德君子。
因为朱元璋对朱标的过于宽仁,曾经表达过不满,后世对此过度解读,认为朱元璋认为“子不类父”,对朱标很不满意。其实这是个误解,朱元璋曾经明确说过,对太子的三点希望:仁、明、勤。第一个要求就是“仁”,只是在这个“仁”的分寸把握上,父子俩有一些分歧,本质上,朱标的“仁”是符合朱元璋的要求的。
按照历朝一般规律,开国皇帝以武功立国,二世之君以仁德承之,这样的组合是王朝永续的基本前提。朱元璋不可能不明白这么道理,所以,他给朱标请的老师都是当世大儒,朱标的为人,基本是按照朱元璋的期望塑造的。
三、朱元璋在朱标身上的付出最多朱标十三岁被朱元璋册立为太子,为了培养太子,朱元璋几乎将朝中有名望有才能的人,一股脑都推到太子身边,给他组建了一支豪华而又庞大的讲师团队、伴读团队。历史上恐怕除了李世民对李承乾的教育外,没有第二例可与之一比。
朱标二十二岁开始,朱元璋下令将所有政务,先呈交太子处置,而后再禀报于他,“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毫无疑问,朱标身上,承载的不光是朱元璋父亲对儿子的期望,更是皇帝对万世基业的殷殷期许,可以说,朱元璋在朱标身上,耗尽一个父亲所能做的一切。
这也不难理解,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会痛哭不已,越礼节给朱标举办丧礼。
四、马皇后对朱元璋的影响朱元璋虽然妻妾众多,但他一生最钟爱的就是马皇后这位患难之妻,以至于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不再立皇后。
朱元璋对马皇后的感情,没有哪个皇帝可以与他一比,自然作为马皇后的亲儿子朱标,也会多受到一点朱元璋的疼爱。
民间传说,曾经有一次,朱元璋对朱标发怒,想要责打朱标,朱标就举起马皇后的遗像,做挡箭牌。朱元璋一见立刻心就软了,对太子的怒火瞬间就释放了。
总之,朱标是中国封建王朝罕见的幸福太子,朱元璋虽残忍好杀,但对朱标,也是几千年封建王朝难得一见的好父皇。大概过于圆满了,所以注定会留下遗憾,朱元璋所承受的遗憾,竟然是儿子的英年早逝,实在是痛心!
朱元璋和马皇后生了那么多儿子,为什么朱元璋最喜欢朱标?
朱元璋喜欢朱标,可以说是喜欢到了极致。别人当皇帝坐拥天下,疑心病都特别重,总是害怕别人篡了他的位,谋了他的朝,抢了他的天下,这别人里包括自己的亲生儿子。朱元璋虽然也疑神疑鬼,为了保住天下将开国功臣尽数杀戮,但是对一个人他却始终不疑,这个人就是他的长子朱标。
朱元璋让还是太子的朱标当实习皇帝,代替他批奏折,还时不时的叫官员拿他看过的奏折去问朱标是什么意见,然后回来看意见是不是与自己的相同或者有不妥处,一旦有不妥处就会立刻指出不妥处,对朱标进行一般教育。
朱标到底有何德何能,让朱元璋如此厚爱?
嫡长子现如今有不少人说朱标并不是朱元璋与马皇后所生,而是与李淑妃所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说法,是因为在南京《太常寺志》中记载:“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朱标)、秦愍王、晋恭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
“太常寺”是专门掌管皇家宗庙礼仪的政府机关,其中所记载的内容,可信度达到顶点,也因此有不少人依据《太常寺志》中的记载咬定朱标是李淑妃,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李淑妃的父亲李杰生于1331年,如果李杰16岁,也就是1347年生下李淑妃的话,那么朱标出生之时李淑妃才8岁,朱标生于1355年。一个才8岁的女幼童,怎么可能会生育儿子?
李淑妃不可能生育儿子,但是马皇后却有极大的可能生育儿子,因为马皇后这时年仅23岁,一个23岁的女人生育儿子,不足为奇。
古代封建社会历来有立嫡立长的传统,有嫡长子则立嫡长子,没有嫡长子则立嫡子,如果嫡子也没有的话,那就只能立庶长子。因为有立嫡立长的传统在,朱标这个朱元璋的嫡长子一出生,朱元璋就对他寄予厚望,把他当成继承人来培养。
第一个儿子朱标出生的当天,朱元璋正在攻打他日后的根据地应天府。朱元璋一听到朱标出生的消息,激动的在附近的一座山上写下了八个大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意思很简单,只要是到这座山的人,根本不用担心没有儿子。
在朱元璋的众多儿子当中,也只有朱标的出生能够让朱元璋这么兴奋。后来的明太宗朱棣出生当天,朱元璋只是看了几眼,就急急匆匆的赶到了前线。
为什么朱元璋独独青睐朱标呢?原因很简单,朱标是他第一个儿子。
朱元璋小的时候家庭并不富裕,他的父亲只是一个给地主打工的农民,而他的母亲就是一个卖豆腐的。因为家庭原因,朱元璋从小就给地主刘德放牛,而这一放就是十二年,直到私自将地主刘德的牛宰了与小伙伴一块吃,才被地主刘德赶回家。
朱元璋一家人的生活虽然过得艰苦,但起码一家人在一起,苦中作乐,欢声笑语。但是当到1344年,朱元璋一家发生了巨变。这一年旱灾、蝗灾、瘟疫轮着来,朱元璋的父母、大哥、大哥的儿子都死在了这一年(都是饿死的)。
一下子偌大的一个家,就只剩下了朱元璋的二哥与二哥的儿子以及朱元璋。
这一场巨变,给日后的朱元璋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这种极大的影响就是渴望家人,对于首位家庭成员的到来,都会抱有期待、兴奋、重视的心理。
马皇后是朱元璋的第一位妻子,朱标是朱元璋的第一位儿子。洪武时期任何人都是尽量少跟朱元璋说话,更别说劝朱元璋。而马皇后、朱标不但敢劝朱元璋,而且敢反驳朱元璋。
自始至终,朱元璋都未曾想过对马皇后与朱标动手。
马皇后逝世,朱元璋未再立皇后;朱标去世,朱元璋爱屋及乌,放着优秀的燕王朱棣不立,立了朱标的儿子年幼稚嫩的朱允炆为继承人。
朱元璋对第一任妻子马皇后的爱,可以说是超过了任何一个女人;对第一个儿子朱标的爱,可以说是超过了任何一个儿子。
朱标仁德宽厚朱标的老师是大儒士宋濂,宋濂的教学功底有多深厚呢?后来全国人读书人的偶像方孝孺就是宋濂引以为傲的学生。
从小就接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朱标,长大后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儒家太子,而儒家太子肯定仁德宽厚。
根据史书记载,有一次朱元璋准备杀掉一大批的功臣,朱标在旁看着朱元璋,淡淡的说了一句:“陛下,杀的人太多,不好!”
朱元璋看了朱标一眼,吩咐手下拿了一个荆条扔在地上,叫朱标捡起来。朱标不是白痴,荆条上面都是刺,只要是个正常人都不会捡。朱标目瞪口呆的看着朱元璋,朱元璋看他不捡,意味深长的说:“我之所以杀,就是为了帮你将荆条上的刺去除掉!”
朱标是个聪明人,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也明白朱元璋是为了他好。但是朱标接下来回朱元璋的这句话,差点没把朱元璋气死。朱标来了一句:“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这句话的意思简单明确,“君王如果仁德宽厚,那么臣下必定会拥护君王以及保护君王的子民。”这句话很明显是在挖苦朱元璋,意思是朱元璋就是个暴君。
朱元璋好心被当成驴肝肺,怒不可赦,直接抄起旁边的椅子扔向朱标。朱标虽然没有被椅子砸到,但是被吓了一大跳,回去之后就病了。
朱元璋的第二个儿子秦王朱樉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混蛋,在藩地里为所欲为,目无王法,多次犯事,朱元璋对他咬牙切齿,多次想要将他贬为庶民。但是朱标却看在是弟弟的份上,从多个方面劝解朱元璋,朱元璋才未将秦王朱樉废黜。
朱元璋看人特别狠辣,特别准。就比如,在别人看来朱文正就是一个只会混妓院的花花公子,朱元璋却看出朱文正是一个军事天才,后来“洪都之战”证明朱元璋是对的,朱文正以二万兵马抵御住陈友有谅六十万大军的进攻,整个过程高达八十五天,简直就是军事史上的奇迹。
关于自己的继承人,朱元璋绝对不可能看错眼。
朱标内刚外柔,有自己的政治主见,如果不提前去世,日后定是一个能够开创盛世的君王,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在位期间多次屠杀开国功臣,为的就是让朱标安安心心的开创盛世,成为一代有为的君王。
结语
朱元璋培养朱标,可以说是用尽一生的心血去培养。朱元璋没当皇帝之前,共有七个儿子,分别是朱标、朱樉、朱棡、朱棣、朱橚、朱桢,朱博,这七个儿子当中,其余的六个儿子相比于朱标就相等于野孩子。
朱标有宋濂、刘伯温、徐达、常遇春这样的人当老师,而其他的六个儿子基本上处于放养状态,就比如朱棣,整天就是在军营里乱逛。而朱元璋当皇帝之后就更不用说了,时机成熟直接让朱标实习,亲自教导。天算不如人算,朱标这位朱元璋青睐的继承人却在洪武二十五年四月病亡,一生的心血随之东流。
朱元璋和马皇后生了那么多儿子,为什么朱元璋最喜欢朱标?
老话说,皇帝爱长子,穷人疼幺儿,这话是一点也没错。
朱元总共有26个儿子,另外还有16个女儿,但是在这些子女当中,朱元璋最喜欢的就是朱标,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朱标是朱元璋和马皇后所生的嫡长子,地位还是比较特殊的,感情也不一般,朱标的性格非常宽厚仁慈,别说老朱,换任何一家人,这样的孩子也是讨父母喜欢的。很多人甚至认为,如果朱标不死的话。朱棣也不会造反。
马皇后对朱元璋来说有多重要,爱屋及乌极喜爱朱标。
朱元璋的出身实在是没有任何可以炫耀的地方,以往的帝王可以编出来什么出生的时候有金光啊,有异香啊,或者母亲梦见藏龙入怀啊什么的,可是朱元璋的父母就是农民,而且是最穷的那种,没有土地只能给地主打工。朱元璋小时候父母就饿死了,连棺材都买不起,邻居给了他们兄弟一块坟地,他们把父母的尸体用破衣服裹好埋葬了,然后兄弟们各奔东西自求多福了。
然后朱元璋就去当了和尚,和尚们对他并不好,因为和尚也吃不饱饭,后来更是把他赶出去化缘,朱元璋实际上变成了乞丐。
后来朱元璋小时候的伙伴汤和邀请他加入郭子兴的义军,他还没答应就已经有人告密,为了躲避官府的追杀,所以他投奔了郭子兴。朱元璋精明能干,而且打仗的时候悍不畏死身先士卒,很快就获得了许多人的尊敬,郭子兴就把自己的养女嫁给了朱元璋,这个养女就是后来的马皇后。
把马皇后嫁给朱元璋是郭子兴拉拢朱元璋的手段,养女也不是亲生女儿,嫁给这个出身贫苦的部下也不心疼。虽然郭子兴目的不纯,可是马皇后对待朱元璋非常好,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很用心,后来朱元璋的侄子外甥都来投奔他,他就把这些孩子收为义子,马皇后就认真的照顾这些孩子,前后朱元璋有二十多个义子都是马皇后看顾着长大的。
马皇后是朱元璋的贤内助,和朱元璋一起同生共死的人,几次从战场上亲自救朱元璋出来。朱元璋好杀人,对待自己的妃子也从不手软,如果按照现代心理学的说法,朱元璋有仇恨社会的心理,跟他前半生孤苦,父母早亡,兄弟离散,没有享受过正常的亲情温暖有关。而马皇后是第一个真正关心他,诚心诚意对他好的人,用善良和宽容拯救了朱元璋充满仇恨的灵魂。
马皇后在世的时候,朱元璋对马皇后言听计从,他滥杀无辜,只有马皇后能劝阻,爱屋及乌,他对朱标也格外宠爱。
朱标是在朱无璋登基前,他们之间是纯粹的父子之情,其他儿女,先是君臣,再才是父子,亲情不一样。
长子朱标出生,正值朱元璋打了胜仗,朱元璋非常高兴,当时兴奋得到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可以看出来朱标的出生,给朱元璋带来了多大喜悦。古人都认为,要有儿子有后代,拼博和努力才有意义。
可是他一直打仗。刚出生的朱标就追随怙恃过着戎马倥偬的颠沛生活。有一次,朱元璋被陈友谅打败,溃不成军,还是马皇后身背朱标夺马而逃脱险。朱元璋对马皇后母子非常愧疚,对这件事感念颇深,厥后让人绘了一幅《负子图》,时常带在身边。
可以说朱元璋与朱标才是真正的父子之情,他当了皇帝之后,儿子是一个接一个的生,但是从来帝王家的亲情是冷淡的,父子相疑,手足相残,君臣相忌是常态,登基后生的儿女,对朱元璋而言,先有君臣之分,再有父子女之情,完全比不上对朱标的感情。
朱元璋非常传统保守,朱标是嫡长子,身份不同。
朱元璋虽然是平民起义当的皇帝,但是骨子里却是非常保守的。举个例子,殉葬制度,是从奴隶制社会遗传下来的恶俗,一般指君王死后后妃陪葬。这个制度在两周,春秋战国时期比较流行,但是在秦始皇建立封建王朝以后,就很少见到了。至少在明面上已经被废……
就是这么残忍的制度,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再次死灰复燃,成为了明面上的制度,直到明英宗时期才被再次废除。这也可以看出朱元璋观念的保守和陈旧。
而嫡长子继承制正是从西周开始就传承了下来的,能够维护江山稳定的一项制度。因此,朱元璋即位以后,就坚定地施行着这个制度,甚至留下祖训,要求后代遵守。而根据嫡长子继承制的继承顺序,朱标是最优先的顺位的人选。
后来的朱标去世,朱元璋立朱标的嫡子为太子,也是依照的嫡长子继承制。
朱标为人宽厚正直,深得朱元璋喜爱,可惜英年早逝,朱元璋立他的儿子为皇太孙
秦王朱樉因其在藩国多过失,朱元璋大张旗鼓的打算将他法办,经朱标解劝,朱樉次年被赦免,放还回了封国。有人告发晋王朱棡有异心,朱标哭着求情,朱元璋才罢手。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犯有过错,朱标常常从中调和求情。
朱元璋主张以猛治国,乱世重刑震慑官民。朱标却讲仁政,讲慈爱,杀人越少越好。朱元璋绞尽脑汁诛杀功臣,排除异己。朱标主张:“于刑狱多所减省。”
宋慎被牵扯到胡惟庸案中,导致宋濂一家遭殃,朱标为他的老师向朱元璋求情:“臣愚憨,没有别的老师,请求陛下哀矜,免其一死。”朱元璋大怒说:“等你做了皇帝再赦他。”朱标不知所措,想要自杀,幸亏随从相劝才免于一死。
开国功臣李善长受胡惟庸案株连被赐死,其家族七十余人一并受到诛杀。朱标便劝谏:“父皇滥加诛杀,恐怕会伤了和气。”朱元璋听完也没有出声第二天故意让朱标拿起放在地上的荆条。朱标见荆条上都是刺,不敢拿。
朱元璋说:“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刺拿掉,再交给你,岂不是更好?”朱标却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是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百姓,百姓要是不好,那也是皇帝的错,这话就是公然跟朱元璋顶嘴,朱元璋气得抡起椅子就砸朱标,朱标倒是不蠢,没傻等着挨打,一溜烟跑了躲过了。
虽然父子俩政见不同,但并没有影响感情。朱元璋让朱标早早监国,处理政务。历史上太子监国就没好事,不是干得不合皇上的意,就是干得太好受猜忌,可是朱标监国十多年,政事处理妥妥贴贴,可见他虽仁慈却并不是软弱无能之辈。
可惜他年轻轻身体不好,最终早夭,朱元璋痛心之余,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最终燕王朱棣造反,成了明成祖,很多人认为如果是朱标在位,声望能力远超朱棣,朱棣不会造反。
朱元璋和马皇后生了那么多儿子,为什么朱元璋最喜欢朱标?
朱标在历史上很受热捧,因为他是一个可能改变历史走向的人物,他的身份非常尴尬,父亲是皇帝,弟弟是皇儿,儿子是皇帝,侄子也是皇帝,唯独自己没当成皇帝。所以后世也产生诸多疑问,比如朱标没死,能否成功削藩、朱棣是否还敢造反等。这些问题的根源其实就来自朱元璋为何这么喜欢朱标,以至于隔代传承至朱允文,导致历史走向的转变。
朱元璋的小农思想与子嗣分配朱元璋是白手起家的皇帝,从一个放牛娃走向了九五之尊,所以小农思想伴随着朱元璋的成长,这是他与诸多皇帝不一样的地方。小农思想里没有嫡长的概念,因为他们娶不起妾,也就无嫡庶之分,所以整个明朝的皇位传承都受此影响,采用的是“长房继承制”,也就是不以嫡庶为标准,而以年长者居之。朱标的嫡长身份只不过是一个巧合,在朱元璋看来,长子就是为自己养老送终的人,其他诸子都应该各自成立小家庭,然后与父辈分家。这就是为何明朝出现了宗室问题的逆向发展,创造了亲王镇边体系,后来朱允文削翻,就是为朱元璋的小农思想“擦屁股”。
所以在这个思想里,长子得到的重视与喜爱就胜于其他儿子。由于朱元璋是一个很会立规矩的人,他将这种传承制度树立为祖训,以至于明朝的皇位传承都是这样下来的。但又因为思想形成的环境不同,到了万历皇帝时,已经没有了小农思想的影响,他就不理解为何要让老大继承皇位,自己喜欢哪个儿子就立哪个,反正儿子多。所以万历时期的国本之争,说到底也是思想之争,是皇帝的自由思想,与祖宗小农思想的正面冲突,放在今天就叫“代沟”。
由此也引发了一个问题,朱元璋坚定不移的以朱标为继承人,到底是因喜欢,还是因内心思想的驱动,或者说二者之间是统一的,还是不想关联的。笔者认为二者之间有联系,但朱元璋喜欢朱标,只是立朱标为太子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换言之,朱元璋对朱标的喜欢只是加分项,朱标的储位一直很稳定,稳定的基础并不是朱元璋的喜欢,而就是前文说的思想驱动。
朱元璋对朱标的培养是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开始的,此时朱标五岁、二子朱樉四岁、三子朱棡三岁,四子朱棣也是这个年份出生的。暂不论朱标、朱棣的生母传闻,朱元璋此时处于创业阶段,并无庶子,所以在现有的四个儿子中,给长子朱标选了宋濂做老师,由于宋濂是公认的大儒,所以这个事情就被无限放大,被看做朱元璋喜爱朱标的证据。其实以平常心来看待,做家长的给孩子找老师,当然是以现有条件下最好的人任之。朱樉和朱棡同样是亲儿子,没有理由不给请个好老师,只不过这个时候连凳子都坐不稳,可以理解成学龄未到,并非朱元璋不喜爱。
“仰承先德,自举兵以来,渡江生子七人。今长子命名曰标,次子命名日樉……。”——《明史》
换个角度来看,朱元璋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的时候开始为称帝做准备,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七个儿子,朱元璋在此时才决定给儿子们起名字。说明在此之前,这些儿子应该是按照年龄顺序称呼的,这也是朱元璋小农思想的精髓,毕竟他曾经也叫朱重八。每个儿子的待遇基本上是一样的,只不过培养方向不一致,比如四子朱棣,打小就受到严格的军事训练,然而朱元璋又要求“宜习劳,令内侍制麻履行滕。凡诸子出城稍远,马行十七,步行十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皇子出城都得像士兵一样,穿草鞋走三成的路,再骑马走七成的路,那这是否对文弱的朱标有所不利呢?是否有偏心朱棣这类皇子的意思呢?
现在总有人将朱元璋培养朱标,传皇位于朱允文,看做是对朱标偏爱。实际上储君体系的建立就只是继承法则的创立,并没有牵扯太多主观偏好。有人为了证明这种偏爱,引用朱标出生时朱元璋的那句“到此山者,不患无嗣”,而仔细推敲当时的环境,朱元璋已经将集庆(今南京)视为掌中物,又“喜当爹”,双喜临门定然激动。关于此类评价别的儿子也有吧,比如朱棣出征漠北得胜,朱元璋也是欣喜若狂的评价道“肃清沙漠者,燕王也!”
说到继承法则的创立,朱元璋和那些元朝投降的官员应该无比重视,被他们推翻的元朝就是出现了“累世争袭”的内部问题。当然元朝的继承法则带有民族特色,忽里勒台与幼子守灶的冲突在成吉思汗时期就未处理好,这才导致整个蒙古帝国乃至元朝,都不能在政权过渡时顺利推出新君。所以朱元璋在吴元年称王时,就奠定了朱标的世子地位,这时候的朱元璋并不能排除以后还会生出更喜爱的儿子吧!
顺着这个角度往后看,朱元璋称帝后,朱标自然是由世子升格为太子。到了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设立大宗正院(宗人府原型),掌皇族内部事宜,由次子朱樉任宗人令,三子朱棡任左宗正,朱棣任右宗正,这不也是以年龄顺序为标准的人事任命吗?回看前文说的小农思想,是否就是封建自耕农家里几个儿子分家的过程?
此时的任命以长幼有序为原则,之后的藩王分封也是这个原则,朱樉被封到关中做了秦王,朱棡做了晋王、朱棣为燕王、五子朱橚为周王、六子朱桢为楚王、七子朱榑为齐王。何要着重提出这个封分王爵呢?因为在古代封王体系中,以春秋时期称霸国家单字名号封王的视为尊,比如秦王,就远比中山王高贵;晋王又远比三家分晋后的赵、魏、韩更尊贵。所以这个分封顺序也是以长幼对应尊卑,也不参杂个人的喜好。
充分非必要条件的“喜欢”由何而来虽然朱元璋喜欢朱标并非立储的主要因素,但毕竟是一个加分项,那么朱元璋为何就这么喜欢朱标呢?除了嫡长身份,很多人认为这是朱标的仁慈形象饱受朱元璋喜爱,其实朱元璋真的欣赏仁慈之主吗?我想也未必吧!反而我觉得朱标的仁慈形象就是朱元璋一手造成的,因为他要完成军事政权向文治政府的转变,因而培养多年的储君必然要树立仁治形象,而他自己则站在台前遮风挡雨,扮演黑脸包公,致力于政治清扫。父子两人一个黑脸,一个白脸的双簧戏,主导了洪武时期的政治,也为朱标建立起官僚基础。
朱元璋在册立朱标为太子时,就已经为其打下行政班底,悉数明初的风云人物,皆是兼领东宫。比如太子少师李善长、太子少傅徐达、太子少保常遇春;冯胜兼太子府右詹事,胡美、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赵庸、王溥兼副詹事,杨宪兼詹事丞,傅瓛兼詹事;康茂才、张兴祖兼左右率府使,顾时、孙兴祖同知左右率府事,吴祯、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邓愈、汤和兼谕德,刘基、章溢兼赞善大夫,文原吉、范显祖兼太子宾客。这些人有一个算一个,开国六公二十八侯几乎全部涵盖。而且朱元璋规定东宫之外不再另设府僚,意味着朱元璋出征在外时,太子府就是中枢,起到监国的作用。
洪武十年(1378年),朱元璋令“朝中政事先启请太子处分,然后奏闻”。控制欲极强的朱元璋是放权吗?我想应该是为朱标立威吧!有句话叫烂泥扶不上墙,如果当爹的一直抬不起来儿子,自然就会降低儿子在老爹心中的份量。但朱标恰恰相反,他与朱元璋可谓是心领神会,配合默契。朱元璋给机会,朱标就以政绩拿到台面上,朱元璋制造“三大案”时,朱标就拼命求情,朱元璋要废藩王名号时,朱标就出面担保,仁义君主的形象就这样展现出来。
在洪武四大案中,除蓝玉案外,朱标主政期内的有三件,每一个案件都涉及政治清洗。朱标每次也都是象征性的“求情”,除了牵扯到其老师宋濂的案子时,朱标是真的卖力营救外,其余的案件中,都隐约看出他与朱元璋的政治手段非常契合。表面上,朱标每每希望实行“宽通平易之政”,终多因与朱元璋意趣不合而难行其道,但实际上,他已经通过这种反差巨大的不合,“偷”得了诸多大臣的拥护。
这与朱元璋打压藩王的意图也无差异,自封的儿子又怎么可能真心打压。如次子朱樉,朱元璋拿着一些小事做文章,说他母丧期间“略无戚容”,就是不够伤心;还违反圣旨,擅自处死犯人;虐待正妃,宠爱偏妃等。这些罪名搁得住将秦王召回宫中关禁闭吗?后来派朱标巡视关陕,回来后说了一通好话,才放朱樉回去,这不就是典型的做戏嘛!里子面子都让朱标赚足了,朱标也就是这个特质,非常善于配合朱元璋,所以才备受喜爱。照现在的话说,如果给你机会,你不中用,那就再也没有机会了,而朱标就是善于把握住每一次机会。
综上所述,朱标受到的喜欢,并不是储位稳固的基础,朱元璋的子嗣安排自成一套体系。朱标的长子身份,就注定是这个体系中最牢固的皇位继承者。他被这个体系推向了储位,凭借自身的才能、政治敏感度,以及超高的情商配合朱元璋施政,制造朱元璋想看到的场面,所以使父亲更加欣赏与喜爱。至于朱允文的皇位继承,理应是受到朱标的“恩荫”,但看当时的就藩情况,以及朱允文的年纪,这个传承又很符合“长房继承制”的特点,所以又似乎与朱标没有关系。如果朱高炽早一年去世,我想朱棣也会选择隔代传承给朱瞻基,而不是他的两位亲叔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