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是孝慈高皇后马氏生的吗?

一提起有关朱棣的时候,为什么有很多人质疑他不是嫡出,甚至更离谱的说法是元人后代。是有史书记载还是胡乱瞎编?有何依据?

整理和分析过现有的史料之后,我认为,朱棣就是孝慈高皇后马氏生的嫡子。

关于朱棣的生母,有多个说法。

  • 有人说,他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生的嫡子。
  • 有人说,他的生母是从朝鲜来的碽妃。
  • 还有人说,他的生母来到朱元璋身边的时候,已经怀孕了,他的生父实际上是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顺帝。

这些说法,都出自古人编撰的史书或者笔记。

我把这些说法的出处,以及我对史料的理解与分析,都一一罗列出来,供大家评估和判断。

一、权威史料记载

几乎所有的权威史料,都记载,朱棣的生母,是朱元璋的原配妻子,孝慈高皇后马氏。

  • 明太祖实录

由于明朝的起居注已经失传,所以,明实录是研究明朝历史的第一手史料。

这是在当朝皇帝去世之后,由继任皇帝组织编写的编年体史书,是明朝的官方史书,也是研究明朝皇帝的最权威史料。

而朱元璋一朝的官方史书,就是《明太祖实录》。

《明太祖实录》里明确记载,朱元璋和马皇后生了5子2女,其中,朱棣是第4个儿子:

皇后生皇子五人:长曰标懿文太子,次樉封秦王,次棡封晋王,次今上,次橚封周王;皇女二人:宁国公主、安庆公主。

不过,《明太祖实录》的情况有点特殊,在编纂过程中,修改了3次。第一次,是在建文帝朱允炆的组织下编纂的;第二次,是永乐初年,在朱棣的组织下编撰的;第三次,是在永乐中期编纂的。

现存的《明太祖实录》版本,是最后一次编纂的。

很多人认为,朱棣在编写明太祖实录的过程中,修改了不少史料记载,以提高自己造反的正当性。

至于这些修改当中,是否包括朱棣的生母,这点见仁见智。

但是,朱棣的身世,依然有其他史料作为佐证。

  • 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是明朝的纪传体官方史书。史学界普遍认为,明史的质量颇高,在二十四史中能排在中上。

《明史》中明确记载,朱棣是马皇后的儿子:

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讳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

明史是清朝编撰的,因此,没有必要帮助朱棣掩盖他的身世。

并且,明史的编撰,并不是照搬明实录,而是同时参考了明朝流传下来的其他史料。在编撰过程中,必然已经考证了朱棣身世的传言,但是,史官依然选择了朱棣生母为马皇后的说法。

可见,在清朝史官看来,朱棣为庶出的说法并不可信。

不过,对比明实录,会发现,明史的错漏之处也不少。尤其是在记录后宫的时候,明史的说法,经常会有不严谨的地方。

所以,这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但也不可全信。

  • 靖难檄文

建文元年,朱棣起兵造反,发布靖难檄文,公然宣称,自己是朱元璋和马皇后所生的嫡子:

我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嫡子,国家至亲。

此时的朱棣,是在和朱允炆交战。他是不是嫡子,朱允炆绝对最清楚不过,如果他敢说谎,朱允炆那边绝对会立刻反击。

因此,他完全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说谎。

并且,无论是官方史料,还是民间笔记、传说,都找不到朱允炆反驳这个说法的痕迹。可见,朱棣自称的身世,是可信的。

此外,在记载朱棣靖难全过程的《奉天靖难录》,和明朝的历代世系《天潢玉牒》里,也都明确记载,朱棣是马皇后所生的嫡子。

如果说,单独一个史料,有可能被别有目的地修改,也有可能出现错漏,那么,当几乎所有的权威史料都同时记载,朱棣的生母是马皇后的时候,我认为,可信度是相当高的。

二、朱棣及其同母弟的待遇

朱元璋的第5子,周王朱橚,在明实录和明史里,也明确记载,是马皇后所生嫡子。

而在《明史》的黄子澄传里,黄子澄明确说过:周王是朱棣的同母弟弟。

就算朱棣改过史料,改到这么偏门的地方,概率也不大。

除此之外,解缙在编写《天潢玉牒》初稿的时候,为了抬高朱棣的合理性,还说,朱元璋的儿子里,只有朱棣和周王是嫡子,懿文太子朱标,及朱棣的二哥、三哥,都是庶子。

后来朱棣看了,觉得假得太明显,太荒唐,才改掉的。

这也侧面说明,朱棣和周王,是同母所生,否则,解缙只需要写朱棣是嫡子就可以了,没必要帮助周王抬高身份。

那么,只需要证明,周王朱橚是嫡子,就可以说明,朱棣也同样是嫡子。

  • 特殊的封地

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除了太子朱标之外,还有23个皇帝被封为藩王,获得指定封地。

而这些藩王的封地里,秦、晋、燕、周,也就是朱棣的二哥、三哥,朱棣本人,及朱棣的同母弟弟,这4人的封地,是最特殊的。

  • 秦王的封地,是秦汉故都西安。
  • 晋王的封地,是唐朝的龙兴之地太原。
  • 朱棣的封地,是元朝的故都北京。
  • 周王的封地,是北宋故都开封。

这几人,是正史里明确说明的,马皇后生的嫡子。

而其他藩王的封地,除了朱元璋存活下来的最小的儿子之外,都是普通的地方,和古代的王朝没有关联。

幼子得宠,待遇特殊,这不奇怪。这几个非长非幼的儿子,封地也这么富有寓意,待遇格外特殊,并且除了周王之外,都手握重兵。

这进一步说明了,他们的确是嫡子,超脱于其他儿子之外。

  • 特殊的封号

周王朱橚,并不是一开始就被封为周王的。他最开始的封号,是吴王。

吴王,在明朝,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封号——这是朱元璋在登基称帝之前的封号。

整个明朝,除了朱元璋之外,只有2个吴王,一个是朱橚,另一个,是朱标原配妻子所生的嫡子,朱允熥。

朱允熥的身份,非常特殊。他是朱标原配妻子的嫡子,而朱允炆,年纪比他大1岁,却是继室所生,出生的时候,生母只是朱标的侧妃。

因此,很多人觉得,按照礼法,被立为皇太孙的,应该是朱允熥,而不是朱允炆。

这进一步说明了,“吴王”这个封号,非常特殊,不是普通的皇子可以得到的。

而朱橚,在朱元璋的儿子里,排行不上不下,不像长子或者幼子那般天然受宠,据史料记载,也没有什么出色的能力或者品行,马皇后甚至担心他去了封地之后不听话,会闯祸。

这样一个皇子,能得到这么特殊的待遇,足以说明,他的确是马皇后所生的嫡子,而且是嫡子里,年纪最小的那一个,所以可以得到特殊的关爱。

起初,他的封地是杭州,南宋故都,人间天堂,赋税重地。

后来,朱元璋觉得,把杭州这么一个赋税重地封给一个皇子,实在是宠溺太过,不太合适,才改封他为周王,封地改到北宋故都开封。

即便这样,朱元璋也没亏待了朱橚。“周”寓意着周天子,开封不仅是北宋故都,而且相当富裕。周王的王府,更是直接在宋金皇宫的基础上改建。

一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皇子,如果不是嫡幼子,很难有这么超规格的待遇。

三、关于朱棣庶出的记载

在正史之外,关于朱棣生母的野史和传说很多。其中流传最广的,当属碽妃。

其次,朱棣生母是元顺帝的妃子,怀着孕的时候被朱元璋抢走,因此朱棣实际上是元顺帝的儿子,这个说法也流传很广。

但是,我分析了相关的记载之后,觉得这些说法并不可信,不能证明朱棣的生母不是马皇后。

让我们一个一个来分析。

  • 朱棣的生母是不是碽妃

碽妃,在正史上记载不详,有的人说她是朝鲜人,有的人说她是蒙古人。唯一能确定的,是她是朱元璋的妃子。

在明朝后期,有很多史料和笔记,都说朱棣的生母是碽妃,靖难之后,朱棣为了提高自己的合法性,才声称自己的生母是马皇后。

而这个说法的来源,是一本叫做《南京太常寺志》的书。

这本书的作者汪宗元,是南京太常寺卿。太常寺,是明代五寺之一,主管祭祀。南京太常寺卿汪宗元的著作,可信度应该相当高。

在《南京太常寺志》里,透漏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在朱元璋的孝陵,牌位的摆放,另有乾坤。在孝陵身为的左一位,居然是李淑妃,而右一位,是碽妃。

而这么摆放,是因为,李淑妃是懿文太子朱标的生母,碽妃则是明成祖朱棣的生母。至于马皇后,从来没有怀过孕。

这个说法,被明末清初的很多笔记和史书引用,如张岱的《陶庵梦忆·钟山》、朱彝尊的《静志居诗话》、李清的《三垣笔记》、谈迁的《枣林杂俎》、刘献廷的《广阳杂记》、潘柽章的《国史考异》等。

其中,李清和张岱,还去孝陵现场考证过,发现牌位的摆放,确实如《南京太常寺志》所说。

但是,这能否说明,《南京太常寺志》的说法可信,朱标是李淑妃所生,朱棣是碽妃所生呢?

答案是:不能。

因为,朱标不可能是李淑妃的儿子。

李杰在史书上记载不多,但是,他的墓已经被发现了了,他的墓志铭,也被找到了。

墓志铭,是古代任务下葬的时候,放在墓中的,记载人物生平的石刻,是最具可信度的一手史料。

而李杰的墓志铭上写着,他生与1331年,于1356年投奔朱元璋。

公讳杰,字茂实,世居寿州霍邱县之寿安乡。丙申之岁,渡江来属,上悦,使隶大将军麾下……洪武三十一年夏五月二十日立。

而朱标,生于1355年。

也就是说,朱标出生的时候,李淑妃的父亲李杰只有24岁,不可能有可以怀孕生子的女儿;他也还没投靠朱元璋,自然也不可能把女儿嫁给朱元璋。

这么明显的漏洞,足以说明,《南京太常寺志》的记载,并非全部可信。那么,朱棣的生母为碽妃的说法,自然也值得怀疑了。

更何况,《南京太常寺志》早已失传,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都是各种笔记和史料对这本书的引用,因此,我们没法知道,这本书推测朱标和朱棣生母的依据是什么,因此,更难作为朱棣生母的证据了。

  • 朱棣的生母是不是蒙古妃子

有一个说法,朱棣的生母,是元顺帝的妃子。朱元璋攻克元朝大都之后,把元顺帝的妃子抢了过来,做自己的妃子。那个时候,这个妃子已经怀孕了,她怀的,正是朱棣。

也就是说,朱棣实际上是元顺帝的儿子。

这个说法,来源于清朝蒙古人萨冈彻辰写的《蒙古源流》:

先是蒙古托衮特穆尔乌哈噶图汗岁次戊申,汉人朱葛诺延年二十五岁,袭取大都城,即汗位,称为大明朱洪武汗。其乌哈葛图汗之第三福晋系洪吉喇特托克托太师之女,名格勒德哈屯,怀孕七月,洪武汗纳之。越三月,是岁戊申生一男。

这里的朱葛诺,正是朱元璋。这个妃子生的男孩,按照时间推算,正是朱棣。

然而,这个说法,同样经不起推测。

首先,在已有的史料里,《蒙古源流》关于朱棣身世的说法,是孤证,与其他所有的史料都冲突,孤证不立。这多半是蒙古人在被明朝打败之后,编造出来侮辱明朝的。

其次,朱元璋攻克元朝大都的时间,是1368年,而朱棣生于1360年。朱棣出生的时候,元顺帝的皇位还稳稳当当,朱元璋才加入红巾军,还在南方和陈友谅、张士诚周旋,根本没法去招惹元顺帝。

因此,这个说法,没有任何说服力。

  • 其他的史料

1389年,朝鲜使臣权近去拜见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并写了一本《奉使录》记录这件事。里面提到:七月十五日,他去拜见燕王,但这天是先太后的忌日,因此燕王没有见他。

到燕台驿,进见燕府。先诣典仪所。所官入启,以是日先太后忌日,不受礼。命奉嗣叶鸿伴接到馆。七月十五日也。

然而,马皇后的忌日是八月初十,和这里的日期对不上。

因此,很多人觉得,这是朱棣生母不是马皇后的铁证,这里的“先太后”,指的只能是朱棣的生母。

然而,《大明会典》里规定,在明朝,只有皇帝的嫡母和生母,才能称为太后。而当时,朱元璋还在世。

所以,无论是马皇后,还是其他的妃子,都不应该称为“先太后”。

这足以说明,作者不怎么熟悉明朝的礼法。

而古代说的日期,都是农历。农历的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朱棣在这个时候祭祀母亲,因而不见客,非常正常。

不熟悉明朝礼法的作者,把中元节的祭祀和忌日的祭祀混淆,也是有可能的。

因此,我认为,这个不能说明,朱棣的生母不是马皇后。

写在最后

几乎所有的权威史料,都说朱棣是马皇后所生的嫡子。

但是,朱棣改史,是公认的,甚至还因为改得太荒唐,又灰溜溜地改了回去,被记录了下来。

所以,也不能保证,正史的记载,就100%正确。也许官方史料的记载,都已经经过朱棣的修改,以抬高自己的合法性。

不过,说朱棣是庶子的史料,都各有漏洞,有经不起推敲的地方,或者可以解释的地方。

因此,我还是倾向于,朱棣就是马皇后的嫡子。

你觉得呢?

朱棣是孝慈高皇后马氏生的吗?

不是马皇后所生,非嫡岀身。乃朱元璋所纳高丽妃子所生。朱元璋根本不考虑朱棣继位,这也是个重要原因之一。所谓马皇后所玍,实是朱棣登位后,为合法化自己的登位,编造的。

朱棣是孝慈高皇后马氏生的吗?

朱棣如果不是嫡子根本不可能靖难成功,建文元年朱棣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嫡长子了,如果是庶子不是“靖难”了而是造反了,这两者行动一样,名称和意义不一样。明朝严格执行“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如果朱棣不是嫡子,建文帝会大力宣传庶子燕王朱棣违背太祖洪武帝指定的<皇明祖训>可是呢连建文帝都没有讲朱棣不是嫡子。后人还能比当事人都清楚吗???

朱棣是孝慈高皇后马氏生的吗?

2022年最受好评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就是《山河明月》了,讲述的是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的故事。观众对于朱棣的生平经历也都十分感兴趣,尤其是对朱棣的生母是谁?更是好奇。

《明太祖实录》卷八记载:“夏四月丁巳朔癸酉,皇第四子生,即今上皇帝,孝慈皇后出也”。孝慈皇后即马皇后,所以朱棣就是太祖的嫡子。清修《明史》时也采纳了这种说法。

但是这版《明太祖实录》已非是最初的版本。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政权后,首先焚毁了建文帝于公元1399年修成的《明太祖实录》,然后命大才子解缙用八个月时间修成了新版《明太祖实录》,后又对解缙版的《太祖实录》产生质疑。于是公元1488年,在姚广孝、夏原吉监督下,明朝官方再修《明太祖实录》,经过层层审核最终修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版本。

这版令朱棣满意的、政治正确的《明太祖实录》,篡改了洪武后期、建文朝时期对朱棣的一切不利的史料,从血缘确定朱棣为朱元璋、马皇后嫡出。既然是马皇后嫡子,继承皇位就是合法的,为此,朱棣不惜篡改正史。

但朱棣在做藩王时,曾承认自己并非马皇后所生。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当时的外藩朝鲜派出使团前往大明国都南京。按照当时的规矩,朝鲜使臣到了中国后,首先要拜谒驻守北平的藩王朱棣,然后再从通州沿大运河南下至扬州,由此渡江到达南京。

朝鲜使臣权近一行在北平拜谒燕王,但最终没有见到燕王,使得权近非常不快。这件事被记录在权近著作《奉使录》中:“到燕台驿,进见燕府。先诣典仪所。所官入启,以是日先太后忌日,不受礼。命奉嗣叶鸿伴 接到馆。七月十五日也。”大意就是权近去拜见藩王,燕王府的掌府官告诉他,燕王说今天是他母亲的忌日,所以不会客,你们就直接奔南京走吧。

此处“先太后”当是从汉制之称诸侯王母,显然指燕王自己的生母。文中明言太后忌日是七月十五日,而孝慈高皇后马氏的忌日在八月初十,显然朱棣口中的母亲并不是马皇后。

明朝的嘉靖皇帝也曾公开说明成祖朱棣是妃生,非马皇后亲生。嘉靖皇帝在十五岁时被大臣们拉进皇宫做了皇帝,他和前任的正德皇帝是堂兄弟关系,嘉靖的皇位也有正统性危机。当年的朱棣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朱棣不是以嫡子的身份继位的,嘉靖同样也不是。于是嘉靖首先把朱棣的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嘉靖可能考虑到一个问题就是,把朱棣称为成祖,是否意味着,旁支夺嫡也是拥有合法性的,从另一个角度来佐证自己继承皇位是符合礼法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嘉靖皇帝为藩妃所生,并不是嫡出,为了能使自己即位名正言顺,于是就公开说明成祖朱棣也是妃生,并不是马皇后亲生。作为朱棣的后世子孙,嘉靖皇帝不可能编造这么一个说法以抬高自己,所以朱棣并非嫡出应该是明皇室内公开的秘密。

既然朱棣并非马皇后所生,那么他的生母又是谁呢?有些学者认为是成穆孙贵妃,其在宫中的地位仅次于马皇后。这种可能性不大,史料中已经把孙贵妃的情况说得非常清楚。《太祖成穆孙贵妃传》中记载:“洪武七年九月薨。年三十有二。帝以妃无子,命周王橚行慈母服三年……庶子为生母服三年,众子为庶母期,自妃始。”这段话大致意思就是朱元璋让周定王朱橚为孙贵妃服丧,进而指明朱橚为庶子。

明史《黄子澄传》中记载:“子澄曰:周王,燕王之母弟。”也就是说朱棣和朱橚是同母兄弟,也佐证了朱棣是庶出。孙贵妃是公元1360年进宫,朱棣也出生于1360年。如果朱棣是孙贵妃所生,那么就是当年一进宫就被临幸,并且同年诞下朱棣,这种可能性太低。

朱棣的生母地位可能不高,甚至只是一位普通的嫔妃。因为受到正统皇朝修史体系的影响,朱棣为嫡子出身这种官方说法占据主导,对朱棣身份的质疑只停留在私人笔记和饭后谈资上。

明嘉靖朝进士沈玄华,他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官至太常寺卿。因为工作的关系,他经常和礼部打交道。他在其《敬礼南都奉先殿记事十四韵》中写道:“后配在天,御幄神所栖。众妃位东序,一妃独在西。成祖重所生,嫔德莫敢齐。一见异千闻,《实录》安可稽”。意思是在南京的奉先殿中,供奉着朱元璋众嫔妃的牌位,其中东边以李淑妃为首依次排序;而西边首位则是孤立着一块牌“碽妃”的牌位。这说明碽妃的地位仅次于李淑妃。“碽”也许是姓氏,也或许是封号,这位妃嫔地位高贵却又不见于正史记载,令人生疑。

嘉靖朝进士汪宗元在其《南京太常寺志》有这样的文字:“孝陵祀太祖高皇帝、高皇后马氏。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左二位皇妃,生楚王、鲁王、代王、郢王、齐王、蜀王、谷王、唐王、伊王、潭王;左三位皇贵妃,生湘献王、肃王、韩王、沈王;左四位皇贵人,生辽王;左五位皇人,生宁王、安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

明崇祯年间进士李清的著作《三垣笔记》中记述,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正月初一,学者钱谦益到孝陵拜谒,他发现孝陵神位的排列顺位和《南京太常寺志》所记载的完全吻合。明末史学家张岱也曾去过孝陵,亲眼看到了孝陵神位的排列顺位。张岱在《陶庵梦忆》一书中记载:“近阁下一座,稍前,为碽妃,是成祖生母。成祖生,孝慈皇后姙,为己子,事甚秘……”

关于《南京太常寺志》记录的真实性,历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其是官方史料,不同于野史杂谈。通过诸多当时史学家的侧证可以证明《南京太常寺志》的可靠性。再对比朱棣篡改的《太祖实录》的行为,《南京太常寺志》的可靠性无疑大大增加。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吴晗都深信朱棣的生母为“碽妃”。

也有民间传闻,朱棣知道自己的生身之事,在皇袍加身后,于永乐十年,即公元1412年在南京重建大报恩寺,以报答生母碽妃。这种说法有点可疑,朱棣直到死,南京大报恩寺也没有建成,直到他的孙子宣德皇帝时期,才竣工。而且大报恩寺作为皇家祭祀的场所,外人是不允许进入的。由于大报恩寺最终毁于战火,也没有可印证的物证资料,所以这种说法的真实性无法保证。

那么碽妃是哪儿人呢? 有人认为是朝鲜人,或者是朝鲜族人。首先是朝鲜人的可能性不大,虽然从洪武皇帝朱元璋开始,经建文皇帝、永乐皇帝、洪熙皇帝、宣德皇帝再到正统皇帝明英宗,都有外藩进贡美女的传统。但是明英宗登基后,做出了两项英明的决策,第一从法律上废除殉葬制;第二不让外藩进贡美女。

洪武皇帝朱元璋招纳外藩女子入宫,最起码应该是成为皇帝之后才能享受的福利。公元1368年的下半年,徐达才占领了元大都,推翻了元朝。而朱棣出生于1360年,当时的朱元璋还没有称帝,而且此时的元顺帝还占据着元大都,朝鲜怎么可能进贡美女到南京呢?那么碽妃会不会是国内的朝鲜族女子呢?这种可能性极低。

还有一种说法是朱棣为元顺帝妃洪吉喇氏所生,说什么朱棣为元顺帝的遗腹子。这种说法非常离谱,更是无稽之谈。编造这种说法的人无非是一些元朝遗老贵族,明灭了元朝,他们心有不甘,编排这种故事出来就是为了羞辱明朝皇室。

清灭明以后,一些江南的大明遗民士族对清帝表达不满,也编造出乾隆皇帝是汉族官员陈元龙的儿子,乾隆六下江南有四次是住在海宁陈家,就是为了见自己的生身父母。这样的传闻只能当故事看,不可当真。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朱棣是朱元璋唯一的蒙古族妃子翁妃所生,这也是绝无可能的。翁妃进宫也是朱元璋一时兴起弄的,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在读编撰好的《元史》时了解到蒙古的弘吉剌部出美女,得知当时弘吉剌部还有人在明朝担任南海卫的千户,有个女儿才十四岁。于是朱元璋将其召进宫封为翁妃。二十一岁时,翁妃和李淑妃一同为朱元璋殉葬了,并未留下子嗣。而且翁妃进宫的时候,朱棣已经成人了。

朱棣从小应该是在孝慈高皇后马氏身边长大,但并非是马皇后所生,这是事实。但是朱棣的生母也绝非朝鲜人或者蒙古人,至于他的生母是谁,至今还是个谜。

朱棣是孝慈高皇后马氏生的吗?

  

当然不是。

朱棣的一生都是在信心满满与恐惧万分之中度过的;其主要原因就是他的政治统治合法性——朱棣怎么从一个藩王燕王摇身一变而成了永乐皇帝呢?

那就是篡位以后造假;编造自己身世(出身)就是手法之一。

建文元年,朱棣起兵"靖难";他在靖难檄文开篇是这样写的——

“我(朱棣)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嫡子,国家至亲。受封以来,惟知循分守法。今幼主嗣位,信任奸宄,横起大祸,屠戮我家。

我父皇母后创业艰难,封建诸子,藩屏天下,传续无穷。一旦残灭,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

檄文则言之凿凿,自称是马皇后嫡子;以此来证明篡位夺权的合法性;因为建文帝才是合法的皇帝;

不过朱棣却忘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并非是马皇后,而是另有其人。

那么,朱棣的生母究竟是谁呢?

朱棣的生母实际为碽妃,但是朱棣却坚持称自己为马皇后(即孝慈高皇后)所生,以确立自己所谓的“嫡长”地位;因为排在他前面的大哥、二哥、三哥都已故去;由此朱棣变成了实际上的"嫡长子"。

《奉天靖难记》(朱棣授意编写)中是这么说的:

“今上皇帝(指朱棣),太祖高皇帝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生五子:长懿文皇太子,次秦王,次晋王,次今上皇帝,次周王也。”

朱棣登基以后,两次修改《太祖实录》;因此所谓"正史"中的记载,朱棣的生母全部都是马皇后。

不过"百密总有一疏";有些历史痕迹依然没有被抹去;关于朱棣生母实际为碽妃的最直接证据,是南京《太常寺志》对孝陵神位的记载:

“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

谈迁(明末史学家)在《国榷》中也认为:

“文皇帝,御讳棣,太祖高皇帝第四子也,母碽妃。玉牒云高皇后第四子,盖史臣因帝自称嫡,延之耳。今南京《太常寺志》,载孝陵附享,碽妃穆位第一,可据也。”

建文四年六月乙丑日,为了证明自己为嫡出,除了改动史籍外,朱棣即位后,以极其隆重的仪式对明太祖和马皇后改谥,重上尊号,以示尊崇。

永乐十年,又下令在南京修建大报恩寺,以纪念明太祖和马皇后,并以此举表示自己是明太祖和马皇后的嫡子。

真正想看到想了解历史的真相其实是很难的——难于上青天!

朱棣是孝慈高皇后马氏生的吗?

从逻辑上看,皇帝不可能乱认母亲,否则会被世人不齿,也很难蒙骗周边人,历史上那么多非皇后生子,都当了皇上,朱棣如果真是非马皇后所生,也没必要担心非嫡子身份。《明史》更没必要修改这类事,所以我支持《明史》的记载,朱棣是马皇后生的。第二,高丽妃子,元顺帝妃子的说法,时间对不上,肯定是假的,朱元璋打败元顺帝时,朱棣已经出生,朝鲜进贡秀女,也是朱元璋称帝之后。第三,《南京太常寺守志》一书已经失传,是明末时期的人声称看过这本书记载朱棣母亲另有其人。这个属于间接说明,可信度不高。而且该书还说太子朱标为李淑妃所生,时间更对不上,李淑妃父亲投奔朱元璋时,朱标已经出生。而且朱标如果不是马皇后所生,怎么可能十几岁就被立为太子,那时马皇后还在世呢。最后,后来一直到现在的历史专家喜欢捕风捉影,放大制造一些新奇观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