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瞻基活到1442年,大明天下还会发生土木堡事件吗?

让我们从头梳理一下土木堡事件的全过程,看一看某些有可能避免土木堡事件的关键节点,如果决策者是朱瞻基,而不是朱祁镇,会有什么变化。

在明白了当时明朝皇帝面临的挑战之后,才能梳理清楚,如果朱瞻基活到1442年,明朝还会不会发生土木堡事件,皇帝还会不会做了瓦剌的俘虏。

毕竟,土木堡事件并不是一个单一的事件,不是一场单纯的军事失败,而是多年来明朝的内忧外患日积月累,最终爆发的结果。

一、瓦剌崛起

土木堡之变,在朱棣和朱瞻基时期就已经埋下伏笔。

永乐十六年,有一个叫做脱欢的瓦剌人,被朱棣册封为“顺宁王”,成为瓦剌的首领。

当时的瓦剌正在和蒙古阿苏特部的阿鲁台争霸草原,并且遭遇了两连败。瓦剌首领敏锐地觉察到,明朝不会让阿鲁台在草原上一家独大,因此想尽办法向明朝示好。

于是,永乐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朱棣连续3年御驾亲征,讨伐阿鲁台。虽然这3次征战,阿鲁台都跑得飞快,没敢和明军直接交战,但也损失不小,瓦剌获得了猥琐发育的机会。

朱棣去世之后,接任的朱高炽和朱瞻基忙着休养生息,把精力转向了内政。但是,即便在为数不多的对外用兵之中,朱瞻基还是把阿鲁台揍得不轻。

而瓦剌首领脱欢,趁此机会,统一了蒙古大部分地区,成为草原上的一股强大力量。

瓦剌统一蒙古的时候,是在正统三年,当时是朱祁镇在位。但是他开始着手统一的时候,朱瞻基还在位,并且是朱瞻基严重打击了他的对手,为他营造了统一的条件。

因此,就算朱瞻基没有在宣德十年去世,以他对边境局势的洞察力,和对草原的兴趣,真不一定会阻止瓦剌的统一。

更何况,朱祁镇登基的时候不到9岁,决策的班子依然是朱瞻基留下的,那些大臣自然也不会提醒朱瞻基这方面的问题。

即便是朱瞻基在位,明朝在瓦剌崛起这方面,也极大可能会失去一个避免土木堡之变的绝佳机会。

二、明军战斗力下降

在瓦剌变得日益强大的同时,明军的战斗力在不可避免地下降着。这个问题从朱瞻基时期就开始出现了。

明朝实行的是军屯制,简而言之就是,军队一边种地,一边操练,以解决粮草问题。这个制度在朱元璋时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是到了朱瞻基时期,这个制度已经维持不下去了。一方面是土地的被权贵侵占,另一方面是军户的大量流失。

明朝的军户制度是:一旦成为军户,万世不能改变,子子孙孙都要进军队。而且,明朝的军户地位也很低下,在明朝是低人一等的情况。

所以,无论是屯田,还是军户,都很难长久维持。到了朱瞻基时期,就已经发生了大量军户逃亡事件,军队长年人数不足,战斗力也急剧下降。

朱瞻基在世的时候,就很重视这个问题,一再地下旨严查屯田事宜。严查的结果么,他严查的时候,略有起势了一段时间,他一去世,又立马白干。

这种情况,到朱祁镇登基之后,愈演愈烈。这样的军队,遇到统一蒙古的瓦剌骑兵,溃败是很正常的事情。

所以,如果朱瞻基没有在宣德十年去世,而是活到了土木堡事件时期,他能阻止明朝军队战斗力下降的问题么?我认为这是很难的,因为这种问题属于制度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一改就要伤筋动骨。

但是,如果朱瞻基在位,以他对军队的上心程度,也许能延缓军队战斗力下降的速度,让明军在遇上瓦剌的时候,不会输得这么难看,甚至还有胜利的可能。

于是,在这方面,如果朱瞻基没有早逝,就有希望抓住一个避免土木堡之变的机会,虽然这个希望并不大。

三、瓦剌南侵,朱祁镇御驾亲征

土木堡之变发生的重要原因,是因为朱祁镇御驾亲征。如果不是他葬送几十万大军,自己也当了俘虏,土木堡事件对明朝的影响也不会这么大。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朱祁镇御驾亲征之前,明军已经和瓦剌打了好几仗,都打输了。

在这种情况下,朱祁镇御驾亲征是很正常,也是很自然的事件。明朝初期一直有皇帝御驾亲征的传统。

朱元璋虽然登基之后不再亲自领兵,当吴王的时候也是上前线的。朱高炽胖得连马都骑不了,也在靖难之中指挥了北平保卫战。朱棣更不用说,5次亲征漠北。朱瞻基也两次御驾亲征,一次是汉王造反,一次是巡边的时候遇到敌军来犯。

所以,既然前线一败再败,那么,朱祁镇作为皇帝御驾亲征,在明朝前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如果当时在位的是朱瞻基,只要他还骑得上马,也是要自己领兵的。

皇帝亲征,自然是浩浩荡荡的,许多重要官员和勋贵都陪同出发。而他们,将在土木堡之变当中被一锅端。

如果是朱瞻基在位,他御驾亲征,也应该是这个阵势吧。

因此,假设朱瞻基在位,也不太会改变皇帝御驾亲征的结局,这里又失去了一个避免土木堡之变的机会。

不过,如果是朱瞻基亲征,明军就不一定会损失这么大了。毕竟,即便瓦剌实力强大,明军战斗力下降,这些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这些依然不是土木堡之变影响这么恶劣的主要原因。

明军溃败成这样,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朱祁镇瞎指挥。

在此次亲征之前,朱祁镇一直是养在深宫里的皇帝,没怎么接触过军队。除非他天赋异禀,否则,他在指挥上做出点什么骚操作,简直是必然事件。

但是朱瞻基不一样。他从小跟随朱棣学习军事,17岁就被朱棣带上战场了,登基之后更是2次御驾亲征、3次巡边,作战经验非常丰富。

因此,即便是他御驾亲征,也极大可能不会落到朱祁镇这个境地。

四、朱祁镇瞎指挥,明军溃败,自己也成了俘虏

让我们来细数,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之中犯下的那些低级错误,看他是怎么把明朝推向万劫不复的境地的。

这里面的一些致命错误,被史书甩锅给了王振。但是无论如何,朱祁镇才是那个真正的决策者。如果不是他点头,王振说再多话、提再多建议都没有用。因此,朱祁镇才是土木堡之变的第一责任人。

  • 1、战争准备仓促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对战争完全不了解的人,都听过的一句话。这足以说明,一场大战的准备周期是很长的。

但是,朱祁镇率领的军队号称50万,虽然明军缺额严重,实际上应该远远没有这么多人,但是二三四万人应该也是有的。

这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朱祁镇用了多长时间来做准备呢?

不到一周。

7月中旬接到边关急报,7月17日正式就仓促出征,连行军的粮草都不知道有没有备齐。

之后明军果然也遇到了缺粮的危机。

  • 2、随意改变行军路线

明英宗率军在路上走了半个月,终于来到离前线很近的大同。然而,他们连敌军的影子都没见到,就听到了前线明军兵败的消息。与此同时,雨也在哗啦啦地下着。

这个时候,越来越多的大臣们感受到了危机,极力劝谏明英宗班师回朝。

一开始,明英宗可不打算听大臣们的。但是,随着越来越多战败的消息从前线传来,他也开始害怕了,终于决定返回京城。

但是,在瓦剌大军虎视眈眈的情况下,明英宗并没有选择以最短、最稳妥的路线撤回北京。先是王振对他说,想回老家看看,他就走了王振家乡的路线。后来王振又说,怕踩坏庄稼。明英宗再次改变路线,回到大同,走另一条路。

当明军绕来绕去的时候,瓦剌就在不远处看着。他们已经看清了这个庞然大物外强中干的本质,发起第一次攻击。

  • 3、停留在没有水源的土木堡

这个时候的明英宗,一边派兵去抵抗瓦剌的攻击,一边再一次犯下一个致命的错误。他没有听从大臣的建议,赶紧撤回安全的居庸关,而是再一次选择了相信王振,驻扎在了土木堡。

土木堡不仅危险,而且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没有水源。

因此,当第二天,瓦剌大军包围了土木堡之后,明军就彻底完蛋了。本来就已经军心涣散,几十万人还喝不上水,能有多少战斗力呢?

于是结局我们都知道了:几十万大军葬身于此,无数文臣武将勋贵阵亡,明英宗本人做了瓦剌的俘虏。

整个事件发生的过程,明英宗犯下了无数低级的错误。

随军的大臣们难道就没有人看出这些错误,任由皇帝肆意妄为么?

根据《天顺日录》记载,有些大臣早已觉察到危机,并且想出了一个自救的方法:干掉给明英宗乱出主意的王振,让经验丰富的老将张辅接管军队。

可惜了,没有成功。

如果是朱瞻基在位,亲自率军出征,会不会犯这么多低级的错误呢?

应该不会的。

朱瞻基也是在战场上百炼成钢的马上天子,不仅有战争的常识,还有丰富的打仗经验。而且,那么多的大臣都看出来情况不对劲了,朱瞻基是一个听从大臣意见的皇帝,就算他本人一时飘了,在大臣的提醒之下,也会醒悟的。

写在最后

通过土木堡之变全过程的梳理,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如果1442年,在位的依然是朱瞻基,而不是朱祁镇,那么,朱瞻基也许还会面临瓦剌的崛起,还会面临明军战斗力的下滑,还会御驾亲征,但是基本上不会发生这种几十万大军阵亡、皇帝当俘虏的事。

毕竟,朱祁镇的整个行军过程,就是一场闹剧。

这么惨烈的结局,在当时明朝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也是极小概率事件。如果不是朱祁镇什么都不懂,瞎指挥,并且运气极差,不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甚至,就算朱瞻基御驾亲征,没能战胜瓦剌,问题也不大。只要他不要直接葬送了明朝的几十万大军和勋贵,不要自己都当了俘虏,那么和瓦剌对抗一段时间,熬一熬,瓦剌也差不多就要土崩瓦解了。

那时候的瓦剌,内部也已经是千疮百孔,矛盾重重,坚持不了多久了。

但是就算没有瓦剌,草原上也永远会崛起新的敌人,不断威胁着明朝的统治。

朱瞻基真正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与瓦剌的对抗之中,保住明朝的底子,如何处理当时明朝的内忧外患、应对草原的危机,如何延续明朝的强势和辉煌。

历史已经证明,朱祁镇失败了。但是历史已经没有机会证明,朱瞻基能否成功。

如果朱瞻基活到1442年,大明天下还会发生土木堡事件吗?

肯定不会。非但不会有土木堡之战,甚至蒙古还要称臣纳贡,乖乖的听话。那么来看看朱瞻基在位时,大明朝的强大。

首先,朱瞻基可以说是明朝少有的几个文治武功的皇帝,在治理国家方面开创了“仁宣之治”,被史学家门们认为是可以比肩汉代“文景之治”的局面。

当然这与朱棣留下的三杨的班底有关,但是朱瞻基的自己的用人方面也是值得称道的,要不然以古代“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传统,朱瞻基以上位就会大肆提拔自己的班底,打压前朝老臣。

但是朱瞻基在继位后依然重用这些经验丰富的老臣,国库充盈,国力强大,而且还保留有朱棣留下的军事的底子,所以打蒙古完全不虚。要知道朱元璋和朱棣两人就多次北伐,几乎将蒙古打的胆寒,漠南蒙古归附,漠北蒙古远遁更北方。

而武功更胜一筹,曾亲自率领三千骑兵,大破拥有五万蒙古的骑兵的们谷歌部落,最后还战后一万多,单论战绩甚至比他爷爷朱棣的战绩还好看。

朱瞻基在年幼时就多次跟随朱棣北伐,在这样一位战术大师的身边的成长,自小就受到朱棣的军事素养的熏陶,所以军事才能绝不会低。而且朱棣的北伐都是获胜的,一方面朱棣的余威足以震慑崛起的瓦刺部落。另一方面,在朱瞻基看来蒙古并没有那么强,在朱瞻基巡边时就以三千打败过五万的战绩,所以蒙古就算有小心思也不敢跟朱瞻基对着干。

朱瞻基要是还活着的话,明朝绝对会达到一个鼎盛的时期,文治武功,国家强大,可能还会有主动出击蒙古的想法,毕竟朱瞻基也不像是一个守成之主,可定会延续他祖父的足迹,北伐蒙古。

如果朱瞻基活到1442年,大明天下还会发生土木堡事件吗?

弱弱地问一句,“土木堡战神”朱祁镇不会打仗,关他爹“蛐蛐皇帝”朱瞻基啥事?“土木堡之变”发生的时候朱祁镇已经当了十几年的皇帝,他爹朱瞻基已经死了十几年了,搞不好老爹的尸体已经凉透化成渣,坟头的野草都有人那么高了。败家儿子这笔账也能记到老子头上,估计朱瞻基知道后棺材板都能啃碎了。

朱瞻基打仗虽然比不上爷爷朱老四,但也还算有点军事才能,知道一场战争该不该打、看准时机什么时候切入战场发动战斗、如何运筹帷幄怎么打仗,不会受到像太监王振这样的不懂兵法还又菜又爱玩的奸佞小人的蛊惑。所以“土木堡之战”如果叫朱瞻基去打,应该不会输;就算输了也能全身而退损失也不会很大;更不会赔了夫人又折兵,几十万将士犹如待宰的羔羊被敌人嘎嘎乱杀自己还被俘虏当了敌人的肉票。我觉得朱瞻基应该干不了这种窝囊事。

可惜的是儿子“土木堡战神”朱祁镇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他会打仗吗?他懂兵法吗?哪怕他像明武宗朱厚照有过深入军营跟将士们同甘共苦在同一个帐篷里睡觉、在同一个锅里搅勺子吃饭的经历吗?这种人连纸上谈兵的赵括都不如,听信了死太监王振误国误民的谗言之后,还没有宋太宗赵光义“高粱河驴车漂移”的本事,千里送人头了也不冤。

最后说一下,大明王朝把国都建到北塞前线的北京跟北方游牧民族玩骑兵对砍,美其名曰“天子守国门”,但是能打仗有军事才能的皇帝有几个?除了开国的皇帝从尸山血海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还算能打,你总不能指望着你的后代子孙都是像你这么能打的SSR吧?军事能力只能实践出真知,无法通过遗传叫后代领悟。

如果朱瞻基活到1442年,大明天下还会发生土木堡事件吗?

明宣宗朱瞻基,和其父明仁宗朱高炽统治的11年间史称仁宣之冶,作为一代明君他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知人善用。如果他能活到1442年。当然不会有土木堡之变的发生,因为他绝对不会任用王振这种奸佞小人,也就不会受其蒙蔽和怂恿御驾亲征了,也就没有后来的土木堡之变了。

一、土木堡之变的前因后果。

土木堡之变,是明英宗朱祁镇受大太监王振的蛊惑,御驾亲征。希望能够效仿太祖和成祖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从而自己能够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结果事与愿违。不但带去的这30万精锐部队损失殆尽。而且自己还被蒙古人生擒活捉。最后要不是忠良之臣于谦,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坚守北京,力退瓦剌,大明的国祚有可能都被改写。

二、作为一个用人高手绝不会犯类似错误。

明宣宗朱瞻基,既然能开创仁宣之冶,当然离不开他亲贤臣远小人了。在宣宗朝,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为内阁,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有于谦周忱这样的巡府,满朝可谓人才济济。根本就没有逢迎献媚,挑拨离间的无耻小人的立锥之地。

如果遇见类似于土木堡之变的紧急事态的发生,这帮能臣猛将也会力保皇帝全身而退,而不会像英宗那样被人家捉了去,成为国耻。

如果朱瞻基活到1442年,大明天下还会发生土木堡事件吗?

土木堡之变发生在公元1449年,假如宣德帝朱瞻基活到1442年再去世的话,下一任皇帝应该还是明英宗朱祁镇,只是继位时的年龄会稍大些,是15岁,比历史上年长7岁。

土木堡之变会因为宣德帝多活7年而发生改变吗?我觉得这问题确实很难回答,毕竟蝴蝶效应产生的能量是无比巨大的,虽然朱瞻基依然没熬到北伐瓦剌,但是毕竟在位时间又长了7年,足够改变太多的事情了。

宣德帝其人

看过《大明风华》的观众一定都非常喜欢朱亚文扮演的朱瞻基,不但人帅,还勇敢,揍的马哈木汗哭爹喊娘。虽然正史里面的朱瞻基也很优秀,但在打仗方面却并不是行家。

朱瞻基小时候确实随永乐大帝出征过蒙古,但基本就是走过场,而马哈木汗也在永乐年间就去世了,根本不可能与朱瞻基两军对垒。

朱瞻基在战争方面的成就主要就是两个事情,第一亲征叛乱的皇叔朱高煦,第二是从交趾(越南)撤军。这两次大的军事决策,一个说明了他在统兵上具备一定才略,不过对手相对较弱;另一个说明了他体恤将士,不愿再有人无谓流血。但是从交趾撤兵确实有些草率,永乐年间辛苦打下的疆土拱手让人了,之后也再难收复。

宣德帝在经济发展、整顿吏治等内政方面贡献很大,也能够知人善任,使人才在适合的岗位发挥作用,大明在他手中蒸蒸日上,史称“仁宣之治”。总体来讲,朱瞻基守成有余,但是开拓不足。

延寿7年又如何

假如宣德帝能够活到对瓦剌用兵的那一天,肯定不会发生土木堡之变的惨剧,这个可以确定。瓦剌本身实力就不是很强大,当时明朝败的很离谱。朱瞻基作为上过战场,又慧眼识人的君主,面对也先这种半吊子,肯定能暴揍他。不说北伐灭了瓦剌部族,至少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假如历史如期而至,那宣德帝再活7年也赶不上对瓦剌用兵,但是他能有充分的时间为子孙谋划布局。到时候真打起来,应该会比历史上好一些。朱瞻基正值壮年而猝然离世,很多事情都没来得及安排,包括对太子的教导。如果他能再多7年寿命,应该可以悉心调教一下太子,安排更多有才干的人作为太子的班底。比如于谦就是朱瞻基选中的,如果时间充裕,也许还能选出更多人才来。对于王振这种喜欢作妖的太监,朱瞻基估计会及时将其灭杀。其实张太后垂帘听政的时候,已经发现王振是个大麻烦,估计以朱瞻基的权谋和手段,肯定更能发现和处理。少了王振这个祸害,多了贤能的人才,估计即使明英宗再蠢,也不至于重蹈覆辙。

总结

我还是比较看好朱瞻基再多活7年的大明朝。毕竟这个时候大明还处在国运的上升期,周边的强敌都被永乐大帝打残了。虽然明朝从仁宗开始军队的战力直线下降,但底子还在,不会轻易被敌人捏爆。只要自己这边稳扎稳打,大明还是无敌的存在。

土木堡之变明军败的离奇,而且影响深远。大量的官员战死,大批的火器被毁。刚刚兴起的热兵器和大海航都被迫中断了,实在是中华的不幸。后面大明朝也没再出现类似汉武帝那样的英主,皇帝都变成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姑娘。唯一与众不同的明武宗也没能翻出文官的手心,最终死的不明不白。

明朝自英宗惨败后,政权其实已经落在文官集团手里了。本来之前的皇帝都上过战场,见过血,英宗亲征本身是没问题的,属于惯例。但是后面的皇帝就变成了文官集团的木偶,基本连紫禁城也别想出去了,跟坐牢没区别。而文官集团的利益都在眼皮底下,根本不想对外扩张,这也把整个国家按在地上死死的,根本动不了。可惜历史没有重来,我们也就是纸上谈兵,过过嘴瘾罢了。

如果朱瞻基活到1442年,大明天下还会发生土木堡事件吗?

当然不会,那是因为朱瞻基非常了解瓦剌,而朱祁镇对瓦剌完全缺乏认识。

朱瞻基在位时,组成了明朝历史上的最强内阁三杨内阁,这三个人本身都能搞定外交内政以及军事。

而且朱瞻基曾经长期在朱棣身边,还一度跟随朱棣深入漠北。他对草原上那几股势力,可谓是了如指掌。而且不仅仅是对资料的熟悉,还曾经在战场上见识过。

还有朱瞻基也是从小就对军事耳濡目染,虽然他开创仁宣之治时,放松了对边境的控制,但是明朝的国力一直在增强,他在位只有短短的十年,却扭转了他爷爷穷兵黩武留下的烂摊子,还让大明休养生息、繁华无比。

他利用宦官但是牢牢的掌控着宦官,朱祁镇这个公子哥儿就反被宦官利用了,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其实,瓦剌之患确实是在朱瞻基手上就种下的,究其根本,还是他为儿孙做的太多,想的太远,以致于儿孙完全丧失了事业危机感,把国事视同儿戏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