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怎么用,适合什么体质的人服用呢?

每年都有几个月身体不舒服,医生说是亚健康,各项指标都正常,吃中药,每次医生都会给我开黄芪片,说坚持吃,我都吃了很久了,现在也没有吃中药了,黄芪片还需要久服吗?有没有气血虚的朋友,分享一下你们是怎样调理自己的身体的呢?

黄芪泡水的方法是先把黄芪饮片放到大碗里,倒入开水先清洗一下,清洗好之后把要冲泡的黄芪饮片放在保温杯里面,沏上开水,然后把盖子盖好,放置一段时间,喝的时候最好另找一个茶杯,从保温杯里把黄芪水倒出来直接饮用,或者加水稀释后饮用,保温杯里面的黄芪还可以多次加水冲泡。黄芪可以泡水喝,要用刚烧开的开水才能够把药味充分地浸泡出来。

黄芪的作用主要是补中益气,泡水一般是用生黄芪,这样不容易上火,如果自身的脾胃功能很好,或者年轻人生理机能比较旺盛,就不建议用黄芪泡水。

黄芪具有补气、升提、固表、敛疮等作用,主要适合人群如下:

1、气虚导致疲惫乏力、精神差、缺乏食欲等症状的人群;

2、对中气不足导致胃下垂、长期腹泻、脱肛、女性长期月经出血不止,甚至子宫脱垂等患者均具有一定升中气的效果;

3、对气虚导致汗出不止的人群,即患者稍微一活动就出大汗,甚至不活动或静坐也不停出汗,黄芪也具有一定补气、敛汗作用;

4、对气血不足导致疮疡溃烂面久不收口、反复不痊愈者,黄芪也具有一定益气、敛疮、托里排脓作用,且治疗效果较好,但此病人的疮疡一定不是由于热毒炽盛导致,而是因体质虚弱、气虚导致。

黄芪怎么用,适合什么体质的人服用呢?

你好,我是黄药师。我曾让我的母亲在大病初愈后长时间喝黄芪泡水,现在她健步如飞,每天打底都是15000步起。假如你要吃黄芪,先考虑几个问题:

你是不是感觉到特别累,提不起精神,四肢酸软乏力,脑子也不够用,但检查时却各项指标都正常?

有没有平时就比别人容易感冒,就爬个几楼就喘得不行,动不动就出虚汗,出去玩时走一会就要歇着?

有没有感觉吃饭没滋味,也吃不了就不想吃了,大便也不规律,也不成形?

遇到这类问题,考虑是不是气虚了。

黄芪片主要含黄芪。黄芪就是一味补气的药材。补什么气呢?主要是补脾气和肺气。

黄芪

黄芪适合的人群

1、气血两虚的人

气血两虚常见面色萎黄或者苍白,头晕目眩,懒得动,懒得说话,身上乏力,容易困,白天出虚汗,容易紧张心慌,失眠健忘等症状。

很多人长期从事紧张、工作量大的工作,还常常加班熬夜,劳心劳力,同时饮食营养又跟不上,又久坐,缺乏运动,或者大病之后、产后,都容易气血亏虚,出现上面的症状。

白天乏力容易困

2、脾胃虚弱的人

脾气虚,运化食物的功能失常,容易导致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溏稀、倦怠乏力等症状。前面说的总感觉到特别累,吃饭没滋味、大便不成形属于这类人。

3、中气下陷的人

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脏器下垂,小腹、肛门有下坠感,脱肛,或者还伴有身体、眼皮沉重感。前面说的提不起精神,四肢沉重乏力,属于这类人。

4、肺气虚的人

肺气虚的症状常常是声音低微、气短、疲乏、长期咳嗽、哮喘。前面说的爬个几楼就喘得不行属于这类人。

5、表虚自汗的人

前面说的比别人更容易感冒的人,属于这类人。不仅仅是比别人容易感冒,而且非常怕风,一吹风就打喷嚏、流鼻涕,白天常常动不动就出虚汗。

6、肥胖的人

肥胖症多以气虚为本,兼有膏脂、痰浊、水湿等为标。黄芪可益气,同时利水,兼有一定降血脂作用,常用于气虚型肥胖。

除了以上人群外,黄芪还可以辨证应用于糖尿病、高血压、中风后遗症、水肿、关节痛等病症。

黄芪不适合的人群

黄芪虽好,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的。下面几种人不适合吃黄芪:

1、重感冒中后期的人

感冒已经得了,畏寒发热、流涕咽痛、肌肉酸痛等典型症状都很明显了,这时再服用黄芪容易“关门留寇”,容易让邪气(病菌)留在体内,不跑出去,这时不适合喝黄芪。

2、有实火的人

湿热内蕴、痰火壅盛者,表现为头重脚轻、口干苦、尿黄赤、大便黏腻不爽,或痰多、痰黄、痰黏稠等症状慎用黄芪,以免导致症状加重。

3、身体壮实不虚的人

一些新起的病、突然发病,病势急剧时,很少单独用黄芪。体质比较壮实的人,也不宜用黄芪。

4、阴虚阳亢的人

这类人表现为脉搏快,怕热喜冷,手脚心热,面红,口渴,心烦,痰黄,尿黄,大便干,舌红少苔或苔黄等。这类人单用黄芪,很容易上火。

这里说一下,上面说的不宜用黄芪,是指单用黄芪,没有搭配别的药。如果一定要用黄芪,可以配伍其他药,比如搭配枸杞、陈皮等

黄芪怎么用,适合什么体质的人服用呢?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其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主治脾胃气虚、脾肺气虚、中气下陷,气不摄血、气虚发热、气血双亏、血虚萎黄、血痹肢麻,半身不遂、消渴、气血不足所致疮痈不溃或溃久不敛、自汗、盗汗、气虚水肿、小便不利等。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黄芪具有增强免疫功能、延缓衰老、强心、扩张外周血管、冠状血管及肾血管、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压、促进骨髓造血、调节糖代谢、抗病毒、抗菌、保肝等作用。

黄芪属于补虚药,主要适用于各种虚证,而虚证有气虚、阳虚、血虚、阴虚之别。据此,其主治病证为:脾气虚之食少便溏、神疲乏力、脱肛以及肺气虚之少言懒语、久咳虚喘、易出虚汗等气虚证;肾阳不足之畏寒肢冷、阳痿遗精、宫冷不孕、夜尿频多,以及脾肾阳虚之泄泻、肺肾两虚之喘嗽等阳虚证。

此外,黄芪还可用于治疗血虚或开血不足所致的面色萎黄、唇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慌心悸,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血虚证;肺阴虚之干咳少痰、咽干喉燥,胃阴虚之口干舌燥、 胃中嘈杂、大便秘结、舌红少苔,心阴虚之心烦不眠,以及肝肾阴虚之腰膝酸痛、遗精滑精、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眼目干涩等阴虚证。

黄芪内服,可以煎汤,6~30g;或入丸散。补气升阳宜蜜炙用,其他宜生用。黄芪甘温益气升阳,柴胡、升麻皆有升举阳气之功。三药相合,功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治中气下陷诸证所常用。

黄芪怎么用,适合什么体质的人服用呢?

黄芪,是十分重要的补气药,临床使用的机会,仅次于党参。从补气的效力上看,这两个药也大体相当,都没有人参那么强。不过,这两个药的区别,还是挺明显的,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党参补气的效果,能维持的时间比较长,黄芪补气,能维持的时间比较短。怎么回事呢?我们说党参补气的效果,和人参有点相似,它们的作用,都是要补这个人。让这个人身上的气,可以长治久安;就像上面说的,在一个小火苗的旁边,加上一块木炭,让火苗重新旺起来。黄芪的作用,不是这样,它补的气,更像是直接帮着身上的气来干活的。

打个比方。我们身体上的各种运动,都需要气来推动。我们不妨就设想,有这样一个大气球,一直在往外吹气;吹出来的气,就能提供身体运动需要的动力。在这个气球的下方,有一个小锅炉。它烧出来的水蒸汽,能不断的给气球充气,保持气球里的压力。如果现在出问题了,这个大气球里的气不够了,没法再吹出气来,支持整个身体运动,也就是气虚了,怎么办?

党参的做法是,往锅炉里加炭,然后产生水蒸气,把气球给再次充满。黄芪的做法是,用一个气筒子,直接往气球里打气。所以,党参的做法,是在治本;黄芪的补气,更像是在治标。治本,补的是气的源头,作用自然会比较持久;治标,相当于缺血就输血,缺人就招聘,解决的都是燃眉之急,效果当然就不会持续太久。不过,这种治标的作用,有时候也很重要,比如大出血的时候。

我们讲气血关系的时候,说“血为气之母”。无形的气,是依附在有形的血里面,才不会流散掉。现在如果身体大量出血,就成了那句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气都从伤口,随着血流出去了。你看这个状态,像不像气球破了个洞,然后里面的气乎乎往外冒。这个时候,血大量流失,当然需要补血。但中医有句话,说“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就是说,要化生出有形的血,需要时间,这个不着急,可以慢慢化。但气大量丢失之后,身体里没人干活,过一会可就没命了。所以,当务之急,是别让气继续往外流,同时尽快把气给补上,帮着身体恢复最基本的运转。就相当于,气球破了,气往外漏,就需要赶紧把这个破洞给堵上,然后快速往气球里打气。这样,整个系统才能维持住基本的运转。这时候,黄芪快速补气的作用,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另外,黄芪的特点,不只是补气的速度快。补完气之后,这些气的走向,黄芪和党参也有区别。我们刚才说,党参补气,主要补的是脾气和肺气。这些气补上之后,是比较安静的,有点静养的意思。就像在说,这些地方的气,已经不够了,就好好休息,别再折腾了。这才是治本的思路嘛。但黄芪不是,黄芪补完气,这些气不会安安静静呆在那,而是会动。动的方向,主要是两个,一是向上升,二是向外浮。其实,这个特点,也和刚才讲的,黄芪补气快有关系。你想,气这个东西,本身是充满力量的,是阳性的,主动的。如果在短时间内,身体里的气快速增加,结果会怎么样?气自然就会向上、向外跑呀。

黄芪这个特点,对一些特定的病症,就会有很好的效果。比如黄芪补气的同时,能向上升提,这对那些气虚,固摄不住,往下掉的情况,就很适合。比如脱肛、胃下垂,以及女性的子宫脱垂,就都需要用黄芪来治。黄芪补的气还会往外跑,对皮肤生疮,很长时间伤口都不能愈合的人,就很好用。这明显是在体表的气干不动活了,用黄芪,直接把这里的气给补上,就可以促进疮口愈合了。所以,在中医外科,黄芪也是常用药。当然,黄芪也可以和党参配合在一起,加强补气的效果。

不过,黄芪这种补气很快的特点,也会带来一些弊端,那就是,容易造成气的壅滞。就是一下子进来的气太多,结果堵住、憋住了。尤其是对那些气运行不太顺畅,有气滞的情况,黄芪引起的壅滞就很容易发生。这时候,就需要配合一些通散的药,比如陈皮,来帮助疏解一下。如果郁滞严重的话,就尽量先不要用黄芪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