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的儿子是嫡子,如果皇后死了,皇帝又立新皇后,两个皇后的儿子谁是嫡子呢?

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案例告诉我们:原配之子和继室之子都是嫡子!都是嫡子!都是嫡子!继承权按照年龄排序!

《新唐书·儒学传下·韦公肃》里谈到过这个问题:“古诸侯一娶九女,故庙无二嫡,自秦以来有再娶,前娶后继,皆嫡也,两祔无嫌。”

意思是,从秦开始,原配和继室都是嫡,地位没有区别。

但是我们知道,研究古代的礼法,不仅仅要看他们怎么说,更要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认为孩子是嫡是庶,取决于母亲生他时的地位而不是最终地位的,可以看武则天的4个儿子的例子。

对原配和继室之子的继承权有疑惑的,可以看朱允炆和朱允熥的例子。

这些都是家里有皇位要继承的,丝毫不能含糊,一旦含糊就要动摇国本的。

我们一个一个地看,一个一个地分析这些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案例。

一、孩子出生的时候母亲是妾室,即便后来他的母亲扶正了,这个孩子也是庶子?

有一种很流行的言论:孩子是不是嫡子,取决于母亲生他的时候是不是正妻。比如说,商纣王的母亲生他的时候是正妻,而生他的哥哥微子的时候是妾,所以商纣王是嫡子,而他的哥哥不是,他的继承权在哥哥之前。

但是这个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

首先,商朝的年代过于久远,有很多事情都说不清楚。商纣王和微子是不是同母的兄弟,也有很多种说法,《左传》和《吕氏春秋》认为他们是同母兄弟,《史记》则认为纣王是王后的儿子,而微子是其他妃子的儿子。

其次,即便他们是同母的兄弟,但是商朝远在周朝之前,而后世奉行的是周礼。商朝的这一案例,并不能作为后世封建社会千百年来的礼法依据。

二、李治和武则天4个儿子的继承权排序

李治和武则天生了4个儿子,长子李弘是在感业寺怀上、武则天当昭仪的时候生的,次子李贤也是当昭仪的时候生的,三子李显和四子李旦是武则天当皇后的时候生的。

按照出生时生母地位定嫡庶的理论,三子李显和四子李旦是嫡子,而长子李弘和次子李贤不是。皇位的继承权,两个小儿子应该在两个哥哥之前。

而事实是怎么样的呢?

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之后,4岁的李弘立刻以嫡长子的身份被立为皇太子。

也许有人要说,李弘当太子的时候,李显还没出生呢,李治这个时候属于没有嫡子的状态,自然要选两个儿子中年纪比较大的李弘。

那我们来看看,20年后,李弘没能继位,便英年早逝。这个时候,武则天当皇后的时候生的李显和李旦都活蹦乱跳的,而且李显也已经成年。即便如此,李治还是毫不犹豫地把武则天当昭仪时生的李贤立为了太子。

武则天当昭仪时生的李贤,继承权在当皇后时生的李显和李旦之前,摆明了是按照年龄排列的,而不是看其出生时母亲的地位。

三、从朱允炆和朱允熥看原配和继室之子的继承权问题

原配逝世之后,妾室扶正,原配和继室的儿子都是嫡子,继承权按儿子之间的年龄顺序排列,这也是有现成的例子的。

朱元璋的太子朱标,一开始娶的太子妃是常氏,生了朱标的长子朱雄英和三子朱允熥,妾室吕氏生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

常氏去世之后,朱标把吕氏扶正,做了他的继室,也就是第二任太子妃。不久之后,原配常氏生的嫡长子朱雄英也早夭了。

朱标的家里可是真有一个皇位要继承的。原配生的次子朱允炆,和继室生的三子朱允熥,谁是活着的嫡长子,谁的继承权在前,这可是关系到大明国本的大事。

这个问题,朱元璋给出了答案:太子朱标英年早逝之后,继室生的次子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继承大明江山。

再次说明了,原配和继室生的儿子,都是嫡子,继承权按照年龄排序,而不是原配之子大于继室之子。

可能有人要说,朱元璋不立朱允熥,而立朱允炆,是因为朱允熥的外戚过于强大,朱元璋有所忌惮。

但是,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

首先,朱允熥的外戚,主要说的就是常遇春和蓝玉。让朱元璋忌惮的蓝玉,在朱元璋立了皇太孙之后,便被除掉了。朱允熥上位,朱元璋同样可以为他铺路。

其次,朱元璋在开国之后,便制定了《皇明祖训》,把子孙们的继承权说得清清楚楚。

皇明祖训关于继承权是这么说的: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意思是,立储必须立嫡,哪怕庶子年纪大,也不能立。

在这方面,朱元璋完全没必要打自己的脸。我们也没见过哪个明朝当代人,拿着《皇明祖训》来否定朱允炆的继承权。

可见,在那个时代的人眼里,继室的儿子也是嫡子,和原配的嫡子按照年龄顺序排列继承权。

还有一个理由,就是朱棣起兵靖难之后,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合法性,比如说在史料中写,朱元璋对朱标不满,早就想废朱标而立朱棣了。朱标死后,朱元璋本来是想立朱棣的,但是碍于礼法,只好不情不愿地立了朱允炆。

不仅没有否定朱允炆的继承权,反而说他朱棣才是朱元璋心目中的继承人,如果不是因为礼法,才不会立朱允炆呢!

这更说明了,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毫无礼法问题,就是以活着的嫡长孙的身份立储的。

四、君主们的常见操作

在真实的历史上,我们会发现,为了避免原配之子和继室之子出现继承权的问题,大部分皇帝在皇后去世之后、太子尚在的情况下,尽量避免立有儿子的妃子当皇后。

比如汉宣帝,他的太子是原配许平君之子,继后是迫于霍光的压力立的霍成君。在除掉霍氏之后,他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立新皇后了。于是他立了无子且无宠的王氏为皇后,让她抚养太子。

摆明了是担心新皇后生下儿子,威胁到太子的地位。

太子是长子尚且如此小心翼翼,让继后之子比元后之子年长这么尴尬的事,自然更是尽量避免的了。所以我们很少能在史书上看到这样的例子。

皇后的儿子是嫡子,如果皇后死了,皇帝又立新皇后,两个皇后的儿子谁是嫡子呢?

古人富贵官宦人家很多有“三妻四妾”,其中“三妻”指的是嫡妻、偏妻、下妻,妻生下的儿子都是嫡子,嫡妻也就是正室夫人,偏妻、下妻一般被称作“平妻”,正室生育的儿子地位要高于平妻生育的儿子,这是古代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

这套封建礼制轮到皇室则更加严格,一般皇帝的嫡妻只有一个——皇后,现任皇后去世或者被贬谪后,才有可能再立新的皇后,也有很多皇后去世后皇帝不再立皇后的,很多皇后是死后追谥的。

也有很多庶子成为嫡子的特例,如朱元璋只有一位皇后——马皇后,她不能生育,过继到她名下的朱标、朱樉、朱棡、朱棣、朱橚等五个儿子都是嫡子,比其他儿子获得权力和地位都要高。

皇后的儿子是否都是嫡子?

皇帝在没有做皇帝时的正妻,生育的儿子在做皇帝后一般都是嫡子(也有特例),如刘秀的正室阴丽华,在刘秀未做皇帝时,阴丽华的儿子就是嫡子,但不是嫡皇子,因为刘秀称帝后立郭圣通为皇后,郭圣通的儿子才是嫡子。(刘秀和郭圣通剧照)

嫡子的地位很高,按照继承制度,嫡子按照长幼享有皇位继承权。如果皇后正常去世,皇后的儿子还是嫡子;假如是被贬谪的皇后,其儿子也就丧失了嫡子的身份,成为庶子。譬如,东汉光武帝的郭圣通皇后被废后,她的几个儿子就由嫡子变成了庶子。再立的皇后阴丽华儿子刘阳就由庶子变成嫡长子,其他几个儿子也都是嫡子。

到了清朝时期,对嫡子的分辨更加详细,现任皇后去世或者被贬后,再立新的皇后,如果做皇后之前生育的儿子仍然是庶子(也有嫡子身份,身份要比以皇后身份生育的儿子要低一些),做皇后后生育的则是嫡子。

譬如,嘉庆皇帝在1801年册封了第二任皇后——孝和睿皇后,钮钴禄氏,她有三个儿子,册封皇后之前生育了皇三子爱新觉罗.绵恺,做皇后后生育了爱新觉罗·绵忻,爱新觉罗·绵愉两位皇子。嘉庆皇帝先封了皇四子绵忻为亲王(嘉庆24年封),而皇三子(嘉庆25年封)和皇五子封亲王的时间都要靠后一些。

两个皇后生育的都是嫡子,如何排名?

如果前任皇后是正常去世,那么她的儿子仍然是嫡子,而且比后来新封皇后儿子的地位要高。(嫡长子继承制图)

嫡长子继承制是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王位和财产一般都由嫡长子继承,如果嫡长子去世或者被贬才有第二顺位继承人继承,如果嫡子都不在了则有庶长子或者选择贤能的儿子继承皇位。(道光剧照)

清朝只有一位嫡子继承了皇位——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其他清朝皇帝都不是嫡子身份继承皇位。

皇后的儿子是嫡子,如果皇后死了,皇帝又立新皇后,两个皇后的儿子谁是嫡子呢?

古代中国男人艳福不浅,常说“一夫多妻制”,不对,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家庭中的女主人只有一个是妻,其他的是小妾,基本没啥权力,属于这个家庭夫妻的财产。

皇后,一国之母,也只有一个,(个别皇帝同时立过2个或多个皇后,直接可以判定那是比较混乱和昏庸的皇帝),皇帝的其他嫔妃,皇帝即使再宠爱,也只是妾室,地位是不能和皇后比的。

中国重视结发。如果是成年后登基,通常是立正妻为后。有些继位的时候,结发之妻已经死了,也会被追封为后,比如咸丰就有这种情况。而如果是少年天子,娶妻相当隆重,比如康熙、同治、光绪,皇后是要从大清门抬进去的。而这个皇后病亡后,再行册立皇后,就属于续弦或继室,虽然也有册立典礼,但已经没有从大清门抬进去的机会了。

所以,虽然只要是皇后生的儿子,都属于嫡子,但按理法,结发之妻所生的皇子地位最为尊贵。还是康熙的例子,他的第一位皇后赫舍里氏去世后,她的儿子胤礽被立为太子,康熙倍加宠爱,才会两立两废。还有,道光帝,他也是嫡子,但他妈早死了。嘉庆突然驾崩,传位诏书还找不到了。当时的皇后也有两个儿子,形势就比较微妙了。好在皇后传懿旨让道光继位,道光趴在地上哭啊!好险啊!

还有,嫡子的地位也得看皇帝与皇后的关系。如果皇后是被废或是被厌弃,他的儿子通常不会受到皇帝的重视,比如乾隆的第二位皇后乌拉那拉氏“如懿”,她的儿子到死连个爵位都没有。

千言万语就是:活着最重要,才能给儿子争取到最大的机会,并“骑上马再送一程”,避免“人走茶凉”。

皇后的儿子是嫡子,如果皇后死了,皇帝又立新皇后,两个皇后的儿子谁是嫡子呢?

毫无疑问,无论是原来的皇后,还是新立的皇后,他们所生的儿子都是嫡子!

中国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也就是说一个男人可以有很多个妾,但却只能同时有一个妻子。妻子的地位要远远高于妾,比如妻子必须是“明媒正娶”来的,而妾则可以买、可以骗、可以抢,所以叫做“纳妾”。

妻妾的身份不同,她们所生的儿子的地位当然也不一样。妻生的儿子是嫡子,妾生的儿子叫庶子,在一个家族中,嫡子的地位要远远高于庶子,这就牵扯到古代宗法的另一条重要制度“嫡长子继承制”。

妻生的儿子都是嫡子,但其中第一个出生的叫做嫡长子,拥有继承父亲遗产的权力,包括但不限于权力、爵位、财产等等。所以,尽管都是嫡子,其中嫡长子的地位又格外的高。

这样一来,一个男人的儿子可能就会分为三个等级:嫡长子、其他嫡子、庶子。

正常情况下,儿子们的地位高低是按上面这个顺序排列的,但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特殊情况,下面我们以皇家来一一进行分析。

一、原配皇后死了,又立了新皇后,两个皇后的儿子谁是嫡子呢?

重温一下嫡子的定义:凡是妻子所生的儿子都是嫡子。根据这条规定,无论是原配皇后,还是新立的皇后,只要是她们生的儿子,毫无疑问都是嫡子。

都是嫡子,那么谁的地位高呢?

通常情况下,原配皇后如果生有儿子,年龄通常都会比新立皇后的儿子大一些,而且皇帝在新立皇后的时候,也会考虑新皇后是否有年龄大过嫡长子的儿子,因此绝大部分时候,原配皇后的长子,就是皇帝的嫡长子。

在一个家族中,嫡长子的地位是最高的,也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无论新皇后多么受宠,生下多少个儿子,这些儿子的地位都不能跟嫡长子比。

二、新皇后在被立为皇后之前,和皇帝所生的儿子,是不是会从庶子变为嫡子呢?

是的。一个妃子被立为皇后之后,她和皇帝所生的儿子当然是嫡子,那么在立后之前所生的呢?按照嫡子的定义,之前所生儿子的身份,就会自然从庶子变为嫡子。

比如唐高宗时期,武则天是公元652年生下的长子李弘。此时,武则天的身份是昭仪,所以李弘是庶子,是高宗的第五子。

而高宗的皇后,即王皇后一直没生下儿子,所以此时的太子是高宗的庶长子李忠。655年,高宗将王皇后废为庶人,改立武则天为皇后,那么李弘的身份,也就从高宗庶五子,变为了高宗的嫡长子。

李弘既然是嫡长子,那么太子之位当然要由他来担任。于是在656年,高宗诏令废黜并无过错的太子李忠,改立四岁的李弘为皇太子。虽然最后李弘并未当上皇帝,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儿子的身份是会随着母亲身份的提升而变化的,这就是所谓的“子凭母贵”。

因此,很多皇帝在原配皇后死后,不肯再立新的皇后,经常被现在很多人解读为对原配皇后一往情深,其实并非如此,原因大多是因为如果新立皇后,就会多出嫡子,引出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是出于政治上而非感情上的考量。

三、原配皇后死后,其儿子的地位会不会发生变化?

从宗法上来说,无论原配皇后活着还是死了,都不会对他儿子的嫡子身份有任何影响,但实际上由于母亲不在,即便是有着嫡长子的身份,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嫡长子往往会处于下风,其下场往往比较悲惨。但也并非全部如此,以下正反两面各举一个例子。

先说正面的。嘉庆的第一任皇后为孝淑睿皇后,嘉庆继位后被册封为皇后,其所生嫡长子绵宁被秘密立为皇太子。孝淑睿皇后在嘉靖二年即病逝,不过绵宁的身份并未更改。

到了嘉庆六年,嘉靖册封皇贵妃钮祜禄氏为皇后,即孝和睿皇后。孝和睿皇后后来生下皇四子绵忻,也是嫡子。但最终嘉庆死后,继位的却是原配皇后所生的嫡长子绵宁,即道光皇帝,这也是清朝唯一一个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

再说个反面的。康熙的第一任皇后赫舍里氏,只为康熙留下一个儿子胤礽,这是康熙唯一的嫡子,因为以后两任皇后都没有留下儿子。所以,胤礽从小就被立为皇太子,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但是,胤礽在成长的过程中,并没有母亲的陪伴,因为赫舍里氏在生他时就难产而死了。由于没有母亲的陪伴和撑腰,胤礽最终陷入了众兄弟的陷害和谋划之中,做了很多错事,虽然说这其中胤礽自己本身是有问题的,但如果赫舍里皇后如果仍然活着,胤礽最终肯定不会被废掉并圈禁到死。

四、如果原配皇后被废,其儿子会不会也跟着被废掉?

不会的。古代没有“降嫡为庶”的说法,哪怕皇后被废为庶人,她的儿子同样是嫡子。不管皇后是否在世,是否被废,都不影响孩子的身份,所以废后的儿子依旧是嫡子。

但是,话虽然是这么说,但皇后被废,一定是失宠,还肯定是犯下了大错,其儿子必然也会受到一定的牵连,虽然其嫡子的身份不会改变,但却肯定不会受到皇帝的宠爱了。如果自己能看明白形势,主动让出位置,或许还能有个好下场,如果不知进退,大多会在政治斗争中败北。

还是正反两面各举一个例子。

正面的。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先娶的女人叫阴丽华,也是他最心爱的女人。但在起兵反对王莽的战斗中,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不得不明媒正娶了郭圣通为妻。所以,当刘秀建立东汉当了皇帝之后,只好封郭圣通为皇后。郭圣通生的嫡长子叫刘疆,被立为了太子。

但是刘秀始终深爱的是阴丽华,而且建国之后,郭圣通的作用也没那么重要的,于是在郭圣通并无过错的情况下,废掉了郭圣通而改立阴丽华为皇后,这样阴丽华的儿子刘庄也成了嫡子。

这个时候,刘疆看清了局势,几次三番的主动辞去了皇太子之位,最终让刘庄当上了皇太子,即后来的汉明帝。或许是刘秀觉得亏欠这个儿子了,刘彊非但没有因为废后之子、废太子的身份被冷落,反而被封为了东海王,并受到了刘秀和刘庄的善待,以诸侯王之尊得以善终。

反面的。乾隆的第一任皇后富察氏,为乾隆生了两个嫡子,永琏和永琮,均早夭。第二任皇后为乌拉那拉氏,也生了两个嫡子,分别为第十二子永璂和第十三子永璟,其中永璟不足两岁早夭。所以,永璂就是乾隆唯一的嫡子,最应该被立为皇太子。

但是,随着乌拉那拉氏因断发事件,被乾隆不废而废之后,永璂的地位就一落千丈,别说作为嫡子地位应高于其他兄弟,甚至其境遇连普通庶子也远远比不上,直到乾隆四十一年他去世之后,乾隆始终未曾封他任何爵位,可见其当时境遇之残!

综上所述,所谓嫡子,就是正妻所生的儿子,在这里正妻是个身份,而非特指某人,即便不是原配而是继室,其所生的儿子也是嫡子。只不过,通常原配妻子所生的嫡子,在理论上地位上要高于继室所生的嫡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失去母亲这一巨大劣势的存在,通常原配所生嫡子是斗不过现任妻子所生的嫡子的,如果能及时退让还好,如果继续争斗,大多下场悲惨。

如果您认可我以上的观念,请您帮忙点个赞再走呗!

皇后的儿子是嫡子,如果皇后死了,皇帝又立新皇后,两个皇后的儿子谁是嫡子呢?

答案当然是——都是嫡子。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白什么是嫡子。古人有三妻四妾的说法,而这些妻子之中,只有一位可以成为正妻,放在皇宫,那就是只有一位皇后。

因为妻妾们地位的不同,所生的孩子也就有了地位上的差别,即嫡庶之分。

很多时候因为这个分别,庶子们永远都有一道跨不过去的坎,他们永远低于嫡子一等,即便能力上要强很多。

康熙就曾说过,八阿哥系辛者库贱妇所生。

康熙帝厌恶八阿哥,有他结党的原因,未尝也没有他出身低的因素,虽然是亲生的儿子。

皇后所生之子,即为嫡子,这个跟是哪个皇后所出没有关系。

当然,如果两个皇后之中,有某个被废除,那么她所生之子则会降为庶子。

皇后的儿子是嫡子,如果皇后死了,皇帝又立新皇后,两个皇后的儿子谁是嫡子呢?

都是嫡子,不过有点区别。在嫡庶尊卑分明的时代,皇后所生的嫡子的地位天然要比嫔妃们所生的庶子要高。皇后的儿子有嫡长子,嫡次子,嫡三子等,只要是嫡出,天生就有优越感,天生就能把那些庶出的兄弟们压一个天地。可是,皇后也有意外的时候,一旦病故或其他原因早逝,国不可一日无母,通常情况下,皇帝会重新册立皇后。

那么问题来了,新皇后肯定也会生孩子,她的孩子也是嫡出,这和之前的皇后嫡子不就在无形中多了矛盾吗?其实不是这样的,新皇后不再是原配皇后,而是继后。从宗法继承上的关系来说,原配皇后的地位还是要稍微高些的,毕竟她也是新皇后的“姐姐”,出于先来后到的顺序,很多人都会在潜意识里将之前皇后的儿子视为嫡子。

其实,两位皇后生的都是嫡子,而尊卑就在人心了。皇帝如果喜欢新皇后,那么她的儿子压过之前的嫡子,是完全有可能的。皇帝如果不喜欢新皇后,还对原配皇后念念不忘,他就会想法设法来弥补原配皇后所生的嫡子,比如康熙皇帝,他之所以不忍废掉胤礽的太子之位,不就是他心里对其母赫舍里氏还存着情意吗?如果皇帝对新皇后并没有感情,而是出于“她适合为后”的原因,让她母仪天下,那么新皇后所生的嫡子是远不如原配皇后的,比如乾隆继后乌拉那拉氏所生的嫡子永基,他的地位甚至不如庶出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